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五年秋,长安的银杏叶正染作金黄,张九龄独坐荆州官舍,提笔写下这首酬答诗时,砚台里的墨汁映着摇曳的灯影。这位曾官至中书令的"曲江风度"名臣,此刻正经历着政治生涯中最凛冽的寒霜——因李林甫构陷而贬谪荆州,昔日"海上生明月"的壮阔胸怀,化作案头一盏孤灯。
使君车驾踏着江陵古道的落叶而来,带着长安旧僚的问候。张九龄抚摸着官袍上磨损的纹绣,想起三年前在紫宸殿与玄宗共商国是的场景,如今中书省的案牍上,应已积满新相的批注。他以"翊圣负明主"自剖心迹,用《诗经·甘棠》典故暗喻自己虽去职犹存惠政,字里行间却不见怨怼。当写到"高轩问疾苦"时,窗外的荆江正泛起粼粼波光,仿佛盛唐气象最后的余晖,透过纸背渗入墨痕。
在这首看似谦逊的酬答之作里,藏着开元盛世转折的密码。两年后安禄山入朝,当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时,唯有远在荆州的张九龄疾呼"乱幽州者必此胡",可惜玄宗再也听不到这声预警。那些被贬官说成"衰废时所薄"的自谦,终将在渔阳鼙鼓声中,显露出一个政治家未酬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