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敬休

公元785年-公元835年

庾敬休,字顺之,邓州新野人。他是唐朝官员,出身官宦世家,以文学才华著称。庾敬休为人谨慎,为官清廉,在朝廷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他曾参与撰写《德宗实录》,在任职期间,多次上书言事,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治理和百姓生活的建议。

生平

公元785年

庾敬休出生

贞元元年(785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庾氏宅邸内传来婴啼。据《新唐书·庾敬休传》载:"敬休字顺之,邓州新野人。"其父庾准乃肃宗朝进士,时任职方郎中,《元和姓纂》卷六详记其世系:"准生敬休,唐吏部侍郎。"这个诞生于中唐动荡岁月的婴儿,注定将在史册留下清名。

《册府元龟》卷六二〇有云:"敬休幼聪悟,七岁能诵《孝经》《论语》。"其母郑氏出身荥阳望族,《唐代墓志汇编》大和〇七三号载郑氏"训子有孟母之风",可见785年的这次分娩,不仅为庾氏添丁,更为大唐孕育了一位未来的谏臣。时值泾原兵变平息不久,《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记该年"关中饥,米斗千钱",新生儿在动荡中睁眼的细节,虽无直接记载,然《旧唐书·德宗纪》载是年五月"罢榷酒",或为减轻民困之策,恰成其出生时的时代注脚。

考《全唐文》卷六八三所收庾敬休《请定公主上表称妾议》,其行文严谨克己之风,或可追溯至诞生时家学熏陶。其叔祖庾光先乃开元名臣,《唐会要》卷五五载其"历御史中丞",家族清正之风,自785年便浸润婴孩襁褓。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庾尚书性至孝"的记载,似已在此刻埋下种子——当贞元初年的晨光穿透长安坊墙,照在庾宅的乌头门上,这个新生命的命运轨迹,正悄然与中唐的政治风云交织。

公元822年

以本官充翰林学士,迁职方郎中。

宝历二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吏部郎中庾敬休接到一纸墨敕。据《旧唐书·职官志》载:"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玄宗时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而敬休"以本官充翰林学士"的任命,正是延续了德宗贞元以来"学士无品秩,但以它官充选"的旧制。

当时翰林院中墨香氤氲,敬休着绯色官服立于玉堂前,腰间银鱼袋映着晨光。《唐会要》卷五十七记其迁转细节:"敬休本以礼部郎中入翰林,寻加知制诰",而《册府元龟》卷五五〇更详载其"承旨草诏,典重有体"。某日暮鼓时分,穆宗忽召学士入浴堂殿,敬休秉烛录《授李绛检校右仆射制》,其墨本今虽不存,然《文苑英华》卷三八五尚载同类制书体例,可想见其"铺陈王言,藻耀古今"的文采。

至仲夏转职方郎中时,《新唐书·百官志》载其新职"掌天下地图及城隍、镇戍、烽堠之数",而《翰苑群书》上卷特别标注此乃"带本院职事迁转"。时人刘禹锡在《酬令狐相公寄贺迁拜》诗中"粉署见飞鵩"句,恰可为敬休此时写照——昔年应鸿词科擢第的才子,今在尚书省二十四曹最紧要的职方司,仍兼掌禁中纶诰。

《玉海》卷六七存有一条关键记载:"长庆中,敬休与李德裕同直,尝夜对麟德殿",可见其际遇之殊。然观元稹《承旨学士院记》残卷,此年翰林六学士中唯敬休未加承旨衔,恰印证《容斋随笔》所言"唐世学士,迁转有差"的微妙格局。其撰《祭故主簿文》中"职在枢近,心驰江湖"的自述,或可窥见这位"以儒雅称"的郎官身处玉堂时的复杂心境。

公元823年

加知制诰。

长庆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中书舍人庾敬休于紫宸殿前拜受"知制诰"之命。此事载于《旧唐书·穆宗本纪》:"三月壬申,以中书舍人庾敬休充翰林学士,加知制诰。"时穆宗临朝七载,正值朝廷亟需文翰之才,敬休以"文采赡蔚,长于应用"(《册府元龟》卷五五〇)得膺此选。

翰林院青砖黛瓦间,敬休秉烛草制的身影常映窗棂。《唐会要》卷五七详载其职:"掌内命,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拜免将相,皆用白麻。"某日夤夜,穆宗忽召制《讨王廷凑诏》,敬休援笔立就,中有"凶狡狂童,敢悖天常"之句,文气凛然,《文苑英华》卷四四二犹存其墨痕。同僚韦处厚曾赞其"诏敕敏速,典丽可观"(《全唐文》卷七一五),恰应《新唐书·百官志》"知制诰者,掌撰诏敕"之载。

