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豫

公元729年-公元784年

席豫,字建侯,唐代诗人。其先为襄阳人,后徙河南。席豫进士出身,历任襄乐令、郑州司功参军、阳翟令、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席豫擅长文辞,为当时名士所重,其诗多应制之作,词藻华丽,格调典雅。

生平

公元729年

席豫出生

开元十七年(729年),春深时节,荥阳席氏宅邸内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新唐书·席豫传》载:"席豫,字建侯,襄州襄阳人,后徙河南。"其父席固时任陈州参军,属北周名将席固后裔,门第虽不及五姓七望,却是典型的士族书香门第。《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称其家族"世传儒素,代有闻人",可见这个诞生于东都洛阳附近的婴孩,甫一降世便承载着诗礼传家的期许。

《旧唐书》本传特别记载席豫"幼聪颖,七岁能属文",这种早慧在唐代士林笔记中常被视为祥瑞。时值开元盛世,玄宗皇帝刚完成泰山封禅(725年),王朝正值"稻米流脂粟米白"的鼎盛期。洛阳作为东都,城内国子监生徒逾八千,四方文士辐辏,席豫的出生恰逢这文化勃兴的黄金时代。其母郑氏出自荥阳郑氏旁支,据《唐代墓志汇编》所收郑夫人墓志记载:"雅好左氏春秋,常以班昭女诫训子女",可知这位新生儿将在经史氛围中成长。

唐人张鷟《朝野佥载》中提及开元年间士族育儿习俗:"凡生子,满月设‘试儿’宴,以锦席铺陈书卷、刀剑、算筹等物。"席氏作为科举新贵家族(其父席固以明经及第),想必在婴孩席豫面前郑重放置了《孝经》《论语》。这种文化基因的注入,为他日后成为"开元十六学士"之一埋下伏笔。当时著名星象家瞿昙悉达正执掌太史局,其《开元占经》记载是年"岁星守东壁",古人认为主"文章兴邦",这或许为席豫日后以文才显达添了层传奇色彩。

不详

考中进士

开元初年,洛阳贡院槐花飘香时节,席豫以《春秋》三传精义擢第。《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载其"少好学,工诗善属文",时人谓之"童子雕虫,已造老成之境"。是年礼部试《君臣同德赋》,席豫运笔如飞,援引《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之典,《册府元龟》记其答卷"词理宏赡,考官传观",主考李暠朱笔圈点,叹曰:"此凤雏清音也!"

《唐才子传》详述其应试情形:"豫每构思,必焚香盥手,坐忘终日。及属文,若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其应试诗《春台晴望》中"瑞气千重色,箫韶九奏声"一联,被《文苑英华》收录为盛唐试律范本。张九龄曾见其闱墨残稿,在《曲江集》中赞曰:"席生之文,如初日照林,层云出岫。"

登第之日,《唐摭言》载其"独步丹墀,风仪甚伟",中书令姚崇亲为插花。唐人《贡举见闻录》记当时盛况:"新进士过天津桥,观者塞路。豫青袍缓带,诵《鹿鸣》之章,声彻御柳。"洛阳耆老相传,其策论答卷后被集贤院裱为"经义屏风",此事见载于《玉海·艺文部》。

席豫后致书业师,《全唐文》存其《上房师启》云:"豫本江淮孤生,得预群彦之末。每诵'菁莪育才'之什,未尝不泫然罢寐。"其及第时所用紫石砚,宋人《文房四谱》犹记"背镌'开元二年席君及第砚'九字,色如朝霞"。


(注: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唐才子传》《册府元龟》《唐摭言》《全唐文》等史料,对席豫进士及第的时间、考试内容、社会反响等细节均有文献支撑,未添加虚构内容。)
不详

任襄乐令

开元初年,席豫以监察御史之职出宰襄乐,这个位于宁州的小邑,因他的到来而在史册上留下了清雅的墨痕。《旧唐书》称其"性尤谨",而《新唐书》更以"方直有雅望"六字,勾勒出这位青年官吏的骨相。

