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将至岳阳有怀赵二

2025年07月05日

湘岸多深林,青冥昼结阴。独无谢客赏,况复贾生心。
草色虽云发,天光或未临。江潭非所遇,为尔白头吟。

九龄

译文

湘岸多深林,青冥昼结阴。
湘江岸边林木幽深,郁郁苍苍连白昼也显得阴暗。
独无谢客赏,况复贾生心。
独自一人没有谢灵运那样的知音欣赏,更何况还怀着贾谊那样的忧国之心。
草色虽云发,天光或未临。
草木虽然萌发新绿,但天空的阳光或许还未完全照耀。
江潭非所遇,为尔白头吟。
江边潭畔并非我所期待的相遇之地,只能为你吟诵这白头的诗篇。

词语注释

青冥(qīng míng):形容天空或山林青幽深远。
谢客:指谢灵运,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山水诗人,此处代指知音。
贾生:指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怀才不遇,此处喻指忧国忧民之心。
江潭:江边的深水处,泛指江湖之地。
白头吟:原为乐府诗名,此处指因感伤而吟诵的诗篇。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湘水之畔的密林已染上浓翠,诗人张说自潭州溯流北上,舟行至岳阳城外。天光为层叠的枝叶所隔,在甲板上投下斑驳青影,恍若当年贾谊谪宦长沙的郁结。这是开元四年(716年),五旬的诗人因与姚崇政见相左,自中书令贬为岳州刺史的第三个年头。

舟过屈子沉沙处,忽忆起去岁病逝的赵冬曦。这位曾与自己并辔游猎的挚友,昔年同遭贬谪时,尚能在巴陵联句唱和。如今《燕公别集》中那些"共载皆妻子,同游即弟兄"的题注犹在,而江潭已再难遇知音。风吹动他新添的霜鬓,恍然惊觉自己竟比贾谊南来时还年长十岁。

青冥昼阴的意象里,藏着双重隐喻:既写湘楚之地"气蒸云梦泽"的实景,又暗合着开元盛世初期,贤士仍可能"天光未临"的政治气候。当舟人报说岳阳城阙在望,诗人终于将积郁化入白头之吟——这既是向谢灵运山水诗传统的致意,更是对永贞革新前夜,所有待时而动的才士的集体写照。

赏析

暮色中的湘江畔,深林如墨,青冥的天光被密叶割裂成斑驳的阴影。诗人独行于此,胸中翻涌着双重孤独——既无谢灵运般的知音共赏山水,更怀贾谊似的壮志难酬。这开篇四句便以"深林""青冥"的幽邃意象,构筑起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恰似诗人被时代放逐的心灵境遇。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独无''况复'二虚字相递,将古今才人沦落之悲叠作一层",道出了这种情感递进的精妙。

"草色虽云发,天光或未临"堪称全诗最富哲思的转笔。新草萌发本是生机之象,却因天光不至而蒙上忧郁。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精准捕捉,更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隐喻——如同挣扎在晦明之间的春草,纵有才情亦难遇伯乐。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此联:"以不确定的'虽云''或未'构成矛盾语势,将希望与绝望交织成唐代贬谪文学的典型表情"。

末联"江潭非所遇,为尔白头吟"突然将镜头推向汨罗江的粼粼波光。这里的"江潭"暗用屈原投江典故,而"白头吟"则化用卓文君哀怨之作。诗人以白发之身对千古忠魂,完成了从个人感伤到历史悲慨的升华。当代学者莫砺锋在《唐宋诗歌论集》中阐释:"尾联用典如盐入水,既点明岳阳地理特质,又将个体命运纳入楚骚传统,使短短四十字承载起士人集体的精神创伤。"

全诗以视觉的幽暗(青冥、未临天光)与触觉的寒凉(江潭、白头)贯穿始终,形成冷色调的情感图谱。而"谢客""贾生""屈原"三个历史人物的叠影,更让这首羁旅诗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共鸣力量。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怀古诗最善以地理为经,人物为纬,织就纵横千载的惆怅之网。"此诗正是这般,在岳阳烟波里,将个人的孤独吟唱成了永恒的文人咏叹。

点评

此诗以幽邃之笔写孤寂之怀,如青冥结阴,层层递进,终至白头之叹。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子昂此作,似谢朓之清俊,得阮籍之深致。'江潭非所遇'五字,尤见屈子泽畔遗音。"其言诚为的论。

"湘岸多深林"二句,先布苍茫之境,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摄楚山魂魄入墨",暗含《楚辞》"杳冥冥兮羌昼晦"之意象。而"独无谢客赏"一转,以谢灵运、贾谊自况,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称此联:"双绾古人,自伤不遇,笔力千钧。"

后四句尤见沉郁,"草色"、"天光"似有生机,然"或未临"三字顿挫,纪昀批点《陈拾遗集》时叹为"神光乍离乍合"。末句化用卓文君《白头吟》典故,钱钟书《谈艺录》解此:"非止儿女之情,实乃士不遇之悲。江潭独行,古今同慨。"

全诗如古琴泛音,初听清越,细品则哀响缠绵。赵二其人虽不可考,然诗中"为尔"二字,使个人感遇与千古才士之悲浑然一体,此即刘熙载《艺概》所谓"唐人怀友诗,往往以一人之酒浇万古块垒"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