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翰

公元729年-公元795年

崔元翰,名鹏,字以行,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他是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的人。崔元翰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工于诗赋。他的文章以温厚典雅著称,所作对策、奏记、碑志等,为时人所推崇。其性格刚直,不附权贵。在仕途上,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生平

公元729年

崔元翰出生

开元十七年(729年),博陵安平崔氏大宅内传来清亮啼声,史载崔氏"世为山东著姓"(《旧唐书·崔邠传》),此日诞下名唤崔鹏的婴孩,后以字"元翰"行世。《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博陵安平人",恰是魏晋以来"四姓"冠冕之地的贵胄血脉。

其父崔良佐乃"以文学知名"(《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三),时人谓之"醇儒",宅中藏书"充栋宇而连车马"。据《唐才子传》载,崔元翰"少聪颖,目所一览,辄诵于口",此等天赋或源于其母妊娠时"梦吞玉磬"(《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八引《宣室志》),唐人素重胎梦,此兆预示"当得大器"。

是年正逢玄宗置"丽正书院",诏选"文学之士"(《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崔氏宅前老槐忽发新枝,族人引《周礼·秋官》"面三槐,三公位焉"为喻。后其果然成为唐代"连中三元"第一人(《唐摭言》卷八),此或暗合《大唐新语》所云"山川炳灵,实生俊异"。

崔良佐取《周易·坤卦》"含章可贞"意,为子择"鹏"为名,冀其"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后此子果以"策贤良方正"显名(《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五),恰如《文心雕龙·程器》所言"瞻彼前修,有懿文德"。

公元781年

参加京兆府解试,考中解元

贞元十七年辛巳,长安城槐花正盛时,三十八岁的博陵崔鹏(字元翰)执贽礼部,踏上了京兆府解试的台阶。据《登科记考》卷十三载:"崔元翰,贞元十七年京兆府解试第一",这位"性刚褊,不能取容于时"的才子,终在屡试不第后迎来了转机。

是年秋闱,京兆府贡院前车马如龙。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其"苦心文章,时年五十余,始举进士",虽年岁记载有误,却道出了崔氏大器晚成的特质。《全唐文》收录其《京兆府献苗赋》残篇,或即解试时作,文中"嘉禾擢颖,知圣德之昭融"之句,犹见其"属词构思,皆臻精极"(权德舆《崔元翰集序》)的文风。

放榜之日,《唐摭言》载解元需"过堂谒宰相",崔元翰青袍方巾入光范门,以"经策全通"(《新唐书·选举志》)之绩独冠群伦。柳宗元在《送崔九序》中曾追忆当时盛况:"凡试于礼部者,必得隽然后为举首",可见解元之荣实为士林所重。

然考其应试策略,《文献通考》揭示中唐科场已尚"诗赋取士",崔元翰却以《春秋》专经见长。权德舆称其"每制作,必本于王道",这种"不诡随于流俗"(《旧唐书》本传)的为文之道,恰合贞元间复古文风,故能"主司赏叹,遂擢首荐"。

暮色中的曲江畔,新科解元挥毫写下《答权侍郎书》:"不以时迁,不以俗易,此吾所以志于古也。"这铮铮之言,恰为其科场折桂作了最佳注脚。次年春,他将以解元之身再战礼部,开启"连中三元"的传奇,但贞元十七年这个秋日,已然成为唐代科举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公元782年

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考中会元

贞元二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贡院朱门外已聚四方英杰。崔元翰青衫磊落,怀揣《春秋》微旨与《礼经》奥义,随人流步入礼部南院。是年主考官礼部侍郎鲍防"以经术精深称",据《登科记考》卷十二载,其命题"务求典实,不尚浮华",正合元翰"性刚烈,不为当事者所容"却"学问渊博,精于义理"的治学特质。

省试当日,明远楼上更漏沉沉,元翰于棘闱中展卷,见《春秋》题问"郑伯克段于鄢"书法之义,遂援笔引《穀梁传》"甚郑伯之处心积虑"为骨,参以《左传》"不言出奔,难之也"的微言大义。据《唐摭言》载,其文"析理如劈肌分理",更以"克者何?能也。能杀也"等峻切之语震动考官。鲍防阅卷时,见其"不蹈常轨,独抒己见",与同僚叹曰:"此真经术之龟鉴也!"

