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0年-公元805年
贾躭(730年-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代中期政治家、地理学家。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尤精地理学。天宝十载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五朝,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年)拜相,兼任东都留守。贾躭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且以博学著称,曾主持贡举选拔人才。其最大贡献在地理学领域,历时十七年编撰完成《海内华夷图》,是唐代规模最大、内容最详的地图,另著有《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对后世地理学发展影响深远。永贞元年(805年)病逝于相位,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司徒。
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春风拂过河北道沧州南皮的阡陌,贾氏宅邸内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新唐书·贾躭传》载:"贾躭,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其出生地确凿可考,正是唐代河北道这个滨临黄河的军事重镇。时值玄宗开元盛世,《资治通鉴》记载此年"天下稔熟,米斗至十三文",南皮县所在的沧州更是"漕运所经,商旅辐辏"(《元和郡县图志》),贾躭降生于这样一个承平年代,似乎预示着他未来绘制《海内华夷图》时对盛唐疆域的深刻认知。
南皮古城自北魏以来便是文化荟萃之地,《太平寰宇记》称其"风俗尚义,人多儒雅"。贾氏乃当地望族,《南皮县志》载其家族"世传经术",这与其后来撰《春秋列国图》的学术渊源不无关系。唐人李吉甫在《元和姓纂》中特别标注贾躭族系,可见其家学渊源之深厚。而沧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据《旧唐书·地理志》载"东距海,西距河",或许正是激发这位未来地理学家最初空间认知的摇篮。
值得注意的是,贾躭生辰恰逢唐朝测绘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敦煌出土的《开元间州郡图经》残卷显示,玄宗朝正大规模整理地方图志,这种时代氛围为婴儿床中的贾躭埋下了命运的伏笔。史家王溥在《唐会要》中记载,开元年间"每州每岁造图经",沧州官府定期更新的地图档案,日后将成为贾躭验证地理知识的重要参照。这个诞生于漕运枢纽的婴孩,将在六十年后以"方志精详,绘图入神"(《玉海·艺文志》)的成就光耀史册。
天宝十载的春闱,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飘着细雪般的香。礼部南院放榜那日,新科进士们的名字用泥金写在黄麻纸上,其中"贾躭"二字墨迹犹润。《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记载此事仅九字:"天宝十载进士及第,授临清县尉",而《登科记考》卷九则详载其年主考官为兵部侍郎李麟,同榜及第者尚有李舟、崔儒等二十六人。
是年玄宗改"年"为"载"已届十稔,进士科试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贾躭应试时所作的《公孙弘开东阁赋》虽已散佚,然《文苑英华》存其同科进士李舟同题赋作,可窥当时"以礼贤之德,彰宰辅之量"的命题深意。临清县尉虽仅为从九品下,然唐代士人释褐多由此始,《通典·职官典》云:"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正合《新唐书》称贾躭"明地理,习边事"的特长。
授官文书下达时,尚书省吏部司封司的铜印尚带朱泥余温。《唐六典》卷二载,凡授官者皆给告身,"五品以上画鹤衔告,六品以下凤衔"。贾躭所得当是凤衔绫纸,其上必列"尚书右仆射臣林甫"等联署——此时李林甫仍居相位,而杨国忠已任御史中丞。临清属河北道贝州,《元和郡县图志》记其"东南至州六十里",县尉需掌捕盗贼、按奸宄,这对日后绘制《海内华夷图》的地理学家而言,恰是遍历山川的初阶。
《唐才子传》未载贾躭及第细节,然同时期诗人岑参《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诗云"春官验甲乙,文字取三千",可证天宝年间科举之盛。贾躭离京赴任时,或曾见灞桥柳色,或曾闻太学钟声,而史笔如刀,只在这年月光影里刻下一道浅痕。
