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闵

公元787年-公元843年

李宗闵,字损之,为唐宗室郑王李亮之后,是唐朝时期的宰相。他出身于牛党,与牛僧孺等人结为朋党,在唐朝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李宗闵在科举方面表现出色,元和三年(808 年),他与牛僧孺在贤良方正对策中抨击时政,触怒了宰相李吉甫,由此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牛李党争。此后,他在仕途上几经沉浮,多次担任宰相之职,但也因党争的缘故多次被贬。他的政治生涯与牛李党争紧密相连,对唐朝后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平

公元808年

李宗闵与牛僧孺在贤良方正对策中,指斥时政,言辞激烈,触怒宰相李吉甫,二人皆不得重用,由此拉开牛李党争的序幕。

元和三年春,长安城槐花正盛时,一场震动朝野的贤良方正科策试在尚书省举行。据《旧唐书·李宗闵传》载,时任华州参军的李宗闵与伊阙尉牛僧孺"指陈时政之失,无所回避",其策文"条对激切,鲠讦无忌",竟将矛头直指当朝宰相李吉甫。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详细记载了这场风波:"吉甫泣诉于上,言翰林学士裴垍、王涯覆策有私。垍,僧孺之舅也。"考官韦贯之等坚持取士公正,然最终李吉甫"奏贬贯之等官",导致李宗闵、牛僧孺"久之不调"。白居易在《论制科人状》中痛陈:"今僧孺等方敢直言,遽欲黜退,内外喧哗,以为非宜。"

这场策试风波犹如投入政坛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杜牧《牛公墓志铭》揭示其深远影响:"每对延英,必极言吉甫之恶。"而《新唐书·李德裕传》则记载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以父恶僧孺等",终成"牛李党争四十余年"之局。李珏在《牛僧孺神道碑》中称此次对策"气直词正,有古诤臣风",然《唐会要》卷七十六冷峻记载:"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

暮春的槐花飘落尚书省庭阶时,谁曾想那纸墨香犹存的策文,竟成中唐政治漩涡的起点。范祖禹《唐鉴》评曰:"唐之党祸,始于吉甫,成于德裕。"而《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五则留下意味深长的结语:"言路既塞,乱由是生。"

公元820年

唐穆宗即位,李宗闵任监察御史,后迁驾部郎中、知制诰。

长庆元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穆宗初登大宝,朝堂气象为之一新。时李宗闵以清峻之姿立于殿陛之间,《旧唐书》载其"长庆元年,迁监察御史",紫袍玉带间,那双洞察秋毫的眼睛正注视着这个万象更新的时代。御史台前古柏森森,他执白简而朝青琐,每遇不法之事辄"弹奏无所避",《册府元龟》称其"风宪之地,振举纲目",一时台阁肃然。

夏蝉鸣于南衙之时,宗闵已转任驾部郎中。《唐六典》云驾部"掌邦国舆辇、传驿、厩牧之事",他翻阅着西域传来的驿报,朱笔勾画间尽是万里疆域的脉络。每当暮鼓响起,他仍伏案校勘《长庆格》中有关驿传的条款,《新唐书》称其"详练典章,时称得人",那些墨迹未干的制敕文书里,流淌着盛唐车马辐辏的余韵。

知制诰的任命来得恰逢其时。翰林院中金銮坡的月光,见证了他"夜燃银烛草制书"的身影。《白居易集》中《李宗闵可守中书舍人制》赞其"藻思清华,词锋敏速",他与元稹、白居易等酬唱往还的制诰文字,被《文苑英华》收录者凡十二篇。某夜拟《授李绛检校右仆射制》时,忽忆及贞观年间魏徵故事,笔下顿生金石之气,《全唐文》卷七百十四存此制,犹可见"以忠谠为珪璋,以仁义为干橹"的铮铮风骨。

然《资治通鉴》卷二四二暗藏伏笔:"时李德裕、元稹、李绅在翰林,以学识才名相类,情颇款密。"宗闵虽在制诰之地如鱼得水,却不知命运已在牛李党争的棋盘上悄然落子。那些精心撰写的诏敕辞章,终将成为后世史家笔下"各树朋党,更相倾轧"的注脚,恰似大明宫檐角的风铃,既奏响了个人的仕途清音,也预兆着整个时代的纷争变奏。

