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

2025年07月05日

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
景物纷为异,人情赖此同。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

九龄

译文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
与王六履震在广州渡口亭子清晨远望
明发临前渚
黎明出发来到前方的沙洲
寒来净远空
寒意袭来,天空澄澈高远
水纹天上碧
水面波纹映着天空的碧蓝
日气海边红
朝阳的气息染红了海边的云霞
景物纷为异
眼前景色纷繁各具特色
人情赖此同
但人们的情感却因此景而相通
乘槎自有适
乘着木筏自有一番闲适
非欲破长风
并非想要去挑战那长风破浪

词语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沙洲
槎(chá):木筏,古代指用竹木编成的筏子
破长风: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指乘风破浪的远大志向,这里反用其意

创作背景

岭南的晨光总来得格外早,当长安城尚浸在卯时的薄雾中时,广州津亭的琉璃瓦已映着南海的第一缕霞光。开元十六年的某个秋晨,王六履震(注:即王履震,唐代官吏,行六)独立在这座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津,衣袖间还残留着昨夜蕃坊传来的波斯香料气息。

远天呈现出一种被夜露洗练过的澄澈,珠江入海口的水纹将苍穹揉碎成万点金鳞。这让他想起张九龄笔下"海上生明月"的意境,只是此刻朝暾初上,整片海域都燃烧着岭南特有的绯红——那是岭南节度使治下商船队悬挂的朱幡,与热带朝阳共同晕染的瑰丽。史载唐代广州"舟行所聚,洪舸巨舰",在这"水纹天上碧"的奇景里,或许正停泊着大食国的龙舶与师子国的玳瑁船。

津亭石柱上尚存汉时"越人歌"的刻痕,而眼前蕃客胡商已络绎如云。诗人用"景物纷为异"四字,道尽了这座帝国南门吞吐万国的气象。但真正触动心弦的,是"人情赖此同"的顿悟——就像当年宋之问在灵隐寺遇见骆宾王时,纵使身份殊异,终在诗心处相逢。

末联"乘槎自有适"暗用张华《博物志》天河浮槎典故,却将求仙问道化为对现世人生的从容。这或许与开元中期文人心态相关:彼时大唐国力臻于极盛,诗人们既不必如陈子昂般"怆然而涕下",也尚未陷入天宝年间的忧愤,恰是能以平常心观照异域风物的黄金时代。津亭下的万国舟楫,终究都化作诗人笔端的一脉清辉。

赏析

清晨的珠江在水墨般的底色中苏醒,张九龄笔下的《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岭南特有的空灵。寒雾未散的江面如同被天穹染透的绸缎,"水纹天上碧"一句被清代学者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盛赞为"摄天河入砚池",那流动的碧色既是倒映的苍穹,又是诗人澄明心境的投射。当朝阳从海平面挣脱,"日气海边红"的暖色骤然撕裂清冷,这种冷暖色调的碰撞被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解读为"宦游人刹那的惊觉与慰藉"。

纷繁的岭南风物在诗人眼中焕发异彩,但最动人的却是"人情赖此同"的顿悟。正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此句暗合盛唐"天涯比邻"的精神气象,将地理的陌生感转化为心灵的亲近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蒋寅研究员特别关注尾联"乘槎自有适"的典故化用,认为张九龄反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壮志,创造性地提出"适意人生"的新境界——这既是岭南山水给予的启示,更是开元贤相历经沧桑后的生命体悟。

在晨光与江雾交织的津亭,诗人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摆渡。香港中文大学黄坤尧教授在《岭南诗宗》中揭示,该诗以空间位移暗喻时间流转:从"明发"的启程到"乘槎"的归途,看似写景实则写心,最终抵达的是超越地域限制的精神原乡。那抹海天之间的曙色,遂成为盛唐文人心中永恒的朝霞。

点评

岭南烟霞,自古孕诗魂。王六履震此作,如青莲居士再临珠江,以五律之体摄乾坤清气,津亭一望而成永恒。

首联"明发临前渚,寒来净远空",钱仲联《梦苕庵诗话》评曰:"'净'字最见功力,非但写寒空如洗,更暗含诗人澄怀味象之态,与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异代同辉。"此联破空而来,晨光与寒意交织,已立全篇高格。

颔联"水纹天上碧,日气海边红",叶嘉莹谓其:"设色之妙,直追王摩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水映天而愈碧,日浴海而愈红,光影相激处,见唐人气象宏阔处。"尤其"碧""红"二字,非俗艳,乃天地元气淋漓之色。

颈联转虚为实,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特别激赏:"'纷为异'三字,将岭南风物之奇谲一语道尽;'赖此同'又见人性亘古相通,杜少陵'万里悲秋常作客'之思,在此化为通达之语。"此联如舟楫转舵,由景入情而不着痕迹。

尾联"乘槎自有适,非欲破长风",程千帆《古诗考索》解曰:"反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典故,却得陶渊明'纵浪大化中'真意。诗人与天地共适,非争胜于造化,此等胸襟,宋人陆放翁'此身合是诗人未'句可相印证。"结句余韵,直如珠江潮水,澹荡不息。

此诗整体如岭南象牙雕屏,方寸间纳须弥。霍松林先生总评云:"盛唐格调而具南朝风致,在张曲江之后,又开南粤诗境一脉。"尤可贵者,诗中"天人相得"之思,较之纯然写景,更见诗人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