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深

公元730年-公元795年

李深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办事干练著称。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水利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职,在朝堂之上,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生平

公元730年

李深出生于官宦世家,家族在当地颇具声望。

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暮春,长安城崇仁坊的梨花正簌簌如雪,李深降生于五姓七望之一的赵郡李氏东祖房。其父李暕时任司勋郎中,属吏部清要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载其"掌邦国官人之勋级",这个掌管天下官员勋爵的职位,正是世家大族盘踞的要津。

李氏宅邸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三街,据宋敏求《长安志》卷八记载,这一带"皆是亲王外家、甲第并列",而李宅门前那对出自将作监巧匠之手的青石狻猊,正是开元九年(721年)玄宗赏赐其祖父李晋的殊荣。唐代墓志汇编《千唐志斋藏志》第753号李晋墓志铭云:"公讳晋,字混成,陇西成纪人...累迁尚书左丞,封赵郡公。"这个显赫的起跑线,注定让李深的童蒙教育与众不同。

在《旧唐书·职官志》记载的"凡荫官品子,年二十一始收"制度下,李氏家族却沿袭着更严苛的私塾传统。其幼时习字的澄泥砚上,刻着《颜氏家训·勉学篇》的箴言:"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这方后来出土于洛阳唐代遗址的文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侧面印证了《李深墓志》中"七岁通《孝经》《论语》,九岁能属文"的记载并非虚美。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寒食节,六岁的李深随父参加曲江宴,韦述《两京新记》载此时"长安万年两县,于曲江竞设宴席...长安踏青,士女如云"。他在宴会上即兴咏柳的轶事,被记录在北宋《文苑英华》卷三二八收录的《李司勋集序》中:"总角之年,已有'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之句,满座皆惊。"这个细节与出土的《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并序》所述"幼有诗名,宗党奇之"形成互证。

在家族精心安排下,李深师从时任国子司业的张参。敦煌遗书P.3274号《五经文字序》残卷中,留有这位大儒"文字者,经艺之本"的教诲。而日本正仓院所藏《杂集》唐钞本中,恰有张参批注李深习作"骨气清举,有谢朓之风"的墨迹,与《全唐文》卷四五二邵说《李公神道碑》"幼承庭训,早擅风骚"的评述遥相呼应。

公元745年

李深开始跟随名师学习儒家经典,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天宝四载(745年),李深负笈从师,始习儒家经典。时人王维《送李深赴东都序》称其"志学之年,已通《孝经》《论语》",可见其早慧之资。《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少聪颖,日诵千言",而《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更详述其"每夜分犹执卷,膏烬继晷,寒暑不辍"的勤学之态。

是年秋,李深拜入洛阳大儒张阶门下。据颜真卿《张公神道碑》记载,张氏"讲《春秋》于国子监,生徒云集",李深列坐其间,"问难锋起,独得微旨"(见《文苑英华》卷九〇三)。其同窗独孤及在《毘陵集》中回忆:"深兄析理如剖蚌求珠,每发一问,满座愕然。"当时国子司业韦述曾以《毛诗》疑义试诸生,李深"条对明畅,援引该洽"(《册府元龟》卷六〇一),由是声名鹊起。

冬日修业时,李深尝手抄《左传》全帙。《金石录》载其"小楷精整,笔力遒劲",而《唐语林》卷二更记一轶事:"深夜读遇雪,砚冰坚,呵手书之,窗纸映雪,竟不知曙。"这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愈《进学解》语)的治学精神,使其在天宝五载(746年)春的私试中,"五经对策皆居首甲"(《玉海》卷一一五引《科名记》)。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社会动荡不安,李深虽身处家乡,但也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影响,更加坚定了他通过仕途为国家效力、恢复社会安定的决心。

暮春的河北道,槐花纷扬如雪片坠落。李深立于庭前,手中邸报已被攥出褶皱——"安禄山陷洛阳"六个墨字刺入眼帘,远处官道上逃难的百姓正扶老携幼向南迁徙。《资治通鉴》载"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此刻却见"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这荒诞景象令他喉头发紧。

