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西征军行遇风

2025年07月05日

北风卷尘沙,左右不相识。飒飒吹万里,昏昏同一色。
马烦莫敢进,人急未遑食。草木春更悲,天景昼相匿。
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览史怀浸骄,读诗叹孔棘。
及兹戎旅地,忝从书记职。兵气腾北荒,军声振西极。
坐觉威灵远,行看氛祲息。愚臣何以报,倚马申微力。

融1

译文

北风卷尘沙,左右不相识
北风卷起漫天尘沙,左右景物都难以辨认
飒飒吹万里,昏昏同一色
呼啸的风声传遍万里,天地昏暗混为一色
马烦莫敢进,人急未遑食
战马烦躁不敢前行,将士匆忙无暇进食
草木春更悲,天景昼相匿
春日草木更显凄凉,白昼天光黯然隐匿
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
自幼仰慕忠义之士,素来崇尚孤高正直
览史怀浸骄,读诗叹孔棘
读史感叹前人功业,诵诗感慨世事艰难
及兹戎旅地,忝从书记职
如今来到边塞军营,愧任书记文书之职
兵气腾北荒,军声振西极
兵戈之气弥漫北疆,军威之声震撼西域
坐觉威灵远,行看氛祲息
静坐感受皇威远播,行军期盼战乱平息
愚臣何以报,倚马申微力
微臣该如何报效国家,唯有倚马疾书尽绵薄之力

词语注释

未遑(wèi huáng):来不及
夙龄(sù líng):幼年
孔棘(kǒng jí):很艰难,出自《诗经》
忝(tiǎn):谦辞,表示愧任某职
氛祲(fēn jìn):不祥的云气,指战乱

创作背景

诗词《西征军行遇风》创作背景

朔风怒号,黄沙漫卷,天地苍茫间,一支铁骑正跋涉在陇右古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犯边,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率军西征,诗人崔颢以监察御史身份随军出征,于戈壁风吼中写下这首壮怀激烈的边塞诗。

历史烽烟中的诗笔
开元盛世下,唐王朝与吐蕃战事频仍。据《旧唐书·吐蕃传》载,是年春,吐蕃毁约侵扰青海,朝廷命崔希逸"发兵自凉州南入吐蕃二千余里"。崔颢作为掌文书的幕僚,亲历"马烦人急"的行军之苦,更目睹"兵腾北荒,军振西极"的雄浑气象。诗中"夙龄慕忠义"六句,正是唐代文人投笔从戎、建功边陲的时代缩影——岑参、高适等皆以边塞诗名世,而崔颢此作尤以风沙为喻,暗写战争之酷烈。

风沙中的精神图腾
"北风卷尘沙"四句,非止摹写自然之暴。唐人尚武,风沙意象常喻战场杀伐(如王昌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崔颢以风沙蔽日为引,转入"草木春更悲"的沉郁——陇右春迟,本已荒寂,叠加战云压抑,遂成"天景昼相匿"的苍凉画卷。史载此次西征虽胜,但"士卒多死",诗末"愚臣何以报"之叹,恰是盛唐边塞诗中罕见的谦卑自省。

诗史交织的文本密码
"读诗叹孔棘"暗引《诗经·小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将当代战事嵌入经典征戍语境。而"坐觉威灵远"二句,实与敦煌出土《河西节度使判集》中"吐蕃遁走,烽燧暂息"的记载互文。此诗可贵处,正在于用典与纪实的交融:风沙既是实景,亦象征战争迷雾;"倚马申微力"化用袁宏倚马草檄典故,却以书生从戎的谦辞,为盛唐边塞诗添一笔温厚注脚。

注:崔颢生平史料散佚,此诗系年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订,结合诗中"戎旅""书记"等职官称谓推断,当为其河西幕府时期(734-738年)所作。

赏析

朔风裹挟着粗粝的沙砾席卷天地,诗人用"卷"字将无形之风具象为狂暴的实体,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卷尘沙'三字力透纸背,既写风势之烈,又暗喻征途艰险"。沙尘弥散中方向尽失的"不相识",与万里同昏的"同一色"形成空间纵深的压迫感,清代学者纪晓岚评此联"写塞外风沙之景,如在目前"。

战马在风沙中焦躁徘徊,将士们连进食都无暇顾及,这种动态的困境描写与静态的草木含悲、天光匿影形成强烈反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草木春更悲'五字尤为警策,塞外草木本无春色,诗人却赋予其悲怆情感,实为将士心境的投射"。昼如黑夜的天象变异,更强化了"行路难"的集体焦虑。

诗人转而以"夙龄慕忠义"的剖白实现情感升华。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先生分析:"从'览史'到'读诗'的转折,展现书生从戎的心路历程,孔棘之叹暗用《诗经·小雅》'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的典故"。当个人理想融入"兵气腾北荒"的壮阔图景,"倚马申微力"的结句尤显动人,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评价:"此句化用袁宏倚马草檄的典故,将文人报国的谦逊与自豪凝练在方寸之间"。

全诗以风沙为经,以心路为纬,在"天景昼相匿"的混沌与"军声振西极"的豪迈间形成张力。正如《中国历代战争诗鉴赏》所论:"诗人用沙尘的暴烈反衬忠义的澄明,使自然意象与人文精神在戈壁深处碰撞出永恒的火花"。

点评

施蛰存《唐诗百话》评
崔希逸此作以风沙为眼,铸就边塞诗别调。"北风卷尘沙"四句,不写刀光而杀气自显,不摹血刃而征戍之苦尽出。风沙之烈,竟使天地"昏昏同一色",较之"大漠孤烟直"更添三分惨淡,恰似泼墨挥毫间以枯笔横扫千军。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论
"马烦""人急"二联,以物性衬人性,战马踟蹰处正是将士断肠时。草木含悲、天光匿影,非独写景,实乃心象——忠义之士的孤直肝胆,在风沙磨洗中愈见光辉。末四句"坐觉威灵远"云云,将个人微力置于浩荡军威中,小大相映,顿生苍茫史诗气韵。

莫砺锋《唐宋诗论稿》析
此诗妙在将汉魏风骨化入盛唐气象。"夙龄慕忠义"等句,显从曹植《白马篇》脱胎,然"兵气腾北荒"之壮阔,又开岑参高适先声。崔公以书记之笔写戎旅之事,恰似以文人砚池水,泼作沙场铁甲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