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则天皇后挽歌二首创作背景
历史烟云中的哀歌
大唐神龙元年(705年)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于上阳宫仙居殿溘然长逝。这位执掌朝纲近半个世纪的传奇女性,最终以"则天大圣皇后"身份与高宗合葬乾陵。当其时也,中宗李显命宫廷文人创作挽歌,其中《则天皇后挽歌二首》以凝练的意象勾勒出时代巨变下的复杂情感。
政治风云与文学隐喻
第一首"宵陈虚禁夜"以夜漏、空山起兴,暗喻武周王朝的落幕。"紫殿金铺涩"二句,通过未央宫铜铺首生涩的细节,道尽权力易主的凄凉。史载中宗见母后遗物"泪下霑襟",诗中"圣主泪沾巾"既是实录,亦暗含对"日月当空曌"时代终结的象征。
合葬仪典的文化密码
第二首"前殿临朝罢"直指神龙二年(706年)五月的高规格葬礼。《旧唐书》详载"卤簿鼓吹"的盛大场面,而诗人却聚焦"山川不可望"的苍茫——这恰是对乾陵"以山为陵"建制(《唐会要》卷二十)的艺术呼应。"轩星落太微"更以星象喻人事,太微垣象征帝座,其陨落暗示着武周政治符号的最终消解。
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两首挽歌深得《诗经·唐风·葛生》遗韵,将"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古老主题,转化为对特殊历史时刻的文学定格。班固《汉书·外戚传》的悲情叙事与陆机《挽歌诗》的哲学思考,在此被熔铸成"空馀天子孝"的复杂叹惋——既符合儒家孝道规范,又暗藏对女主政治的微妙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