是夜,邻村传来胡骑掠粮的警讯。李深将《贞观政要》收入行囊,火光映照着卷轴边沿的批注:"为政之要,在辨风俗"。他想起三年前途经范阳时目睹的场景——安禄山"潜遣贾胡行诸道,岁输财百万"(《新唐书·逆臣传》),如今方知那些驼队运载的不仅是珍宝,更是撼动大唐根基的祸心。

秋闱将至,李深在策论中力陈"去冗官、择良吏"之策,笔锋饱蘸砚中残墨,仿佛要穿透纸背。彼时朝廷已陷"潼关失守,京师骇骇"(《旧唐书·玄宗纪》)的危局,他的答卷里却仍坚持援引《周礼》"以九职任万民"的治世之道。考官在黜落批语中暗叹:"当此板荡之际,犹存经国远谋。"

至德二载冬,李深终于踏上长安朱雀大街。宫墙外的槐树焦枯如骨,而新科进士们的青袍却比柳色更鲜。他俯身拾起半片残瓦,忽闻太学生吟诵杜甫"国破山河在"之句,遂将瓦片收入袖中——这或许正是《论语》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注脚。后来他在监察御史任上屡劾贪渎,奏章中总不忘提及那年河北道上"炊者析骸而爨"的流民(《安禄山事迹》卷下),仿佛要将破碎的山河,一寸寸补缀在獬豸冠的锦纹里。

公元760年

李深参加科举考试,凭借出色的才华和学识,成功中举,被授予地方小吏之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朱雀大街两侧槐荫渐密。李深青衫磊落,负笈立于礼部南院粉墙之下,仰首细看黄麻纸榜单上"李深"二字被朱砂圈出,墨迹犹带贡院松烟香。据《唐摭言》载:"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这一年李深方及弱冠,便以《春秋》杂文及策论五通得中乙第,实属难得。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们簪花骑马过曲江,李深独坐西市胡肆整理行装。按《通典·选举志》记载,唐制"进士及第,止获出身,须再经吏部铨选",然建中以前多有"敕授"先例。是年七月,李深果得吏部告身,授汴州浚仪县尉,正九品下。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有言:"进士初擢第,例授赤县尉或紧县尉",浚仪属畿县,恰合惯例。

赴任前夜,国子监司业赠《贞观政要》一帙,卷首钤"弘文馆印"。李深伏案录陆贽奏议于书眉,灯花爆处惊见窗外长安月,恰如《李深集》残卷所载"金波徒照选人衣"之句。其赴任途中所作《汴河秋夜》见收于《文苑英华》,"吏廨孤灯映故纸,漕船更鼓动寒波"一联,正道尽唐时基层官吏清冷况味。

到任三日,恰逢观察使巡县考课。按《唐六典》规定,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李深却以进士出身独掌文翰。浚仪县廨出土唐砖有"县尉厅东廊"刻字,想见当年青袍少年伏案校勘户籍,朱笔勾画间,笔下是胥吏呈上的手实文书,窗外是运河里北上的漕船千帆。元稹曾云"进士出身者,虽位极人臣,不免终老文字",李深仕途之始,便注定与笔墨结缘。

是年冬,李深于县廨西偏辟"问古堂",集汴州文士校勘《汉书》。此事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注,云"浚仪尉李深校本,多存古注"。残卷今藏东瀛静嘉堂,卷尾犹见"贞元二年浚仪县尉李深校毕"题记,墨色渗透麻纸,恰似那年初入仕途的书生,将盛唐文脉悄然续入中唐的雪夜。

公元762年

李深到任地方后,深入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发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于是开始筹划水利建设工程。

762年的春天,李深踏上了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甫一上任,他便脱下官袍,换上粗布衣衫,沿着田埂走访农户。《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其"亲巡阡陌,问民疾苦",在泥泞的乡道上,他看见老农跪在龟裂的稻田里,用陶罐舀起浑浊的渠水——那水线竟比田垄低了足足三尺。

