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探微
暮色四合时分,长安城的檐角渐渐隐入青灰,那位独坐春闺的女子或许正望着案头摇曳的灯花,将满腹心事化作了《春闺》诗中"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的凄清意象。此诗传为盛唐某位闺秀所作,后经李员外润色流传,其字里行间浸透着开元天宝年间特有的时代印记。
考《全唐诗》中类似题材,多作于玄宗开边征战频繁时期。诗中"去岁闻西伐,今年送北征"二句,恰与《资治通鉴》所载天宝八载(749年)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十载(751年)安禄山讨契丹等战事相合。当时长安"人人应征赴边,家家骨肉离散"(《旧唐书·兵志》),诗人以"容颜离别尽"五字,将《陇西行》的边塞悲风与《古诗十九首》的闺怨传统熔于一炉。
艺术上可见六朝余韵,"卷帘双燕入"暗合谢朓"风帘入双燕"之句法,而"披幌百花惊"又得齐梁体物之精妙。然"流恨满长城"的结句,却以汉乐府般的直白力量,将私人情感升华为时代哀音。敦煌出土文书《开元占经》载当时占候家言"燕双飞主征人未归",正可作"双燕入"之注脚。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金针密缕的闺阁景物("梳洗懒无情")与黄沙白骨的边关意象("流恨满长城")并置,恰如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之笔法。宋人《苕溪渔隐丛话》谓"唐人闺怨,多托征妇以写逐臣",然此诗字字血泪,恐非单纯比兴所能尽释,当是安史之乱前夜,无数春闺梦里人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