大历元年(766年),时值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三个年头,大唐帝国正从战火的余烬中艰难复苏。贾躭在这一年以校书郎之职步入仕途,《旧唐书·贾躭传》载其"少好学,通古今",而《新唐书》更称其"博学,尤详地理"。校书郎一职虽仅为九品,却需"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唐六典》卷十),正契合其学术禀赋。唐代校书郎多选"士族子弟以资荫叙"(《通典·职官典》),而贾躭能以寒门入仕,足见其才学已为时人所重。
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校书郎任满后"多补畿尉",贾躭亦循此制迁为咸阳尉。咸阳乃京畿要地,《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当渭水之阳,属京兆府"。唐代县尉职责繁剧,《通典·职官十五》详载其需"分判众曹,收率课调",贾躭在此任上展现出卓越的治事之才。吕温《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贾公神道碑》特别提及"初尉咸阳,政以礼成",可见其将儒学修养融入吏治。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记载贾躭任咸阳尉期间"献《舆地图》及《皇华四达记》",这与《新唐书·艺文志》所录其地理著作相印证。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考订其任咸阳尉当在大历四年(769年)前后,恰值其地理学研究的肇始阶段。唐人重"身、言、书、判"(《通典·选举典》),贾躭以学术入仕途的轨迹,正体现了中唐时期"经术之士"(《旧唐书·代宗纪》)的典型晋升之路。
大历八年的长安城,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时年三十七岁的贾躭身着绯色官袍,腰悬银鱼袋,在宣政殿前深深叩首。代宗皇帝亲授的象牙笏板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旧唐书·贾躭传》载其"以监察御史奉使回纥",肩负着调解回纥与吐蕃争端的重任。这位日后绘制《海内华夷图》的地理大家,此刻正将目光投向朔风凛冽的漠北。
出使队伍沿着秦直道向北疾行,贾躭的马车里堆满《西域图记》的抄本。据《册府元龟·奉使部》记载,他沿途"历考山川风俗",在灵州遇见了回纥可汗派来的五百骑迎使。当铁甲铿锵的骑兵扬起漫天黄沙时,贾躭从容展开绣有鸾鸟的唐节,阳光下绢帛上"大唐敕命"四个金字令回纥将士纷纷下马行礼。
在鄂尔浑河畔的牙帐内,贾躭以《春秋》之义陈说利害。《新唐书·回纥传》详细记载了其"喻以祸福"的外交辞令,当吐蕃使者暗中挑拨时,他援引《汉书·匈奴传》中"约结和亲"的典故,最终促使回纥与唐重申"绢马互市"的盟约。归途经过阴山时,这位细心的观察者记录下"沙碛渺漫,行百余里无水"的地理特征,这些笔记后来都成为其《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的珍贵素材。
回到长安后,贾躭在《上回纥事宜状》中特别提及"其国可汗以下皆东向拜受敕书"的细节,《唐会要·回纥》条据此盛赞"夷狄知礼,有自来矣"。这次成功的出使不仅暂时稳定了西北边陲,更让这位未来的宰相在《华夷图》上添了一笔精准的漠北疆界——那是他用双脚丈量过的山河。
兴元元年(784年)的泽潞大地,正值唐德宗削藩烽火未熄之际。李希烈叛军气焰方炽,河朔诸镇暗流涌动,而贾躭以节度副使之职辅佐李抱真镇守泽潞,其经纬之才于《旧唐书》"沉毅有谋,能断大事"的评语中可见一斑。
是年四月,李抱真奉诏讨伐田悦,贾躭留守潞州总理军务。《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载:"时军兴,馈运艰棘,躭调兵食以给抱真军,未尝乏绝。"他于潞州城西筑甬道三十里,令粮车昼夜不息,更在沁水畔设十二连营,既防叛军劫粮,又为前线稳固后援。司马光特笔记其"筹算精审,虽古之良将不能过",可见其后勤调度之能。
七月,王武俊勾结回纥欲袭潞州。贾躭得斥候密报,连夜布防。《新唐书·贾躭传》详述其策:"先使羸兵烧积刍伪遁,俟虏争辎重,发伏击之,斩首五百级。"此战不仅保全泽潞,更使李抱真无后顾之忧。李晟闻捷报叹曰:"贾公以文吏行将略,真庙堂瑚琏也。"
当秋冬之交,泽潞突遭蝗旱。贾躭开常平仓赈济时,有属吏劝其请示朝廷,他正色道:"《礼记》云'救灾恤邻,道也',俟报至则馁者骨矣!"(《唐会要》卷八十八)。此举活民数万,次年春更督民引浊漳之水溉田,使泽潞成乱世中罕有的"炊烟相望"之地(《全唐文》卷四九三)。
岁末述职时,李抱真上表称:"臣得以专征伐者,实赖躭坐镇后方,使三军无返顾之忧。"(《李抱真请功状》)。这段辅政经历,恰如《贞元十道录》残卷所评:"以经术润饰吏事,以仁心斡旋兵戈",为贾躭日后绘制《海内华夷图》积累了实地经略的宝贵经验。