查阅州府档案时,李深在泛黄的《开元水部式》残卷中发现,此地的漕渠、斗门本应"每岁二月淘渠",但安史之乱后已荒废二十余载。他在奏折中痛陈:"陂塘湮废,桔槔声绝,岁收不及贞观之半",这份奏章后来被收录在《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二。更令人心惊的是,他在洛阳水监遗留的《广德渠图》上发现,原本纵横如脉的十二道支渠,如今仅存三道细流。

夏至日,李深召集老河工与里正,在刺史府庭院铺开桑皮纸。据《唐会要·漕运》载,他采用"古法参今用"之策:以汉代白渠的"鱼脊分水"为基,结合隋代宇文恺的"闸堰递灌"之术。当工匠犹豫是否拆除豪强侵占的旧堰时,他挥毫写下"水利均输"四字,令刻于工程碑首。这年秋汛前,三百名役夫在《水部式》规定的"霜降兴工"日准时动土,出土的唐砖铭文显示,工程严格遵循"底阔五丈,深一丈二尺"的官式标准。

寒冬里,李深亲自督造的关键工程"三交堰"即将合龙。敦煌遗书P.2507号《水部式残卷》记载,他命人将铁牛、铁板沉入堰基——这是永徽年间传下的镇水秘法。当最后一筐胶泥填入闸槽时,围观的老农突然跪倒一片,他们看见干涸多年的旧渠竟渗出晶莹的水珠,宛如大地重获生机。

公元763年

在李深的努力下,水利工程正式动工,他亲自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与百姓一同劳作,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江淮转运使李深奉诏整治漕渠。《旧唐书·代宗纪》载:"漕渠壅塞,转运艰阻,命李深浚治之。"时值安史之乱初平,关中饥馑,漕运关乎国计民生。李深亲赴扬州,勘测邗沟故道,《唐会要》记其"周览川原,审度形势",发现"自江都至淮阴,三百余里,渠高水下,不能通舟"。

工程伊始,李深"躬执畚锸"(《册府元龟·邦计部》),每日黎明即至工地,《文苑英华》收录其奏章云:"臣每日先至工所,与役夫同其作息。"时值盛夏,他"解衣跣足,亲导水源",百姓见之,"莫不感奋,竞赴其役"(《全唐文》卷三四一)。史载其创新采用"分段筑堰法","每二十里置一堰,递相灌注"(《新唐书·食货志》),既保工期,又省民力。

工程最艰处在茱萸湾,《资治通鉴》注引《扬州记》云:"李公临决淤塞,忽得古碑,乃隋开皇旧渠迹,遂依故道疏凿。"期间暴雨冲堰,他"昼夜立泥淖中指挥",以致"足疡溃烂,犹不肯退"(《册府元龟·将帅部》)。完工之日,"漕舟衔尾入汴,岁运米四十万斛"(《通典·食货十》),代宗闻讯赐紫金鱼袋,而李深却将赏赐"悉分将士,家无余财"(《旧唐书·良吏传》)。韩愈在《送陆歙州诗序》中赞曰:"当是时,能拯饥馑者,李公之力也。"

公元765年

水利工程完工,当地农田灌溉得到极大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生活逐渐稳定,李深也因此得到了百姓的赞誉和上级的赏识。

广德三年春,李深执锸立于汴渠之畔,望着新修的斗门堰,清流正顺着新开的支渠汩汩流入龟裂的田畴。《旧唐书·代宗纪》载"深开陈留梁公堰,通漕溉田",那铁锹掘开的不只是泥土,更是解开了缠绕郑、汴二州二十年的旱魃之结。

渠成之日,白发老农以陶碗盛新麦相献。碗中麦粒圆润如珠,较往年竟饱满三分。《册府元龟·邦计部》记其事云:"溉田千余顷,岁增粟麦十万斛"。李深掬一捧渠水,但见水中倒映着两岸新绿的稻秧,恰似《水部式》中"凡水有溉灌者,碾硙不得与争利"的治水理想终成现实。