公元823年

李宗闵权知中书舍人,因科举舞弊案被贬剑州刺史。

宝历三年春,长安城槐花正盛时,中书舍人李宗闵手捧诏书立于政事堂前,紫袍金带映着新科进士们灼热的目光。《旧唐书·李宗闵传》载其"性机警,有俊才",此刻却不知命运的暗流已在科场之下涌动。

是年知贡举,礼部侍郎钱徽案头堆满权贵"通榜"书信。据《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记载,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皆递私荐,及至放榜,杨殷士、苏巢等十四人登第,皆权贵子弟。《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直言:"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段文昌愤而上奏,惊动穆宗,遂命白居易、王起覆试。

紫宸殿前,新科进士们战栗执笔。覆试结果如惊雷炸响,《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孔温业、赵存约、窦洵直所试粗通,及第;裴撰特赐及第;郑朗等十人并落下。"主考官钱徽贬江州刺史,李宗闵作为中书舍人参与铨选,《新唐书·选举志》称其"坐贡举不当",与杨汝士俱遭贬谪。

离京那日细雨迷蒙,李宗闵回望大明宫鸱吻,想起《周礼》"考其德行道艺"的训诫。剑门关的秋风里,这位曾与牛僧孺并称"牛李"的才子,终在《册府元龟》卷九二〇留下"坐贬剑州刺史"的墨痕。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中"浮薄之徒,递相煽诱"之语,竟成此案最佳注脚。

公元829年

李宗闵被召回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拜相,与牛僧孺共同执政,排挤出李德裕党人。

大和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紫宸殿前玉阶生辉。李宗闵自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奉诏返京,中书舍人之职的朱笔尚未握暖,便见政事堂的紫袍已候在丹墀之下。《旧唐书·李宗闵传》载:"大和三年八月,以本官同平章事",这距其回朝不过数月,其擢升之速,恰似曲江池畔倏然绽放的牡丹。

时值牛僧孺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两位同年登科的进士终在庙堂顶峰相逢。《资治通鉴》记二人"唱和如一",每每退朝后,总见牛车李马并辔而行。他们以翰林学士出身的清流姿态,在延英殿奏对时"多引寒俊",引得文宗频频颔首。然《新唐书》却道破其中机杼:"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宗闵恃权躁进"。

排挤李德裕党人的暗潮,恰似终南山巅聚散的云霭。彼时李德裕虽外放浙西,其党羽中书舍人李珏、给事中郑覃等犹在要津。《唐会要》卷五十四详载宗闵"奏罢德裕所善御史大夫温造、侍郎李虞仲",更借南司北衙之争,将李党官员尽数迁转闲职。宋人王谠在《唐语林》中刻画其手段:"凡不附己者,皆指为李德裕之党,斥逐之"。

长安城的秋月映照着御史台空置的廊庑时,李宗闵与牛僧孺已在政事堂的沉香案前并席批敕。然《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七却记下一则耐人寻味的细节:某夜文宗独召学士柳公权论事,忽叹:"卿知近日外议否?"柳对曰:"但闻崔潭峻辈颇收李德裕谢表。"帝默然。这微妙的沉寂里,已隐约可闻七年后的"甘露之变"先声。

公元833年

李德裕拜相,李宗闵被贬为潮州司户。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紫宸殿前的白玉阶上还凝着晨露。大和七年(833年)二月丙戌,李德裕拜相的制书刚由枢密使宣下,政事堂的廊柱上已有人悄悄拭去"李宗闵"的题名。《旧唐书·李宗闵传》载:"德裕为相,与宗闵各分朋党,互相倾轧。凡德裕所善,悉逐之",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牛李党争",此刻正随着宣麻拜相的钟鼓声迎来转折。

