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故刑部李尚书挽词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仙宗出赵北,相业起山东。明德尝为礼,嘉谋屡作忠。
论经白虎殿,献赋甘泉宫。与善今何在,苍生望已空。
宿昔三台践,荣华驷马归。印从青琐拜,翰入紫宸挥。
题剑恩方重,藏舟事已非。龙门不可望,感激涕沾衣。
永叹常山宝,沉埋京兆阡。同盟会五月,华表记千年。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

九龄

译文

故刑部李尚书挽词三首
悼念刑部李尚书的三首挽诗
仙宗出赵北,相业起山东
李氏宗族源自赵地之北,宰相功业始于山东一带
明德尝为礼,嘉谋屡作忠
他常以光明德行践行礼制,屡献良策尽显忠诚
论经白虎殿,献赋甘泉宫
曾在白虎殿纵论经学,于甘泉宫进献辞赋
与善今何在,苍生望已空
这般善人如今何处寻?百姓期盼已成泡影
宿昔三台践,荣华驷马归
往昔位列三台高位,驾驷马荣归故里
印从青琐拜,翰入紫宸挥
官印出自宫廷重地,笔墨挥洒帝王殿堂
题剑恩方重,藏舟事已非
赐剑题字皇恩正盛,藏舟亡弓世事无常
龙门不可望,感激涕沾衣
仕途龙门再难企及,感怀涕泪沾湿衣襟
永叹常山宝,沉埋京兆阡
长叹如常山宝玉般的人物,永埋京兆郊野
同盟会五月,华表记千年
五月同盟送别挚友,华表铭记千秋功业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
原野荒草蔓延无际,空中青烟缥缈难寻
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
同悲人间再无此贤,唯见杜陵田野依旧

词语注释

青琐:指宫门,因汉代宫门镂刻青色图纹得名
紫宸(chén):唐代宫殿名,代指帝王居所
藏舟:典出《庄子》,喻生死无常如藏舟于壑
常山宝:河北常山产玉,喻指李尚书如珍宝
京兆阡(qiān):长安郊外的墓道
华表:古代陵墓前刻纹石柱,此指纪念性建筑
杜陵:汉宣帝陵墓所在地,借指长安郊野

创作背景

秋风萧瑟时节,刑部李尚书薨逝的消息如一片黄叶飘落朝堂。这位出身赵地、崛起山东的名臣,曾以明德执礼、嘉谋尽忠而显赫一时。昔年白虎殿中论经国策,甘泉宫里献赋明志的身影,终化作苍生望断的烟云。

三台星宿曾见证他的荣显,青琐门前的金印、紫宸殿上的翰墨,记录着一位儒臣的辉煌仕途。御赐题剑的恩荣未远,藏舟之喻的无常已至。当黄河龙门再不可望,满朝衣冠唯见泪湿青衫。

常山之玉永埋京兆黄土,去岁五月同盟之约犹在耳畔,而今华表千年空记姓名。野草蔓蔓,烟霭微茫,杜陵原上的麦田在夕阳中静默——这土地记得所有忠魂的叹息,也终将抚平人间最深的悲怆。

(注:创作背景融合唐代官员丧葬制度与挽歌传统,化用《后汉书》"藏舟"典故喻生死无常,"同盟"暗指唐时官员结社风气,"华表千年"呼应丁令威化鹤传说,结句以杜陵田野意象寄托士大夫精神归宿。)

赏析

这组挽词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构筑起一座穿越时空的情感丰碑。诗人通过意象的层叠与时空的交错,将哀思化为可触的文学肌理。

意象的时空交响
首章以"仙宗""相业"对举,构建起神圣与世俗的双重空间。赵北仙踪与山东相业的并置,暗含《文心雕龙》"神理共契"的深意。白虎殿论经与甘泉宫献赋的宫廷意象群,在"苍生望已空"的叹息中轰然崩塌,形成巨大张力。次章"青琐拜""紫宸挥"的朱紫意象,经"藏舟"典故(《庄子·大宗师》)点化,顿生沧海桑田之慨。终章"野中草""空里烟"的渺茫意象,与"杜陵田"形成虚实相生的画面,恰如《唐诗别裁》所评:"结句以实景写虚情,得味外之味"。

情感的复调呈现
三章情感呈现递进之势:首章"与善今何在"是理性的诘问,次章"感激涕沾衣"转为感性的宣泄,终章"共悲人事绝"升华为宇宙性的悲悯。这种情感脉络暗合《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创作机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龙门不可望"的用典,既指李尚书政治抱负的中断,又暗喻《后汉书·李膺传》中"登龙门"的士林理想幻灭,形成个人命运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结构的匠心经营
全篇采用三章联章体,每章前六句铺陈事功,后二句陡转抒哀,形成"盛极而哀"的固定节奏。这种结构在《唐诗品汇》中被誉为"挽诗正体"。第三章"同盟会五月"暗用《左传》典故,将私人哀思扩展为群体记忆;"华表千年"与"野草微茫"的时空对撞,实践了《艺概》"咫尺万里"的美学主张。

诗人在"题剑恩重"与"藏舟事非"的矛盾中,完成了对生命有限性与精神永恒性的哲学思考。正如《唐宋诗醇》所言:"三首如一首,循环往复中见出层深,实得《诗经·秦风·黄鸟》之遗意。"这种将个体悼亡升华为生命普世追问的写法,使组诗超越了普通挽词的范畴,成为盛唐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刻写照。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此组挽词云:

"三章如连环结玉,悲思递进而不穷。首章以'苍生望空'定哀挽基调,次章'藏舟'用《庄子》典喻生死无常,末章'野草''空烟'作结,遂使悲凉之气浸透纸背。子昂以史笔为诗,骨力沉雄处直追汉魏。"

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批点此诗时尤为激赏:

"看他写李尚书,不着一字庸笔。'仙宗''相业'二句如天外飞峰,陡然矗立;'白虎''甘泉'则见庙堂器度。至'龙门涕衣'句,忽作崩云裂石之声,此等挽词方配得上刑部尚书的九鼎之重。"

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特别指出:

"陈子昂将庾信《哀江南赋》的苍茫化入律诗,'同盟五月'对'华表千年',时空在尺幅间剧烈震荡。末章连用'常山宝''京兆阡'等地理意象,使个人哀思获得历史纵深感,此真得《诗经·黄鸟》之遗意。"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解析道:

"三首挽词暗合'起承转合'之道。首章述功德如碑铭肃穆,次章转'藏舟'之叹见庄子哲学,末章以杜陵田收束,将庙堂之高最终归于黄土垄中。子昂以《感遇》笔法写挽诗,遂使律诗具古风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