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江上使风呈裴宣州耀卿

2025年07月05日

江路与天连,风帆何淼然。遥林浪出没,孤舫鸟联翩。
常爱千钧重,深思万事捐。报恩非徇禄,还逐贾人船。

九龄

译文

江路与天连
江上的道路仿佛与天相连
风帆何淼然
风中的船帆显得多么浩渺
遥林浪出没
远处的树林在波浪中时隐时现
孤舫鸟联翩
孤独的小船上鸟儿翩翩飞舞
常爱千钧重
常怀千钧重任的抱负
深思万事捐
深思熟虑愿为理想舍弃一切
报恩非徇禄
报效恩情并非为了追求俸禄
还逐贾人船
宁愿追随商船漂泊四方

词语注释

淼然(miǎo rán):形容水面浩渺无边的样子
舫(fǎng):小船
千钧(qiān jūn):古代重量单位,比喻极重的责任
徇禄(xùn lù):为了俸禄而屈从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际线上,裴耀卿正以润州刺史兼江南东道按察使的身份整顿漕运。张九龄沿江东下时,浩渺烟波中蓦然得见这位故友治下的航运新貌——千帆竞发处,漕船不再因险滩暗礁而倾覆,官民商贾的舟楫在改良后的航道上安然往来。诗人独立舷侧,见"遥林浪出没"的景致与"孤舫鸟联翩"的生机竟如此和谐,恍若大唐江河的隐喻。

此时正值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裴耀卿即将升任宣州刺史的前夕。张九龄笔下"常爱千钧重"的沉吟,暗合着这位政治家改革漕运时"置河阴、集津、三门仓"的实干精神。当浩荡江风鼓满帆篷,诗人想起裴氏"节级转运"之策减轻的万千民夫疾苦,那"报恩非徇禄"的剖白便有了双重深意:既是对友人"不邀功利"政风的礼赞,亦是对自身"以经术治国"理念的坚守。贾人船影掠过处,盛唐水运的动脉正随着革新者的蓝图汩汩搏动。

赏析

微风拂过江面,粼粼波光与天际相接,诗人笔下的"江路与天连"以宏阔的视角展开画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句"以空间的无尽暗示心境的苍茫",而"风帆何淼然"中"淼然"二字尤为精妙,《全唐诗鉴赏辞典》指出其"既状水势浩渺,又寓人生漂泊之感"。

"遥林浪出没,孤舫鸟联翩"构成动静相生的美学意境。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此联:"浪涌林动的远景与飞鸟逐舟的近景交织,暗含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哲学意趣"。那艘"孤舫"既是实写,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恰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言:"孤舟意象承载着唐人特有的孤独美学"。

颈联"常爱千钧重,深思万事捐"突然转入内心独白。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解析:"'千钧重'化用《汉书》典故,与'万事捐'形成张力,展现士人在仕隐间的挣扎"。这种矛盾心理在尾联得到升华,"报恩非徇禄"五字被程千帆《古诗考索》评为"掷地有声,见盛唐士人风骨"。

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句"还逐贾人船"。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阐释:"表面写随商船漂泊,实则暗用《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将宦海浮沉升华为精神自由"。这种"以俗为雅"的手法,正是盛唐诗歌"既雄浑又飘逸"(闻一多语)的典型体现。

全诗以江天为经,以风帆为纬,织就一幅融汇儒道精神的心灵图景。正如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所论:"在水云间的物理位移中,完成了一次从尘世责任到精神超越的哲学漫游。"

点评

张九龄此作,以江天浩渺为境,托孤舟飘摇为象,尽显盛唐文人"气象浑厚"之本色。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评点:"'遥林浪出没,孤舫鸟联翩'二语,得画工三昧,而胸次尤在丹青之外",道出了诗中动静相生的妙境——浪涌林浮的远景与飞鸟逐舟的近景交织,恰似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独具慧眼:"'常爱千钧重'四句,骨力遒劲处直追建安。以巨舰喻责任,以贾船言心迹,裴公(裴耀卿)督漕运之政绩,九龄济世之襟怀,俱在言外。"此论揭示出诗人以"千钧重"暗喻社稷之责,而"逐贾船"之语既应和裴氏整顿漕运的政绩,又自陈"不徇禄"的冰心,将酬赠诗写出金石之音。

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特别推许结句:"'报恩'二语化用《汉书·货殖传》典而浑融无迹,非仅见六朝余韵,实开少陵'致君尧舜'先声。"可见此诗在继承魏晋风骨的同时,已孕育出杜甫式的沉郁顿挫。那逐浪而去的商船意象,既是唐代漕运盛况的剪影,更成为士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