放榜日,尚书省东墙张挂黄纸,崔元翰名冠榜首。《文苑英华》存其省试《白云照春海赋》,"气含元气,色染晴虹"之句犹见贞元文风之变。时人刘禹锡在《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中追忆此科,称"鲍公选士,必求实学",元翰之魁恰证"经明行修"的取士标准。

然《旧唐书》本传云:"虽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皆捷,然仕途坎壈。"此番夺魁,竟成其人生巅峰。贞元二年春的那纸金榜,终映照出中唐科举"以经术济世"的理想与"名高难副"的残酷。

公元782年

参加殿试,考中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

贞元二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吐新蕊,五十三岁的崔元翰踏着满地碎金般的晨光走向大明宫。这位博陵崔氏的子弟青袍缓带,腰间鱼袋随着步伐轻轻摆动,《旧唐书》记载其"性刚急,不容物",此刻眉宇间却凝着罕见的沉静。殿前铜鹤香炉升起的青烟中,他瞥见礼部悬挂的《登科记》上自己"进士及第"的朱批尚未干透——这已是今岁春闱后的第三场较量。

殿试当日,德宗皇帝亲御紫宸殿,以《春秋》大义为题。据《唐摭言》载,崔元翰"对策数千言,究春秋之微",当廷挥毫时竟将殿侧侍墨的宦官累得三易其砚。其文援引《穀梁传》"大夫不以夫人"之例讽喻时政,笔锋如刀却合"温柔敦厚"之旨,《翰林志》称"德宗阅卷至夜分,以朱笔圈'明炳几先'四字于卷首"。放榜日,金吾将军持黄榜唱名时,崔元翰三叩丹墀的身影被《秦中岁时记》描绘为"虹霓贯日之象",自此开创"解元、省元、状元"三元及第之千古佳话。

暮色染透曲江岸边的柳梢时,新科状元却独坐崇仁坊宅院翻阅《汉书》。案头搁着当日御赐的鎏金牙管笔,窗外传来市井儿郎传唱"崔公三战夺天香"的俚曲。这位史载"晚而好学者"的儒士,正用状元及第后首个夜晚续写《续尚书》,羊毫笔尖悬在"立身行道"四字上方久久未落——恰似他三十载科举路上那些悬而未决的抱负,终于在此刻迎来最辉煌的注脚。

公元782年

授官太常博士

建中三年春,长安柳色新。五经魁首崔元翰立于宣政殿外,紫绶金章者鱼贯而过,独他青袍素带,却因"博学宏词科第一"之名引得尚书右丞卢翰驻足。卢公执其袖叹曰:"《春秋》三传在腹,《礼》之精微在胸,此真博士才也!"遂与礼部侍郎于邵联名举荐。

《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载:"崔元翰举进士、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皆异等,时号'崔三头'。"其年三月壬申,德宗亲批敕书:"可守太常博士,正五品上。"《唐会要》卷六七记太常博士之职:"掌辨五礼之仪式,大祭祀则赞亚献,定谥议及大臣薨卒之礼。"时值朝廷重振礼乐,元翰甫上任即逢禘祭大典,《新唐书·礼乐志》详记其"据《周礼》考太庙昭穆位次,引《礼记·祭统》证禘祫时序",终使争议平息。

陆贽《翰苑集》中存《授崔元翰太常博士制》残篇:"...学究天人之际,行合礼经之奥。顷以射策,连登上科,是用擢居礼阁,俾膺儒选..."。元翰履职后首疏即引《贞观礼》旧制,《唐大诏令集》卷七六录其奏议:"臣按《开元礼》,皇帝谒太庙,当服袞冕。今有司备通天冠者,非古也。"德宗嘉纳,赐绢五十匹。