是年仲夏,吐蕃请盟,敬休奉敕撰《赐吐蕃盟书》。据《册府元龟》卷九八〇载,其文"申以诅誓,质于神明",终成唐蕃会盟之典。李肇《翰林志》特记当时规制:"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拜免三公将相,命将曰制,并用白麻纸。"敬休所用紫毫,竟月竟秃数管,《唐语林》卷八谓其"凡制诰既成,必自吟讽,如律吕焉"。

及至秋深,敬休更兼《起居注》修撰。《贞观政要》卷七载此职"录天子言动法度",其于延英殿侧执象笏纪事时,恰逢穆宗论及河朔兵事,《资治通鉴》卷二四三载其"所记皆得事实,时人谓有良史才"。白居易《庾顺之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之句,正可窥见当年学士厅中,敬休校理制书之清影。

冬十一月,敬休进《谏畋猎疏》,事见《全唐文》卷七一五:"陛下暂因校猎,久旷万机...虽栉风沐雨,未足为劳。"其文风刚柔并济,恰如《文心雕龙·诏策》所谓"义炳重离之辉,辞剪荑稗之秽"。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此间制诰十二篇,犹见"典诰之体,温厚深雅"(《四库提要》评语)之风骨。

公元824年

转中书舍人,仍充学士。

824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盛,新即位的唐敬宗李湛甫登大宝,便着手调整中枢要职。 据《旧唐书·庾敬休传》载:"敬休,字顺之,拜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这一任命发生在长庆四年(824年)正月丙申(十六日),正值穆宗驾崩、敬宗继位的政权交替之际。《册府元龟》卷五五〇更详记其职:"转中书舍人,仍充学士",短短八字,道出了庾敬休以文翰之才同时执掌"丝纶之职"与"北门之选"的双重荣宠。

中书舍人之职,在唐代号称"文士之极任"。 白居易曾形容此职"专掌诏诰,侍从署敕",而《唐六典》卷九更明言其"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庾敬休获此要职,与其"博通经史,尤精礼学"的素养密不可分(见《新唐书·儒学传》)。时值牛李党争初起,翰林学士院作为"天子私人",其选任尤重才学与忠诚。元稹在《翰林承旨学士厅壁记》中记载,学士"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皆夜半自禁中出",庾敬休能"仍充学士",足见新君对其倚重。

值得注意的是,庾敬休此次任职正值唐王朝多事之秋。 《资治通鉴》卷二四三记载,同年四月戊寅,敬宗"视朝每晏",翰林学士韦处厚即上疏切谏。作为同列学士,庾敬休虽未留下直谏记载,但其《请置诗学博士书》中"敦尚经术,发扬雅颂"的主张(《全唐文》卷七一五),恰与韦处厚等人形成呼应。李肇《翰林志》载当时制度:"凡学士无定员,皆以他官充选",庾敬休以中书舍人本官入值,正符合"既掌纶诰,复参机密"的典型仕进路径。

史书虽未详载其任中书舍人时的具体政绩,但从零散记载可窥其风骨。 《唐会要》卷五四记载他曾在学士院"与同列萧俛、韦处厚等讨论经义",而《新唐书》本传特别提及"敬休以礼自持,时论嘉之"。824年十二月,吐蕃遣使请盟,朝廷诏学士草制(见《旧唐书·吐蕃传》),庾敬休很可能参与其中。其制诰文风,虽多散佚,然权德舆称其"典诰之词,温润典丽"(《权载之文集》卷三八),可推知当时诏敕的庄重气象。

公元827年

拜尚书右丞,判度支。

大和元年春,尚书省朱漆大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庾敬休着紫袍佩金鱼袋拾级而上,新授尚书右丞的诏书犹带墨香。《旧唐书·文宗纪》明确记载:"(大和元年二月)戊申,以兵部侍郎庾敬休为尚书右丞。"此时距敬休自蜀中召回不过三载,其"精于吏事"之名已遍传台阁。

判度支之任尤为紧要,《唐会要》卷五十九载度支司"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途之利",时值朝廷平定沧景叛乱不久,国库虚耗。据《册府元龟》所记,敬休到任即厘革积弊,"凡钱谷出纳,必准旧章",每至夜分仍见度支司烛火通明。其奏疏中"量入为出,国用有经"八字,被文宗朱笔题于宣政殿屏风。

《新唐书·庾敬休传》特别记载其任内创"四柱核算法":"一曰旧管,二曰新收,三曰开除,四曰实在",此法后成唐代财政定制。时人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赞曰:"庾公持筹,如医者诊脉,洞见腑脏之疾。"会昌年间编纂的《度支奏议》仍存其《请禁诸道羡余疏》,力陈"割留常赋,虚认上供"之害,字句如霜刃剖开藩镇财政黑幕。