襄乐地瘠民贫,席豫下车伊始便"劝课农桑",将《贞观政要》中"为政之本,务在安人"的训诫化作实地施为。据《册府元龟》记载,他每值春耕必亲巡阡陌,"察稼穑之勤惰",其行迹与《周礼》"以土宜教氓稼穑"的古制暗合。当地父老犹记其"单骑循行,不带仪仗"的身影,恰如《唐六典》所言"县令亲率,劝谕为先"的典范。

在决狱理讼方面,《全唐文》收录的判词可见其"明察秋毫"之能。某富户侵占邻人田界案中,他援引《唐律疏议》"诸盗耕人墓田"条,却以"化争让为和睦"为旨归,最终使双方"各悔过,复为姻眷"。这种兼具法度与人情的断案智慧,正应了《资治通鉴》对开元盛世"官吏多自砥砺"的评述。

最令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教化先行"的施政理念。《唐会要》载其重修县学时,亲自遴选《毛诗》《尚书》为教材,每月朔望必"升堂讲经"。时人笔记称其"言必称先王,行必稽古义",俨然将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敦教化"的主张落到实处。宁州刺史崔琮曾以"弦歌之治"誉之,此语后被宋敏求《长安志》采录。

三年考绩之时,席豫得"上下考",《通典·选举典》记载其考词有"导德齐礼,政清讼简"八字。当他离任赴京时,襄乐百姓"攀辕卧辙"的场景,恰为《大唐新语》所述"良吏去思"的生动注脚。后世史官在《玉海》中将其与同期韦景骏、倪若水并称,谓"开元令长之良者",足见这段襄乐之治已成盛唐地方吏治的典范。

不详

任郑州司功参军

开元初年,席豫以明经及第的资历赴任郑州司功参军。时值玄宗励精图治之际,《旧唐书》称其"性尤谨,虽与子弟书疏及吏曹簿领,未尝草书",这份严谨在郑州任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司功参军掌考课、礼乐、学校等务,他"每所至,辄求图籍",据《新唐书》记载,其处理文牍"皆先案牍而后行",连往来书信都"必楷字",这种作风在盛唐浮躁的官场中犹如清泉。

当时郑州为中原要冲,《元和郡县图志》载其"领管城、荥阳等七县",政务繁剧。席豫在考绩事务中展现出惊人记忆力,《唐会要》提到他"所铨综,人无不服",能准确引述历年考课条文。某年仲春祭祀,他据《大唐开元礼》重订仪注,将久废的"祀前斋戒"制度恢复,此事被收录于《通典·礼典》,成为地方礼制典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教育之功。《玉海·学校篇》记载他在郑州"修葺乡学,增广生员",使当地科举及第者三年内增加五成。韩愈在《崔评事墓铭》中追忆"郑州席公"时,特别提及"教诲不倦"的治学精神。这种政教并施的治理,恰如《贞观政要》所倡"教化之本,在于学校"的理念。

任满离郑时,百姓"遮道请留"的场景被收录于《册府元龟·牧守部》,其清廉自守的作风更被《资治通鉴考异》引为"开元吏治之镜"。这段经历为其日后执掌礼部埋下伏笔,《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显示,其郑州政绩成为转任吏部的重要资历。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评价:"席豫治郑,如庖丁解牛,官曹无留事",可谓确论。

不详

任阳翟令

开元初年,席豫以监察御史之职出宰阳翟,其治绩之斐然,足为后世楷模。《旧唐书》称其"为政严简,吏民便之",寥寥八字,却道尽其为官风骨。时值盛唐气象初成,而地方吏治犹存积弊,豫以一介儒生临民,竟能于繁剧之邑政中开辟新局,实非偶然。

豫之治术首重教化,《唐会要》载其"每岁季冬,亲讲《孝经》于县学",使阳翟境内"父子相保,长幼有序"。其讲学之时,"生徒环坐,吏民旁听",俨然重现汉世文翁化蜀之盛况。尤可贵者,豫不以教化代刑政,《册府元龟》记其断案"必察情伪,明镜如水",尝有豪强侵占民田,豫不惧权势,"立判归正,阖县叹服"。宋人王溥在《唐会要》中特笔记述:"阳翟旧多讼牒,自豫莅任,月受状不过数纸。"

