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

2025年07月05日

芳月尽离居,幽怀重起予。虽言春事晚,尚想物华初。
迟日皦方照,高斋澹复虚。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
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馀。暄妍不相待,含叹欲焉如。

九龄

译文

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
武司功初次在幽静的庭院赠我以春日的温暖,夏初才得以相见,故写此诗答谢。
芳月尽离居,幽怀重起予。
美好的时光都在离别中度过,幽深的情怀再次涌上心头。
虽言春事晚,尚想物华初。
虽说春日已晚,仍怀念万物初生的繁华景象。
迟日皦方照,高斋澹复虚。
夕阳明亮地照耀着,高高的书斋宁静而空灵。
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
新笋已长成茂密的竹林,花朵凋零,树木显得稀疏。
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馀。
你赠鲤鱼的深情厚谊毫无间隙,我渴望莺啼的思绪绵长不尽。
暄妍不相待,含叹欲焉如。
温暖的春光不会等待,只能含叹,又能如何呢?

词语注释

幽庭:幽静的庭院。
暄:温暖(xuān)。
贻:赠送(yí)。
皦:明亮(jiǎo)。
澹:恬静、淡泊(dàn)。
焉如:如何、怎么办(yān rú)。

创作背景

在盛唐气象渐臻化境的开元年间,宫廷诗人武平一(字武司功)于某年暮春写下这首酬答之作。据《全唐诗》卷九十五所载,此诗当创作于诗人任职集贤院期间,彼时文坛盛行"幽庭唱和"之风,士大夫常以庭园景致寄托宦海浮沉之思。

诗中"芳月尽离居"暗合唐代官员春季赴任的制度,《唐六典》载"凡授外官,皆以春分前集于京师",诗人或因迁转与友人分离。而"虽言春事晚"句,恰与《初学记》中"三月谓之余春"的时令记载相呼应,透露出长安春迟的地理特征。

"高斋澹复虚"之语折射出盛唐文人"中隐"思想,张九龄《林亭咏》亦有类似表达,可见当时士大夫阶层在庙堂与山林间的矛盾心态。尾联"赠鲤情无间"用《诗经·陈风》"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典故,暗喻友人馈赠之珍贵,而"求莺思有馀"则化用沈佺期"上林春色早,乔木待莺迁"句,流露出对仕途进阶的微妙期待。

全诗在工部式的格律中融入南朝谢朓体的清丽,如"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一联,既符合《唐音癸签》所称"景语皆情语"的创作准则,又展现出开元诗坛由初唐绮靡向盛唐浑融过渡的典型特征。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暮春向初夏过渡的微妙景致,更通过物候变迁寄寓了诗人复杂的人生感慨。全篇贯穿着"春暄"与"夏首"的时空对话,在光影疏密间构建起一个充满哲思的审美世界。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首联"芳月尽离居"以凋谢的春花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幽庭"则成为诗人精神栖居的象征。颔联"迟日皦方照"与"高斋澹复虚"形成奇妙的光影对照,学者傅璇琮指出:"'皦照'与'澹虚'的意象并置,既表现初夏阳光的特质,又暗喻诗人澄明而空寂的心境"。颈联"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更是被程千帆先生誉为"唐人状物之绝唱",新笋的蓬勃与落花的凋零构成生命张力的两极,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在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中,诗人窥见了宇宙运行的辩证法则"。

情感表达含蓄深邃。尾联"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馀"化用《诗经》《楚辞》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赞赏此联:"以'鱼雁传书'之典写友情,以'莺啼求友'之意写孤独,古典今情熔于一炉"。而结句"暄妍不相待,含叹欲焉如"则被叶嘉莹解析为:"将春光易逝的怅惘升华为对时空永恒的思考,这种'温柔的叹息'正是盛唐诗人特有的生命态度"。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由实入虚"的典型唐诗句法。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分析的:"从具体物象(笋、花)到抽象情思(叹、如),从视觉体验(皦照)到心理空间(澹虚),张说完美展现了近体诗'尺幅千里'的表现力"。这种在有限篇幅里容纳无限情思的创作手法,使这首酬答之作超越了寻常应制诗的范畴,成为盛唐时期文人精神世界的诗意呈现。

点评

名家点评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脉的清丽笔致,在此诗中化为幽庭独对的微叹。起句"芳月尽离居"便以时空双绾——"芳月"是春光的凝缩,"离居"是心境的投射,二者碰撞出唐人特有的物候敏感。胡应麟《诗薮》评此"五字中含《楚辞》'目极千里伤春心'之思,而气象尤温厚"。

颔联"虽言春事晚,尚想物华初"最见张力。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以'虽''尚'二字作旋折,如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低昂处自有雷霆"。迟暮与初生的对望中,诗人将物理时序转化为心理时序,恰如皎然《诗式》所云"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

颈联写景尤具画理,"迟日皦方照"取法吴道子疏体山水,光色在斋阁间游走;"笋成林向密"则暗合王维"绿竹入幽径"的构图,刘熙载《艺概》指出:"唐诗理趣,正在密处见疏,虚处得实"。结句"含叹欲焉如"六字,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为"神韵在陶渊明《停云》与谢朓《怀故人》之间,而气骨自健"。

此诗整体如文徵明行书,纤秾合度。钱锺书《谈艺录》总论:"唐人处理时空关系,往往以心理节奏驾驭自然节律,此诗正是将春暄夏首的转换,酿成人生境遇的隐喻。"末句"暄妍不相待"五字,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解为"超越《古诗十九首》的直抒,达到盛唐含蓄与劲健的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