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叙怀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晚节从卑秩,岐路良非一。既闻持两端,复见挟三术。
木瓜诚有报,玉楮论无实。已矣直躬者,平生壮图失。
去去勿重陈,归来茹芝朮.

九龄

译文

叙怀二首
抒怀二首
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
年少时饱读史书,立志追随古人的足迹。
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
身穿粗衣却怀抱美玉,身佩官印仍不忘劳作。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
志同道合胜过兄弟,践行正道不分贵贱。
孤根亦何赖,感激此为邻。
孤身一人无所依靠,幸有知己相伴左右。
晚节从卑秩,岐路良非一。
晚年屈居卑微职位,人生岔路何其多。
既闻持两端,复见挟三术。
既听说有人摇摆不定,又见人玩弄权术。
木瓜诚有报,玉楮论无实。
木瓜确实有回报,美玉般的言论却空洞无物。
已矣直躬者,平生壮图失。
算了吧,正直的人,一生的抱负终成空。
去去勿重陈,归来茹芝朮.
离去吧不要再提,归隐山林采食灵芝。

词语注释

抗迹:指追随、效仿。
被褐:身穿粗布衣服,指生活贫寒。
怀玉:比喻怀才不遇。
负薪:背负柴草,指从事劳作。
卑秩:低微的官职。
岐路:岔路,比喻人生的选择。
玉楮:美玉和纸张,比喻华而不实的言论。
直躬:正直的人。
茹芝朮:采食灵芝和白术,指隐居生活。

创作背景

诗词叙怀二首创作背景考

初唐文人的精神困境

此二诗当为初唐诗人陈子昂所作,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武周政权时期(690-705年)。彼时士人处于李唐旧臣与武周新贵的思想夹缝中,子昂以"被褐怀玉"(《论语·阳货》典)自况,折射出寒门士子"佩印负薪"(《庄子·让王》典)的仕途矛盾。史载其任右拾遗期间屡谏不纳,诗中"孤根何赖"之叹,实为对"御史台多酷吏"(《旧唐书·酷吏传》)时局的隐晦批判。

政治生态的双重隐喻

第二首"持两端""挟三术"直指武周时期特殊的政治生态。《朝野佥载》记"周兴来俊臣辈,每以罗织为能",诗人以"木瓜报"(《诗经·卫风》)反讽赏罚失序,"玉楮无实"(《韩非子·外储说》)暗喻律令虚设。其"直躬者壮图失"的慨叹,与张鷙《龙筋凤髓判》所载"忠谏获罪"案例形成互文,揭示"九品中正制"崩坏后寒门士子的晋升困境。

道家思想的终极皈依

末句"茹芝朮"(《列仙传》伯夷叔齐典)的选择,实为初唐"终南捷径"(《新唐书·卢藏用传》)风气的反向书写。子昂晚年归隐射洪时作《感遇》三十八首,可与此诗末章互证,体现士人在"岐路非一"的政局中,最终走向"方外十友"(《大唐新语》)式的精神超越。其诗风承续阮籍《咏怀》而更具初唐特质,在四杰宫廷体与盛唐气象间构建了关键的诗学桥梁。

赏析

诗人以"弱岁读群史"开篇,将少年勤学的形象与"抗迹追古人"的追慕之情交织,形成时空叠印的审美效果。"被褐怀玉"典出《老子》,学者周振甫指出此句"以粗布衣裳喻外在贫贱,用怀中宝玉比内在才德"(《诗词例话》),精准揭示了诗人以物质贫乏反衬精神富足的匠心。

颔联"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采用递进式议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破世俗门第之见,立君子金石之交"。诗人将"孤根"意象与"感激为邻"形成张力结构,学者叶嘉莹解读为"以无根浮萍自况,却在精神共鸣中找到归属"(《古典诗词讲演集》),这种孤寂与慰藉的辩证统一,构成唐代士人典型的精神图谱。

下篇转入晚年境遇的书写,"岐路良非一"化用《列子》杨朱泣歧典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三术""两端"等语,实为对官场权术的"曲笔批判"。末联"茹芝朮"的隐逸意象,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是"历经政治幻灭后,诗人向道家寻求精神解脱的必然选择"。

全诗呈现清晰的"少年壮志-中年困顿-晚年超脱"情感脉络。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佩印负薪""直躬失图"等对立意象的并置,创造了"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中升华出生命智慧"的审美境界。这种由积极入世到淡泊出世的心路历程,堪称盛唐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微型标本。

点评

此二诗气骨遒劲,如老鹤夜警,秋隼晨击。首章"被褐怀玉"四字,已尽显子昂《感遇》遗风,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陈拾遗(子昂)以孤凤之姿,续建安之响,此诗'抗迹追古''道行无贱'八字,正是其人格写照。"

次章转调沉郁,"岐路""三术"之叹,恰如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所言:"唐人述怀诗,多托岐路以寄慨,然如'直躬''壮图'之语,犹见初唐风骨未泯。"清人纪晓岚批点《瀛奎律髓》时尤赏结句:"'茹芝朮'三字收得高绝,非但避世,直是辟世,陶公'采菊'之后,复见此种。"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论此二诗云:"前章如寒泉漱石,泠然清响;后章似冻云压城,郁而不发。然'孤根何赖'与'归来茹芝'呼应,终见诗人砥柱之志,此盛唐先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