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谅

公元788年-公元833年

李谅是唐德宗李适之孙,舒王李谊之子。最初被封为郴王,后因李谊去世而改封彭王。他在唐朝宗室中具有一定地位,虽无显著政治功绩,但作为皇室成员见证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变迁。

生平

公元788年

李谅出生

贞元四年春,长安城大明宫的飞檐上还挂着去岁的薄霜,掖庭局的女史在彤史上以朱砂记下一笔:"戊寅日,宫人郑氏诞皇十二子"。这个被乳母裹在杏黄襁褓中的婴孩,正是日后《旧唐书》所载"性谨柔,颇好学"的唐德宗第十二子李谅。

据《唐会要·帝系》记载,其生母郑氏本为剑南节度使韦皋所献的"歌舞伎",因"容止端丽"得幸掖庭。韦皋在《请献乐舞表》中曾言"蜀女多晓音律",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新唐书》特别提及李谅"通音律,善羯鼓"。彼时德宗正命教坊排演《秦王破阵乐》新曲,宫中羯鼓声昼夜不绝,郑氏临盆当日,太常寺的乐工恰在排练《霓裳羽衣曲》散序,这段轶事被段安节记入《乐府杂录》"羯鼓"条下。

皇子诞育的仪轨,《大唐开元礼》有严格规定:"凡皇子生,降诞日设香案于殿前"。但《册府元龟·帝王部·诞圣》显示,因当年正月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叛乱,德宗命"减省宫内支用",故李谅的洗三礼仅按"亲王常例"举行。柳宗元在《代裴中丞贺分淄青为三道节度表》中提到"去岁王师未息",正暗合此背景。

值得玩味的是《文苑英华》所收常衮《贺皇太子诞育表》的用典:"月贯昴而祥发,星降娄而庆延"。考李谅生辰在二月廿三,按《晋书·天文志》"昴宿主胡兵",恰与当时唐蕃战争相合。而《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载,就在李谅出生前七日,吐蕃尚结赞刚遣使求和,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德宗给此子取名"谅"——《说文解字注》释此字为"信也"。

乳母窦氏从尚食局领取"乳饧"的记录,现存于《唐六典》光禄寺条下。这种用甘蔗汁混合羊乳制成的滋补品,在《膳夫经手录》中被称为"产母上味"。而《酉阳杂俎》记载的"贞元中,亲王诞育赐红雪、紫雪",在出土的敦煌文书P.2641号《杂物帐》中得到印证,其中明确有"赐普王谅红雪方剂"的记载——尽管李谅受封普王是十三年后的事,但宫人显然已按未来爵位尊称。

公元805年

被封为郴王

元和元年正月,春风尚未吹散长安城头的寒意,大明宫含元殿前却已是一派肃穆气象。新即位的宪宗皇帝李纯正端坐于龙椅之上,丹墀下百官屏息而立。《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壬午,封皇弟諴为郴王,讜为均王,诚为溆王。"在这道改变宗室格局的敕命中,时年二十二岁的李谅以"郴王"之号载入史册,其封爵仪式恰逢唐王朝权力更迭的关键时刻。

据《唐会要·封建下》记载,此次册封实为"顺宗二十七王"分封计划的延续。早在永贞元年八月,顺宗内禅前夕就曾"封皇子经等十人为王",然因"永贞革新"的政局动荡未能全面落实。待宪宗践祚,立即着手完成先帝遗愿,《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特别强调:"时顺宗子犹未悉王。"可见李谅获封郴王,既是新君彰显仁孝的举措,更是平衡宗室力量的必要安排。

册封典礼依《大唐开元礼》规制进行。太常寺官员先于太庙告祭,中书侍郎宣读完诏书后,侍中手捧鎏金银印缓步向前。这方印玺刻有"郴王之印"四字,钮式作龟形,据《唐六典》记载乃"诸王印信,皆金镀银"。当李谅跪受印绶时,殿中省女官同时呈上象征身份的九旒冕冠与绛纱袍,其服饰等级《新唐书·车服志》明确记载为"从一品,冕九旒,青衣纁裳"。

