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自豫章南还江上作

2025年07月05日

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
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

九龄

译文

归去南江水,磷磷见底清。
回到南江的水边,清澈见底,波光粼粼。
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
转过空旷辽阔的地方,暂且洗去滞留的离情。
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
岸边的树仿佛在远处等待,江鸥飞近像是在欢迎。
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
渡口的旅途别有一番趣味,更何况还能洗涤我的帽缨。

词语注释

磷磷(lín lín):形容水清澈见底,波光闪烁的样子。
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前,此处指离别的情感。
濯(zhuó):洗涤。
缨(yīng):帽带,此处代指帽子或衣冠。

创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年)深秋,张九龄自洪州都督府治所豫章(今南昌)顺赣江南返,舟行至赣江与鄱阳湖交汇处,见秋水澄澈、江天寥廓,触发了这位岭南诗人久滞北地的乡思。此时距他因谏阻玄宗重用牛仙客而遭李林甫排挤已三年,外放的郁结在赣江的粼粼波光中渐渐涤荡——江水"磷磷见底清"的澄明,恰似诗人历经政治风波后愈见通透的心境。

舟过樵舍驿,两岸霜枫似火,与苍翠的浦树构成"遥如待"的画卷;江鸥逐浪,其"近若迎"的灵动暗合《列子》中鸥鸟忘机的典故。诗人以"濯缨"收束全篇,既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意象,更暗含《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哲思——这八百里的赣江秋水,在张九龄笔下既是洗尽宦海尘埃的归途,亦是盛唐气度中"清水出芙蓉"美学追求的绝佳注脚。

赏析

张九龄的《自豫章南还江上作》以清澈南江为镜,映照出诗人宦海归来时澄明的心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诗"以水喻心,清可见底",开篇"磷磷见底清"五字便构建出透明诗境——波光粼粼的江水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涤荡尘俗的精神象征。

诗中空间转换极具层次美。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转逢空阔处"的转折"如开画卷",从狭窄河道突然转入浩渺江面,这种物理空间的拓展隐喻着诗人挣脱政治桎梏后的心灵解放。而"洗滞留情"的"洗"字尤为精妙,《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这个动词"将无形羁绊具象为可濯之尘",完成从物境到心境的诗意过渡。

颔联的拟人手法展现唐诗特有的生命意识。浦树"遥如待"与江鸥"近若迎"形成远近呼应的动态画面,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此联"使无情之物具含情之态",树木的静候与鸥鸟的欢跃,共同构成对归人的温暖慰藉。这种物我交融的描写,实则是诗人内心愉悦的外化投射。

尾联"濯吾缨"典故运用尤见匠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此处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但摒弃了原典的避世色彩,转为"积极用世中的精神清洁"。津途之"趣"与濯缨之乐相叠,昭示着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依然保持的高洁品格。

全诗以水为脉,贯穿物理清洗与精神净化双重维度。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总结道:"清水意象在此诗中既是归途风景,亦是人格写照,更暗含《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这种将自然观照、人生感悟与道德追求熔于一炉的艺术表达,正是盛唐山水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诗清空一气,如澄潭映月,自有唐人风致。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尝言:"五言之妙,贵在简远,此作得陶谢之澹泊,兼王孟之空灵,'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二句,物我交融处,直是化工之笔。"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结句:"'濯缨'典出《楚辞》,而诗人化用于舟行之际,不惟见性情之高洁,更见笔力之超脱。末句振起全篇,如孤鹤掠水,余韵悠长。"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点出其章法之妙:"前四句写江行所见,后四句写江行所感,'磷磷''空阔'实写水色,'留情''濯缨'虚写胸襟,虚实相生处,正是盛唐气象之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