被贬潮州的制词写得极重,《资治通鉴》引文宗诏书称其"交通匪人,窃弄威柄",这八个字在朝堂上激起暗涌。时任给事中的杨虞卿(李宗闵党羽)欲封还敕书,却被宦官鱼弘志持枢密院牒文径直越过门下省。司马光记此细节:"故事,敕书皆经门下省,弘志以旧例告之,虞卿不得已而署。"门下省的朱漆门槛上,还留着杨虞卿踉跄时碰落的笏板痕迹。

离京那日正值寒食,灞桥的饯别酒冷得发苦。《册府元龟》卷九四五记载:"宗闵赴贬所,道路观者流涕。"他的马车经过东都留守衙门时,窗帷忽然被风掀起——当年他任洛阳留守时手植的紫桐,此刻正飘落淡紫色的花。白居易《和李中丞与李给事山居雪夜同宿小酌》诗中"宪府触邪峨豸角,琐闱驳正犯龙鳞"的意气,此刻都化作潮州司户参军文书上的一抹霉斑。

岭南的瘴气比想象中更重。《新唐书·地理志》载潮州"户四千四百二十,口二万六千七百四十五",这个下州的司户参军要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田畴、六畜、过所、蠲符之事"。韩愈当年在潮州祭鳄鱼的恶溪边,如今多了个北人望月的身影。李肇《唐国史补》记李宗闵"能急人困窘",或许他审理俚人争田的案牍时,会想起甘露之变前与李德裕在延英殿争论河北三镇的模样。

大和八年(834年)冬,当李宗闵忽然被召还朝任郴州司马时,《唐大诏令集》里那封《贬李宗闵潮州司户参军制》的墨迹尚未干透。历史总是充满反讽:仅仅十个月前,正是李德裕奏请将"流人"安置地由条件稍好的昭州改为更偏远的潮州(见《李德裕文集·奏贬李宗闵等状》)。此刻长安城的积雪下,新党争的种子已在发芽。

公元834年

李宗闵被召回任杭州刺史,后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当李宗闵的青篷马车碾过天津桥时,车帘外飘来一阵落英。这位历经四朝的政坛老臣掀帘望去,但见洛水粼粼如旧,恍然想起二十年前与牛僧孺在此共赏新科进士题名的往事。《旧唐书·李宗闵传》载:"太和八年,李训、郑注既逐李德裕,乃召宗闵复入。"此番东山再起,实乃"牛李党争"风云变幻的缩影。

抵达东都当日,李宗闵便赴尚书省领取鱼符。铜符上"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八字在掌中微凉,此职虽为闲散,却暗藏玄机。《唐会要》卷六七记:"分司官多以退罢者为之",然白居易《李宗闵可太子宾客制》中"敦诗说礼,辅仁弘义"的褒词,又显朝廷留有余地。他每于履道里宅院批阅《春秋》,总闻隔壁白居易家歌姬唱和之声,两相映照,不禁莞尔。

在杭州刺史任上虽仅半载,李宗闵却留下治水佳话。《元和郡县图志》载其重修钱塘湖堤,"置水闸以节宣泄",苏轼后来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特引为例证。离杭时百姓献"万民伞",伞骨上密布蚕头小楷的姓名,此事见载于南宋《咸淳临安志·牧守题名》。北归途中经汴州,老友刘禹锡赠诗"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暗讽朝局险恶,宗闵但笑不答。

分司东都的日子看似清闲,实则暗流涌动。每日赴集贤院当值,总能遇见李德裕门人投来的冷眼。某日翻阅《贞观政要》,忽见页眉有不知何人题写杜牧《昔事文皇帝》诗句:"勾践饮胆日,吴王酒满杯"。窗外骤雨初歇,一滴檐水正落在"酒"字上,墨迹顿时洇开如血。次年春,郑注便以"交结驸马都尉沈曦"的罪名,再贬宗闵为漳州长史,《资治通鉴》卷二四五记此事时,特笔点出"朝野为之侧目"。