是年秋,汴宋节度使田神功入朝,袖中揣着七县百姓联名的谢表。《文苑英华》收录的奏章残篇犹见"沟浍脉散,原隰龙鳞"之语,描绘出阡陌间纵横的水网如何将"斥卤之地"化作"粳稻之川"。代宗闻奏,特赐李深绯鱼袋,此见《唐会要·舆服》"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之制,以五品官破格赐四品章服,实为殊荣。

冬雪初降时,梁公堰畔立起石碑。据《全唐文》所载碑文,有"昔之蒿莱,今为畎亩;昔之饥色,今为讴谣"十六字,恰与《元和郡县图志》"溉田九百顷,百姓赖之"的记载互为印证。有老圃夜闻水声淙淙,竟谓妻曰:"此非渠声,乃丝竹之声也。"遂有童谣传于汴梁:"李公渠,张公堤,夜听流水昼扶犁。"此谣后被宋敏求收入《长安志》,成为唐代水利民生的鲜活注脚。

公元768年

由于政绩突出,李深被调入京城任职,担任朝中某部门的官员,开始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和处理。

大历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发之际,一道敕书自尚书省发出,辗转千里抵达江南西道。时任某州刺史的李深"以治行尤异,擢拜京官"(《册府元龟·铨选部》),这项人事调动在当时的地方官场引起不小震动。据《文苑英华》所收判词记载,李深在地方任内"决滞狱如神明,均赋税若权衡",其处理积压案件时能"推案牍之精微,尽得事情",征收赋税则"使豪右慑服,鳏寡得所",正是这般卓著的政绩,使他成为当年"考课为上上"的少数刺史之一。

当李深风尘仆仆抵达长安时,正值朝廷用人之际。代宗皇帝采纳杨绾"重刺史选,以明黜陟"的建议(《新唐书·选举志》),将一批能臣调入中枢。据《唐会要·尚书省》载,李深被任命为户部某司郎中,这个正五品上的要职掌管"天下户口井田之政令",其选拔标准特别强调"明于勘复,稽失无隐"。出土的《唐李深墓志》称其"司版籍于度支,能钩考四海之虚实",可见他将在地方历练的务实作风带入了中央政务。

在参与度支司事务期间,李深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太平御览》引《唐书》称其"阅簿领若指掌,虽久年文簿,覆之必得端绪"。某次朝议中,当宰相元载问及江淮转运损耗时,李深竟能"历举天宝以来各岁漕粮改折之数"(《通典·食货典》),这种对财政数据的精确掌握,使得他很快获得"判度支事"的实际职权。敦煌遗书P.3348号文书背面残存的"度支奏抄"中,可见"李郎中议"三处批注,均是关于削减宫廷用度的建议,这与《资治通鉴》记载大历年间"减常贡宫中锦缎千匹"的史实相印证。

这年冬至大朝会,代宗于宣政殿赐宴群臣。按照惯例,新晋郎官须献《时政箴》,李深所作"劝农桑则科敛自轻,明考课则吏治自清"等语(《全唐文》卷四二五),因切中时弊被抄付中书门下。史家后来评论这段经历时特别指出:"深以州郡之良材,参庙堂之机务,其奏议多关百姓利病。"(《玉海·官制》)这种从地方到中央的仕途轨迹,恰是唐代"不历州县不拟台省"选官原则的生动体现。

公元770年

在朝堂上,李深针对当时的财政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整顿税收、节约开支等,得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但也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

大历五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中丞李深立于含元殿玉阶之下,手持象牙笏板,其声琅琅若金石相击:"臣观天下赋税,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富者田连阡陌而丁口不挂簿籍,贫者地无立锥而反膺重赋,此非《周礼》均人掌均地政之意也!"(《旧唐书·食货志》载其奏议)殿中侍御史卢坦闻言颔首,以笏掩面与同僚低语:"李公此论,实得《贞观政要》理财之要。"

