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

2025年07月05日

南国更数世,北湖方十洲。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
果下回仙骑,津傍驻彩斿。凫鹥喧凤管,荷芰斗龙舟。
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应言在镐乐,不让横汾秋。
风俗因纾慢,江山成易由。驹王信不武,孙叔是无谋。
佳气日将歇,霸功谁与修。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
否运争三国,康时劣九州。山虽幕府在,馆岂豫章留。
水淀还相阅,菱歌亦故遒。雄图不足问,唯想事风流。

九龄

译文

南国更数世,北湖方十洲。
南方历经数代变迁,北湖依旧如十洲般广阔。
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
天空晴朗,华林苑更显壮丽;夕阳西下,景阳楼沐浴余晖。
果下回仙骑,津傍驻彩斿。
仙人骑马在果树下徘徊,渡口旁停泊着彩饰的船旗。
凫鹥喧凤管,荷芰斗龙舟。
野鸭鸥鸟伴着凤箫声喧闹,荷花菱叶间龙舟竞渡。
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
七位才子相伴吟诗作赋,千名船夫齐声唱着船歌。
应言在镐乐,不让横汾秋。
可说此乐堪比周镐京盛景,不输汉武帝横汾秋游。
风俗因纾慢,江山成易由。
风俗因安逸而渐松弛,江山却依旧从容存在。
驹王信不武,孙叔是无谋。
驹王确实缺乏武略,孙叔也未必真有谋略。
佳气日将歇,霸功谁与修。
祥瑞之气日渐消散,霸业功绩谁来继承?
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
沧海桑田东海巨变,麋鹿徜徉在姑苏台。
否运争三国,康时劣九州。
厄运中三国纷争不休,太平盛世却难及九州。
山虽幕府在,馆岂豫章留。
山间幕府虽依然矗立,楼馆岂能永驻豫章?
水淀还相阅,菱歌亦故遒。
湖沼之水仍相互映照,采菱歌声依旧嘹亮。
雄图不足问,唯想事风流。
宏图霸业已不值一提,只追忆当年风流雅事。

词语注释

彩斿(yóu):彩饰的船旗。斿,同'旒',古代旌旗的下垂饰物。
凫鹥(fú yī):野鸭和鸥鸟。
荷芰(jì):荷花与菱角。芰指菱。
棹讴(zhào ōu):船夫唱的歌。棹,船桨;讴,歌唱。
镐(hào):西周都城镐京,借指盛世。
横汾: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指帝王游幸。
纾慢(shū màn):舒缓松懈。
驹王:南朝陈后主,暗喻昏君。
孙叔:孙叔敖,春秋楚相,此处反用典故。
麋鹿姑苏:典出《吴越春秋》,喻亡国景象。
豫章:古郡名,今南昌一带,此处借指南朝旧馆。
水淀(diàn):浅水湖泊。

创作背景

六朝烟水氤氲处,张九龄驻足玄武湖畔时,历史的层叠光影正漫过金陵城墙。这位开元贤相以《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二十韵,将南朝兴废凝练成铜镜般的诗行——华林苑的琼枝玉树、景阳楼的晨钟暮鼓,皆化作"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的工整对仗,恰似宫体诗的绮丽余响。

泛舟处犹见萧梁盛景:仙骑彩斿、凤管龙舟的"果下回仙骑,津傍驻彩斿",实暗合《建康实录》所载梁武帝"舆驾幸乐游苑"的记载。而"七子陪诗赋"更遥应曹丕《典论》"建安七子"的典故,使建康文脉与邺下风流隔空相契。当"千人和棹讴"的喧阗渐歇,诗人笔锋陡转如吴钩出鞘——"驹王信不武"直指梁元帝江陵之败,《南史》中"焚书十四万卷"的惨烈与"麋鹿姑苏游"的预言在此重叠。

菱歌深处藏着地理密码。玄武湖古称"北湖",《宋书·文帝纪》"筑北堤,立玄武湖"的记载,在"北湖方十洲"中得以诗化呈现。而"水淀还相阅"暗合郦道元《水经注》"湖水深广,号为练湖"的旧称,六朝水文变迁尽在"桑田东海变"的喟叹里。张九龄以宰相之眼勘破"霸功谁与修"的治乱循环,让这首览古诗超越了寻常怀古之什,成为大唐士人对江南治水的精神注脚。

赏析

漫步江宁旧迹,驻足玄武湖畔,张九龄的这首诗以时空为经纬,织就一幅历史兴衰的斑斓画卷。诗人笔下的玄武湖,不仅是自然风光的载体,更是王朝更迭的见证者,流淌着深沉的历史回响。

意象的层叠与流转
诗中意象如珠玉串联,"华林苑"与"景阳楼"的宫阙之美,"仙骑"与"彩斿"的宴游之盛,"凤管"与"龙舟"的声色之娱,构建出六朝金粉的繁华图景。学者傅璇琮指出,这些意象"以丽笔写哀思",在藻丽铺陈中暗藏衰飒之气(《唐代诗人丛考》)。而"麋鹿姑苏游""桑田东海变"的典故运用,则将吴越兴亡的自然意象化为历史隐喻,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张力。

情感的跌宕与沉淀
全诗情感如湖波荡漾,由开篇的怀古幽情渐次深化。前八句以"在镐乐""横汾秋"的典故铺陈盛世欢愉,钱钟书评此"乐景写哀,倍增其恸"(《谈艺录》)。中段"风俗因纾慢"等句转折,笔锋陡峭直指陈朝昏聩,清代沈德潜谓之"繁华事散,逐一点破"(《唐诗别裁》)。至"雄图不足问"收束,终以"事风流"的苍凉慨叹,完成由物象到哲思的情感升华。

历史的镜鉴与哲思
诗人以玄武湖为历史棱镜,折射出深邃的治乱之思。"驹王""孙叔"的贬斥,"否运""康时"的对比,均体现儒家"以史为鉴"的思想。程千帆先生认为,此诗"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使历史反思具象化"(《古诗考索》)。特别是"水淀""菱歌"的今昔对照,既延续了《诗经·黍离》的悲悯传统,又开创了中唐怀古诗"寄慨于景"的先河。

全诗如一幅青绿山水,在浓墨重彩的铺陈后,以水墨淡笔收尾。那些消散的笙歌、湮灭的楼台,最终都化作诗人笔下的永恒叹息,让千载之下的读者,仍能触摸到历史肌理中的温度与震颤。

点评

名家点评

张惠言《词选》评此诗曰:"江宁一作,气韵沉雄而藻采纷披。'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十字,已尽六朝金粉之态。后段'桑田''麋鹿'之叹,尤见历史苍茫感,直追太白《登金陵凤凰台》遗响。"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凫鹥喧凤管,荷芰斗龙舟'二句,写尽玄武湖游宴之盛。然'风俗因纾慢'以下急转,如闻铜驼荆棘之泣,此正诗人所谓'以乐景写哀'之绝诣也。"

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用建安七子典而能化,'应言在镐乐'暗合《诗经》镐京宴饮之乐,古今意象叠印,可见作者腹笥之广。末句'唯想事风流'五字,将六朝兴废收于一笑,较之'商女不知亡国恨'更显蕴藉。"

朱自清《诗言志辨》称其:"结构最妙处在于时空穿梭——前八句极写湖光之胜,忽以'驹王''孙叔'插入历史批判,'水淀''菱歌'又拉回眼前景,最后以'风流'作结,真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