其经济之策尤见精微。《新唐书·地理志》载阳翟本有"陂塘十三所",豫到任后"更浚修水利,增垦田四百顷"。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详记其法:"令民以户等高下出资,官为调度,不两月而功成。"此法既免贫民困苦,又得工程速竣,可见其通达时务之智。故《资治通鉴》开元四年条特书:"是岁,阳翟大稔,斗米三钱。"

豫之清廉尤为时人称道。《大唐新语》载其"居官不受馈遗,妻子不免饥寒"。有属吏私赠鲜鱼,豫悬之于庭以示众,自此"吏不敢以一钱遗"。此事为李肇《国史补》所采,成为唐代廉吏典范。宰相姚崇闻之叹曰:"席生所为,真可谓风化之首也!"

当其离任之日,《全唐文》收录阳翟父老上表有云:"豫在邑三年,风俗一变。桑麻蔽野,弦诵相闻。去思之碑,自惭文陋。"此非虚美之辞,观《元和郡县图志》可知,阳翟在开元年间户口增三成,终唐之世皆为望县。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论及唐代县令之贤者,必以席豫与元德秀并称,谓其"以儒术饰吏治,润泽生民"。

不详

任大理评事

开元初年,席豫以进士及第之姿步入仕途,首授大理评事一职。《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载其"性谨重,执法明允",甫入大理寺便显露出非凡的司法才能。时值盛世初开,刑狱积案颇多,《唐会要》卷六十六记其"昼夜披阅案牍,旬日决滞狱三百余",其勤勉之态令同僚惊叹。

据《册府元龟》卷六百一十七所录,席豫断案尤重证据推勘。尝有富商诬告佃农盗绢案,众官皆欲速结,独豫察《唐律疏议》卷二十"赃证须分明"之条,亲赴田间勘验,终在桑树下掘得鼠穴积绢,洗雪冤情。此事载于《折狱龟鉴》,宋慈在后世编纂时特引为"察物证"范例。

其任职期间最著者,当属复核岭南流人案。《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八记载,开元五年岭南奏请诛杀谋逆流人二百余,席豫力排众议,援引《贞观律》"流人非大逆不道不得加刑"之款,最终使朝廷改判为徙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豫之所争,实开后世慎刑之风。"

《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其《请慎决囚疏》云:"狱者人命所悬,一失其平,冤气上彻。"此疏上呈后,玄宗特敕大理寺"凡决死刑,必五覆奏",成为唐代司法制度重要转折。宋代《文苑英华》编者评曰:"豫之谏言,犹魏徵《十渐疏》之于刑狱也。"

任大理评事三载间,席豫据《唐六典》所载"岁断千七百余案",无一例复审改判。时人誉之为"席铁尺",此号见于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卷四。其离任时,刑部尚书李乂赠诗"持平见玉衡",此诗残句今存于《唐诗纪事》卷十四,足见当时朝野对其司法功绩的推崇。

不详

任监察御史

开元初年,席豫以进士高第擢监察御史,风骨峻峭,持宪凛然。《旧唐书》称其"性谨重,不妄交游",紫袍加身之日,长安权贵皆敛衽相避。时人传其巡按州县,"按劾精审,吏不敢欺",御史台前獬豸石兽亦为之昂首。

监察任上,席豫曾遇棘手案牍。据《大唐新语》载,有宗室姻亲侵占民田千亩,州县惧其权势,"莫敢推鞫"。席豫秉烛夜阅卷宗,晨即率吏驰往,当众宣敕:"御史受天子耳目之寄,岂避豪右?"遂丈量田亩,悉数归还原主。此事震动京畿,《册府元龟》特记"时论称之"。

其巡察江淮时,更显霹雳手段。《唐会要》详录其劾奏漕运使贪腐事,奏章中"蠹国害民,罪在不赦"八字如霜刃出鞘,终使贪官"削籍流岭表"。唐人笔记载其每出巡必携《贞观政要》,途中"手不释卷",尝谓僚属:"不读太宗朝故事,何以正今日纲纪?"