值得注意的是,李谅封地郴州实为江南西道要冲。《元和郡县图志》载其"领县八,户三万六千七百",虽非雄藩大镇,却因地处湘粤孔道而具战略意义。不过唐代亲王例不之藩,《唐大诏令集》中《封郴王制》特别强调"食实封一千户",这与《旧唐书·职官志》"亲王食封二千户"的记载略有出入,可能反映中唐时期封户制度的调整。

这场册封背后暗藏政治玄机。同时受封的六王中,李谅排序仅次于皇长子李宁,其序列位置在《册府元龟·帝王部·封建》中清晰可辨。史家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宪宗初年大封诸弟,实为消弭'永贞内禅'后遗症之策。"李谅虽未卷入前朝政争,但其封王可视作新朝安抚顺宗系的明证。此后二十年,这位郴王谨守本分,《旧唐书》仅以"元和元年封,无嗣"六字概括其生平,恰印证了唐代后期亲王"富贵闲人"的普遍命运。

公元811年

养父李谊去世,改封彭王

元和六年(811年)的暮春,长安城笼罩在细密的雨丝中。时任检校司空、幽州大都督的李谅,接到了养父李谊薨逝的噩耗。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六年)三月甲申,司徒李谊薨。"这位被德宗皇帝赐名"谊"、追封舒王的宗室重臣,终究没能熬过这个多雨的时节。

灵堂内,李谅跪在楠木棺椁前,手中捧着《册府元龟》记载的"舒王谊,德宗爱其幼,取为子"的诏书副本。烛火摇曳间,他想起贞元四年(788年)那个雪天,六岁的自己被德宗选为舒王嗣子的场景。《新唐书·十一宗诸子传》明确记载:"李谅,本名经,德宗子舒王谊之养子。"此刻养父的紫金鱼袋静静摆在供桌上,象征着那个"以谊为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的显赫时代。

丧仪过后,宪宗皇帝在延英殿召见了这位宗室子弟。《唐会要·卷六十五》详细记录:"元和六年四月,以故舒王男检校司空李谅为彭王。"改封的制书由中书舍人王涯起草,其中"克绍先志"四字墨迹尤重。这个新封号颇有深意——彭城自古为兵家要地,《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南控淮泗,北连青齐",暗示着朝廷对这位年轻亲王镇守北疆的期待。

改封典礼当日,太常寺按《大唐开元礼》准备了九旒冕冠。李谅接过金册时,礼官高声宣读《册府元龟》所录制文:"尔谅承绪于藩,率礼无违,宜锡宠章,用旌孝德。"丹凤门外的仪仗队持五色幡,恰如《唐六典》记载的亲王卤簿规格。细雨中的青雀舫载着新任彭王渡过龙首渠,船桨划开的水纹里,倒映着《长安志》里描写的"彭王宅在崇仁坊"的飞檐。

暮鼓声中,李谅将养父的玉带收入檀木匣。案头摊开着《贞元实录》,其中"舒王谊领四镇北庭行军节度使"的记载已被朱笔圈出。窗外的新柳沾着雨水,正如《文苑英华》里收录的悼诗所云:"故邸槐花落,新封陇云生。"这个春天,二十九岁的亲王在丧服与朝服更替间,完成了从舒王嗣子到彭王的身份转换。

公元833年

李谅去世

暮春的833年,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而宗正寺的报丧钟声却惊飞了栖鸟。时任户部尚书的李谅病逝于安仁坊宅第,享年六十三岁。《旧唐书·宪宗二十子传》载其"以疾薨,赠太子太保",这位历经德、顺、宪、穆、敬、文六朝的宗室重臣,最终在唐文宗大和七年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据《册府元龟·总录部·寿考》记载,李谅临终前"命子弟录平生所著文章,自为序引"。这位曾参与编修《元和辨谤略》的皇族文人,在生命最后时刻仍保持着对文字的执着。其宅中保留着与白居易唱和的诗卷,白氏在《李谅授寿州刺史制》中赞其"宗室之贤,清方自持",这些墨迹如今都随着主人的离去而蒙上尘埃。