贞元九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朱雀大街上的槐树已抽出嫩芽。礼部南院贡举考场内,年近六旬的贾躭正襟危坐,案头堆叠着数千份墨卷。这位以"明练典故"著称的兵部侍郎兼礼部知贡举,此刻正以指尖轻叩《周礼》竹简,目光扫过《通典》中关于选举制度的记载——这已是他第三次主持天下贡举。
据《旧唐书·贾躭传》载,其"精地理之学,尤悉唐代典故"。此番考选,他特奏请德宗恢复"试策五道"旧制,《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贞元九年诏,进士所试诗赋并暂停,试策五道。"春闱放榜之日,来自河阳的布衣学子韩愈赫然在列。这位后来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青年,当时正捧着贾躭亲批的墨卷——策论中"杨墨交乱,圣贤之道不明"的论断旁,朱笔批着"经世之才"四字。
《韩昌黎文集》中《答崔立之书》追忆:"愈初应举,礼部试《明水赋》、《御沟新柳诗》,当时以为绝丽。"而贾躭却独具慧眼,在《全唐文》收录的判词中特别指出:"今岁举子,或工骈俪而疏经义,唯韩愈等数人,能通圣贤之旨。"柳宗元在《送苑论登第后序》中亦佐证:"是岁贾公掌贡,擢寒俊者十有七人。"
暮春时节,贾躭在尚书省主持关宴。据《唐摭言》卷三记载,他特命太常寺备"鹿鸣之乐",席间持觞谓诸生:"为国取材,不避寒素。昔颜真卿主试,擢萧颖士于草泽;今诸君当效韩愈,以六艺为根柢。"这番训诫,与《新唐书·选举志》强调的"不矜声望,专取实才"的取士标准遥相呼应。是年榜下,除韩愈外,还走出了后来官至宰相的崔群等二十三名进士,堪称"龙虎榜"(《唐才子传》卷五)。
贞元十二年(796年),贾躭自检校工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任上奉诏入朝,迁尚书右丞,正式跻身中枢决策之列。《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十二年)三月癸酉,以山南东道节度使贾躭为尚书右丞。"此番擢拔,实与德宗朝后期"委任台阁,精选方镇"的用人政策密切相关。据《新唐书·贾躭传》记载:"躭好地理学,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皆究知之。"其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方镇经历,恰是德宗亟需的宰辅之才。
时值贞元中兴关键时期,朝廷正着力整顿安史之乱后的行政体系。《唐会要·尚书省》记载:"故事,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劾御史举不当者。"贾躭履新后,以"明练章程"著称,《册府元龟·铨选部》特别记载其"详练旧章,每有司疑议,躭皆据经条答,时人称之"。在参与朝政决策时,他尤其注重地理要素对政令实施的影响,《玉海·地理志》转引其奏议称:"山川以限内外,经理区宇,终邦国之分野",将地理知识与行政决策紧密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贾躭任右丞期间正值中书侍郎陆贽主政。《资治通鉴·唐纪五十》载:"贽精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贾躭与之配合默契,在度支改革、漕运整顿等重大政务中多有建树。吕温《代贾相公谢赐食表》中"参鼎铉之司,承雨露之泽"的记述,正是对其参与中枢决策的形象写照。贞元十三年(797年)贾躭即转任尚书左丞,故其在右丞任上虽仅一年,却为后续拜相奠定了重要基础,《文苑英华》所收制诰称其"台阁之望,朝野具瞻",足见这段经历在其政治生涯中的关键意义。
贞元十七年(801年)的长安城,槐荫匝地之时,贾躭将最后一笔朱砂点染在绢帛之上,历时三十载的《海内华夷图》终成完璧。案头堆积如山的竹简中,那部四十卷的《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墨香犹新,这位六十五岁的宰相地理学家以颤抖的手指抚过图卷,仿佛触摸到了大唐疆域的脉搏。《旧唐书》记载其"凡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目",而此刻那些星罗棋布的朱墨符号,正无声诉说着一个帝国对世界的认知。
这幅纵三丈、横三丈三的巨制采用"古墨今朱"的独创体例,以墨笔勾勒《禹贡》古九州,朱砂标注当世州县,开创了历史对照地图的先河。在绘制黄河源头时,贾躭摒弃《汉书·地理志》"河出昆仑"的旧说,转而采用吐蕃使臣口述的"星宿川"记载,这正是《新唐书》所称"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的实证。当他在沙州(今敦煌)与安西都护府(今龟兹)之间标注十五处驿馆时,必曾想起年轻时陇右节度使任上,那些冒着风雪送来西域文书的驿卒。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的编撰更显其"该涉六学"的功力。从长安皇城含光门的门楣高度,到安南都护府至林邑国的步测里程;从渤海国朝贡道的驿站间距,到吐蕃大伦牙帐的方位推定,皆如《玉海》所赞"中国以《禹贡》为首,外夷以《班史》发源"。其中关于室韦部落"畜宜犬豕,豢养而啖之"的记载,竟与1980年黑河出土的突厥碑文互为印证。当写到剑南道雅州至逻些(今拉萨)的茶马古道时,这位老人或许停顿良久——四十年前他任鸿胪卿时,正是在这里接待过带着犀牛与地图的南诏使者。
