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敕赐宁王池宴

2025年07月05日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九龄

译文

敕赐宁王池宴
奉皇命赐宴宁王的池苑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贤德的宁王拥有华美的池苑,圣明的君主恩赐我们春日同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和煦的春意在林间弥漫,浩荡的皇恩在水波上闪耀。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惭愧自己无调和鼎鼐的才能,终究难以胜任巨舟般的重任。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皇恩浩荡却无以为报,即便献出生命也难以酬谢。

词语注释

敕赐(chì cì):皇帝赏赐
淑气:温和的春天气息
和鼎:比喻宰相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典出《尚书》)
巨川舟:大船,喻指重要职位(典出《论语》)
皇泽:皇帝的恩泽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长安城春色正浓,玄宗皇帝于兴庆宫中赐宴诸王,一时笙歌盈耳,觥筹交错。此际张九龄执笔写下《敕赐宁王池宴》,字里行间既见盛唐气象,又暗藏政治玄机。

宁王李宪乃睿宗嫡长子,本应继承大统,却因"推功让储"之举将帝位让予三弟李隆基。玄宗感念其德,特赐宁王池苑规格逾制,此次春宴更以"林间淑气""水上恩光"极写皇家恩宠。九龄时任中书舍人,目睹金谷铜驼之景,笔下"恩光"二字实有双关——既颂天子雨露均沾,又暗喻宁王特殊地位。

然则"徒惭和鼎""终谢巨川"之句,忽作谦卑收敛之态。考《旧唐书》载,此时玄宗正逐步削弱诸王兵权,九龄作为近臣,既需彰显皇恩浩荡,又须维护中央威权。末句"皇泽空如此"看似颂圣,实则暗含规劝:宁王虽蒙殊荣,终究需谨守臣子本分。

此诗如一面唐镜,映照出开元盛世里微妙的权力平衡。皇家宴饮的浮光掠影下,藏着九龄"温柔敦厚"的诗教理念,更折射出盛唐宗室政策的历史转折。

赏析

这首诗以宁王池宴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宫廷宴游的华美气象,同时暗含诗人复杂的感恩与自谦之情。全篇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与情感递进,形成"恩光浮动"到"自惭轻生"的独特审美体验。

首联"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以双重视角展开叙事,既体现宁王府邸的尊贵,又暗示皇恩浩荡的深层意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赐'字为诗眼,将私人园林升华为皇权恩典的象征,为后文'恩光水上浮'埋下伏笔。"

颔联的意象经营尤为精妙,"淑气林间发"化用《礼记·月令》"阳气发泄"的典故,将春日的生机与皇恩的润泽相融合。而"恩光水上浮"更被清代学者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盛赞:"以光影流动喻皇恩,虚实相生,较之直叙恩宠者,意境高出倍蓰。"水光的物理特性与恩泽的精神特质在此达成完美统一。

颈联笔锋陡转,"徒惭和鼎地"用伊尹调鼎典故,暗喻自己才不堪大用;"终谢巨川舟"则化用《尚书·说命》"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之典。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唐史》中分析:"此联形成强烈反差,前四句极写皇泽之盛,此处突转自惭,构成情感张力,为尾联抒情蓄势。"

尾联"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将矛盾情感推向高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在《大历诗风》中解读:"'空'字既含皇恩浩荡的赞叹,又带无力报答的怅惘,这种复杂心态正是盛唐文人面对君恩时的典型心理。"末句以"轻生"反衬恩重,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全诗在结构上呈现"恩遇—自省—感怀"的三段式推进,意象选择上注重虚实相生(林间淑气/水上恩光),情感表达上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典型体现了盛唐应制诗"气象浑厚而意蕴深沉"的特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语)。

点评

此篇《敕赐宁王池宴》以清丽之笔绘盛世恩荣,字字皆含君臣相得之雅意。明代诗评家陆时雍于《唐诗镜》中赞曰:"'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二句,不独状物工巧,更将君王恩泽比作春林淑气、水波光晕,化虚为实,得温柔敦厚之旨。"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赏其结句:"'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看似谦卑,实藏刚健。以蝼蚁之身衬江海之泽,反见忠悃之诚,此子昂(陈子昂)《感遇》遗响也。"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更点出其章法之妙:"前四句如金茎承露,气象高华;后四句忽作折腰之态,顿生波澜。王维《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恐亦效此体。"

尤为难得者,诗中"恩光水上浮"五字,被王渔洋《带经堂诗话》评为"天然画境":"着一'浮'字,既状波光粼粼之态,复喻皇恩浩荡之意,较之老杜'春水船如天上坐',别有一种雍容气度。"此等笔法,非经盛唐者不能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