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

2025年07月05日

韦玄方继相,荀爽复齐名。在贵兼天爵,能贤出世卿。
学闻金马诏,神见玉人清。藏壑今如此,为山遂不成。
相如只谢病,子敬忽云亡。岂悟瑶台雪,分雕玉树行。
清规留草议,故事在封章。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
返葬长安陌,秋风箫鼓悲。奈何相送者,不是平生时。
寒影催年急,哀歌助晚迟。宁知建旟罢,丹旐向京师。

九龄

译文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
三首悼念原徐州刺史、追赠吏部侍郎苏公的挽歌
韦玄方继相,荀爽复齐名。
韦玄继承相位,荀爽再度齐名。
在贵兼天爵,能贤出世卿。
身居高位又享天赐爵位,贤能出众超越世间公卿。
学闻金马诏,神见玉人清。
学识渊博得金马诏书褒奖,风神如玉般高洁清明。
藏壑今如此,为山遂不成。
藏舟于壑终成空,堆土为山未竟功。
相如只谢病,子敬忽云亡。
相如只是称病退隐,子敬却突然亡故。
岂悟瑶台雪,分雕玉树行。
哪料瑶台白雪般高洁之人,竟如凋零玉树离分行。
清规留草议,故事在封章。
清廉风范留存于奏议,往事记载在封赏文章。
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
原以为会像山涛般再起,谁料逝后才得显扬。
返葬长安陌,秋风箫鼓悲。
灵柩归葬长安道旁,秋风伴着箫鼓哀伤。
奈何相送者,不是平生时。
可叹送行的人群里,再无生前故旧模样。
寒影催年急,哀歌助晚迟。
寒日孤影催人老,哀歌更添暮色苍。
宁知建旟罢,丹旐向京师。
怎知旌旗刚收起,灵幡又向京城飘。

词语注释

韦玄:西汉丞相韦贤之子,此处喻指继承父辈功业
荀爽:东汉名士,十二岁通晓《春秋》,此处喻指才学出众
天爵:天子赐予的爵位,亦指高尚品德
金马诏:汉代金马门待诏的简称,指才学受朝廷赏识
玉人:容貌品德如玉般美好的人
藏壑:《庄子》典故,喻生死无常
为山:《论语》典故,喻功业未竟
相如:指司马相如,汉代辞赋家
子敬: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
瑶台:神话中仙人所居,此处喻高洁
玉树:传说中的仙树,喻才貌出众者
山公:指晋代山涛,以举贤著称
建旟(yú):竖起旗帜,指担任官职
丹旐(zhào):丧葬用的红色魂幡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彭城旧事低徊。唐中宗景龙年间,徐州刺史苏瑰卒于任所,朝廷追赠吏部侍郎,张说奉敕作此三章挽歌。时值初唐向盛唐过渡之际,文坛犹存六朝骈俪余韵,而苏公生平恰似一枚青圭,映照着那个正在苏醒的时代。

金马玉堂间的遗响
首章"韦玄""荀爽"之典,暗合苏瑰出身武功苏氏却以文翰显贵的双重身份。《旧唐书》载其"少聪颖,通《左氏春秋》",然"藏壑"句陡然转折,喻永淳元年任徐州刺史未竟治水之功。金马诏书犹在耳畔,而清如玉人的身影已随泗水东流,此中怅惘,恰是初唐士人抱负与现实碰撞的缩影。

瑶台雪霰中的断章
次章"相如谢病""子敬云亡"的猝然对照,暗指景龙三年苏瑰猝逝。时人王琚《教射经》曾记其"清规肃若",而"山公启事"典道出遗憾——这位曾举荐宋璟的伯乐,政治智慧终在身后才得彰显。《唐会要》卷七十九载其谥曰"文贞",纸墨间犹闻盛唐前夜士大夫群体的集体叹息。

丹旐西风里的绝唱
末章"返葬长安"的仪仗行进图,实为张说精心构建的时空剧场。《大唐开元礼》规定三品官殡葬用"箫鼓百二十人",而"寒影催年"句突破礼制框架,以秋声为轴,将送葬队伍凝固成永恒的剪影。当丹旐最终没入潼关烟尘,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某个人的消逝,更是整个时代在殡葬礼仪中完成的庄严蜕变。

赏析

这组挽歌词以典雅深沉的笔触,悼念苏公之逝,展现了张九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独特美学风格。三首作品层层递进,构成完整的抒情体系。

第一首以历史典故起兴,"韦玄""荀爽"之喻,既见苏公门第之贵,更显其才德之卓。《唐诗品汇》评此"用典如盐着水,既彰其贤,复寄其憾"。"藏壑""为山"化用《庄子》典故,以"藏舟于壑"喻生命无常,"为山九仞"叹功业未竟,形成强烈反差。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称许此联:"比兴深微,一唱三叹"。

第二首转入具体哀思,"相如""子敬"之典,暗喻苏公兼具文采与器识。"瑶台雪""玉树行"的意象群清冷高洁,既写其生前风仪,又暗喻其突然离世如美玉崩摧。《唐音癸签》指出:"'分雕'二字极炼,状英才早逝如琼枝折落"。后四句笔锋转实,"草议""封章"等政务细节,印证其生前政绩,与"殁始扬"形成残酷对照。

第三首聚焦送葬场景,长安秋风、哀箫悲鼓的视听描写,构成苍凉的意境基底。《诗薮》赞此"写景即情,凄怆入神"。"寒影催年"以物候喻人生迟暮,"哀歌助晚"则声情相生。末句"丹旐向京师"的鲜明色彩,在灰暗基调中陡然醒目,黄生《唐诗评》谓之"结得沉重,有千钧之力"。

全组诗情感演进极具章法:从追述德业到痛惜逝去,终至送葬哀思,符合"述德-叙哀-送葬"的传统挽歌结构。乔亿《剑溪说诗》总评:"三首如哀弦三叠,渐次高昂,终归于寂寥,得楚《骚》遗韵。"诗中"玉人""瑶台""丹旐"等意象群,既保持宫廷诗的典雅,又注入真切悲慨,体现了盛唐挽歌"庄雅沉郁"的典型风格。

点评

名家点评

施蛰存《唐诗百话》评:

张说此三首挽歌词,以"韦玄""荀爽"二典开篇,立显逝者苏公门第之贵、才德之卓。颔联"藏壑""为山"之喻,化用《庄子》"藏舟于壑"与《论语》"为山九仞",既叹生命无常,复伤功业未竟。末章"秋风箫鼓"与"寒影催年"相映,使抽象之哀思具象为簌簌落叶、瑟瑟鼓声,直教读者闻秋声而肠断。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论:

三章层层递进:首章述德,次章纪事,终章抒哀。尤以"清规留草议"一联最见史笔——生前谏草未显,殁后封章始扬,暗含对朝廷迟用贤才的微讽。张说以宰相之尊为刺史作挽,却在"奈何相送者"句中流露布衣之交的真挚,此正见盛唐士大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品格。

莫砺锋《唐宋诗论稿》析:

"瑶台雪""玉树行"之喻,将死亡审美化为仙宫折桂、琼枝凋零,既合逝者侍郎身份,又避直写悲怆之俗。结句"丹旐向京师"以朱幡归京的壮丽画面收束全篇,暗喻功名终得圆满,恰与首章"为山不成"形成闭环,可见章法之妙。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张说善以事典代抒情,"相如谢病""子敬云亡"连用二贤早逝典故,不著一悲字而悲意自透。较之六朝挽歌的直露,此作得"哀挽之正体"——贵在"事核而情幽",正如其"寒影催年急"五字,凝冬日斜晖、人生迟暮于一体,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