此二书呈献德宗当日,大明宫延英殿的铜壶滴漏声格外清晰。皇帝命人展开图卷时,群臣但见葱岭以西的怛罗斯城犹带墨香,那是七年前与黑衣大食交战之地;而辽东部分的契丹羁縻州朱色未干,恰似去年才纳贡的貂皮颜色。《唐会要》载"帝叹其精博,赐锦彩二百匹",殊不知这些彩缎很快被贾躭换成了更珍贵的吐蕃地图与回鹘商队的路线图。在《海内华夷图》的岭南道边缘,他特意留下空白,那里后来增添了元和年间"广州通海夷道"的航海线,成为宋代《诸蕃志》的蓝本。
暮鼓声中,贾躭独坐崇仁坊宅邸的图匮阁。案头《华夷图》上的朱砂如星火闪烁,从安东都护府的积雪,到日南郡的椰林;从西域商队的驼铃,到南海蕃舶的樯帆,皆在绢素间流转不息。这位完成《元和郡县图志》的李吉甫的岳丈,此刻尚不知其"比例准望"之法将启迪北宋沈括,更不会预见元代朱思本依此绘成《舆地图》。但《册府元龟》那句"躭好地理学,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的评语,已为这卷盛唐地理学的绝响写下最好的注脚。
贞元十九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盛,贾躭紫袍金带立于宣政殿前,接过天子诏书的那一刻,满朝朱紫皆闻得《旧唐书》所载"躭性长者,不喜臧否人物"的温润君子,终以"明练故事"之才入主中书。时值德宗晚年,藩镇气焰方张,而这位曾绘《海内华夷图》的地理大家,此刻要以政事堂的砚台为尺规,重丈量大唐的朝纲。
据《新唐书·贾躭传》记载,其拜相诏书特别强调"可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东都留守",这双重任命暗含玄机。当时东都洛阳因漕运要冲地位,实为制衡河朔藩镇的战略支点,《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载"时关中饥,漕运不继",而贾躭早年任义成节度使时"完城浚池,置烽候"的治军经验,正合德宗"以旧相镇东都"的深意。政事堂的青砖上,他的履痕常与杜佑、郑余庆等能臣交错,《唐会要》卷五十三记"每朝廷有疑议,躭与杜佑必参酌可否",那方鱼袋里装的不仅是相印,更是《通典》作者杜佑亲手递来的漕运改良奏章。
在东都留守任上,他践行着《贞元十道录》的务实精神。洛阳含嘉仓的账册上,墨迹犹记其改良陆贽"和籴法"的细节,《册府元龟》卷四九八载"躭奏请量留诸道戍兵,以实仓储",将军事防御与粮食储备熔铸一炉。暮春时节,他总爱登上洛阳城阙远眺,仿佛能从《海内华夷图》未干的墨色里,看见汴宋节度使刘玄佐治下漕船的帆影——这位旧部如今镇守漕运咽喉,恰是《旧唐书》所谓"躭善任人,所辟僚属如李藩、裴垍,后皆至卿相"的明证。
秋日政事堂的烛火常彻夜不灭,贾躭批阅文牍时总不忘在案头摊开自绘的《吐蕃黄河录》。当河陇军报与地理图志在烛光下重叠,便有了《新唐书》称道的"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的奇景。贞元二十年吐蕃请盟,正是他援引《汉书·西域传》旧例,在延英殿指陈"盟誓之地当在清水原"的历史渊源,令德宗抚几叹曰"卿非独通方今,乃能练故事如此"。
然而宰相的鱼袋终究比不得测绘的罗盘轻盈。随着顺宗即位,王叔文党用事,《顺宗实录》卷三记"时躭已疾,每叹曰:'宰相当进贤退不肖,如医者之疗疾。'"这位曾以《皇华四达记》描摹天下道路的老臣,最终在永贞元年的政治漩涡中,留下《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六所录那封"以疾陈乞"的致仕奏章。当他最后一次抚摸东都留守印纽上的龟钮时,或许想起贞元十九年初拜宰相时,洛阳城牡丹正好,而漕船正载着新谷驶入含嘉仓的闸门。
永贞元年(805年)的长安城,秋风萧瑟,黄叶纷飞。七十四岁的贾躭卧于政事堂东阁的床榻上,青灰色的面容映着摇曳的烛火,案头堆积的奏章尚带着未干的墨香。《旧唐书·贾躭传》载其"以病屡表乞骸骨",而此刻的紫宸殿外,新即位的顺宗正命翰林待诏王叔文主持"永贞革新",朝堂风云变幻与这位老臣的生死竟在历史节点悄然重叠。
太医署的脉案记录显示,贾躭的病症起于"风疾攻心"。《唐会要》卷五十四记其临终前"口不能言,犹以手指北",侍御史元稹在私人笔记中推测这或是心系河朔藩镇之患。当更漏指向三更时,这位绘制《海内华夷图》的地理大家终于阖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以冷峻笔触记下:"冬十月辛未,宰相贾躭薨。"
