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

2025年07月05日

薄宦晨昏阙,尊尊义取斯。穷愁年貌改,寂历尔胡为。
不谄词多忤,无容礼益卑。微生尚何有,远迹固其宜。
思扰梁山曲,情遥越鸟枝。故园从海上,良友邈天涯。
云雨叹一别,川原劳载驰。上惭伯乐顾,中负叔牙知。
去国诚寥落,经途弊险巇.岁逢霜雪苦,林属蕙兰萎。
欲赠幽芳歇,行悲旧赏移。一从关作限,两见月成规。
苒苒穷年籥,行行尽路岐。征鞍税北渚,归帆指南垂。
树晚犹葱蒨,江寒尚渺瀰。土风从楚别,山水入湘奇。
石濑相奔触,烟林更蔽亏。层崖夹洞浦,轻舸泛澄漪。
松筱行皆傍,禽鱼动辄随。惜哉边地隔,不与故人窥。
畴昔陪鹓鹭,朝阳振羽仪。来音虽寂寞,接景每逶迤。
朝罢冥尘事,宾来话酒卮。邀欢逐芳草,结兴选华池。
及此风成叹,何时雾可披。自怜无用者,谁念有情离。
望美音容阔,怀贤梦想疲。因声达霄汉,持拙守东陂。

九龄

译文

薄宦晨昏阙,尊尊义取斯。
卑微的官职早晚都空缺,唯有尊崇道义选择如此。
穷愁年貌改,寂历尔胡为。
穷困忧愁使容颜衰老,孤独寂寥你又为何。
不谄词多忤,无容礼益卑。
不谄媚言辞常得罪人,无宽容礼节更显卑微。
微生尚何有,远迹固其宜。
卑微的生命还剩什么,远行隐退本是应当。
思扰梁山曲,情遥越鸟枝。
思绪萦绕梁山乐曲,情意遥远如越鸟栖枝。
故园从海上,良友邈天涯。
故乡远在海的那边,好友遥在天涯之外。
云雨叹一别,川原劳载驰。
云雨叹息一别之后,山川原野劳碌奔波。
上惭伯乐顾,中负叔牙知。
对上惭愧伯乐赏识,中间辜负叔牙相知。
去国诚寥落,经途弊险巇。
离开京城确实凄凉,路途艰难险阻重重。
岁逢霜雪苦,林属蕙兰萎。
岁月遭遇霜雪苦难,林中蕙兰枯萎凋零。
欲赠幽芳歇,行悲旧赏移。
想赠幽香却已消散,行走悲伤旧日欢愉不再。
一从关作限,两见月成规。
自从关隘成为界限,两次见月已成规律。
苒苒穷年籥,行行尽路岐。
时光荏苒年岁将尽,行行走走路途分岔。
征鞍税北渚,归帆指南垂。
征鞍停驻北边水岸,归帆指向南方垂落。
树晚犹葱蒨,江寒尚渺瀰。
傍晚树木依然青翠,寒江依旧浩渺无边。
土风从楚别,山水入湘奇。
乡土风俗与楚地不同,山水进入湘地更显奇异。
石濑相奔触,烟林更蔽亏。
石上急流相互撞击,烟雾树林更加遮蔽。
层崖夹洞浦,轻舸泛澄漪。
层层山崖夹着洞口水湾,轻舟漂浮在清澈波纹上。
松筱行皆傍,禽鱼动辄随。
松竹行走都相伴,禽鸟鱼儿动辄跟随。
惜哉边地隔,不与故人窥。
可惜边远之地阻隔,不能与故人相见。
畴昔陪鹓鹭,朝阳振羽仪。
往昔陪伴鹓鹭同朝,朝阳中振翅展风采。
来音虽寂寞,接景每逶迤。
传来的音讯虽寂寞,迎接的景色常蜿蜒。
朝罢冥尘事,宾来话酒卮。
朝堂结束繁杂公务,宾客来访共话酒杯。
邀欢逐芳草,结兴选华池。
邀约欢乐追逐芳草,结伴兴致选择华池。
及此风成叹,何时雾可披。
到如今风已成叹息,何时迷雾能够散开。
自怜无用者,谁念有情离。
自怜是个无用之人,谁会挂念有情离别。
望美音容阔,怀贤梦想疲。
遥望美好音容远去,怀念贤人梦想疲惫。
因声达霄汉,持拙守东陂。
借声音传达至天际,持守笨拙安居东陂。

词语注释

薄宦:卑微的官职。
寂历:孤独寂寥。
谄:谄媚,讨好。
忤:违背,得罪。
微生:卑微的生命。
梁山曲:指古琴曲《梁山操》,表达思念之情。
越鸟:南方的鸟,比喻遥远。
邈:遥远。
伯乐:古代善于相马的人,比喻赏识人才的人。
叔牙:指鲍叔牙,以知人著称,比喻知己。
险巇:险阻艰难。
蕙兰:香草名,比喻高洁之人。
葱蒨:青翠茂盛。
渺瀰:浩渺无边。
石濑:石上急流。
轻舸:轻快的小船。
澄漪:清澈的波纹。
松筱:松树和竹子。
鹓鹭:鹓雏和鹭鸶,比喻朝中官员。
逶迤:蜿蜒曲折。
酒卮:酒杯。
东陂:东边的山坡。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张九龄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洪州都督府参军。这首《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便作于南贬途中,以诗代柬寄予长安旧友,字里行间浸透着士人在政治寒冬中的精神坚守。

