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西江夜行

2025年07月05日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九龄

译文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漫漫长夜,人在何方?明净的潭水中,倒映着月光,仿佛在月影里穿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辽阔的天空无边无际,心中满是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外界一片寂静,没有纷扰,内心如中流之水,淡泊而清澈。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想着归去时,林中树叶已变换,忧愁独坐,露水渐渐凝结。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还有那汀洲上的白鹤,夜半时分忽然一声鸣叫。

词语注释

澄潭(chéng tán):清澈的潭水。
切切(qiè qiè):形容思念之情深切。
澹(dàn):恬淡、平静。
露华(luò huá):露水的美称。
宵分(xiāo fēn):夜半时分。

创作背景

西江夜行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诗人行迹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秋,张九龄外放洪州都督任上。是年诗人五十岁,正值政治生涯的转折期。据《旧唐书》本传载,九龄因谏止玄宗重用牛仙客触怒权相李林甫,由中书侍郎贬谪地方。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交汇处的西江(即赣江)成为诗人夜游的场所,粼粼波光中映照着唐代士大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典型心境。

月夜行吟的文化基因

首联"澄潭月里行"暗合《楚辞·九章》"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的孤舟意象,又融入六朝谢灵运《夜发石首城》"宵济渔浦潭"的夜航传统。唐代赣江水系航运发达,《元和郡县图志》载洪州"当闽粤舟车之会",诗人独坐官船溯江西行,江面浮动的月影与船舷激起的清响,构成动静相生的审美空间。

宦游者的精神图景

颈联"外物寂无扰"化用郭象《庄子注》"外物不能扰其闲"的玄理,折射开元中期士人阶层"吏隐"风尚。洪州任上张九龄主持修筑大庾岭新路,《开凿大庾岭路序》中"人斯悦矣,险不在途"的济世情怀,与此诗"中流澹自清"形成互补——前者展现儒家事功精神,后者流露道家守静智慧。

物候变迁中的生命意识

"林叶换"暗合《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典故。据《荆楚岁时记》载,唐代岭南地区"八月露白",诗人由北地贬至南方,对物候差异尤为敏感。尾联汀洲鹤鸣的意象,既取法鲍照《舞鹤赋》"唳清响于丹墀"的孤高品格,又暗含《诗经·小雅·鹤鸣》"声闻于野"的讽喻传统,在宵分(夜半)的特定时辰里,完成对政治清明的隐秘期待。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诗人独行江畔的身影被月光镀上一层清寂。张九龄的《西江夜行》以水墨般的笔触,勾勒出唐代文人最经典的羁旅图景——澄潭映月的静谧与汀洲鹤唳的孤清在此刻达成微妙平衡。

意象的层叠构筑起全诗的骨骼。开篇"澄潭月里行"化静为动,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此句"将实体性的潭水虚化为月光载体,物象在虚实交错间获得双重生命"。中段"天宇旷"与"故乡情"形成空间与情感的强烈张力,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广袤宇宙反衬出乡愁的具象化,'切切'二字如银针刺穴,点破所有宦游人的共同隐痛"(《唐诗与宋词》)。

情感的流转呈现螺旋式上升。从"外物寂无扰"的淡然,到"愁坐露华生"的凝滞,最终在鹤鸣声中骤然释放。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指出:"'宵分乍一鸣'堪称诗眼,既打破前文积累的寂静,又未彻底消解忧郁氛围,类似交响乐中单簧管的独奏"。这种含蓄的情感处理,正是盛唐诗歌"哀而不伤"的典范。

时空的折叠赋予作品超越性魅力。"念归林叶换"暗藏四季轮回,而"露华生"又将时间凝固在某个特定夜晚。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诗人用树叶的代谢暗示时光流逝,用夜露的凝结定格愁绪瞬间,形成微观与宏观时间的诗意对话"。

当最后一声鹤鸣划破夜空,全诗在"有声的寂静"中达到高潮。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人最擅在结尾处留白,《西江夜行》的鹤鸣既是现实声响,更是精神突围的象征"(《迦陵论诗丛稿》)。宦海浮沉的疲惫与月下独行的清醒,在此刻都化作汀洲上那道振翅的白影。

点评

名家点评

张若虚此作,如一幅水墨氤氲的夜航图。首联"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二句,钱仲联先生曾评:"'月里行'三字最妙,非但写舟行月下,更见诗心与月魂同游,虚实相生处,已开后来太白'床前明月光'意境。"其空明澄澈之态,直追晋人山水诗韵。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一联,叶嘉莹谓其:"以宇宙之无穷,照见乡思之纤微。'悠悠'状空间之苍茫,'切切'摹心绪之震颤,叠字运用之妙,可比《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中二联"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更得王渔洋激赏:"十字中含禅理而不露机锋,物我两忘之境,较之陶公'采菊东篱下',别具舟楫摇荡之趣。"

末联"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陈贻焮先生点出:"结句忽作鹤唳,正如《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声响破静境。张子夜行,终以孤鹤自况,其声穿破千年月色,至今犹在耳畔。"此中寂寞清高,实为盛唐山水诗向文人禅意过渡之重要标本。

全诗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云:"似淡而浓,似近而远,夜行所见皆化作心象,后来韦苏州'野渡无人舟自横'等句,皆从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