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戏题春意

2025年07月05日

一作江南守,江林三四春。相鸣不及鸟,相乐喜关人。
日守朱丝直,年催华发新。淮阳只有卧,持此度芳辰。

九龄

译文

一作江南守,江林三四春。
曾在江南为官,看江边林木已过三四个春天。
相鸣不及鸟,相乐喜关人。
鸟儿互相鸣唱,我却比不上它们的欢快;与人同乐,才是我最开心的事。
日守朱丝直,年催华发新。
每日坚守正直的品格,岁月却催生新的白发。
淮阳只有卧,持此度芳辰。
如今在淮阳只能闲居,就这样度过美好的时光。

词语注释

朱丝直:朱丝,红色的丝线,比喻正直的品格。直,正直。
华发:花白的头发。华,同“花”。
芳辰:美好的时光。芳,美好;辰,时光。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时节,张说于江南任上感怀而作此诗。考《新唐书·张说传》,开元初年(约713-715),这位"燕许大手笔"曾外放岳州刺史,正值盛唐气象初成之际,却也是诗人仕途失意之时。诗中"一作江南守"之语,恰与史载其"左迁岳州"经历吻合。

历史情境重构

唐代刺史任期通常三至四年,"江林三四春"既是实写江南春景,亦暗合其任职周期。当时文人外放,常有"淮阳卧治"之典(典出《史记·汲郑列传》),"淮阳只有卧"句,正化用汲黯故事,将政治失意转化为诗意栖居。御史台朱丝绳的意象(《唐六典》载"殿中侍御史职掌殿廷供奉之仪式,朱丝绳以弹纠"),与诗人华发新生相对照,构成微妙张力。

艺术匠心发微

诗中"相鸣不及鸟"暗合《诗经·小雅》"嘤其鸣矣"之境,而"相乐喜关人"则取法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的隐逸情怀。这种将官场疏离感与自然亲近感并置的写法,正是盛唐贬谪文学的特有气质——在政治挫折中依然保持生命的盎然春意。

赏析

春日的闲愁与宦海倦意在诗中交织成淡墨般的意趣。诗人以"江南守"起笔,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含《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况味。三四载春光流转于江林之间,飞鸟相鸣的欢愉反衬出宦游人的孤寂——这恰如王国维所言"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的艺术辩证法。

"朱丝直"的意象耐人寻味,既指琴弦亦喻法度。宋代《苕溪渔隐丛话》曾评此句:"守正不阿之态,尽在五字中"。而华发催新的叹息,又与鲍照《拟行路难》"人生不得恒称意,惆怅徙倚至夜半"异曲同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激赏此联:"对仗工而意脉贯,悲欣交集处最见功力"。

尾联用典尤见匠心。"淮阳卧"暗指汲黯卧治的典故,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析云:"非真旷达,乃不得已之旷达"。持此芳辰的结句,表面是闲适自遣,内里却涌动着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般的无奈。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点破其中三昧:"以淡语写浓愁,似疏实密,此盛唐手段也"。

全诗如青瓷冰纹,在素雅釉色下藏着无数细密开片。春意不过是诗人寄寓宦情的载体,正如清代黄生《唐诗摘钞》所言:"处处说春,处处非说春,此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春意入题,却暗藏宦海沉浮之思。"江林三四春"句,清人沈德潜评曰:"数字中有岁月骎骎之感,不著痕迹而意在言外",看似写景,实则道出诗人外放江南的寂寥时光。

颔联"相鸣不及鸟,相乐喜关人"二句,近人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特别称赏:"以物性反衬人情,鸟鸣自得其乐,而人喜关乎境遇,对照中愈见诗人胸次。"飞鸟相鸣的自然之趣,正反衬出官场中人的拘束。

"日守朱丝直"一联,当代学者叶嘉莹解道:"'朱丝直'喻官守之责,'华发新'叹年光之迫,对仗中见出生命与职守的张力。"红线为古代官员印绶之色,此处暗喻诗人谨守官箴却华发早生的矛盾。

末联用西汉汲黯卧治淮阳典故,清人纪昀批注:"'只有卧'三字最妙,看似闲适,实含无奈。芳辰虚度,非不欲为,是不能也。"诗人将春光明媚与宦途困顿并置,形成强烈反差。

全诗明写春景,暗抒宦情,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外淡而内腴,似柔实刚",在看似平和的春意描写中,蕴含着深沉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