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怀戎前策备,降女旧因修。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
尚孩中念切,方远御慈留。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

崔湜

译文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奉命作诗送金城公主远嫁吐蕃
怀戎前策备,降女旧因修。
怀柔边疆早有良策,和亲联姻古来有之。
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
箫鼓声中离乡满怀哀怨,旌旗招展出塞尽是忧愁。
尚孩中念切,方远御慈留。
年幼的孩子心中思念深切,远行之际更显慈母牵挂。
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
自愧缺少良臣辅佐,仍让圣明君主劳心费神。

词语注释

旌旃(jīng zhān):旗帜,古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
御慈:指皇帝的慈爱,这里特指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创作背景

开元二年(714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大明宫的金瓦映着微寒的日光。唐玄宗李隆基端坐御案前,朱笔悬而未落——他正为金城公主远嫁吐蕃之事沉吟。这已是唐朝第三位和亲吐蕃的宗室女,当年文成公主的銮驾尚在史册生辉,而今历史再度轮回。

公主年方十三,稚龄离乡的哀愁与帝国边疆的安危,在玄宗心中交织成复杂的纹路。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求亲使节带着牦牛与黄金而来,而长安的回应必须是诗书礼乐包裹的政治智慧。张说、苏颋等近臣奉命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字句间既要彰显天朝气度,又难掩人伦之痛。

"箫鼓辞家怨"的乐声里,藏着盛唐的隐痛。吐蕃在河西走廊的烽火未熄,而朝廷内部对和亲之策争议不休。玄宗在诗注中特别提及"怀戎前策",既是对太宗时期和亲政策的追认,亦暗含对当前边将无能的不满。当送嫁队伍带着刺绣、医书和佛经西去时,公主马车碾过的不仅是陇西的黄土,更是一个帝国在扩张与妥协间的艰难平衡。

那些缀满珍珠的嫁妆箱笼里,或许还压着未及示人的诗笺——长安的明月,将永远凝固在少女回望的最后一瞥中。

赏析

这首诗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群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宫廷应制诗的政治内涵与艺术高度。

意象的张力与象征
"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构成视听交融的经典意象群。箫鼓本为欢庆之乐,此处却承载"怨"情;旌旃原是威仪之饰,转而寄托"愁"思。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此联:"以对立意象实现情感复调,皇家仪仗的庄严与离乡的哀婉形成巨大张力"。旌旃出塞的壮阔画面,暗含《诗经·小雅》"出车彭彭,旂旐央央"的远征意境,却将征战豪情转化为和亲的苍凉。

情感的层次递进
诗歌情感呈现三重递进:首联"怀戎前策备"体现政治理性的冷静,颔联"辞家怨"转向人性化的哀婉,尾联"圣主忧"复归庙堂视角。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这种情感回环符合应制诗'怨而不怒'的规范,在礼制框架内完成对个体命运的观照"。尤其"尚孩中念切"句,以孩童意象解构政治婚姻的宏大叙事,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此手法"于皇家典仪中窥见人伦常情,是初唐宫廷诗的突破"。

政治隐喻的艺术表达
尾联"顾乏谋臣用"暗含讽喻,吴小如《诗词札丛》解析:"'乏谋臣'表面自谦,实指和亲政策的无奈,与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异曲同工"。而"圣主忧"的结句,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评价:"既符合应制诗的颂圣要求,又以'忧'字微妙化解了主题的喜庆色彩,体现诗人对边疆政策的复杂思考"。

全诗在严整的五律格律中,通过意象的精心组接和情感的节制表达,将国家战略、民族交往与个人命运熔铸为具有历史厚度的艺术整体,代表了初唐应制诗"雅正中有深情"的审美范式。

点评

此篇《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以皇家和亲之事为经纬,却织就一幅情感深挚的离愁别恨图卷。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中叹曰:"'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十字,写尽公主车驾远行时悲凉之状,旌旗箫鼓本显赫物,着一'怨'字一'愁'字,便觉皇家仪仗皆化泪痕。"其评点直指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的高妙手法。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赏颔联:"中四句虚实相生,'尚孩''方远'二语尤见性情。天子以稚子视公主,公主以慈父忆天子,皇家骨肉离别之痛,竟与寻常百姓无二。"此论揭示诗人突破应制诗窠臼,将政治事件回归人性本真的独特视角。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着墨于尾联:"'顾乏谋臣用'句暗含讽喻,'仍劳圣主忧'又显忠厚,张说此作能在颂圣中存规谏之意,得大臣立言之体。"此评点出诗人作为朝廷重臣,在应制题材中展现的微妙政治智慧。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和亲这一政治行为,转化为充满温度的人伦画卷。正如钱锺书《谈艺录》所言:"唐人以儿女情写英雄事,遂使毡帐琵琶皆成诗料,金城公主之远嫁,在张说笔下非止邦交盛事,实为父女永诀之痛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