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2025年07月05日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九龄

译文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时机来临并非我本意,往昔却误居朝廷要职。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辅佐圣上却辜负明君,阻碍贤才更愧对友人。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罢官归乡仍居闲职,待罪之身滞留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政绩尚存如棠树遗爱,风化延续因后继有人。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贵人垂询民间疾苦,百姓感念仁德圣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衰朽之身被时世轻看,唯有故交仍念旧情。

词语注释

宿昔(sù xī):往日,从前。
谬枢衡(miù shū héng):错误地担任朝廷要职。枢衡指中枢政权。
翊圣(yì shèng):辅佐皇帝。
烝庶(zhēng shù):百姓,民众。
僚故(liáo gù):同僚故友。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秋,长安的银杏叶正染作金黄,张九龄独坐荆州官舍,提笔写下这首酬答诗时,砚台里的墨汁映着摇曳的灯影。这位曾官至中书令的"曲江风度"名臣,此刻正经历着政治生涯中最凛冽的寒霜——因李林甫构陷而贬谪荆州,昔日"海上生明月"的壮阔胸怀,化作案头一盏孤灯。

使君车驾踏着江陵古道的落叶而来,带着长安旧僚的问候。张九龄抚摸着官袍上磨损的纹绣,想起三年前在紫宸殿与玄宗共商国是的场景,如今中书省的案牍上,应已积满新相的批注。他以"翊圣负明主"自剖心迹,用《诗经·甘棠》典故暗喻自己虽去职犹存惠政,字里行间却不见怨怼。当写到"高轩问疾苦"时,窗外的荆江正泛起粼粼波光,仿佛盛唐气象最后的余晖,透过纸背渗入墨痕。

在这首看似谦逊的酬答之作里,藏着开元盛世转折的密码。两年后安禄山入朝,当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时,唯有远在荆州的张九龄疾呼"乱幽州者必此胡",可惜玄宗再也听不到这声预警。那些被贬官说成"衰废时所薄"的自谦,终将在渔阳鼙鼓声中,显露出一个政治家未酬的清醒。

赏析

这首诗以含蓄深沉的笔触,展现了张九龄在政治失意后的复杂心境。首联"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运用反语手法,表面自谦才不配位,实则暗含对朝廷用人不当的讽喻。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二句"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准确点明了其委婉含蓄的抒情特色。

诗中"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一联,通过"负""愧"二字形成情感张力。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此联:"双关语妙,既自责又自伤,忠厚悱恻,读之恻然"。诗人将政治挫折转化为道德自省,展现儒家士大夫的修身品格。

"留棠旧"典出《诗经·召南·甘棠》,暗喻惠民德政。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典用得浑然天成,既自陈政绩清白,又暗含对继任者的期许"。而"高轩问疾苦"的细节描写,被现代学者葛晓音誉为"以日常见深情,将政治友谊升华为道德温暖"。

尾联"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以淡语写深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分析此结句:"以退为进,将身世之感融入友情叙事,得杜甫'亲朋无一字'之先声"。诗人将个人政治境遇的悲凉,转化为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完成精神境界的超越。

全诗意象选择极具匠心,"南荆""高轩"等地理空间意象,与"棠旧""仁明"等道德意象交织,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情感表达上,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外柔内刚,在温婉言辞下藏着不屈的灵魂,体现盛唐士人的精神底色"。

点评

此篇酬答之作,以谦退之笔写尽庙堂襟怀,可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首联"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以自谦语开篇,清人纪昀批点曰:"'谬'字下得极重,却以不经意出之,见宰相气度"(《瀛奎律髓汇评》)。颔联"翊圣""妨贤"二句,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赞叹:"对仗中暗藏进退之思,非历经宦海者不能道"。

"留棠旧""继组成"之典,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用事如水中着盐,但存政教风骨而不着痕迹"。末联尤见深致,何焯《义门读书记》评:"'衰废'句自伤,'只言'句感恩,十字中辗转多少层意,似庾信《哀江南》之遗响"。全篇将政治失意转化为道德自省,钟惺《唐诗归》称其"温厚中自带锋芒,得风人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