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五年(727年)深秋,张九龄自洪州都督府治所豫章(今南昌)顺赣江南返,舟行至赣江与鄱阳湖交汇处,见秋水澄澈、江天寥廓,触发了这位岭南诗人久滞北地的乡思。此时距他因谏阻玄宗重用牛仙客而遭李林甫排挤已三年,外放的郁结在赣江的粼粼波光中渐渐涤荡——江水"磷磷见底清"的澄明,恰似诗人历经政治风波后愈见通透的心境。
舟过樵舍驿,两岸霜枫似火,与苍翠的浦树构成"遥如待"的画卷;江鸥逐浪,其"近若迎"的灵动暗合《列子》中鸥鸟忘机的典故。诗人以"濯缨"收束全篇,既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意象,更暗含《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哲思——这八百里的赣江秋水,在张九龄笔下既是洗尽宦海尘埃的归途,亦是盛唐气度中"清水出芙蓉"美学追求的绝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