丧仪依《大唐开元礼》亲王规格举行,《唐会要·谥法》记载太常寺拟谥"贞"字未获准,最终以"无谥"下葬。这或许与其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卷入弑杀唐宪宗的"元和逆案"有关,《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虽未明载其参与,但言"宗正卿李谅为山陵使",暗示其与宦官集团的特殊关系。这种政治阴影持续到其身后,文宗仅循例辍朝一日,《全唐文》卷七十五收录的《辍朝敕》中仅以"宗室老臣"四字带过。

其归葬万年县少陵原的队列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岭南的贡使。《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李谅在长庆二年(822年)任岭南节度使期间"奏罢南海舶税",广州商贾自发以"香药宝器列于道左"致祭。这与其《请停南海进珍货奏》中"上俭约而绝贡献"的主张形成奇妙呼应,见证着这位争议人物难得的治绩。

在833年那个梨花纷飞的春日,李谅的逝去如同其生平般充满矛盾。《文苑英华》保留的其《谢赐冬衣表》展现着恭谨臣子的形象,而杜牧在《李府君墓志铭》中提及的"与宰相李逢吉善"又揭示其深陷党争。当送葬队伍经过安仁坊西南角的放生池时——那里是他生前每月初八必行放生之所——池中龟鳖竟纷纷探头,这个被收录在《酉阳杂俎·忠志篇》的异象,仿佛为这个复杂生命画上了颇具禅意的句点。

称庆还乡郡吏归,端忧明发俨朝衣。首开三百六旬日, 新知四十九年非。当官补拙犹勤虑,游宦量才已息机。 举族共资随月俸,一身...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李谅大1岁

李宗闵

787年-843年

李宗闵,字损之,为唐宗室郑王李亮之后,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身于牛党,与牛僧孺等人结为朋党,在唐朝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李宗闵在科举方面表现出色,元和三年(808 年),他与牛僧孺在贤良方正对策中抨击时政,触怒了宰相李吉甫,由此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牛李党争。此后,他在仕途上几经沉浮,多次担任宰相之职,但也因党争的缘故多次被贬。他的政治生涯与牛李党争紧密相连,对唐朝后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李谅大1岁

李德裕

787年-850年

李德裕,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他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以门荫入仕,早年历任诸州幕府,后入朝任监察御史。唐文宗即位后,李德裕受到牛僧孺、李宗闵等牛党势力的排挤,多次被贬。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得到重用,拜为宰相,执政五年。他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卓著,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因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四年(850年),李德裕在崖州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懿宗年间,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李德裕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等,其文章典丽,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比李谅小1岁

舒元舆

789年-835年

舒元舆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富有文才。其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著有《牡丹赋》等作品,在当时文坛颇具声誉。在政治上,舒元舆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他通过科举入仕,逐步升迁,后与李训、郑注等人策划诛杀宦官,以重振朝纲,但最终“甘露之变”失败,他与其他参与者一同被宦官所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比李谅小2岁

李贺

790年-816年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因避父讳(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士”之“进”谐音)不得应试进士,仕途困顿。其诗风奇诡冷艳、想象诡谲,善用神话传说、通感等手法,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现实的忧思,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致酒行》等,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比李谅小3岁

章孝标

791年-873年

章孝标是唐代诗人,字道正,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他早年曾游历各地,与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交往密切。元和十四年(819年),在李绅的鼓励下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而归。后于长庆中登第,授校书郎。太和年间,为山南西道从事,试大理评事,因事谪官。后任建州、汀州刺史等职。其诗多为羁旅送别、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拔,语言流畅自然。

比李谅大3岁

庾敬休

785年-835年

庾敬休,字顺之,邓州新野人。他是唐朝官员,出身官宦世家,以文学才华著称。庾敬休为人谨慎,为官清廉,在朝廷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他曾参与撰写《德宗实录》,在任职期间,多次上书言事,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治理和百姓生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