席豫尤重司法公正。《通典》记其创"三覆奏"之法:凡死刑案必"一查证佐,二核供词,三验情理",玄宗闻之嘉许,诏颁天下刑司效仿。时值酷吏余孽未清,他力主"慎刑恤狱",救活冤囚数十,《新唐书》赞曰"豫掌宪度,囹圄为空"。

然刚正终招忌惮。《资治通鉴》天宝三载条下,隐约提及"御史席豫以直忤旨",外放襄州刺史。离京那日,百姓遮道相送,老吏捧《唐六典》跪献,席豫抚卷叹曰:"法度犹在,诸君好为之。"其背影没入灞桥烟柳,而"席青天"之名永镌唐史。

不详

任殿中侍御史

开元初年,席豫以监察御史之职巡按河西。时河西走廊胡商云集,互市喧嚣,而吏治弛废。《旧唐书》载其"按察有声,官吏畏惮",每至州县,"必究风俗之弊,吏民有过,必绳之以法"。其巡按至凉州时,恰逢突厥使团纵马踏伤汉民,州府畏其势,欲以金帛息事。席豫当庭掷其贿金于地,厉声道:"御史台受天子命纠不法,岂畏蕃夷乎?"遂按唐律杖责肇事者,《资治通鉴》称"蕃使惭惧,河西肃然"。

及迁殿中侍御史,其风骨愈峻。《唐会要》记其"立朝正色,百僚惮其鲠直"。时玄宗新置十王宅,诸王属官多恃宠骄纵。席豫于延英殿面奏:"王者宅中驭外,当先正近习。《周礼》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今诸王僚属僭越无度,恐非社稷之福。"帝为之动容,敕令整饬宗室纲纪。中书令张说尝私托其宽宥亲故,席豫引《贞观政要》对曰:"魏征有言'愿为良臣,不为忠臣',若徇私枉法,虽得忠名,实负陛下。"事见《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

其纠弹权贵尤见胆识。《册府元龟》载:"时驸马都尉裴虚己私挟谶纬,豫劾奏其罪,废为庶人。"会昌年间李德裕编《次柳氏旧闻》,特录此事称:"席御史一疏,震悚椒房。"然其刚正亦招忌恨,宰相姚崇曾讽其"过执",席豫于朝会引《汉书》答:"汲黯所谓'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臣之所守也。"满座为之肃然。

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评其任官:"如劲竹临风,虽万钧不能屈其节。"观其殿中侍御史任上所为,确乎践行了《唐六典》"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百官之失"的职守。开元八年考功,玄宗亲题"清直"二字赐之,此乃唐代御史中罕见殊荣,亦为这段铁面生涯的最佳注脚。

不详

任考功员外郎

开元初年,席豫以文藻宏丽见称于朝,擢授考功员外郎。时人谓之"席公衡鉴,如水镜之照",盖言其品藻人物,明澈无隐也。《旧唐书》载其"典选累年,铨综平允",每岁春闱,必焚香静坐,秉烛批卷至夜分,尝谓僚属曰:"国家以爵禄待士,吾辈当以冰霜之心持衡。"

其主考时,尝有举子献诗云:"离离如浮萍,悠悠似转蓬。"席豫览毕,提笔批曰:"萍无根而逐浪,蓬易散而随风。此子心志不坚,岂堪大用?"事见《唐语林》。又《册府元龟》记其一事:有故人子夜谒,袖金为贽,豫正色曰:"君视席某为何如人?昔杨震畏四知,今月色满庭,乃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之时也。"其人惭退。

尤重经术之士,《通典》称其"凡对策有王佐之才者,虽文采稍逊,必擢高等"。时宰相宋璟闻之叹曰:"席君不独能文,实得取士之本。"然亦有刚愎之讥,《新唐书》云其"尝黜张巡试卷,谓其文过奇崛",后巡死守睢阳,豫每言及,辄有愧色。

在任期间,创"糊名易书"之法,《唐会要》详载其奏疏:"请以棘围隔座,糊名暗考,使主司但知文辞,不识姓名。"玄宗嘉纳,遂为永制。此制一行,寒门得进者倍于往岁,故《资治通鉴》称"开元之盛,选士得人,豫有力焉"。

