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气象渐臻化境的开元年间,宫廷诗人武平一(字武司功)于某年暮春写下这首酬答之作。据《全唐诗》卷九十五所载,此诗当创作于诗人任职集贤院期间,彼时文坛盛行"幽庭唱和"之风,士大夫常以庭园景致寄托宦海浮沉之思。
诗中"芳月尽离居"暗合唐代官员春季赴任的制度,《唐六典》载"凡授外官,皆以春分前集于京师",诗人或因迁转与友人分离。而"虽言春事晚"句,恰与《初学记》中"三月谓之余春"的时令记载相呼应,透露出长安春迟的地理特征。
"高斋澹复虚"之语折射出盛唐文人"中隐"思想,张九龄《林亭咏》亦有类似表达,可见当时士大夫阶层在庙堂与山林间的矛盾心态。尾联"赠鲤情无间"用《诗经·陈风》"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典故,暗喻友人馈赠之珍贵,而"求莺思有馀"则化用沈佺期"上林春色早,乔木待莺迁"句,流露出对仕途进阶的微妙期待。
全诗在工部式的格律中融入南朝谢朓体的清丽,如"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一联,既符合《唐音癸签》所称"景语皆情语"的创作准则,又展现出开元诗坛由初唐绮靡向盛唐浑融过渡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