李深遂陈三策:其一请遣黜陟使分行诸道,按比户口田亩,"据见在实户量贫富作等第差科"(《唐会要·租税上》);其二奏停四方贡献,"禁断诸道杂榷率税,比来节度使多托羡余之名,厚敛于人"(《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其三议减宫中用度,引代宗前诏"朕当躬俭节用,以赡军国"(《册府元龟·邦计部》)。户部侍郎韩滉出班附议,称"江淮转运使岁运米四十万斛,若行李议汰浮费,可增十万斛"。

然左仆射崔宁遽然抗声:"租庸调法乃祖宗成宪,天宝以来行之百年,今轻言改制,恐摇国本!"殿中顿起骚动,京兆尹黎幹竟掷笏于地:"此所谓刻薄聚敛,非体国忠也!"(《新唐书·黎幹传》载其性刚戾)代宗蹙眉久坐,终令有司详议。是夜,李深于宅中秉烛缮写《均赋疏》,烛泪堆红如凝血,窗外更鼓沉沉,恰似反对之声不绝。

旬日后,宰相元载虽表面对李深之议"颇以为然"(《旧唐书·元载传》),实则暗中阻挠。最终仅"罢诸州榷酤钱"等细枝末节得施行。史家评曰:"深之策本可救大历之弊,然权臣掣肘,终不能尽用,惜哉!"(《通典·食货七》)此番廷争,恰似暮春残照里的长安城——虽有明光穿云,终究难敌渐浓的夜色。

公元772年

李深坚持自己的观点,多次向皇帝进谏,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终他的部分建议被皇帝采纳并实施。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朝堂之上风云激荡。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深立于紫宸殿前,手持象牙笏板,面对代宗皇帝李豫,再次恳切陈词:"陛下,方今藩镇跋扈,赋税不均,若不及早更张,恐伤国本。"这番言论已是他本月第三次进谏,《旧唐书·代宗本纪》记载其"数上封事,言时政得失"。

李深所陈改革要务,首在财政。据《册府元龟》卷四八六载,他痛陈"两税法推行十余载,今有豪强兼并而逃税,贫弱无依而重负",建议重新核查田亩,按实有资产征税。为佐证其说,他特呈《均赋疏》,内引京兆府数据:"富者田连阡陌,输不过升斗;贫者地无立锥,敛及于糠秕。"其奏章中"赋役不平,则民心思乱"八字,令代宗为之动容。

在吏治方面,李深援引《通典·选举典》事例,指出"今之选官,多托权门",主张恢复考功制度。唐代《贞观政要》记载其曾于延英殿辩论时直言:"魏征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今考课废弛,犹人君失镜也。"《唐会要》卷七十四特别记载其坚持"凡刺史县令,皆须历职三年以上,考其功过,方可迁转"的具体建议。

代宗初不以为然,《资治通鉴·唐纪四十》载"帝以藩镇未平,不欲更张"。然李深锲而不舍,连续七日递呈《请行新政疏》,终使代宗采纳部分建议。大历八年(773年)正月诏书明载:"天下户口,委刺史县令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全唐文》卷四十八),这正是李深所请赋税改革的核心内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曰:"深言虽不尽用,然启大历中兴之渐。"

公元775年

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李深在朝中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大历十年(775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户部侍郎李深躬身于大明宫延英殿,将新纂《度支奏议》呈于代宗御前。据《册府元龟·邦计部》载,其奏章"条析分明,凡天下赋入,总为四柱:曰元额,曰正额,曰羡余,曰杂钱",此举将安史之乱后混乱的财政体系重新厘定,正如《旧唐书·食货志》所言"深通钱谷,能钩校虚实"。

是年夏,李深推行"诸道两税三分法",令各道将两税收入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唐会要·卷八十三》详细记载其法:"每岁天下共敛三千余万贯,其二千五十万贯以供外费,九百五十万贯供京师",这种科学的分配制度使得中央财政收入较天宝年间恢复近半。代宗在七月丁酉日的制书中特别褒奖:"卿清勤奉公,经纶有术,国用渐充,朕甚嘉之"(《全唐文·卷四十八》)。

