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都尉山池

2025年07月05日

曲渚飏轻舟,前溪钓晚流。雁翻蒲叶起,鱼拨荇花游。
金子悬湘柚,珠房折海榴。幽寻惜未已,清月半西楼。

崔湜

译文

曲渚飏轻舟
弯曲的沙洲上,轻舟随风飘扬
前溪钓晚流
在前方的溪流中,垂钓于傍晚的水流
雁翻蒲叶起
大雁掠过蒲叶,惊起一片
鱼拨荇花游
鱼儿拨动荇菜花,自在游弋
金子悬湘柚
金色的果实挂满湘江的柚子树
珠房折海榴
如珍珠般的果实缀满海石榴的枝头
幽寻惜未已
幽静的探寻令人留恋不已
清月半西楼
清澈的月光斜照在西边的楼阁

词语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沙洲
飏(yáng):飘扬,飞扬
荇(xìng)花:荇菜的花,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
湘柚:湘江一带的柚子树
珠房:指果实累累如珍珠般的房状结构,这里指海石榴的果实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城褪去金戈铁马的喧嚣,曲江池畔的微风正轻抚过崔湜的衣袂。这位初唐显庆年间的都尉,在政事堂的案牍劳形之余,独爱于山池别业追寻六朝文人遗韵。彼时宫廷诗风犹带齐梁绮丽,而他的笔墨已悄然化入盛唐气象的胎动。

青玉案头搁着未干的狼毫,窗外雁阵掠过蒲草惊起层层碧浪。诗人凝望着荇菜间倏忽隐现的游鱼,忽然忆起少年时在湘江畔见到的金色柚实——那分明是屈原笔下"柚圃撷芳"的千年回响。海石榴在暮色中绽破红绡,恰似波斯商人沿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明珠。

更漏声催时,他忽然惊觉半轮清月已爬上西楼飞檐。这方融合了江南园林意趣与关中山水气象的庭园,此刻正将长安城的万千气象,都凝练在一泓钓晚的溪光里。那些未能言尽的幽思,随着墨迹渗入宣纸,终成初唐山水诗转向的隐秘注脚。

赏析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池画卷。开篇"曲渚飏轻舟"中,"曲"字与"轻"字形成听觉与触觉的通感,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飏'字用得极妙,既写舟行之轻快,又暗含诗人愉悦的心境"。前溪垂钓的意象,令人想起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隐逸之趣。

中二联对仗精工,充满生态智慧。"雁翻蒲叶起"的"翻"字化静为动,与"鱼拨荇花游"的"拨"字形成俯仰生姿的立体画面。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以生物活动写池水清冽,较之直接描写更显高明"。金柚与珠房的意象组合尤为绝妙,湘柚悬金暗用《楚辞》"橘柚垂华"典故,海榴绽珠则化用《西京杂记》记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指出:"诗人将南方珍果与北地花卉并置,在方寸山池中营造出包罗万象的宇宙感"。

尾联"幽寻惜未已"的"惜"字堪称诗眼,既流露对美景的留恋,又暗含人生短暂的哲思。清月西楼的收束,与张若虚"江月年年望相似"异曲同工。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提及:"半轮清月的意象,将空间感知转化为时间流逝的惆怅,使山水诗升华为生命诗"。

全诗在五十六字中完成从黄昏到月出的时间流转,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为:"如展小李将军金碧山水,咫尺而有万里之势"。诗人通过对微观生态的观察,最终抵达"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正是盛唐山水诗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五言若'雁翻蒲叶起,鱼拨荇花游',体物浏亮,殆如画工摄景。唐人以小景入诗,至此可谓毫发无憾矣。"称其写景之工"如宋人院画,咫尺万里"。

  2. 清初文学家王夫之于《唐诗评选》中评点:"'金子悬湘柚,珠房折海榴'二句,鎏金错彩而不失自然之致,盖六朝遗响而益以唐人气骨。曲江(张九龄)一派清雅,于此可见。"

  3. 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赏析尾联:"'幽寻惜未已,清月半西楼'十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太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同一机杼,俱得《古诗十九首》缈缈余怀之妙。"

  4.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稿本中提及:"唐人小律最重意境,如'雁翻蒲叶起,鱼拨荇花游',着一'翻'字、'拨'字而境界全出,此所谓'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者也。"

  5.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比较分析:"此诗前六句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之明丽,尾联忽转王维《竹里馆》之空寂,唐人工于转柁,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