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彭蠡湖上

2025年07月05日

沿涉经大湖,湖流多行泆.决晨趋北渚,逗浦已西日。
所适虽淹旷,中流且闲逸。瑰诡良复多,感见乃非一。
庐山直阳浒,孤石当阴术。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
象类何交纠,形言岂深悉。且知皆自然,高下无相恤。

九龄

译文

沿涉经大湖,湖流多行泆
乘船穿过广阔的彭蠡湖,湖水奔流恣意纵横
决晨趋北渚,逗浦已西日
破晓时赶往北岸沙洲,停泊水滨已见夕阳西沉
所适虽淹旷,中流且闲逸
目的地虽然遥远,航行途中却悠闲自在
瑰诡良复多,感见乃非一
奇丽变幻的景色实在繁多,感受到的意境不止一种
庐山直阳浒,孤石当阴术
庐山矗立在阳光照耀的水岸,孤傲的岩石镇守背阴小路
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
一道瀑布从云端飞泻,几座山峰在湖心突起
象类何交纠,形言岂深悉
万物景象为何交织难辨,形态语言怎能彻底参透
且知皆自然,高下无相恤
只需明白这都是自然造化,高低贵贱不必计较

词语注释

泆(yì):水流奔放不受拘束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浒(hǔ):水边
术:道路(古义)
象类:指自然万物的形态

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彭蠡湖面时,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船桨正划开一道蜿蜒的水痕。元嘉八年(431年)的深秋,这位被贬谪为临川内史的失意文人,在赴任途中将满腔郁勃化作了《彭蠡湖口》的玄言山水。

湖水流淌着《尚书·禹贡》"彭蠡既潴"的古老记忆,而此刻的波涛却映照着诗人跌宕的命运。当小舟穿过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险隘,庐山倒影如青玉坠入镜中,石钟山在暮霭中化作《水经注》里"孤石嶙峋"的注脚。谢客以玄学家的目光凝视着"一水云际飞"的奇观,那分明是郭象《庄子注》"万物自生"的具象——自然之道的伟力正撕裂云层,让五老峰的轮廓从湖心浮出。

他的笔墨在虚实间游走:前四句纪实性的舟行纪历,暗合《宋书》本传"在郡游放"的记载;后八句突然转入形而上的诘问,恰似支遁"即色游玄"的偈语。当"象类何交纠"的困惑撞上"高下无相恤"的顿悟,我们看见六朝山水诗正从玄言的茧中挣出半翼——那"瑰诡良复多"的湖石,三年后将在《山居赋》里彻底羽化为"自然至丽"的美学宣言。

秋浦的落日将他的身影拉长成历史坐标:向东是陶渊明采菊的柴桑,往西则通向李白"开帆入天镜"的盛唐。而此刻,彭蠡湖的波涛正将谢客的失意与哲思,酿成永嘉山水之后最醇厚的诗酒。

赏析

彭蠡湖上的烟波浩渺,在诗人笔下化作了一幅流动的哲思画卷。开篇"沿涉经大湖"四句,以时空交错的笔法勾勒出湖行轨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种"决晨趋北渚,逗浦已西日"的时空压缩手法,将整日舟行凝练成刹那感悟,暗示着人生逆旅的永恒命题。

"中流且闲逸"是全诗情感基调的关键注脚。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句体现的"天人合一"境界——当扁舟行至湖心,诗人突然挣脱了尘世羁绊,进入物我两忘的玄思状态。这种闲逸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在浩瀚自然中寻找生命本真"的积极姿态。

诗中意象群构建出多维审美空间。"庐山直阳浒"与"孤石当阴术"形成阴阳对峙的宇宙图式,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江西诗派研究》中揭示这种构图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内涵。而"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的动静相生,被傅璇琮《唐代文学编年史》评为"以禅入画"的典范,飞动的云水与静峙的山峰构成永恒的禅意对话。

结尾四句将全诗提升至哲学高度。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激赏"象类何交纠"的设问,认为这是对《庄子·齐物论》"物化"思想的诗意演绎。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指出,"且知皆自然"的顿悟,标志着诗人完成了从具象观察到形而上升华的思维飞跃,最终抵达"高下无相恤"的老庄境界——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宇宙观,正是六朝山水诗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点评

烟波浩渺处,谢灵运以五色笔勾勒彭蠡幻境。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击节叹赏:"'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此等造语,非徒摹形状,实夺造化之工。云水相逢处,忽见天地筋骨。"

山水诗派鼻祖王士禛于《带经堂诗话》中拈出玄机:"康乐此作最得玄晖'余霞散成绮'三昧,然'瑰诡良复多'一句,已自道破天机——自然之奇诡,原非人力所能尽述。"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具只眼:"'象类何交纠'至末四句,暗合老庄玄理。谢客以山水为道场,湖心孤石即是菩提座,飞瀑流云无非般若声。"

明末竟陵派谭元春批点《古诗归》时,以朱砂圈出"决晨趋北渚"四句,眉批云:"时空交错法。晨光与夕照同悬,北渚共西浦并峙,此非写实之景,乃诗人胸中元气吞吐所致。"

当代诗家叶嘉莹先生曾解析:"'中流且闲逸'五字最见晋人风度。谢公泛舟非为渡水,实借沧浪濯其玄思,观其'高下无相恤'之语,已得陶公'云无心以出岫'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