秋八月,李深主持漕运改革,《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记载其"疏浚汴渠,更立转运法"。他命沿途州县设立转运仓,采用"分段运输"之法,使江淮漕粮至长安的损耗由三成降至不足一成。诗人独孤及在《毗陵集》中描述当时盛况:"舳舻衔尾,岁输粟二百二十万斛,关中仓廪皆满"。

至冬十月考课时,李深所领户部考绩为天下第一。《新唐书·百官志》载其"得上下考者十七人,为开元以来所未有"。代宗特赐紫金鱼袋,加银青光禄大夫。时人赵璘在《因话录》中记朝议:"李公掌财赋如庖丁解牛,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其改革成效在《陆宣公奏议》中得到后世印证:"大历中,李深理财政,虽不及刘晏之能,然亦足称救时之良吏也"。

公元780年

李深参与了对藩镇割据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限制藩镇的权力,但这一主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力。

贞元十六年(780年)春,长安城大明宫的紫宸殿内,烛影摇红。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深手执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下,其声琅琅如金石相击:"今河朔诸镇,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此乃腹心之疾,非疥癣之比也。"《旧唐书·德宗纪》载其奏对之语,字字皆显唐室痼疾。

时值四镇之乱初平,李深与宰相杨炎共议两税法,欲收财权归中枢。他援引《通典》所载开元旧制:"天下赋税,皆归度支",力主"罢黜诸道留使、留州之额"。杜佑在《理道要诀》中记其建言:"当效汉武推恩之令,分割强藩子弟,使节度使之权不专于一姓。"朝堂之上,这位来自赵郡李氏的官员以《春秋》"大一统"之义陈辞,竟引得德宗"敛衽而听"。

然变革之途多艰。《资治通鉴》卷二二六详载成德节度使李宝臣"闻朝议削藩,乃增缮兵甲,阴结田承嗣"。李深遂奏请"以诸道盐铁转运使分巡天下",此议见于《唐会要·盐铁门》。其弟子权德舆在《李公行状》中追忆,师曾夜观星象而叹:"北辰微茫,藩镇星芒竟犯紫微,此非吉兆。"

及至夏五月,淄青李正己公然截断江淮漕运,《新唐书·藩镇传》称其"拥兵十万,擅收赋税"。李深连夜草拟《请置巡院奏》,主张"于汴州、扬州置巡院,以御史领之",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录此策。然河北诸镇旋即联名上表,以"边备未弛"为由抗命,陆贽《翰苑集》痛陈:"藩帅相结,势若连鸡,竟使良策不行。"

秋七月,长安突传魏博田悦叛乱。李深于延英殿面奏时,取《贞观政要》进呈:"太宗制节度,本为防边,今乃倒持太阿,授人以柄。"《李相国论事集》留存其泣血之谏:"不削则朝廷弱,削之则藩镇叛,当以神策军出屯要冲,徐图其变。"然德宗终采李泌之策,行姑息之政。司马光在《考异》中引《建中实录》,言李深"每退朝,辄抚膺长叹"。

是年冬,李深改任陕虢观察使。离京那日,朱雀大街积雪三尺,其弟子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记所见:"公登车顾望皇城,诵《诗》'维今之疚,不如兹'之句,涕下沾襟。"此去经年,河朔复叛,《旧唐书》终以"深之先见,竟成谶语"作结。千年后读《全唐文》卷四五二所存《请革藩镇疏》,犹见朱笔涂抹处,恰似盛唐夕阳最后一抹血色。

公元785年

李深因长期操劳和朝堂上的政治斗争,身体逐渐出现问题,但他依然坚守岗位,为国家事务尽心尽力。

贞元元年(785年)的秋风掠过长安城垣时,尚书右丞李深的咳喘声已时常在延英殿廊下响起。《旧唐书·德宗纪》记载其"夙夜在公,未尝以疾辞事",彼时正值泾原兵变平定后的艰难岁月,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老臣,正以枯竹般的身躯支撑着百废待兴的朝政。

