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瑞雪篇

2025年07月05日

万年春,三朝日,上御明台旅庭实。初瑞雪兮霏微,
俄同云兮蒙密。此时骚切阴风生,先过金殿有馀清。
信宿婵娟飞雪度,能使玉人俱掩嫭。皓皓楼前月初白,
纷纷陌上尘皆素。昨讶骄阳积数旬,始知和气待迎新。
匪惟在人利,曾是扶天意。天意岂云遥,雪下不崇朝。
皇情玩无斁,雪委方盈尺。草树纷早荣,京坻宛先积。
君恩诚谓何,岁稔复人和。预数斯箱庆,应如此雪多。
朝冕旒兮载悦,想笞笠兮农节。倚瑶琴兮或歌,
续薰风兮瑞雪。福浸昌,应尤盛,瑞雪年年常感圣。
愿以柏梁作,长为柳花咏。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瑞雪篇
应和圣上所作的瑞雪诗篇
万年春,三朝日,上御明台旅庭实。
万年长春,三朝吉日,圣上驾临明台,巡视四方。
初瑞雪兮霏微,俄同云兮蒙密。
初时的瑞雪轻柔飘洒,转瞬间云层密布。
此时骚切阴风生,先过金殿有馀清。
此时寒风骤起,先掠过金殿,留下清凉。
信宿婵娟飞雪度,能使玉人俱掩嫭。
连夜的飞雪飘舞,让美人都掩袖遮面。
皓皓楼前月初白,纷纷陌上尘皆素。
楼前月光皎洁,路上尘土皆被白雪覆盖。
昨讶骄阳积数旬,始知和气待迎新。
昨日还惊讶骄阳多日,如今才知祥和之气在迎接新春。
匪惟在人利,曾是扶天意。
不仅是为人谋利,更是顺应天意。
天意岂云遥,雪下不崇朝。
天意岂会遥远,降雪不过一朝一夕。
皇情玩无斁,雪委方盈尺。
圣上欢欣不已,积雪已有一尺之厚。
草树纷早荣,京坻宛先积。
草木早早焕发生机,京城郊外已积雪。
君恩诚谓何,岁稔复人和。
君恩何其深厚,年丰人和。
预数斯箱庆,应如此雪多。
预祝丰收之庆,应如这瑞雪般丰盈。
朝冕旒兮载悦,想笞笠兮农节。
朝堂之上欢欣鼓舞,想到农人戴笠的时节。
倚瑶琴兮或歌,续薰风兮瑞雪。
倚着瑶琴或许歌唱,延续和风与瑞雪。
福浸昌,应尤盛,瑞雪年年常感圣。
福泽绵长,应更昌盛,瑞雪年年感念圣恩。
愿以柏梁作,长为柳花咏。
愿以柏梁之诗,长久咏赞柳絮飞雪。

词语注释

霏微(fēi wēi):形容雪花轻柔飘洒的样子。
蒙密(méng mì):形容云层厚密。
骚切(sāo qiè):寒风骤起的样子。
婵娟(chán juān):形容姿态美好,这里指飞雪。
掩嫭(yǎn hù):掩袖遮面。
皓皓(hào hào):洁白明亮的样子。
京坻(jīng dǐ):京城郊外。
岁稔(suì rěn):年成丰收。
冕旒(miǎn liú):古代帝王的礼冠,代指皇帝。
笞笠(chī lì):农人戴的斗笠。
薰风(xūn fēng):和暖的南风。
柏梁(bǎi liáng):指柏梁台,汉代宫殿名,这里代指宫廷诗作。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瑞雪篇》创作背景

开元气象孕诗心
唐玄宗开元年间,盛世风华浸透宫阙檐角。张九龄执笔奉和圣制时,长安城正沐浴在"三朝日"的祥光中——玄宗登基、改元、封禅的三重吉兆,化作明堂玉阶下的颂声。这场应制诗的诞生,恰似词中"初瑞雪兮霏微"的初现,在政治清明的天宝前夕,酝酿着诗与权力的微妙唱和。

雪落金殿的隐喻
史载开元二十三年冬,长安降下罕见瑞雪。玄宗于兴庆宫赐宴群臣,即席作《瑞雪篇》。张九龄时任中书令,其奉和之作以"俄同云兮蒙密"的笔法,暗合《诗经》"雨雪瀌瀌,见晛曰消"的典故。诗中"先过金殿有馀清"之句,既纪实宫城雪景,又暗喻皇恩如雪泽被苍生,与《贞观政要》"瑞雪兆丰年"的治国理念遥相呼应。