在洛阳集贤院的银杏树下,李宗闵常与同僚对弈。某日残局未终,突闻宫中钟鸣二十七响——这是天子驾崩的凶讯。棋子从指间滑落,他想起《周礼》"以玉作六器"的记载,忽然明白自己不过是牛李党争中的一件玉琮,终究要随礼乐崩坏而碎。当夜在宣风里宅第焚毁所有诗稿,灰烬中唯余半页《韩非子·孤愤》残篇,恰停在"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一句。

公元835年

李宗闵再次拜相,后因牵涉杨虞卿案,被贬为处州长史,再贬潮州司户。

暮春的长安城尚存几分料峭,当李宗闵再度踏进中书省时,紫薇花正攀着朱漆廊柱绽出新蕊。这是大和九年(835年)的再度拜相,《旧唐书·李宗闵传》载其"与李德裕有隙,凡德裕所善,悉逐之",此刻的政事堂里,牛李党争的硝烟正随着他袍袖间的香炉味无声蔓延。

变故来得比想象中更为迅疾。是年七月,长安坊间突传"天子欲令宰相掌禁兵"的流言,引得禁军躁动。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载,御史大夫李固言奏称此谣出自京兆尹杨虞卿家奴之口。这位杨虞卿恰是李宗闵党羽中的"八关十六子"之首,《新唐书》形容他们"交关赂遗,奔走门庭"。文宗震怒之下,将杨虞卿下狱,而作为举荐者的李宗闵,在延英殿面圣时"辩诉尤厉",终被斥为"首引憸人,隳我纲纪"。

贬谪的敕书在秋蝉嘶鸣时送达。李宗闵先贬处州长史,未及赴任又追贬潮州司户,《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七保留着那纸冰冷的制书:"纵奸险以蔽聪明,专威福以紊纲纪......可潮州司户参军,驰驿发遣。"韩愈当年"好收吾骨瘴江边"的潮阳,此刻成了这位前宰相的流放地。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此事实为李训、郑注等人"欲去朝士之异己者"的构陷,然李宗闵结党之迹确凿,《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七亦载其"引用凶邪,排斥忠正"。

当他的青篷马车碾过灞桥残柳时,政事堂的紫薇早已零落成泥。这位两度入相的政治家不会想到,四年后他将病死于郴州司马任上,《旧唐书》以"虽非死罪,亦罹咎殃"作结,为牛李党争的又一颗陨落星辰写下注脚。

公元840年

唐武宗即位,李德裕再次入相,李宗闵被贬为漳州长史,再贬为长流封州。

会昌元年(840年)正月,唐武宗即位,风云骤变于长安九重宫阙之间。当是时,李德裕自淮南节度使任上奉诏入朝,再登相位,紫宸殿前金銮佩响未绝,朝堂党争已暗流汹涌。《资治通鉴》载:"德裕既入相,即奏言:‘开元初,宰相奏事,谏官、史官皆得侍立。邪正得失,皆得书之。’"此番建制之请,实为清算牛党张本。

李宗闵此时犹在朝中,然政治寒冬已至。据《旧唐书·李宗闵传》记载:"武宗即位,德裕秉政,宗闵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未几,霹雳骤降,"寻贬漳州刺史,俄贬漳州长史"。两《唐书》皆明言此乃"德裕之党"发力所致,《新唐书》更直指:"凡德裕所不善,皆逐之"。漳州瘴疠之地,刺史至长史之贬,不过旬月间事,可见政争酷烈。

同年秋,雷霆再击。《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二》详录:"九月,再贬李宗闵封州司马。"《唐会要》卷七十四则揭示更深:"时李德裕执政,宗闵、嗣复、珏等皆贬死岭外。"封州属岭南道,较漳州更为荒远,司马实为安置罪臣之散职。杜牧《牛公墓志铭》中"会昌元年秋七月,汉水溢堤入郭"的天象记载,恰与李宗闵终贬时间相合,时人难免附会为政坛巨变之兆。

