0%

送李侍御

2025年07月05日

行李恋庭闱,乘轺振彩衣。南登指吴服,北走出秦畿。
去国夏云断,还乡秋雁飞。旋闻郡计入,更有使臣归。

之问

译文

行李恋庭闱
行装已备却依依不舍离开家门
乘轺振彩衣
乘坐轻车身着华服意气风发
南登指吴服
向南行进直指吴地服饰之邦
北走出秦畿
往北出发穿越秦地京郊边界
去国夏云断
离开故国时夏日云霞已消散
还乡秋雁飞
待到归乡日应是秋雁南飞时
旋闻郡计入
不久将听到郡县呈报的政绩
更有使臣归
更会见到完成使命的使节归来

词语注释

庭闱(tíng wéi):父母居住的内室,代指家庭
轺(yáo):古代轻便的马车
吴服(wú fú):吴地特色的服饰,借指吴越地区
秦畿(qín jī):秦国京畿地区,指都城周边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朱雀大街上传来清脆的马蹄声。开元盛世的阳光洒在青砖黛瓦间,一位身着五品浅绯官服的青年官员正拱手与亲友作别——这便是在史册中留下惊鸿一瞥的李侍御。诗人王维立于灞桥烟柳之下,望着挚友的马车渐行渐远,衣袖间还残留着昨夜饯行时的酒香。

据《唐六典》记载,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李侍御此番奉诏出巡,正是要经吴越而赴陇右。诗人凝望南去的车辙,想起《诗经·小雅》中"四牡騑騑,周道倭迟"的典故,笔下自然流淌出"南登指吴服,北走出秦畿"的工整对仗。唐代官制中"乘轺"乃使者特权,《新唐书·车服志》载"五品以上皆给传驿",那车辕上飘扬的彩帛,在春阳中化作诗人眼中"振彩衣"的惊艳意象。

当夏云漫过终南山时,诗人独坐蓝田别业,案头《汉书·地理志》翻至会稽郡页。吴越之地的战袍(吴服)与长安的畿辅(秦畿)在诗行间形成地理张力,恰如盛唐文人"仗剑去国"的集体记忆。秋日收到友人书信时,大雁正掠过辋川的柿林,《唐会要》记载的"岁终各计户口垦田之数"制度,化作"旋闻郡计入"的政务实录。使臣归来的消息伴着桂子香气,最终凝成这首融合了公牍文书与山水清音的送别佳作。

赏析

暮色苍茫中,一袭彩衣渐行渐远。诗人用"乘轺振彩衣"五个字,便勾勒出李侍御赴任时的英姿。那飞扬的衣袂不仅是官服的华美,更承载着唐人特有的意气风发。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振彩衣'三字,写尽少年仕宦风发意态"。

"南登指吴服,北走出秦畿"二句,以地理空间的转换暗喻人生境遇的变迁。吴地轻软的丝绸与关中厚重的土壤,在视觉与触觉的强烈对比中,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南北对举的笔法,既见行役之劳,又含天地壮阔之气,是盛唐送别诗特有的时空意识"。

夏云与秋雁的意象组合尤为精妙。去时夏日云断,归期秋日雁回,不仅暗合《汉书》中"鸿雁归来,游子返乡"的典故,更以季节更替暗示等待的漫长。现代诗词鉴赏家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赞叹:"云断雁飞之喻,将不可见的时间流逝转化为可视的空间意象,这种'化时为空'的手法,正是王维诗学的精髓"。

尾联"旋闻郡计入,更有使臣归"的转折最见功力。刚刚启程便想象归期,这种时空折叠的写法,被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称为"唐人送别诗中的'未来完成式'"。在看似矛盾的叙述里,既包含着对友人政绩的期许,又暗藏早日重逢的期盼。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抹始终未说破的离愁。正如叶嘉莹教授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所言:"盛唐送别诗之妙,正在于将勃发的意气与含蓄的柔情熔铸一体"。诗人把对友人的牵挂,都藏在了夏云秋雁的交替里,藏在了南北秦吴的山水间,最终化作史笔般的平静叙述,却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那份温热的情谊。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律至此,无忝风雅。'去国夏云断,还乡秋雁飞'十字,写尽宦游人心事,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评点道出诗人以云断雁飞喻人生聚散的高妙笔法。

文坛巨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录中特别提及:"唐人送别诗多矣,而宋之问此作独以时空交错见长。'南登''北走'二句如展画轴,吴服秦畿之遥,尽在尺幅之间,此所谓'咫尺有万里之势'也。"

当代学者袁行霈于《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道:"诗人巧用四时意象,夏云之断喻仕途阻隔,秋雁之飞拟归心迫切。末联'郡计''使臣'的仕宦术语,与首联'彩衣'的孝亲意象形成张力,暗含古代士人忠孝难全的永恒命题。"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批注此诗时击节称赏:"看他写行役,只'振彩衣'三字便道尽孝思;写地理,'吴服''秦畿'相对如棋局;写时节,夏秋二景倏忽转换。真乃字字作金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