天人感应的诗学呈现
"匪惟在人利,曾是扶天意"二句,折射出盛唐特有的天人哲学。《唐会要》载开元年间"每冬雪,帝必赋诗",张九龄巧妙将"昨讶骄阳积数旬"的异常天象,转化为"始知和气待迎新"的祥瑞解读。这种将自然现象政治化的书写,恰是《春秋繁露》"灾异谴告"说的诗意实践。

柏梁余韵的盛世回响
末章"愿以柏梁作"直指汉武帝柏梁台联句传统,张九龄以"柳花咏"的柔美意象置换汉代宫廷诗的雄浑,展现开元文臣的审美转向。当"续薰风兮瑞雪"的歌咏在花萼楼前回荡时,这场君臣唱和已超越应制范畴,成为《开元天宝遗事》中"雪为银屏"盛世图景的文学注脚。

赏析

瑞雪兆丰年,诗韵寄皇恩。这首应制诗以雪为媒,将自然气象与政治祥瑞巧妙绾合,展现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宫廷文学华贵典雅的审美特质。

一、意象建构的时空交响
诗中雪意象呈现动态演变:"初瑞雪兮霏微"至"俄同云兮蒙密",从疏朗到稠密的视觉渐变被赋予时间维度。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张九龄善用"俄""始"等时间副词营造意象流动感,此诗正是通过雪势变化暗喻政令推行之迅捷——"天意岂云遥,雪下不崇朝"。

二、双重情感的交织共鸣
表层是对圣德的颂扬:"皇情玩无斁"展现帝王赏雪之愉,"君恩诚谓何"直陈感恩之心。深层却隐含士人情怀,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想笞笠兮农节"等句将宫廷视角延伸至民间,体现张九龄"既居庙堂之高,犹怀黎庶"的儒臣本色。末句"愿以柏梁作"更借汉代柏梁台典故,寄托政治清明的理想。

三、艺术手法的三重奏

  1. 色彩修辞:"皓皓"与"素"构成纯净的冷色调画布,"骄阳"的暖色记忆作为反衬,形成张力。
  2. 通感运用:"骚切阴风生"以听觉写触觉,符合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提出的"初唐应制诗感官联觉"特征。
  3. 结构呼应:开篇"万年春"与结尾"瑞雪年年"形成时间闭环,清华大学教授葛晓音强调这种环形结构是盛唐应制诗的典型范式。

四、政治隐喻的雪之密码
"曾是扶天意"句暗含雪与政通的深意。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解析,唐代瑞雪诗常将自然现象政治符号化,此诗"匪惟在人利"的转折,恰体现张九龄"天人相济"的政治哲学。而"预数斯箱庆"化用《诗经·小雅·甫田》典故,将雪与仓储丰饶关联,完成从自然祥瑞到治国理想的升华。

瑶琴薰风里,雪落满长安。这首诗虽为奉和之作,却在严整的格律中注入生命温度,其价值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盛唐应制诗的巅峰意义,正在于把程式化的文学体裁提升到艺术真实的高度。"那纷扬的雪花,既是皇权天授的见证,更是士人用文字编织的理想图腾。

点评

雪之为瑞,自古而然。张九龄此篇以"霏微"起笔,渐入"蒙密",如展吴道子水墨,层层皴染,终成琼瑶世界。东坡居士尝评:"唐人咏雪,至文房此作,可谓穷态极妍。'皓皓楼前'一联,不独状物工巧,更得天地清虚之致。"

王静安《人间词话》有云:"'匪惟在人利,曾是扶天意'二句,化用《诗经》'雨雪其雱,既优既渥'之意,而气象更为宏阔。此等句法,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却自见宰相胸襟。"

其结句"愿以柏梁作,长为柳花咏",渔洋山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击节称赏:"以汉殿柏梁之典,绾合春雪柳絮之喻,既见廊庙之思,复得风人之旨。九龄诗正如其相业,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此篇最妙处在虚实相生,如"皇情玩无斁"句,纪晓岚批点曰:"着一'玩'字,便觉雪趣与圣心交融,非独赋物,实乃写心。"其转承处尤见匠心,从"昨讶骄阳"突接"始知和气",恰似郭熙山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