一、政治寒潮下的贬谪之路

  • 神龙政变余波:时值"神龙革命"后,武周政权更迭为李唐,朝廷陷入新一轮权力洗牌。张九龄因支持宋璟等改革派,遭韦后一系排挤,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南徙三千里:从长安至洪州(今南昌)的贬途,需穿越秦岭、汉水、洞庭等险阻。诗中"岁逢霜雪苦,林属蕙兰萎"既是实写严冬行旅之苦,更暗喻开元前夕"蕙兰"般贤士的集体凋零。

二、士人精神的双重投影

  • 伯乐之叹:诗中"上惭伯乐顾,中负叔牙知"用春秋典故,既感念宰相张说等知遇之恩,又暗含对朝廷失去识人慧眼的讽喻。九龄此时虽仅任从八品参军,仍以管仲自况,彰显初唐士人的用世情怀。
  • 楚骚遗韵:途经湘楚之地,"土风从楚别,山水入湘奇"等句明显化用《离骚》香草意象。将贬谪体验升华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精神跋涉,延续了屈原以来逐臣文学的传统。

三、诗艺创新的书信体实践

  • 以诗代简的突破:全诗打破六朝骈俪书札范式,将五古的苍劲与书信的私语感结合。如"云雨叹一别"至"经途弊险巇"十二句,用顶真格勾连思绪,开创了盛唐抒情组诗的雏形。
  • 空间对位的匠心:通过"征鞍税北渚,归帆指南垂"的南北对举,构建起长安宫阙与湘楚烟水的诗意对话。结尾"持拙守东陂"与开篇"薄宦晨昏阙"呼应,形成完整的心理闭环。

此诗现存最早载于《文苑英华》卷二四八,题下注"时左迁洪州参军"。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得《风》《骚》之遗,而济以江左之清绮",恰指出这首诗在初唐向盛唐过渡期的美学价值。

赏析

这首诗以深婉的笔触勾勒出宦游者的羁旅之思与人生慨叹,意象的选取与情感的表达浑然一体,展现出张九龄诗歌"雅正冲淡"的典型风格(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语)。

意象的时空交响
诗中构建了两组对比鲜明的意象群:

  • "梁山曲""越鸟枝""故园海上"等南方意象,通过《诗经·车舝》"思娈季女逝兮"的典故和"越鸟巢南枝"的化用,形成绵长的乡愁空间;
  • "霜雪苦""蕙兰萎"则借用《楚辞》香草传统,以岁寒意象暗示政治环境的严酷。这种南北意象的穿插,形成"视通万里"的艺术张力(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

情感的层递转折
情感脉络呈现三重递进:

  1. 前八句以"薄宦""穷愁"直抒宦海沉浮之痛,用"伯乐顾""叔牙知"典故(出自《列子》《韩诗外传》),道出知遇难逢的孤独;
  2. 中段"苒苒穷年"十六句,通过"征鞍""归帆"的移动视角,将楚湘山水化作情思载体,钱钟书《谈艺录》称此手法为"即景生情,复缘情布景";
  3. 尾段"畴昔陪鹓鹭"突然转入对长安旧僚的追忆,"鹓鹭行"的朝班意象与"华池"欢宴场景形成强烈今昔对比,恰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悲欢离合之情,抑扬顿挫之致"。

艺术的辩证统一
诗中多处体现张九龄特有的美学平衡:

  • "土风从楚别,山水入湘奇"在地域差异中寻找诗意;
  • "层崖夹洞浦,轻舸泛澄漪"以刚柔相济的笔法写景;
  • 结句"持拙守东陂"化用潘岳《闲居赋》意趣,在进退之间展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马茂元《唐诗选》注评)。这种"怨而不怒"的表达,正是盛唐文人"骨气端翔"(陈子昂语)的精神写照。

全诗将宦游者的地理位移转化为心理轨迹,在"去国"与"怀人"的双重主题中,完成了一次精妙的情感升华。正如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所指出的:"张九龄的贬谪诗总能在个人际遇中提炼出普世的人生况味,这是其超越同时代诗人的独特价值。"

点评

此诗以"南还"为线,将宦游之悲、思乡之切、友道之笃织成锦绣文章。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张说此作,如孤鹤唳空,哀而不怨。'穷愁年貌改'五字,道尽宦游况味;'情遥越鸟枝'一句,暗用《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之意而翻出新境。"

近代学者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尤为激赏其中段写景之工:"'石濑相奔触'以下八句,状湘楚山水如在目前。其用字之精,如'夹'字显层崖之势,'泛'字得轻舟之神,直追谢灵运'白云抱幽石'之妙。"更指出结句"持拙守东陂"暗含老庄哲学,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同一机杼。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独辟蹊径,论其章法:"此诗最堪玩味处,在虚字之妙用。'尚''固''诚''更'等字,如画龙点睛,使气脉贯通。张说以宰相之才运诗笔,遂有此种文章法度。"尤其称道"微生尚何有"二句,谓其"用《周易》'微显阐幽'之理,化入羁旅之思"。

当代诗学家叶嘉莹则从情感结构剖析:"全诗以'薄宦'起,'东陂'收,中间'故园''良友'与'边地''故人'形成时空对映。其抒情如曲涧流泉,九转方至大海,深得《楚辞》'伤怀永哀'之旨。"特标举"云雨叹一别"四句,谓其"将伯乐、叔牙之典用得浑化无痕,见出盛唐诗人使事如盐着水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