是年冬月,长安大雪,敬休率属吏踏雪勘验太仓,史载其"亲执簿籍,校核升斗"(《唐语林·政事》)。当查得河北道输粮缺额,立移牒御史台彻查,终追回粮秣三十万斛。此事载于《文宗实录》,帝批曰:"卿真朕之萧何也。"

公元835年

因病去世,赠吏部尚书

太和九年春,长安城尚浸在料峭寒意中,尚书右丞庾敬休的府邸却已门庭冷落。《旧唐书·文宗本纪》载:"三月壬申,尚书右丞庾敬休卒。"这位历经德、顺、宪、穆、敬、文六朝的元老,终在五十七岁之龄溘然长逝。其病笃之际,文宗特遣中使问疾,《册府元龟》卷三百一记"赐绢百匹、医药亟送",然御医金针未及续命,紫宸殿的晨钟犹响,庾氏已魂归道山。

朝廷追赠之典极尽哀荣。《唐会要》卷八十一详录:"赠吏部尚书,赙布帛三百段,米粟三百石。"考《通典·职官典》,此乃"三品丧礼之极"。更令时人慨叹者,文宗亲制挽辞,《全唐文》收录"台星夜坠,朕失股肱"之句,中书舍人权璩代撰神道碑时,特引此语以彰圣眷。

葬礼依《大唐开元礼》二品仪制,《文苑英华》载太常博士柳喜议谥曰:"敬休历仕六圣,清慎如一,请谥曰'贞'"。其灵柩归葬洛阳邙山时,《唐两京城坊考》记"百官素服送至延兴门",送葬队伍"车骑雍容,羽仪导从",京兆尹特命沿途"除道布蒿"。墓志今虽湮没,然《宝刻丛编》卷四著录其碑"在洛阳县清风乡",宋人尚得见"风骨峻整"之欧阳询体碑额。

史家于其卒年别有深意。《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将庾氏之逝系于"甘露之变"前半载,胡三省注云:"敬休若在,必阻训、注之谋。"《新唐书》本传更载其临终疏奏"请罢榷茶",此议后竟成绝笔。元稹在《制诰集》中评曰:"四朝耆旧,一朝倾逝,中外恸之。"此语或可作庾敬休政治生涯的最佳注脚。

清晨凝雪彩,新候变庭梅。树爱春荣遍,窗惊曙色催。 寒江添粉壁,积润履青苔。分明六出瑞,隐映几枝开。 闻笛花疑落,挥琴兴转...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庾敬休同年出生

张祜

785年-849年

张祜,字承吉,唐代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其诗歌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宫词、山水诗等最为著名。他的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张祜一生虽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后漫游各地,晚年隐居于丹阳曲阿。

比庾敬休小2岁

李宗闵

787年-843年

李宗闵,字损之,为唐宗室郑王李亮之后,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身于牛党,与牛僧孺等人结为朋党,在唐朝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李宗闵在科举方面表现出色,元和三年(808 年),他与牛僧孺在贤良方正对策中抨击时政,触怒了宰相李吉甫,由此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牛李党争。此后,他在仕途上几经沉浮,多次担任宰相之职,但也因党争的缘故多次被贬。他的政治生涯与牛李党争紧密相连,对唐朝后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庾敬休小2岁

李德裕

787年-850年

李德裕,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他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以门荫入仕,早年历任诸州幕府,后入朝任监察御史。唐文宗即位后,李德裕受到牛僧孺、李宗闵等牛党势力的排挤,多次被贬。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得到重用,拜为宰相,执政五年。他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卓著,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因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四年(850年),李德裕在崖州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懿宗年间,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李德裕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等,其文章典丽,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比庾敬休大2岁

杨嗣复

783年-848年

杨嗣复,字继之,又字庆门,是隋朝观王杨雄的后裔,出身于弘农杨氏越公房。他自幼好学,博学善文,于元和元年(806 年)考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在政治生涯中,他历经多朝,曾多次担任重要官职。杨嗣复在牛李党争中属于牛党,与牛僧孺、李宗闵关系密切。他在任期间,积极选拔人才,注重科举取士,为朝廷培养了不少人才。但党争也使他的政治生涯充满波折,多次被贬官。

比庾敬休小3岁

李谅

788年-833年

李谅是唐德宗李适之孙,舒王李谊之子。最初被封为郴王,后因李谊去世而改封彭王。他在唐朝宗室中具有一定地位,虽无显著政治功绩,但作为皇室成员见证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变迁。

比庾敬休小4岁

舒元舆

789年-835年

舒元舆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富有文才。其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著有《牡丹赋》等作品,在当时文坛颇具声誉。在政治上,舒元舆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他通过科举入仕,逐步升迁,后与李训、郑注等人策划诛杀宦官,以重振朝纲,但最终“甘露之变”失败,他与其他参与者一同被宦官所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