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中,陈子昂独立蜀道,手抚斑驳的剑南驿墙。这是武周天授二年(691年)的深秋,监察御史的绯袍在萧瑟西风中翻卷如残叶。诗人刚刚经历了一场朝堂风暴——因"逆党"牵连下狱的经历,让他看清了神都洛阳的浮华面具下,尽是政治漩涡的獠牙。
宦海沉浮的疲惫浸透了简牍。当他收到家书得知老母病重时,巴蜀的霜枫突然化作血泪。那"岁阳亦颓止"的开篇,原是汉代《白虎通》中"岁阳在乙"的星象典故,此刻却成了他生命的谶语。御史台的铜印在掌心发烫,这用"名义相迫"换来的官职,终究抵不过"至爱孰能舍"的人伦天理。
诗人用"一木逢厦构"的谦卑辞藻上书请辞时,笔尖悬着武周朝特殊的政治恐惧——当年骆宾王"请看今日之域中"的檄文血迹未干,而陈氏"输诚靡所惜"的表白里,藏着多少贬官文人共同的生存智慧。当他在《资治通鉴》未载的某个秋晨获准还乡时,那"去去荣归养"的释然,实则是用半生抱负换来的惨胜。
驿亭外的捣衣声惊醒了沉思。诗人将归程所见"林意日萧摵"的巴山夜雨,与诸弟幼时共读的《楚辞》残卷叠印在一起。竹简上屈原"怃然悯其愍"的笔迹渐渐洇开,化作《感遇》诗外另一重精神注脚——在皇权与亲情的夹缝中,这位初唐"诗骨"最终选择了最朴素的伦理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