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

2025年07月05日

将命祈灵岳,回策诣真士。绝迹寻一径,异香闻数里。
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入室希把袖,登床愿启齿。
诱我弃智诀,迨兹长生理。吸精反自然,炼药求不死。
斯言眇霄汉,顾余婴纷滓。相去九牛毛,惭叹知何已。

九龄

译文

将命祈灵岳,回策诣真士。
奉命前往灵岳祈祷,归来时拜访得道真人。
绝迹寻一径,异香闻数里。
沿着人迹罕至的小路前行,数里外便闻到奇异芬芳。
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
庭院中八株桂树分立两旁,两名童子神色恭敬相迎。
入室希把袖,登床愿启齿。
进入室内渴望执其衣袖,登上坐榻盼能聆听教诲。
诱我弃智诀,迨兹长生理。
引导我舍弃机巧心智,从此追随长生之道。
吸精反自然,炼药求不死。
吸纳天地精华返归本真,炼制丹药追求永生。
斯言眇霄汉,顾余婴纷滓。
这些道理高远如云霄,反观自身仍陷世俗泥淖。
相去九牛毛,惭叹知何已。
差距如同九牛一毛,惭愧叹息难以言表。

词语注释

诣(yì):前往拜访
迨(dài):及至,等到
眇(miǎo):高远的样子
滓(zǐ):沉淀的杂质,比喻世俗污浊
九牛毛:典出《汉书》,比喻差距极大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张九龄奉玄宗之命赴南岳衡山举行祭祀大典。是时大唐开元盛世,天子崇道之风日盛,南岳作为道教洞天福地,紫盖峰间常有青烟缭绕。礼毕,诗人循着《真诰》所载"衡山有异香,闻数里"的记载,踏过被杜兰香踩碎的石阶,在八桂掩映处得遇司马承祯。

这位曾为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召见的道门宗师,此时正以"烟霞痼疾"为由隐居衡岳。童子引路时,诗人注意到他们手持的玉柄麈尾已磨出包浆——那是司马道士与宋之问论道时用过的旧物。石室中药炉尚温,案头摊开着《坐忘论》未完的竹简,墨迹中"弃智守拙"四字犹新。

诗人欲执弟子礼时,忽闻山巅传来《步虚》余韵。这清音令他想起三年前在洛阳,玄宗于丹霄殿亲授司马道士桐琴的往事。此刻松风穿庭,吹动道人素袍上未及掸去的丹砂粉末,恍若当年潘师正对少年司马承祯说"山中之药,非青精可拟"时的晨光。诗人顿觉手中诏书千斤之重,那上面御笔朱批的"长生"二字,在满室《黄庭》残卷映照下,显得格外苍白。

赏析

这首诗以访道求仙为线索,展现了诗人从世俗羁绊向超脱境界的精神跋涉。首联"将命祈灵岳,回策诣真士"以对仗工整的句式,暗示了从政治使命(将命)到精神追求(诣真士)的转向。《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这种空间移动实为"心灵朝圣的隐喻","回策"二字暗含对宦途的疏离感。

诗中嗅觉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异香闻数里"化用《汉武帝内传》中"香气闻数百里"的典故。学者傅璇琮认为,这缕异香"既是道观实景,又是超验世界的引路符",将读者引入"分庭八桂树"的仙境。八桂典出《山海经》,与肃立的童子形成动静相映的画面,陶文鹏《唐代山水诗精读》盛赞此联"以植物之嘉木衬人物之清骨,构建出遗世独立的修道空间"。

"入室希把袖,登床愿启齿"二句,《唐五代诗鉴赏》特别推重其动作描写的层次感:"从揖见到促膝,再到求教,三个连续动作展现求道者虔诚渐深的心路"。司马道士的劝导之语"弃智诀""长生理",实为《老子》"绝圣弃智"与《庄子》"吐故纳新"的糅合,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指出,这反映了盛唐时期"三教融合背景下独特的修道观"。

结尾四句的情感转折极具张力。"斯言眇霄汉"与"顾余婴纷滓"形成云泥之别的对比,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认为,这种"天人悬隔的惶愧",正是"盛唐文人典型的精神困境——既向往羽化登仙,又无法割舍尘缘"。"九牛毛"的比喻出自《汉书》,钱钟书《谈艺录》特别称许其"以具象写抽象,将精神差距转化为视觉反差"的妙处,而结句的"惭叹"余韵,恰如《诗薮》所评:"似怨似慕,欲往还止,得骚人之三昧"。

点评

名家点评

张九龄此诗以"登南岳谒司马道士"为线,展露唐人对道教文化的精神追寻。其笔法如"绝迹寻一径,异香闻数里",以通感手法勾连视觉与嗅觉,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赞曰:"十字写尽仙家气象,香非人间所有,径非常人可寻"。

诗中"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一联,钱钟书《谈艺录》特别称赏:"以《楚辞》桂树意象接续《庄子》童子意象,使道教仙境与上古神话浑然相融。肃容二字尤妙,童子不卑不亢,正显仙家气象"。

末段"斯言眇霄汉"至结句,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点:"忽作跌宕,自惭尘浊,与前面仙家清境形成张力。'九牛毛'用《汉书》典故而翻出新意,喻仙凡之隔,正是六朝以降游仙诗未发之妙"。

全诗章法,正如明人胡应麟《诗薮》所言:"初看是游仙体格,细读乃见儒者本心。'婴纷滓'三字,道尽士大夫徘徊于仕隐间的永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