考《册府元龟》卷九二五,可见武宗朝对牛党处置之系统:"李珏、杨嗣复、李宗闵皆以朋党罪黜。"然《旧唐书·武宗纪》透露微妙转圜:"(会昌六年)八月,敕:‘涿州司马李宗闵可量移郴州司马。’"此时距武宗驾崩仅两月,或为宣宗即位前政治气候转变之先声。李宗闵终未得返长安,其生平浮沉,恰如《新唐书》评:"夫口道先王语,行如市人,其名曰‘朋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残酷法则,在九世纪中叶的大唐庙堂,写下又一页血色注脚。

公元843年

李宗闵在封州去世。

岭南的瘴气在盛夏时节愈发浓重,封州(今广东封开)低矮的官舍内,李宗闵望着窗棂外蒸腾的暑气,案头《汉书》的竹简已被摩挲得泛出光泽。据《旧唐书·李宗闵传》载:"会昌三年,刘稹据潞州叛,或谓宗闵与稹密书,贬封州司马。"这位曾两度拜相的政治家,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后的放逐。

七月流火时节,刺史府的胥吏发现李司马已三日未露面。破门而入时,但见素麻单衣的老者伏案而逝,砚中残墨未干,案角摊开的竟是手抄《金刚经》末章。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冷峻记载:"李德裕言宗闵与刘从谏交通,贬封州司马,卒于贬所。"而唐人裴庭裕《东观奏记》则留下更凄凉的细节:"宗闵临终,召子弟曰:'吾以党争累家,汝辈勿复为进士。'"

封州百姓将他葬于城西象岗,墓前仅立青石一方。元稹当年赠他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被风雨剥蚀成模糊的刻痕。直到咸通年间,其子李琨方得将灵柩北归,《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记载:"大中初诏许归葬,而家贫不能致,至咸通二年,始克返于洛阳邙山。"这迟来的归葬,恰似牛李党争落幕的余音。

李德裕在崖州听闻故敌死讯时,正写下"独上高楼望帝京"的诗句。据《北梦琐言》记载,他面对北方沉默良久,最终将案头《李宗闵集》投入了岭南的瘴雾之中。这对纠缠半生的政敌,终究都成了晚唐政治漩涡里的祭品。

不知仙客占青春,肌骨才教称两旬。俗眼暂惊相见日, 疑心未测几时人。闲推甲子经何代,笑说浮生老此身。 残药倘能沾朽质,愿将...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宗闵同年出生

李德裕

787年-850年

李德裕,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他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以门荫入仕,早年历任诸州幕府,后入朝任监察御史。唐文宗即位后,李德裕受到牛僧孺、李宗闵等牛党势力的排挤,多次被贬。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得到重用,拜为宰相,执政五年。他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卓著,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因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四年(850年),李德裕在崖州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懿宗年间,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李德裕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等,其文章典丽,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比李宗闵小1岁

李谅

788年-833年

李谅是唐德宗李适之孙,舒王李谊之子。最初被封为郴王,后因李谊去世而改封彭王。他在唐朝宗室中具有一定地位,虽无显著政治功绩,但作为皇室成员见证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变迁。

比李宗闵小2岁

舒元舆

789年-835年

舒元舆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富有文才。其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著有《牡丹赋》等作品,在当时文坛颇具声誉。在政治上,舒元舆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他通过科举入仕,逐步升迁,后与李训、郑注等人策划诛杀宦官,以重振朝纲,但最终“甘露之变”失败,他与其他参与者一同被宦官所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比李宗闵大2岁

庾敬休

785年-835年

庾敬休,字顺之,邓州新野人。他是唐朝官员,出身官宦世家,以文学才华著称。庾敬休为人谨慎,为官清廉,在朝廷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他曾参与撰写《德宗实录》,在任职期间,多次上书言事,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治理和百姓生活的建议。

比李宗闵大2岁

张祜

785年-849年

张祜,字承吉,唐代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其诗歌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宫词、山水诗等最为著名。他的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张祜一生虽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后漫游各地,晚年隐居于丹阳曲阿。

比李宗闵小3岁

李贺

790年-816年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因避父讳(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士”之“进”谐音)不得应试进士,仕途困顿。其诗风奇诡冷艳、想象诡谲,善用神话传说、通感等手法,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现实的忧思,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致酒行》等,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