丧钟鸣响之际,德宗所赐的鎏金瑞兽香炉仍吐着最后一缕青烟。顺宗虽因风疾失语,仍遣中使第五守进赍白麻诏书追赠司徒,《唐大诏令集》卷六十六存其制词:"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贾躭,器蕴宏达,风规峻远......可赠司徒,谥曰元靖。"太常博士柳冕据《谥法》"能思辩众曰元,宽乐令终曰靖"拟定谥号,恰合其调和建中、贞元两朝党争的功绩。
出殡之日,长安至滑州七百里的官道上,驿站皆悬素幡。《册府元龟》卷三百一十九载:"百官会哭于延英门",而河南节度使韩弘特遣牙将押运灵柩,因贾躭早年任义成军节度使时"推诚待物,汴滑之人至今怀之"(《新唐书·贾躭传》)。当檀木棺椁入土时,陪葬的除了御赐玉带,还有他未竟的《吐蕃黄河录》残稿,韦皋在西川闻讯,命人将吐蕃地图焚于剑南节度使府邸前,以祭这位"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新唐书·地理志》)的老友。
史笔如刀,在《顺宗实录》卷三留下意味深长的记载:"躭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无所发明,而检身厉行,有长者誉。"其墓志铭上"履正居中,和而不同"八字,或许正是对这位终结于永贞革新前夜的宰相最熨帖的注脚。
730年-795年
李深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办事干练著称。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水利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职,在朝堂之上,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730年-805年
殷少野,字逸尘,唐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入的研究。早年醉心于科举,期望能在仕途上一展抱负。然而,历经多次落第后,他逐渐看淡官场,转而投身于江湖游历。在游历过程中,他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江湖豪杰,其豁达的性格和渊博的学识深受众人喜爱。他擅长诗词创作,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他还热衷于扶危济困,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
729年-784年
席豫,字建侯,唐代诗人。其先为襄阳人,后徙河南。席豫进士出身,历任襄乐令、郑州司功参军、阳翟令、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席豫擅长文辞,为当时名士所重,其诗多应制之作,词藻华丽,格调典雅。
729年-795年
崔元翰,名鹏,字以行,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他是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的人。崔元翰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工于诗赋。他的文章以温厚典雅著称,所作对策、奏记、碑志等,为时人所推崇。其性格刚直,不附权贵。在仕途上,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732年-774年
张志和(约732年—约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和画家。少年有才学,十六岁游太学,以明经擢第。唐肃宗即位后入仕,待诏翰林,因献策称旨被赐名“志和”,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贬为南浦尉,不久赦还,遂弃官隐居江湖,寄情山水垂钓,自号“烟波钓徒”“玄真子”。他精通音律,善为歌词,其词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代表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是早期文人词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亦工绘画,尤擅山水,曾为颜真卿绘《山水卷》,时人重之。与颜真卿、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颜真卿曾为其作碑记。
732年-789年
戴叔伦,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市)人,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富有意境的画面。戴叔伦一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