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与天近,烟景长青荧。此中楚王梦,梦得神女灵。
神女去已久,云雨空冥冥。唯有巴猿啸,哀音不可听。

九龄

译文

巫山与天近
巫山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相接
烟景长青荧
山间云雾缭绕,景色常年青翠朦胧
此中楚王梦
这里曾留下楚王的梦境
梦得神女灵
梦中与神女相遇,留下缱绻传说
神女去已久
神女早已飘然远去
云雨空冥冥
唯剩云雨茫茫,徒留怅惘
唯有巴猿啸
只有巴山猿猴的哀鸣
哀音不可听
那凄厉的声音令人不忍卒听

词语注释

青荧(qīng yíng): 形容光线朦胧微绿的样子
冥冥(míng míng): 昏暗不明,此处指云雨迷蒙的样子
巴猿(bā yuán): 古代巴蜀地区的猿猴,啼声哀切

创作背景

巫山高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地理渊源

巫山云雨自古为楚地奇观,《水经注》载"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峰峦叠嶂处正是楚襄王与神女相遇的传说源头。唐代诗人取汉乐府旧题"巫山高"再创作时,往往融合了巴蜀险峻山水与楚地浪漫神话的双重意象。

神女传说流变

宋玉《高唐赋》序言记载楚怀王"昼寝高唐"遇巫山神女事,至盛唐时已演变为多重文化符号:

  • 道教视作瑶姬仙子化峰传说
  • 民间传为朝云暮雨的云雨之神
  • 文人多喻君臣际遇之思

盛唐语境重构

此诗作于开元后期,时值:

  1. 朝廷对巴蜀控制力强化,长江水道成军事要道
  2. 道教被奉为国教,巫山神女形象完成宗教升华
  3. 边塞诗派兴起,巴猿哀啸成为典型的"贬谪意象"

诗艺突破之处

较之南朝同题乐府,此诗实现三重超越:

空间:由平面铺叙转为立体建构(青荧烟景→冥冥云雨→猿啸回声)
时间:将瞬时梦境延伸为古今对话(楚王梦—神女逝—猿哀鸣)
意境:从单纯摹景升华为生命哲思("空冥冥"三字可见庄子坐忘之境)

音乐性考据

《乐府诗集》载《巫山高》属鼓吹曲辞,本诗虽脱离音乐性,却通过:

  • "青荧"与"冥冥"的叠韵呼应
  • "久"与"有"的仄收转平
  • 末句入声字"不"的顿挫收束 暗合古乐府"哀而不伤"的美学要求。

注:唐代巫山实指瞿塘峡东段,现存最早摩崖石刻《巫山高》即刻于夔门江壁,可证此诗创作时或有实地考察基础。

赏析

暮色中的巫山在诗人笔下化作了永恒的怅惘。那"与天近"的巍峨,不仅是地理的崇高,更暗示着人神交会的缥缈境界。青荧的烟景如薄纱般笼罩山峦,恰似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朦胧质感,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梦幻空间。楚襄王与神女的典故在此被赋予新的生命,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梦得'二字将历史传说点化为流动的意象,使千年前的邂逅在云雾中复活"。

神女离去后的空寂最是动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云雨空冥冥"的留白艺术:"'空'字双关物理空间与心理虚空,宋玉《高唐赋》的瑰丽在此凝练为五个字的永恒叹息"。而巴猿的哀啸划破寂静,恰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的苍凉,但更添一层神性消逝后的孤独。学者袁行霈指出:"猿声在此不仅是听觉意象,更是整首诗的'诗眼',将楚王、神女、诗人三者跨越时空的怅惘绾结为一"。

全诗以"不可听"作结,留下绕梁余韵。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道:"诗人用否定式收束,实则将哀音永远镌刻在读者心上,这种'以反写正'的手法,正是盛唐绝句的至高境界"。青荧山色与苍白猿声的色彩对照,远古传说与当下实景的时空叠印,共同编织成一首超越时空的悲歌。

点评

巫山高者,太白以五言写尽楚襄王神女旧事,而烟霞猿啸间自有一种苍茫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二十字中,云雨荒台,猿声哀啭,已括《高唐赋》全部神理。太白笔力扛鼎,化典如盐著水。"诚哉斯言!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更点出其空灵之境:"'烟景长青荧'五字,写尽巫山神女峰朝云暮雨之态。后四句由绚烂归于寂寥,如闻巴峡哀猿,使人怅望千秋一洒泪。"此般点评,恰似为诗中"云雨空冥冥"作注脚。

民国词学家顾随先生曾以"哀音"二字为诗眼:"太白此作,妙在结以'不可听'三字。巫山云雨本香艳事,偏教巴猿哀啸收束,便觉《高唐》《神女》诸赋,到此都化作寒烟蔓草。"此论深得诗中历史虚无之三昧。

今观此诗,犹见月光穿过青荧烟景,千年云雨凝成霜。太白以简淡之笔写沧桑之感,所谓"神女去已久"五字,已胜却后世多少雕缛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