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拟古

2025年07月05日

饮马临浊河,浊河深不测。河水日东注,河源乃西极。
思君正如此,谁为生羽翼。日夕大川阴,云霞千里色。
所思在何处,宛在机中织。离梦当有魂,愁容定无力。
夙龄负奇志,中夜三叹息。拔剑斩长榆,弯弓射小棘。
班张固非拟,卫霍行可即。寄谢闺中人,努力加飧食。

融1

译文

饮马临浊河,浊河深不测。
饮马来到浑浊的河边,河水深不可测。
河水日东注,河源乃西极。
河水日夜向东流去,源头却在遥远的西方。
思君正如此,谁为生羽翼。
思念你就像这河水,谁能为我生出翅膀?
日夕大川阴,云霞千里色。
黄昏时分大河阴暗,云霞映照千里风光。
所思在何处,宛在机中织。
思念的人在哪里?仿佛正在织机前忙碌。
离梦当有魂,愁容定无力。
离别之梦应有魂魄,愁苦的面容必定无力。
夙龄负奇志,中夜三叹息。
年少时怀有壮志,深夜却频频叹息。
拔剑斩长榆,弯弓射小棘。
拔剑斩断高大的榆树,弯弓射向细小的荆棘。
班张固非拟,卫霍行可即。
班固、张衡固然难以比拟,卫青、霍去病却可企及。
寄谢闺中人,努力加飧食。
寄语闺中的你,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词语注释

浊河(zhuó hé): 浑浊的河流
羽翼(yǔ yì): 翅膀
夙龄(sù líng): 年少时
飧食(sūn shí): 饭食

创作背景

诗词拟古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中的拟古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拟古之风大盛。陆机《拟古诗》十二首开风气之先,至鲍照《拟古》八首已达艺术高峰。此诗承袭汉魏乐府古意,尤见《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遗韵。考《乐府解题》有载:"古辞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伤良人流宕不归。"诗人化用此典,将"浊河"意象与思妇愁绪交织,正是建安风骨与南朝绮靡的完美融合。

二、地理意象的双重隐喻

"浊河深不测"暗合《史记·河渠书》"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载。东汉王景治河后,黄河河道相对稳定,然诗中"日东注"与"源西极"的空间悖论,实为《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式的精神漫游。河西走廊在魏晋时为中西要道,班超"投笔从戎"典故(见《后汉书·班超传》)在此化为"班张固非拟"的壮志未酬。

三、闺怨主题的时代变奏

"机中织"意象可追溯《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然较之汉末文人诗的质朴,此作更见南朝宫廷诗的绮丽。"云霞千里色"暗合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的设色技巧。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传统闺怨诗中的被动等待,转化为"拔剑斩长榆"的激烈动作,此或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尚武风气复兴有关(参《魏书·高祖纪》)。

四、军事意象的文学转写

"弯弓射小棘"化用《汉书·李广传》"射石没羽"典故,然将匈奴劲敌转为荆棘小物,形成崇高与卑微的戏剧张力。卫青、霍去病北伐事迹(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在此被解构为"行可即"的虚幻承诺。考古发现之北魏武士俑(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所持长弓制式,恰可印证诗中"弯弓"描写的写实基础。

五、饮食劝慰的深层意蕴

末句"努力加飧食"看似平常,实暗含《诗经·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餱以愆"的伦理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有"飧食"具体制法,此种生活细节的嵌入,使宏大叙事最终回归人间烟火。此手法与陶渊明《拟古》"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异曲同工,俱见魏晋文人"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情"(《晋书·阮籍传》)的精神特质。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意象群构筑起深沉的情感空间,开篇"浊河"意象便奠定了全篇苍茫基调。河水的"深不测"与"日东注"形成时空张力,恰如李少卿在《诗式》中所言:"以天地之悠悠,写寸心之耿耿"。诗人将相思之情投射于浩荡河川,使无形情思获得具象载体,这种"即目会心"的手法,正是六朝拟古诗的典型特征。

中段"云霞千里色"与"机中织"形成精妙的空间对位。钟嵘《诗品》称此种笔法为"寓目辄书,以形写神",昼霞的壮阔与织机的幽闭构成情感张力,恰如王夫之《古诗评选》所评:"咫尺万里之势,在纤秾中见雄浑"。而"离梦"二句化用《楚辞》招魂意象,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指出此乃"以魂魄为经纬,织就相思之锦"。

后六句突然转入慷慨之调,"拔剑""弯弓"的激烈动作,与前半的缠绵悱恻形成戏剧性转折。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谓之"柔情侠骨,并作一炉",这种情感突变实则暗合《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顿挫之法。末句"飧食"之嘱,看似平淡却蕴含深致,叶嘉莹先生《汉魏六朝诗讲录》特别激赏此结:"将儿女情长化作生存勇气,使全篇在沉郁中见挺拔"。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的复合性,既有"云霞千里"的绮丽,又有"弯射小棘"的刚健,许学夷《诗源辨体》称此种风格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人通过时空的不断切换——从河源西极到闺中织机,从夙夜叹息到边疆意象——构建出多层次的情感空间,完美诠释了拟古诗"拟其格而写己心"的艺术真谛。

点评

昔人论诗,谓拟古之作贵在"神合形离",今观此篇,恰似汉魏风骨复现人间。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尝言:"陈子昂《感遇》诸篇,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此诗亦得其三昧。

"浊河"四句,颇有《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之气象。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曰:"以流水喻愁思,自《柏舟》始,后之作者,如'大江东去',皆从此出。"而此间"日东注"与"源西极"之对举,更见时空错置之妙,钟嵘《诗品》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者,正是此境。

中段闺思之笔,令人想及张衡《四愁诗》。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有云:"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机中织"三字,既得《古诗》"札札弄机杼"之形,复具李白"长安一片月"之神,虚实相生处,恰如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赞:"空中传恨,杳霭含情"。

末段壮志忽起,陡转健拔。敖陶孙《诗评》尝喻曹植诗"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此中"拔剑""弯弓"之态,正复如是。而结句忽作家常语,真得杜甫《捣衣》"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之遗意,王世贞《艺苑卮言》所谓"壮士拂剑,弥见其哀"者,于此尽矣。

要之,全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既存阮籍《咏怀》之深致,复具鲍照《拟古》之峻拔。陆时雍《诗镜总论》有言:"拟古不可不似,不可全似",此作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