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将发还乡示诸弟

2025年07月05日

岁阳亦颓止,林意日萧摵。云胡当此时,缅迈复为客。
至爱孰能舍,名义来相迫。负德良不赀,输诚靡所惜。
一木逢厦构,纤尘愿山益。无力主君恩,宁利客卿璧。
去去荣归养,怃然叹行役。

九龄

译文

将发还乡示诸弟
即将启程回乡时写给诸位弟弟的诗
岁阳亦颓止,林意日萧摵
时光流逝,岁末将至,山林间日渐萧瑟
云胡当此时,缅迈复为客
为何偏偏在此时,又要远行成为异乡客
至爱孰能舍,名义来相迫
最亲的人怎能割舍,但功名道义催人前行
负德良不赀,输诚靡所惜
承受的恩德难以计量,奉献忠诚毫不吝惜
一木逢厦构,纤尘愿山益
像一根木头遇上大厦将建,愿如微尘助山增高
无力主君恩,宁利客卿璧
无力报答君主的恩情,宁愿像和氏璧那样贡献
去去荣归养,怃然叹行役
快快荣归奉养亲人,却惆怅叹息这远行的差事

词语注释

萧摵(xiāo sè):形容草木凋零的萧瑟景象
缅迈(miǎn mài):远行
不赀(bù zī):不可计量
怃然(wǔ rán):怅然失意的样子
行役(xíng yì):因公务在外跋涉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陈子昂独立蜀道,手抚斑驳的剑南驿墙。这是武周天授二年(691年)的深秋,监察御史的绯袍在萧瑟西风中翻卷如残叶。诗人刚刚经历了一场朝堂风暴——因"逆党"牵连下狱的经历,让他看清了神都洛阳的浮华面具下,尽是政治漩涡的獠牙。

宦海沉浮的疲惫浸透了简牍。当他收到家书得知老母病重时,巴蜀的霜枫突然化作血泪。那"岁阳亦颓止"的开篇,原是汉代《白虎通》中"岁阳在乙"的星象典故,此刻却成了他生命的谶语。御史台的铜印在掌心发烫,这用"名义相迫"换来的官职,终究抵不过"至爱孰能舍"的人伦天理。

诗人用"一木逢厦构"的谦卑辞藻上书请辞时,笔尖悬着武周朝特殊的政治恐惧——当年骆宾王"请看今日之域中"的檄文血迹未干,而陈氏"输诚靡所惜"的表白里,藏着多少贬官文人共同的生存智慧。当他在《资治通鉴》未载的某个秋晨获准还乡时,那"去去荣归养"的释然,实则是用半生抱负换来的惨胜。

驿亭外的捣衣声惊醒了沉思。诗人将归程所见"林意日萧摵"的巴山夜雨,与诸弟幼时共读的《楚辞》残卷叠印在一起。竹简上屈原"怃然悯其愍"的笔迹渐渐洇开,化作《感遇》诗外另一重精神注脚——在皇权与亲情的夹缝中,这位初唐"诗骨"最终选择了最朴素的伦理救赎。

赏析

这首诗以岁暮萧瑟的景物起兴,层层递进地剖白诗人矛盾复杂的心理,展现了传统士人在忠孝抉择中的精神困境。

意象的时空张力尤为精妙。"岁阳亦颓止"以冬日残阳营造时间上的迟暮感,"林意日萧摵"则通过枯林摇落强化空间上的寂寥。这种时空双重衰飒的意象,恰如《唐诗镜》所评:"岁晚景迫,客怀可知",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情感基调。而"云胡当此时"的诘问,将物理时空骤然转向心理时空,陆时雍《诗镜总论》称此手法"意外设问,怅触更深"。

诗中情感脉络呈现三重转折:首联的羁旅之愁,颔联的忠孝之辩,尾联的归养之叹。尤以"至爱孰能舍,名义来相迫"二句最具张力,钱锺书《谈艺录》指出此联"道尽千古士人困境,亲情如蜜,名教如刃"。诗人用"负德""输诚"的强烈自责,印证了程千帆《古诗考索》中的论断:"唐代士人的道德焦虑,往往通过自我诘责的排比句式宣泄"。

精神境界的呈现上,"一木逢厦构"的比喻颇具深意。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此意象"既谦卑又庄严,以个体生命融入家国大厦的愿望,正是盛唐精神的余响"。而结尾"怃然叹行役"的复杂情态,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解读为:"在荣归与行役的悖论中,保持着士大夫特有的节制与尊严"。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伦理情感的具象化。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分析:"诗人将抽象的道德困境转化为可触摸的时空意象,使读者在枯林、残阳、远行中,看见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跋涉。"这种将哲理思考融入景物描写的手法,使诗歌获得了超越时代的共鸣。

点评

此诗以岁暮萧瑟之景起兴,道尽宦游者去国怀乡之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其"骨力沉雄,意绪苍凉,已开少陵先声",尤赞"至爱孰能舍"四句"字字血泪,道尽士人忠孝两难之痛"。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点出其章法之妙:"'云胡'句陡然转折,如孤雁折翼坠青云;'缅迈'二字更将漂泊感写得淋漓。后八句层层递进,终以'怃然'收束,似江潮回落而余波不息。"

诗中"一木逢厦构,纤尘愿山益"二句,**钱锺书《谈艺录》独有会心:"以微物自况而见宏愿,较之后世'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直抒,更得《风》《骚》比兴之遗韵。"其用典之妙,正如朱自清《诗言志辨》**所言:"'客卿璧'化用《左传》典而浑成无迹,似盐着水,但存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