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司马道士游天台

2025年07月05日

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
蓬莱阙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

之问

译文

羽客笙歌此地违
道士的笙歌在此地渐渐远去
离筵数处白云飞
离别的宴席旁,几处白云悠悠飘飞
蓬莱阙下长相忆
在蓬莱仙宫的台阶下,我长久地思念着你
桐柏山头去不归
你前往桐柏山头,此去或许不再归来

词语注释

羽客:指道士,因道士常穿羽衣,故称。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此处代指仙境。拼音:péng lái
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居所或仙境。拼音:què xià
桐柏山:山名,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地。拼音:tóng bǎi shān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道踪仙迹

此诗当作于盛唐时期,道风炽盛之际。司马道士乃当时著名道门高真,其游天台山之事,实为唐代道教修行者"寻真访道"传统的典型体现。据《唐会要》载,玄宗朝"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天台山作为司马承祯等道教宗师隐居之地,在开元年间(713-741)已成为重要的道教圣地。诗人以"羽客"尊称司马道士,恰合《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中"羽衣道士,游方之外"的记载。

饯别场景的时空叠印

"离筵数处白云飞"之句,暗含三重历史情境:

  1. 宫廷送别:据《册府元龟》载,唐皇室常为著名道士举行饯别仪式,蓬莱阙既指宫阙,亦暗喻道境
  2. 道友相送:桐柏山作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与天台山同属修道圣境,形成"去不归"的宗教隐喻
  3. 文人雅集:唐代士大夫阶层盛行与道士交游,白云意象既写实景,又化用《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的典故

修道思想的诗化呈现

末句"去不归"三字,折射出唐代道教独特的修行观念:

  • 葛洪《抱朴子》谓"名山五岳,皆有洞室"
  • 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将天台山列为"玉京洞"所在
  • "不归"非谓生死,实指《坐忘论》中"与道冥一"的终极境界

此诗实为盛唐道教文化与士人精神交融的艺术结晶,短短四句间,既有宫廷仪制的投影,又见仙山谱系的脉络,更蕴藏着唐人对于"得道升真"的集体想象。

赏析

这首诗以道别为主题,通过飘逸的意象群和深长的情感脉络,展现了唐代送别诗的典型美学特征。首句"羽客笙歌此地违"便以道教意象切入,"羽客"既点明司马道士的身份,又暗喻其超凡脱俗之姿。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笙歌'与'羽客'的并置,在视听通感中营造出仙乐缭绕的离别氛围"。

次句"离筵数处白云飞"将空间感推向极致,"白云"作为经典道教意象,既实写山间云气,又虚指求道之途。学者傅璇琮指出:"诗人用'数处'而非一处,使离别场景在空间上产生多重延展,白云的流动感更强化了聚散无常的哲学意味"。这种处理手法使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形成同构。

后两句形成精妙的时空对仗。"蓬莱阙下"与"桐柏山头"构成海上仙山与现实山岳的镜像,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的分析:"'长相忆'与'去不归'形成情感张力,表面写两地相思,实则暗喻尘世与仙境的永恒隔阂"。末句"去不归"三字尤见功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盛赞其"结得缥缈,余音绕梁,将道家出世之思化作可见的时空轨迹"。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哀而不伤"的审美特质。学者袁行霈特别推崇诗中"以云为媒"的意象经营:"白云既是分隔两地的物理存在,又是连结记忆的情感纽带,这种矛盾统一正体现盛唐诗歌'即离即合'的美学追求"。诗人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升华为对永恒与暂逝的哲学思考,使寻常送别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形而上学意味。

点评

此篇送别之作,以"羽客笙歌"起笔,便觉仙气缥缈。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白云飞'三字,写尽方外逍遥之致,而离情转深。"首联以道观乐声与离别筵席对举,白云飞动间,隐见仙踪无定。

"蓬莱阙下"一联尤见匠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对仗中暗藏时空流转,阙下长相忆是人间情,山头不归是仙家事,两相映照,顿生苍茫。"桐柏山作为道教圣地,与蓬莱仙境形成虚实相生之境,末句"去不归"三字,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谓之:"不作寻常惜别语,而方外本色自见,笔力千钧。"

全诗最妙处在以游仙笔法写尘世离情。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有云:"通篇不着一愁字,而云海迢遥之思,俱在'长相忆'与'去不归'的呼应间。"白云意象贯穿始终,恰如唐汝询《唐诗解》所言:"云者,既是眼前景,又是心中象,更是仙家气,三重叠用而愈显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