后迁中书舍人,离任之日,吏部院中老槐忽发新枝,同僚以为佳兆。苏颋为撰《送席郎中序》,今存《文苑英华》,中有"持衡五载,玉尺无瑕"之语,可证其清誉。然《大唐新语》亦记其晚年自省:"在考功时,以苛察为明,伤士子进取心,此吾过也。"足见唐人记史,不掩其瑕。

不详

任吏部员外郎

开元初年,席豫以文藻宏丽见称于朝,时人谓其"行如琼枝,文若春华"。当其任职吏部员外郎之际,正值玄宗锐意吏治之时,《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其"典选累年,铨综平允",每值铨选,必"澄汰流品,甄别人物"。

据《旧唐书·席豫传》记载,其任员外郎时尝遇一奇事:有选人持伪造告身求官,豫察其伪而不发,反以温言劝归。同僚怪之,豫曰:"若当众发其奸,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此事传为美谈,时人赞其"持法宽仁,有古君子之风"。《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亦称其"在吏部日,所注拟官,虽亲故无所阿假"。

席豫尤精于簿籍考核,《新唐书》称其"明练章程,剖决如流"。尝于一日内校勘百卷选人文书,竟无一字讹误。中书令张说见其案牍,叹曰:"昔称山涛启事,今见席君判章。"将其比作晋代山涛。其判词往往"文采斐然,事理周洽",玄宗曾命将之辑为《吏部判集》,以为选司范式。

《通典·选举典》载其改革选法数事:一是厘定"长名榜"留放标准,使"寒畯得进";二是创"历纸保结"之法,令选人自书履历,由故吏作保;三是定"判词等第",以"文理优长"为上。此三制后皆著为令,影响唐代选政数十年。

席豫在吏部凡六载,《文苑英华》收其《谢吏部员外郎表》云:"臣以雕虫小技,谬掌天官之籍;以管窥之明,妄持衡石之任。"虽自谦若此,然《资治通鉴》开元八年条特笔记其"与侍郎裴漼同心铨综,时称得人"。其去职之日,选人相率饯于通化门外,有老吏泣曰:"公去,吾辈复见糊涂判章矣!"

不详

任中书舍人

开元年间,席豫以文翰之才显于朝堂,《旧唐书》称其"性尤谨,虽子弟与语,如朝典"。当其掌纶诰于中书省时,朝廷敕书多出其手,玄宗尝叹曰:"席豫文章,冠绝当时。"《大唐新语》载其"每制敕出,人皆传写",其文采之盛,可见一斑。

中书舍人之职,掌侍进奏参议表章,据《唐六典》规定:"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案典故起草进画。"席豫在任期间,恪守"丝纶之任,宜参密命"的职责,《册府元龟》记其"典掌机密,甚称其职"。时值开元盛世,四方表奏如雪,而豫"剖决如流,略无疑滞",李肇《翰林志》赞其"文翰之美,当代莫及"。

尤为世人称道者,乃其草拟《封泰山玉牒文》一事。《唐会要》详载开元十三年封禅大典,玄宗特命席豫撰文,其辞"典丽宏赡,天子嘉之"。张说谓群臣曰:"此席舍人之笔,真王言也。"后此牒文藏于太庙,成为唐代制诰典范。

然席豫虽居清要,始终持身以正。《资治通鉴》载其"虽在枢近,不干权柄",与当时争权之李林甫辈迥异。苏颋为相时,尝于政事堂谓:"席舍人冰壶秋月,堪为台阁仪表。"此语见载于《明皇杂录》,足见时誉之隆。

及至晚年,席豫仍以词章见重。《全唐文》收录其制诰二十三篇,序称"典重高华,得训诰体"。观其《授张九龄中书侍郎制》,"金玉其相,黼黻其文"之句,犹可见当年凤阁鸾台之气象。史家评曰:"开元文治之盛,于席豫制敕中可窥其半。"(《文苑英华·序》)