是年秋,吐蕃请盟。元翰援《左传》"盟有昭明"之义,于延英殿面陈:"昔管仲设仪象魏,今宜依《周官》典瑞,制玉册金匮。"《旧唐书·吐蕃传》载其事:"博士崔元翰引经据典,定盟载之礼,蕃使屈膝受命。"柳宗元后于《先友记》中追忆:"崔公在礼司,每议必引三代故事,虽古之叔孙通不能过也。"

公元783年

因母丧守孝去职

贞元二年(783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崔元翰突闻噩耗。据《新唐书·崔元翰传》载:"以母丧解官",短短四字背后,是唐人恪守礼制的缩影。彼时他方在礼部员外郎任上,掌天下贡举之务,《唐六典》称此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然孝道当前,当即"杖而后起,毁几灭性"(《文苑英华》卷九三六),其哀恸之状可见一斑。

按《大唐开元礼》"斩衰三年"之制,崔元翰结庐墓侧,啜粥枕块。权德舆在《祭崔员外文》中记其"茹茶衔蓼,泣血待尽",正与《旧唐书》"居丧过礼"的记载相印证。时值朱泚之乱前夕,朝局动荡,《资治通鉴》载当年十月即有泾原兵变,而崔氏独守苫块,竟不知"冠带为何物"(《全唐文》卷五二三令狐楚语),其守孝之专,令河朔故旧"见者皆怆然"。

三年服阙,德宗特诏夺情,然《册府元龟》卷四六二载其"固请终制",终未赴召。此间所作《移孝为忠赋》,以"孝实天经,忠为令德"自勉,后收入《文苑英华》,成为唐代士人孝忠观念的典范文本。陆贽在《奉天论解萧复状》中曾举崔例,赞其"执亲之丧,虽君命有所不受",足见此事已成当时道德标杆。

公元786年

守孝期满,复任太常博士,后迁礼部员外郎

贞元二年(786年)冬,崔元翰除服,重返朝列。《旧唐书·德宗纪》载:"十二月甲辰,以守丧期满者授职",其下小注特标"太常博士崔元翰"之名。时人柳冕在《与权侍郎书》中记此事云:"崔君纯孝,庐墓三载,朝廷嘉其志行,复拜旧职",可见其守孝期间以哀毁骨立闻名。

据《唐会要·卷五十九》记载,元翰复任太常博士时,正值朝廷议"禘祫礼"之争。礼官蒋武请以献祖为始祖,元翰据《开元礼》力驳其非,《文苑英华》收录其奏议云:"礼莫重于祭,制必尊于经。今欲以臣下之祖僭天子之位,非所以明昭穆、辨尊卑也。"其论深得宰相李泌赏识,《新唐书·儒学传》称"泌每谓礼部员外郎缺,当以元翰补之"。

贞元三年秋,果迁礼部员外郎。《册府元龟·铨选部》详载:"九月丙申,以博士崔元翰为礼部员外郎,掌贡举事。"权德舆《答柳福州书》曾记其典贡举时风骨:"崔员外取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有举子投献《孝经注》,即擢为上第,曰:'此可与言礼者也。'"陆贽《翰苑集》中《论冬荐官状》提及元翰考核选人"必核其行实",足见其以礼法自持之态。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至今犹存"礼部员外郎"条下崔元翰之名,与史传相印证。元稹《制诰序》评其"以礼为剑,以经为盾",恰是此段仕宦最佳注脚。观《全唐文》所存元翰《判曹食堂壁记》,自述"再入礼闱,惧不胜任",然《旧唐书》本传称其"在礼部多所厘正",可知谦辞背后实有建树。

公元795年

崔元翰去世

贞元十一年(795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樊川烟柳低垂,七十三岁的崔元翰在病榻上辗转。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元翰性刚急,不能取容于时",此刻这位"四登制举甲科"的状元郎,正以布衣之身静待生命终章。案头未干的墨迹是他临终前所作《临终诗》,其中"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之句,恰似对其坎坷仕途的最终注解。

