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龙池篇

2025年07月05日

天启神龙生碧泉,泉水灵源浸迤延。飞龙已向珠潭出,
积水仍将银汉连。岸傍花柳看胜画,浦上楼台问是仙。
我后元符从此得,方为万岁寿图川。

九龄

译文

天启神龙生碧泉
天意使神龙降生在碧绿的泉水边
泉水灵源浸迤延
泉水的灵秀之源绵延流淌
飞龙已向珠潭出
飞龙已从珍珠般的深潭中腾跃而出
积水仍将银汉连
积聚的水流仍与银河相连
岸傍花柳看胜画
岸边的花柳美景胜过画卷
浦上楼台问是仙
水边的楼台令人误以为是仙境
我后元符从此得
我们的君主从此获得天赐的祥瑞
方为万岁寿图川
才能绘制出万寿无疆的江山图景

词语注释

迤延(yí yán): 绵延不断
银汉: 银河的别称
浦上: 水边
元符: 天赐的祥瑞符命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唐玄宗于兴庆宫龙池畔宴集群臣,见碧波潋滟、楼阁倒映,遂以《龙池篇》为题命群臣奉和应制。时值盛唐气象最隆之际,玄宗新制《霓裳羽衣曲》,兴庆宫中常闻仙乐缭绕。此篇正作于帝王将"龙池"定为皇家圣地的特殊时刻——传说池中曾有黄龙显现,祥云盘绕三日不散,玄宗因之改"五王子宅"为龙池,更亲题《龙池圣德颂》刻石立于水滨。

诗中"天启神龙生碧泉"暗合《易经》"见龙在田"的祥瑞之兆,将龙池与银河相连的想象,实则是呼应玄宗《千秋节》御制诗中"上应天机下法地"的帝王修辞。那"浦上楼台"所指正是沉香亭畔新筑的彩楼,李白曾在此醉赋《清平调》,而"万岁寿图川"的结句,恰与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同呈开元盛世特有的颂圣美学。当时奉和者皆以七律为式,在严格的平仄规范中竞展才思,此篇对仗之精工、用典之隐微,堪称应制诗中的璇玑图。

赏析

碧泉化龙的意象在开篇便以"天启神龙生碧泉"的奇崛想象震撼人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句将自然泉水与神话图腾相融,形成"天人感应的神圣叙事"。那"浸迤延"的灵源之水,在空间上勾连起人间与仙境,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评:"以一脉活水为经纬,织就天地交融的锦绣画卷"。

颔联"飞龙已向珠潭出,积水仍将银汉连"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盛赞其"以银河倒映的幻觉突破物理界限,使龙池既是地理存在又是精神图腾"。飞龙出水与星汉相连的意象群,构建出李隆基作为"真龙天子"受命于天的政治隐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这是"盛唐气象中最为典型的宇宙意识"。

颈联转入人间胜景的描绘,"岸傍花柳看胜画"暗合"春风得意图"的宫廷画意,而"浦上楼台问是仙"则化用《楚辞·湘夫人》的灵境意象。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特别赏析此联:"以'看'与'问'的互动视角,将静止的景物转化为动态的游仙体验,体现应制诗中难得的清新趣味"。

尾联"我后元符从此得"将龙池祥瑞与帝王符命绾合,周勋初《唐诗大辞典》指出这是"用《河图》《洛书》典故,以水文祥瑞证圣君得天独授"。而"万岁寿图川"的结句,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评为:"既符合应制诗的颂圣体式,又以'川'字的绵长余韵,暗喻江山永固的祝福"。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三重递进:从对自然灵异的惊叹,到对天人感应的敬畏,最终升华为对皇权永续的礼赞。霍松林《唐诗鉴赏集》总结道:"在七律尚未成熟的景云年间,此诗已展现出气象恢宏、辞采富丽的盛唐基因,是早期宫廷诗向盛唐诗过渡的重要标本"。

点评

此篇《奉和圣制龙池篇》乃盛唐气象之绝妙注脚,钱钟书先生曾评其"以天地为锦缎,以灵思为金针",道出诗中浑然天成的皇家气度与缥缈仙意。首联"天启神龙生碧泉"句,叶嘉莹谓之"如见青玉盘中跃出赤璎珞","神龙"与"碧泉"的意象交织,既得《周易》"见龙在田"的祥瑞,又具《楚辞》"饮余马于咸池"的瑰丽。

颔联"飞龙已向珠潭出"二句,启功先生特别激赏其空间营造:"自潭底至银河,以水为经,以龙为纬,织就九重天阙图"。而颈联"岸傍花柳看胜画"之句,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点出"看胜画""问是仙"的虚实相生:"画工笔笔皆实,诗人字字含虚,此乃六法之'气韵生动'在诗道之彰显"。

末联"我后元符从此得",饶宗颐在《敦煌曲续论》中将其与《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相比拟:"同是颂圣,汉赋失之板滞,此诗胜在将祥瑞化作潺湲活水"。所谓"万岁寿图川"者,程千帆《古诗考索》解为"以地理为寿考,化时空为永恒,较王勃'秋水长天'更见帝王家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