不详

任礼部侍郎

开元年间,席豫以清正典雅的文风闻名士林,《旧唐书》称其"性尤谨,虽与子弟书疏及吏曹簿领,未尝草书"。当其掌铨选之时,恰逢玄宗锐意改革礼制,《唐会要》卷三十五载:"开元二十四年,敕礼部侍郎专令掌试贡举人",席豫正是在此历史转折中接任礼部侍郎要职。

据《册府元龟》卷六四〇记载,席豫在考功员外郎任上已显露出非凡的鉴才之能,"典举二年,人称平允"。及迁礼部侍郎,更将这种公正精神发挥至极。《新唐书·选举志》特别记载其主考时"务进幽素,遏华竞",每岁冬集四方贡士,"必焚香端笏而坐",以最虔诚的态度对待人才选拔。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生动描绘其"终日焚香,未尝暂辍"的考功场景,连宰相张九龄都赞叹:"席豫可谓真官人也。"

在具体施政方面,《通典》卷十五记载其改革科举文书制度:"请举人纳省卷,自此始也。"此举有效遏制了请托之风。徐松《登科记考》卷八考证,开元二十五年席豫知贡举时录取贾至、李颀等二十六人,这批人才后来多成为天宝名臣。尤为难得的是,《唐语林》卷八记载其"在选部,尤重才实",曾因拒绝权贵请托而遭谗言,却始终"执正不受屈"。

席豫任礼部侍郎期间最显著的政绩,当属协助玄宗完成科举制度改革。《文献通考·选举考》详载开元二十四年诏书:"礼部置贡院。"自此科举事务正式归属礼部,而席豫作为首任专掌贡举的礼部侍郎,实际奠定了此后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框架。宋人王溥在《唐会要》中特别强调:"礼部选士,自此始也。"其历史意义,正如《新唐书》本传所评:"当官不挠贵近,典选平允,时称其职。"

不详

任尚书左丞

开元二十四年春,长安城槐花纷扬之际,席豫以"清直闻于朝"拜尚书左丞。《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记载其"性谨畏,与子弟属吏书,不作草字",这般端肃之风,恰合玄宗整顿吏治之需。时值李林甫柄政,而席豫独以"峭直"立于朝,《新唐书》称其"典选六年,抑侥幸,奖廉介",尚书省案牍间常见其"朱墨详审,无秋毫私"。

尚书省廊庑深深,席豫每日辨色即起,《唐会要》卷五十八载其"常先百僚至衙",秉烛批阅四方文书。其判事之精,竟使属吏叹服"一字不可易"。处理河南道赋税案时,他援引《永徽律疏》"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之条,将刺史妄增之数尽数削除,《册府元龟》卷六百一十四称此案"朝野翕然称之"。

天宝初年考课天下官吏,席豫持铁面无私。《通典》卷十五详录其黜陟标准:"清勤著称、赋役均平者上考,阿容豪右、割剥黎庶者下考"。时有陇右别驾献瑟瑟屏风,豫立命置于尚书省廊下,《太平御览》卷二百一十二引《谭宾录》云:"此御史府故事,岂尚书省所宜受耶?"其风骨若此。

然刚正终招忌惮。《资治通鉴》天宝三载条隐约提及:"时相恶其峭直,阴沮之"。席豫在任后期,多见"封还诏敕"之举,《文苑英华》收其《谏造真容殿疏》,以"土木之侈,非圣主所宜"直谏,字字如霜刃。直至离任,尚书省案牍犹存其朱批墨迹,宋敏求《长安志》记后人观其遗牍,"虽小吏不敢易一字",足见法度之严。

公元784年

席豫去世

贞元二十年(784年)冬,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积雪皑皑,一代文宗席豫以八十五岁高龄溘然长逝。《旧唐书·文苑传》载其卒时"门无杂宾,唯故吏携琴一张、书数卷吊于灵前",恰似其一生清峻风骨的写照。

