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的天际线上,裴耀卿正以润州刺史兼江南东道按察使的身份整顿漕运。张九龄沿江东下时,浩渺烟波中蓦然得见这位故友治下的航运新貌——千帆竞发处,漕船不再因险滩暗礁而倾覆,官民商贾的舟楫在改良后的航道上安然往来。诗人独立舷侧,见"遥林浪出没"的景致与"孤舫鸟联翩"的生机竟如此和谐,恍若大唐江河的隐喻。
此时正值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裴耀卿即将升任宣州刺史的前夕。张九龄笔下"常爱千钧重"的沉吟,暗合着这位政治家改革漕运时"置河阴、集津、三门仓"的实干精神。当浩荡江风鼓满帆篷,诗人想起裴氏"节级转运"之策减轻的万千民夫疾苦,那"报恩非徇禄"的剖白便有了双重深意:既是对友人"不邀功利"政风的礼赞,亦是对自身"以经术治国"理念的坚守。贾人船影掠过处,盛唐水运的动脉正随着革新者的蓝图汩汩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