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晨光总来得格外早,当长安城尚浸在卯时的薄雾中时,广州津亭的琉璃瓦已映着南海的第一缕霞光。开元十六年的某个秋晨,王六履震(注:即王履震,唐代官吏,行六)独立在这座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津,衣袖间还残留着昨夜蕃坊传来的波斯香料气息。
远天呈现出一种被夜露洗练过的澄澈,珠江入海口的水纹将苍穹揉碎成万点金鳞。这让他想起张九龄笔下"海上生明月"的意境,只是此刻朝暾初上,整片海域都燃烧着岭南特有的绯红——那是岭南节度使治下商船队悬挂的朱幡,与热带朝阳共同晕染的瑰丽。史载唐代广州"舟行所聚,洪舸巨舰",在这"水纹天上碧"的奇景里,或许正停泊着大食国的龙舶与师子国的玳瑁船。
津亭石柱上尚存汉时"越人歌"的刻痕,而眼前蕃客胡商已络绎如云。诗人用"景物纷为异"四字,道尽了这座帝国南门吞吐万国的气象。但真正触动心弦的,是"人情赖此同"的顿悟——就像当年宋之问在灵隐寺遇见骆宾王时,纵使身份殊异,终在诗心处相逢。
末联"乘槎自有适"暗用张华《博物志》天河浮槎典故,却将求仙问道化为对现世人生的从容。这或许与开元中期文人心态相关:彼时大唐国力臻于极盛,诗人们既不必如陈子昂般"怆然而涕下",也尚未陷入天宝年间的忧愤,恰是能以平常心观照异域风物的黄金时代。津亭下的万国舟楫,终究都化作诗人笔端的一脉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