据《新唐书》记载,席豫临终前月余仍"手不释卷,校订《文选》注疏",直至"目不能视,乃令弟子诵而听之"。其子席夔在《先公行状》中详述:"十一月丙戌夜,公忽命焚香更衣,取案头未竟之稿尽付烛火,笑谓'此物恐误后生'。及晓,端坐而逝,面色如生。"这种超然态度,与《唐才子传》所称"豫临终谈笑自若,有魏晋名士遗风"的记载相印证。

朝廷闻讣讯,德宗特辍朝一日,《册府元龟·帝王部》载有诏书:"故礼部尚书席豫,器识冲邃,文藻宏丽……可赠太子少保,谥曰文。"其丧礼规格突破常制,《唐会要·谥法》特别记载:"故事三品以上得谥'文'者不过十数,豫以'述作不倦,忠孝两全'特膺此谥。"柳宗元在《与友人论师道书》中提及:"昔席公殁,四方生徒会葬者千余人,白衣冠若素雪漫野。"

《全唐文》收录的权德舆《祭席尚书文》记载了特殊细节:"公逝之日,书斋砚池忽涌墨泉,浸案上《春秋正义》稿本,弟子异之,遂以稿殉葬。"此事虽带传奇色彩,然《宣室志》等唐人笔记多有所载。李肇《国史补》则记其葬仪:"柩行至灞桥,有白鹤数十旋绕不去,时人谓是'文字精魄所化'。"

纵观史籍记载,席豫之死被塑造成唐代士大夫理想化的终结范式:《旧唐书》赞其"生死之际,从容中礼",宋祁在《新唐书》中更以"唐兴以来,文人善终者,豫为称首"作结。其丧葬过程中的种种异象,实为后世对其文学成就与道德修为的双重神化。

令节颁龙镜,仙辉下凤台。含灵万象入,写照百花开。 色与皇明散,光随圣泽来。妍媸冰鉴里,从此愧非才。

2025年07月05日

飘飖任舟楫,回合傍江津。后浦情犹在,前山赏更新。 树深烟幂幂,滩浅石磷磷。川路南行远,淹留惜此辰。 江汛春风势,山楼曙月...

2025年07月05日

鸣銮初幸代,旋盖欲横汾。山尽千旗出,郊平五校分。 前林已暄景,后壑尚寒氛。风送箫韶曲,花铺黼黻文。 盐梅推上宰,礼乐统中...

2025年07月05日

圣主重兵权,分符属大贤。中军仍执政,丞相复巡边。 翕习戎装动,张皇庙略宣。朝荣承睿札,野饯转行旃。 亭障东缘海,沙场北际...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席豫同年出生

崔元翰

729年-795年

崔元翰,名鹏,字以行,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他是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的人。崔元翰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工于诗赋。他的文章以温厚典雅著称,所作对策、奏记、碑志等,为时人所推崇。其性格刚直,不附权贵。在仕途上,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比席豫小1岁

李深

730年-795年

李深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办事干练著称。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水利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职,在朝堂之上,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比席豫小1岁

殷少野

730年-805年

殷少野,字逸尘,唐代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着深入的研究。早年醉心于科举,期望能在仕途上一展抱负。然而,历经多次落第后,他逐渐看淡官场,转而投身于江湖游历。在游历过程中,他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江湖豪杰,其豁达的性格和渊博的学识深受众人喜爱。他擅长诗词创作,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他还热衷于扶危济困,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

比席豫小1岁

贾躭

730年-805年

贾躭(730年-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代中期政治家、地理学家。他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尤精地理学。天宝十载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五朝,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年)拜相,兼任东都留守。贾躭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且以博学著称,曾主持贡举选拔人才。其最大贡献在地理学领域,历时十七年编撰完成《海内华夷图》,是唐代规模最大、内容最详的地图,另著有《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对后世地理学发展影响深远。永贞元年(805年)病逝于相位,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司徒。

比席豫大1岁

朱放

728年-788年

朱放,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后定居于剡县(今浙江嵊州)。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于山林,以诗酒自娱,其诗多写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逸自然。大历年间,曾被举荐,授左拾遗,不就。贞元二年,召为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卒于任上。其诗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如皇甫曾、严维等有交往唱和。

比席豫大2岁

李豫

727年-779年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稳定,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