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阳水窗旬宴得移字韵

2025年07月05日

河汉非应到,汀洲忽在斯。仍逢帝乐下,如逐海槎窥。
春赏时将换,皇恩岁不移。今朝游宴所,莫比天泉池。

九龄

译文

河汉非应到,汀洲忽在斯。
银河本不该出现在这里,沙洲却忽然近在眼前。
仍逢帝乐下,如逐海槎窥。
又逢天宫仙乐飘落人间,仿佛追逐着天河的木筏窥见仙境。
春赏时将换,皇恩岁不移。
春日游赏的时节即将更替,但皇恩浩荡年年不变。
今朝游宴所,莫比天泉池。
今日宴游的此处美景,远胜天上瑶池。

词语注释

河汉:银河的古称。
汀洲(tīng zhōu):水边平地或小沙洲。
帝乐:指天宫仙乐,或帝王宴乐之曲。
海槎(hǎi chá):传说中往来天河与大海的木筏,典出《博物志》。
天泉池:神话中天上的瑶池仙境。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春,东都洛阳上阳宫中,水窗旬宴正开。彼时玄宗皇帝移驾东都已近一载,新修之水殿临洛水而筑,雕甍绣槛映着春波,恰似《东京赋》所云"濯龙芳林,九谷八溪"之景再现。

是日帝命群臣赋诗,以"移"字为韵。张九龄执紫毫玉管,见汀洲春水忽映朱阑,恍觉天河倒泻人间。此间暗合《博物志》海槎通天之典,更闻教坊新翻《霓裳》曲破自水殿飘来,遂有"帝乐""海槎"之妙想。其笔下春色与皇恩相系,既应《月令》中"孟春行庆施惠"之制,又暗含《诗经·湛露》"显允君子,莫不令德"的颂圣传统。

末句"天泉池"之喻,实暗引汉宫旧事。《三辅黄图》载武帝建章宫中凿太液池,称"像天汉津液"。九龄化古为新,将眼前曲水流觞之宴,写得既合《周礼》"旬宴"之制,又具谪仙临凡之致。一韵"移"字,道尽春水、天恩、时令之流转,更见盛唐气象在玉盏金罍间的永恒定格。

赏析

这首诗以宴游上阳宫水窗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情感递进,展现了唐代宫廷宴饮的独特风貌。诗人以"河汉非应到,汀洲忽在斯"开篇,将银河与沙洲的意象并置,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种"空间错位的艺术处理",既暗示了水窗景致的超凡脱俗,又暗含"人间仙境"的赞叹。

颔联"仍逢帝乐下,如逐海槎窥"化用张华《博物志》海槎典故,以仙乐飘落比拟宫廷音乐的精妙。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推崇此联,认为"将听觉体验转化为视觉意象,形成通感之美"。春赏时将换"与"皇恩岁不移"的对比,既体现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又暗喻皇恩的永恒不变,这种"时空的双重书写"(宇文所安《盛唐诗》评语)彰显了宴饮活动的政治寓意。

尾联"今朝游宴所,莫比天泉池"以否定式比较收束全篇,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析此为"皇家园林的终极赞美"——通过否定其他名园的可比性,反而强化了上阳宫水窗的独特性。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暗藏"颂圣"主题,但情感表达含蓄典雅,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在意象运用上,诗人将"河汉""海槎"等神话意象与"汀洲""春赏"等自然意象交融,形成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情感脉络则由初见的惊奇("忽在斯"),到聆听的沉醉("帝乐下"),最终升华为对皇权的礼赞,体现了典型的"应制诗"情感结构。霍松林在《唐诗精品》中评此诗:"在严格的格律限制中展现自由想象,堪称盛唐宫廷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移"字为韵,巧构天地,意蕴深长。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有云:"唐人应制,唯杜甫、王维最工。此作虽非李杜手笔,然'河汉非应到,汀洲忽在斯'二句,已得盛唐气象。"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以游仙之笔写应制之作,'如逐海槎窥'五字,使事而不觉,此用典化境也"。

"春赏时将换"一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寻常颂圣语,着'岁不移'三字,便觉恩泽如江河行地。对句'时将换'与结句'莫比'相呼应,暗藏物换星移而皇恩永恒之思。"当代学者叶嘉莹则特别指出末句"天泉池"意象:"化用汉典而自出机杼,将宴饮之欢提升至天人交感之境,此正盛唐应制诗之高妙处。"

全诗章法,钱钟书《谈艺录》曾论及:"上阳水窗之宴,本寻常宫廷雅集,诗人却能以'河汉''海槎'拓开境界,复以'天泉池'收束,尺幅之中有千里之势,此所谓'戴着镣铐跳舞'而能尽得风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