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门绪公侯列,嫔风诗礼行。松萝方有寄,桃李忽无成。
剑去双龙别,雏哀九凤鸣。何言峄山树,还似半心生。
永叹芳魂断,行看草露滋。二宗荣盛日,千古别离时。
竟罢生刍赠,空留画扇悲。容车候晓发,何岁是归期。
缟服纷相送,玄扃翳不开。更悲泉火灭,徒见柳车回。
旧室容衣奠,新茔拱树栽。唯应月照簟,潘岳此时哀。

九龄

译文

门绪公侯列,嫔风诗礼行
出身于公侯世家,家风崇尚诗礼
松萝方有寄,桃李忽无成
松萝相依才有所寄托,桃李盛开却忽然凋零
剑去双龙别,雏哀九凤鸣
宝剑离去双龙分离,幼凤哀鸣九凤同悲
何言峄山树,还似半心生
峄山的树木,仍如半心相生
永叹芳魂断,行看草露滋
长叹芳魂已逝,漫步看草露滋生
二宗荣盛日,千古别离时
两族荣耀鼎盛之时,却是千古永别之日
竟罢生刍赠,空留画扇悲
最终停止了生刍之赠,空留画扇寄托哀思
容车候晓发,何岁是归期
灵车等待黎明出发,何年才是归期
缟服纷相送,玄扃翳不开
众人身着白衣相送,墓门幽暗不再开启
更悲泉火灭,徒见柳车回
更悲哀的是生命之火熄灭,只见到灵车返回
旧室容衣奠,新茔拱树栽
旧屋中摆放着衣物祭奠,新坟旁种下拱卫的树木
唯应月照簟,潘岳此时哀
只有月光照着竹席,潘岳此时满怀哀伤

词语注释

荥阳君:指苏氏的封号或尊称
松萝:松树和女萝,比喻夫妻相依
桃李:比喻子女或学生
生刍:新割的青草,古代用于祭奠
缟服:白色丧服
玄扃:幽暗的墓门
柳车:灵车
潘岳:西晋文学家,此处借指作者自己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诗人权德舆执笔立于书案前,窗外传来新燕的啁啾。他正为荥阳君苏氏撰写挽歌,羊毫笔尖在青檀宣纸上悬停许久,墨迹晕开如泪痕。这位出身弘农苏氏的贵妇,其家族可追溯至北周名将苏绰,如今却要在二月初九的寒食节下葬。

案头摊开的《周礼》记载着"松萝施于乔木"的婚仪古制,诗人想起苏氏当年嫁入高门的盛况——朱雀大街的迎亲队伍绵延三里,障车文马皆饰以金络。而今妆楼镜奁积尘,庭院里的并蒂桃李竟在去岁严霜中枯萎。第二首"生刍赠"典出《后汉书·徐稚传》,暗喻逝者生前如东汉名士郭泰般德高望重,而"画扇悲"则化用班婕妤《团扇诗》,道尽未亡人的孤寂。

最痛彻的是第三首"泉火灭"之句。唐人葬俗讲究长明灯护佑幽冥,此刻墓道深处的青铜鱼灯终将油尽。诗人想起三日前发引时,素幡如雪漫卷西风,苏氏生前最爱的越窑青瓷在灵车前碎作星芒。末句"潘岳之哀"并非虚指——权德舆时任中书舍人,与西晋潘岳同掌诏诰,此刻他的哀恸,正与当年潘岳为妻作《悼亡诗》时一般无二。

这些诗句后来收录于《权载之文集》卷七,与元稹《遣悲怀》、李商隐《王十二兄悼亡日作》并列为中唐最动人的悼亡之作。北宋《文苑英华》编者曾注:"苏氏卒于贞元十八年,其夫郑氏时任河南尹。"千年后我们仍能从"拱树新茔"的意象里,触摸到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诗人将挽歌投入墓穴时,衣袖沾满露水的凉意。

赏析

这组挽歌以典雅深沉的笔调,构筑起一座连接生死的情感桥梁。诗人通过"松萝""桃李"的意象并置,形成生命无常的强烈对比——松萝尚可攀附生长,而桃李却猝然凋零,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以自然物象的荣枯喻人生际遇,苏氏芳华早逝的遗憾跃然纸上"。

诗中"双龙剑""九凤雏"的典故运用极富张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双龙剑化用张华雷焕典故,暗喻夫妻生死永隔;九凤哀鸣则出自《山海经》,将丧母之痛升华为神话级的悲怆"。这种将个人哀思融入宏大叙事的手法,使私密情感获得普遍共鸣。

第二首"生刍赠""画扇悲"构成精妙的情感对仗。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阐释:"生刍典出《诗经》,代表生者对死者的纯洁祭奠;班婕妤画扇则象征被命运抛弃的凄凉,两种意象碰撞出祭奠者与被祭者双重角度的悲痛"。

末章"缟服""玄扃""泉火""柳车"四个意象的连续铺排,形成视觉到心理的层层递进。傅璇琮认为:"白色丧服与幽暗墓门的色彩对照,磷火熄灭与灵车独返的空间转换,最终凝聚在潘岳悼亡的经典月光下,完成从具体葬礼到永恒哀思的升华"。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仪式性挽歌转化为个人化抒情。如莫砺锋教授所言:"诗人巧妙地将公侯世家的显赫(门绪公侯列)、诗礼传家的风范(嫔风诗礼行),最终都消解在'潘岳此时哀'的个体生命体验中,展现盛唐挽歌特有的宏大与细腻的交融"。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组挽歌曰:
"三章皆以公侯门第起笔,忽作崩云之哀,'松萝''桃李'之喻,贵胄凋零如在目前。'双龙''九凤'句尤见锻字之功,剑去雏哀,物象皆著悲色。末章'缟服''玄扃'更臻凄绝,潘岳典结穴,恰似万顷泪波凝于一句。"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论其二章云:
"'芳魂''草露'互文见义,生刍画扇之空存,愈显死生之永隔。'容车候晓'一问,摧人心肝,较之鲍照'天道如何,吞恨者多',别有一种绵邈不尽之致。"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唐代诗史》特别推许第三章:
"白描中见层深:缟服相送为第一重悲,泉火柳车为第二重悲,衣奠树栽为第三重悲,至'月照潘岳'则悲潮迭涌而至巅峰。苏氏生平虽不可考,而诗人以'峄山树''半心生'喻之,想见其德容之盛,愈添悼亡之痛。"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总评:
"此组挽歌最得《诗经·葛生》遗意,三章递进如三重素帷缓缓垂落。公侯门第与芳魂草露对写,荣华与寂灭相激,遂使死亡主题具有了形而上的重量。潘岳之典用得极险而极稳,将个人哀思提升至人类共通的生死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