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恩赐乐游园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宝筵延厚命,供帐序群公。形胜宜春接,威仪建礼同。
晞阳人似露,解愠物从风。朝庆千龄始,年华二月中。
辉光遍草木,和气发丝桐。岁岁无为化,宁知乐九功。

九龄

译文

恩赐乐游园宴应制
奉皇命于乐游园设宴应制
宝筵延厚命,供帐序群公。
华美的宴席承接着深厚的皇恩,帐幕中百官依次列坐。
形胜宜春接,威仪建礼同。
乐游园的地势与宜春苑相连,礼仪的庄严与建礼宫相同。
晞阳人似露,解愠物从风。
阳光照耀下,人们如露珠般清新;和风吹拂,万物舒展,烦恼尽消。
朝庆千龄始,年华二月中。
朝廷庆贺千年的盛世开启,正值芳菲二月的好时光。
辉光遍草木,和气发丝桐。
光辉遍洒草木,和煦之气催发丝竹管弦之乐。
岁岁无为化,宁知乐九功。
年年岁岁无为而治,怎知这欢乐源自帝王的九功之德。

词语注释

应制:指奉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
宝筵(yán):华美的宴席。
供帐:指宴会上陈设的帷帐。
形胜:地势优越。
晞(xī)阳:晒干的阳光,此处指阳光照耀。
解愠(yùn):消除烦恼。
丝桐:古琴的别称,此处泛指音乐。
九功:古代帝王治国安邦的九种功德。

创作背景

诗词《恩赐乐游园宴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的大唐,正步入盛世的华章。玄宗皇帝于二月中春在乐游园设宴,群臣奉诏应制赋诗,此篇便诞生于这般煊赫气象之中。乐游园地处长安东南,地势高敞,可俯瞰京城,每逢佳节,帝王常临此与群臣同乐,彰显"与民同乐"的治世理想。

诗中"宝筵延厚命,供帐序群公"开篇即见皇家气度——金玉满堂的宴席承天恩而设,百官依礼序入座。此时的大唐,经过开元初年的励精图治,已现"形胜宜春接,威仪建礼同"的盛世威仪。春色与宫阙相接,朝仪同《建礼》古制相合,暗含对玄宗恢复周礼的颂扬。

"晞阳人似露,解愠物从风"化用《诗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将君臣比作承沐朝阳的晨露,帝王仁德如和风化解万物郁结。二月中恰逢千龄节(玄宗生日),"朝庆千龄始"既贺圣寿,又隐喻王朝如初升旭日。末联"岁岁无为化"典出《论语》"无为而治",以丝桐(琴)之和声喻政通人和,九功(六府三事)之乐暗合《尚书》"九功惟叙"的治国理想。

此诗实为盛唐气象的精致缩影:以应制之体熔铸经史,在富丽辞藻中寄托着"河清海晏"的政治愿景,亦折射出开元盛世中,文学侍从之臣"润色鸿业"的集体精神图景。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宴游为背景,却超越了寻常应制诗的颂圣窠臼,展现出初唐宫廷诗特有的清雅气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官描摹与精妙的意象经营,将一场宫廷盛宴升华为天人和谐的哲学图景。

意象经营上,"晞阳人似露"化用《诗经·蒹葭》"白露为霜"的典故,将晨光中赴宴的群臣比作晶莹朝露,既暗喻君恩如阳普照万物,又暗含人生短暂的哲思。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以自然意象消解宫廷庄严,使威仪与灵动达成微妙平衡"。而"解愠物从风"暗引舜帝《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将宴乐升华为政治清明的象征。

情感表达方面,诗人通过时空的双重拓展营造恢弘意境。"朝庆千龄始"以时间纵深感连接古今,"辉光遍草木"则以空间延展性沟通天人。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盛赞此诗"将应制场景置于宇宙秩序中观照,使颂圣之情获得形而上的升华"。尾联"岁岁无为化"更巧妙化用《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将宴游之乐与治国之道相贯通。

艺术特色上,诗人采用"感官蒙太奇"手法:听觉上"丝桐"(琴瑟)与视觉上"辉光"交织,嗅觉上"和气"与触觉上"晞阳"呼应。程千帆《全唐五代诗鉴赏》认为这种多觉描写"打破宫廷诗的平面铺陈,构建出立体的审美空间"。对仗中尤见匠心,"形胜宜春接"与"威仪建礼同"既工于地理(宜春宫)与礼制(建礼门)的实对,又暗含自然与人文的虚对。

全诗最终超越宴饮本身,抵达"乐九功"(《尚书》九功之德)的精神境界。霍松林《唐诗鉴赏集》评曰:"在珠玑般的字句里,盛唐气象已呼之欲出,这是六朝雕缛转向唐音清朗的典型标本。"诗人以道家的无为思想为底,儒家的礼乐精神为表,在觥筹交错间奏响了一曲天人合一的雅乐。

点评

此篇《恩赐乐游园宴应制》乃初唐应制诗典范,张说以"气象宏阔,词采清华"(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之笔,将皇家盛宴写得既富丽堂皇又蕴含天地生机。其妙处有三:

一曰结构如画。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赞其"前六句写宴,后六句写时,中间'朝庆'二句作枢纽,如织锦之梭","宝筵""供帐"极写宴席之盛,"晞阳""解愠"暗用《诗经》典故而化入春风,转折处"千龄始"与"二月中"对仗,将庆典与节气浑然相融。

二曰气象中和。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草木辉光,丝桐和气,不独摹拟物态,正见太平润色之象","无为化""乐九功"等语暗合《尚书》治国理念,方东树《昭昧詹言》称此"非徒事铺陈,实得应制体之正格,颂中有雅,华而不佻"。

三曰声律天成。陆时雍《诗镜总论》特别指出"'接''同''风''中''桐''功'诸韵,如璎珞垂珠,轻重相间",其中"人似露""物从风"等句,以虚字点睛,化板滞为流动,恰如李因笃《汉诗音注》所云"初唐应制之佳者,正在庄严处见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