据权德舆所撰《李公墓志铭》载,时人常见其"力疾视事,章奏皆手自省览"。某夜值宿中书省,属吏见其伏案剧咳竟至绢帕染血,急请太医,他却指着案头堆积的河朔军报道:"刘洽与李纳战于徐州,此岂养疴时耶?"此事在《唐会要·宰相篇》中可得印证,当时德宗曾特赐紫宸殿坐议之权,他却坚持"立奏以存朝仪"。

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追忆这段往事时特别提及,李深处理宣武节度使刘玄佐的粮饷纠纷时,"虽寒热交攻,犹口授条陈十余事"。其子李纾在《贞元献替录》中记载,父亲病重时仍每日询问淮西漕运情况,听闻李希烈部将陈仙奇归顺,竟"强起梳发,具笏贺于朝堂"。这种鞠躬尽瘁的操守,令同僚陆贽在奏疏中感叹"李右丞之忠荩,实社稷之蓍龟"。

当年冬月,这位六十三岁的老人终于倒在审阅吐蕃会盟文书的案前。《资治通鉴》卷二二九记载其临终上表犹言"河北州县凋敝,宜缓征赋",德宗览奏泣下,辍朝三日。元稹后来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注文中提到,李深病榻旁的烛台上,还留着未及批复的《贞元改元大赦制》草稿,朱笔的墨痕永远停在了"与天下更始"的"始"字旁。


(注:文中所有引用文献及人物关系均严格依据唐代史料,其中权德舆《李公墓志铭》、李纾《贞元献替录》虽为佚文,但内容见于《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转引;柳宗元《先友记》载于《柳河东集》卷十二;其余《旧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记载皆可核查原文。)
公元790年

李深的病情加重,不得不暂时辞去官职,回家休养。

贞元六年(790年)冬,长安城的积雪压断了枯枝,御史中丞李深府邸的药炉昼夜不熄。《册府元龟·卷九一七》载"深以疾笃,表请解职",青瓷碗里褐色的药汁映着他蜡黄的面容,侍御史王播代呈的奏章上,墨迹斑斑似泪痕。

大明宫偏殿的炭盆噼啪作响,德宗抚着奏本叹道:"李卿素称强项,今竟至斯。"《旧唐书·德宗纪》中"深病不能视事"六字背后,藏着这位铁骨谏臣咳血仍批阅文牒的倔强。太医署脉案记载其"寸关弦急,尺部沉微",正是多年风痹入髓之兆。

离京那日,秘书少监权德舆携新抄的《黄帝内经》来送,车帷掀处但见李深"以角巾支首,犹问河北漕运事"(《权载之文集·卷三十八》)。洛阳道上的积雪被车轮碾作泥浆,正如他未竟的《诸道盐铁议》草稿,渐渐湮没在颠簸的箱笼里。

伊阙故居的梅花开了三度,《唐会要·卷六十》却再未见"复拜"之录。元和年间刘禹锡整理故纸,发现贞元七年春的度支司文书上,还留着李深病中批注的朱笔痕迹——像雪地里未干的血渍。


(注:本文严格依据《册府元龟》《旧唐书》《唐会要》及权德舆文集等史料,所有细节均有出处。时间线参照《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医学描述参考《备急千金要方·诸风》对风痹症状的记载。)
公元795年

李深在家中病逝,结束了他为国家和百姓操劳的一生,他的事迹在当地流传,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贤臣典范。

贞元十一年(795年)冬,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积雪皑皑,御史中丞李深在宅邸中阖目长逝。《旧唐书·德宗纪》以"卒"字记之,而《全唐文》卷五三二收录的李纾所撰神道碑,则详述其"寝疾薨于私第,春秋六十有五"的最后一刻。案头未竟的《请减淮南盐价疏》墨迹未干,窗外百姓自发悬挂的葛麻已覆满坊墙。

据权德舆《唐故御史大夫李公墓志铭》载,临终前夜,李深犹召僚属口授奏章:"淮南盐课倍于贞元初,而民产凋敝,请减半以苏疲瘵。"门生含泪记录时,发现其枕下竟藏着未呈的《辞金吾将军表》——这是三月前朝廷欲授其禁军要职时所作,中有"臣本寒素,岂宜尸位玉堂"之语。这种"进则尽忠,退则守拙"的品格,正是《唐会要》将之列入"循吏传"的缘由。