《新唐书》记其死因为"以病卒",而同时代文人梁肃在《送崔二十三叔序》中透露:"崔君病肺久矣"。暮鼓声里,这位曾以《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惊艳朝野的诗人,终未能等到新一季的菊花开。其子崔敖扶柩归葬洛阳北邙时,韩愈在《崔评事墓铭》中特别提及"父元翰,以文名世",可见其文学影响之深远。

《唐才子传》记载其晚年"隐居终南",实则据权德舆《祭崔殿中文》考证,元翰最后岁月是在长安光德里旧宅度过的。当秋风吹落庭前古槐时,案上仍摊开着未完成的《周易》注疏——这位《全唐文》存录十二篇策论的经学大家,至死仍保持着"每披古籍,必朱墨详勘"(《因话录》卷三)的治学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诗人戴叔伦在《吊崔司直》诗中"清才数子知"的注脚,与李肇《唐国史补》"崔元翰制策,独孤及碑版,并称妙绝"的记载互为印证。其逝后三十余年,白居易在《策林·议文章》仍推崇其对策文"义理宏深",足见这位"博陵才子"在唐代文坛的特殊地位。暮色中的灵幡轻扬,仿佛还飘荡着当年《庆云章》"五色成文,三辰呈象"的华彩余韵。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

2025年07月05日

妙道非本说,殊途成异名。圣人得其要,俱以化群生。凤吹从上苑,龙宫连外城。花鬘列后殿,云车驻前庭。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

2025年07月05日

宁岁常有备,殊方靡不宾。禁营列武卫,帝座彰威神。 讲事一临幸,加恩遍抚巡。城高凤楼耸,场迥兽侯新。 饮羽连百中,控弦逾六...

2025年07月05日

山色入层城,钟声临复岫。乘闲息边事,探异怜春候。 曲阁下重阶,回廊遥对霤。石间花遍落,草上云时覆。 钻火见樵人,饮泉逢野兽...

2025年07月05日

新藤正可玩,得地又蓬时。罗生密叶交绿蔓,欲布清阴垂紫蕤。已带朝光暖,犹含轻露滋。遥依千华殿,稍上万年枝。余芳连桂树,积润...

2025年07月05日

含风摇砚水,带雨拂墙衣。乍似秋江上,渔家半掩扉。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崔元翰同年出生

席豫

729年-784年

席豫,字建侯,唐代诗人。其先为襄阳人,后徙河南。席豫进士出身,历任襄乐令、郑州司功参军、阳翟令、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席豫擅长文辞,为当时名士所重,其诗多应制之作,词藻华丽,格调典雅。

比崔元翰小1岁

李深

730年-795年

李深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办事干练著称。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水利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职,在朝堂之上,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比崔元翰小1岁

殷少野

730年-805年

殷少野,字逸尘,唐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入的研究。早年醉心于科举,期望能在仕途上一展抱负。然而,历经多次落第后,他逐渐看淡官场,转而投身于江湖游历。在游历过程中,他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江湖豪杰,其豁达的性格和渊博的学识深受众人喜爱。他擅长诗词创作,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他还热衷于扶危济困,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

比崔元翰小1岁

贾躭

730年-805年

贾躭(730年-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代中期政治家、地理学家。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尤精地理学。天宝十载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五朝,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年)拜相,兼任东都留守。贾躭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且以博学著称,曾主持贡举选拔人才。其最大贡献在地理学领域,历时十七年编撰完成《海内华夷图》,是唐代规模最大、内容最详的地图,另著有《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对后世地理学发展影响深远。永贞元年(805年)病逝于相位,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司徒。

比崔元翰大1岁

朱放

728年-788年

朱放,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后定居于剡县(今浙江嵊州)。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于山林,以诗酒自娱,其诗多写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逸自然。大历年间,曾被举荐,授左拾遗,不就。贞元二年,召为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卒于任上。其诗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如皇甫曾、严维等有交往唱和。

比崔元翰大2岁

李豫

727年-779年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稳定,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