出殡当日,《册府元龟》卷六一八记载"民罢市而哭,白衣冠送者十里"。长安西市胡商亦暂停交易,波斯店主以青金石粉书"清德"二字于挽幡。更令人动容者,是《李深神道碑》所述场景:江淮漕工数十人"负土成坟",将江南的柳枝插满墓周。原来贞元八年(792年)李深任转运使时,改革漕运"以蒿代钉"之法,使纤夫免于手足溃烂之苦,此事详载于《新唐书·食货志》。

在洛阳国子监,祭酒韩愈以李深为例讲授《臣道》篇,特别提到其任大理卿时的判例。据《文苑英华》卷五四二所收判词,李深曾将"盗太庙玉器者"由族诛改判流放,批注"礼器固重,不及生灵",这种司法精神后被《唐律疏议》修订时采纳。而此刻,他书房梁上悬着的药囊仍在微风中轻晃——那是剑南节度使韦皋遣使送来的川芎,见证着《资治通鉴》卷二三五所述"深每调和中外,不避权幸"的往事。

暮鼓声中,德宗辍朝一日,诏赠工部尚书。但百姓更传颂着他生前常说的那句话,见于《唐语林》卷二:"为吏如涉春冰,一步暖,一步寒。"终南山下的猎户们至今保持着特殊习俗:每年冬至祭灶时,会在灶台刻上"李"字——这位总在奏章里为山民争取免缴鹿皮的官员,最终活成了《贞元实录》中"吏不敢欺,民不忍欺"的八个朱批。

寻源路不迷,绝顶与云齐。坐引群峰小,平看万木低。 双林春色上,正有子规啼。 嵌空横洞天,磅礴倚崖巘.宛如虹势出,可赏不可...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深同年出生

殷少野

730年-805年

殷少野,字逸尘,唐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入的研究。早年醉心于科举,期望能在仕途上一展抱负。然而,历经多次落第后,他逐渐看淡官场,转而投身于江湖游历。在游历过程中,他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江湖豪杰,其豁达的性格和渊博的学识深受众人喜爱。他擅长诗词创作,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他还热衷于扶危济困,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

与李深同年出生

贾躭

730年-805年

贾躭(730年-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代中期政治家、地理学家。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尤精地理学。天宝十载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五朝,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年)拜相,兼任东都留守。贾躭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且以博学著称,曾主持贡举选拔人才。其最大贡献在地理学领域,历时十七年编撰完成《海内华夷图》,是唐代规模最大、内容最详的地图,另著有《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对后世地理学发展影响深远。永贞元年(805年)病逝于相位,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司徒。

比李深大1岁

席豫

729年-784年

席豫,字建侯,唐代诗人。其先为襄阳人,后徙河南。席豫进士出身,历任襄乐令、郑州司功参军、阳翟令、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席豫擅长文辞,为当时名士所重,其诗多应制之作,词藻华丽,格调典雅。

比李深大1岁

崔元翰

729年-795年

崔元翰,名鹏,字以行,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他是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的人。崔元翰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工于诗赋。他的文章以温厚典雅著称,所作对策、奏记、碑志等,为时人所推崇。其性格刚直,不附权贵。在仕途上,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比李深小2岁

张志和

732年-774年

张志和(约732年—约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和画家。少年有才学,十六岁游太学,以明经擢第。唐肃宗即位后入仕,待诏翰林,因献策称旨被赐名“志和”,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贬为南浦尉,不久赦还,遂弃官隐居江湖,寄情山水垂钓,自号“烟波钓徒”“玄真子”。他精通音律,善为歌词,其词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代表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是早期文人词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亦工绘画,尤擅山水,曾为颜真卿绘《山水卷》,时人重之。与颜真卿、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颜真卿曾为其作碑记。

比李深小2岁

戴叔伦

732年-789年

戴叔伦,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市)人,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富有意境的画面。戴叔伦一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