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

2025年07月05日

荷叶生幽渚,芳华信在兹。朝朝空此地,采采欲因谁。
但恐星霜改,还将蒲稗衰。怀君美人别,聊以赠心期。

九龄

译文

荷叶生幽渚
荷叶生长在幽静的水中小洲
芳华信在兹
它的芬芳确实就在这里
朝朝空此地
每天清晨这里空空荡荡
采采欲因谁
采摘它的人又会是谁
但恐星霜改
只怕时光飞逝季节变换
还将蒲稗衰
连蒲草稗草都会枯萎
怀君美人别
怀念君子与美人分别
聊以赠心期
权且以此寄托心中期盼

词语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蒲稗(pú bài):蒲草和稗草,泛指普通水草
芳华:芬芳的花,这里指荷叶的清香
采采:茂盛的样子,这里指采摘
心期:心中的期盼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张九龄任洪州都督时,与济阴县令梁明府交游甚笃。某日饯别宴上,二人效仿古人"分题赋诗"之雅集传统,以"各探一物"为题共咏。时值仲夏,洪州官署池中新荷初绽,梁明府撷取荷叶为咏物对象,张九龄遂作此五律相和。

诗中"幽渚芳华"暗合《楚辞·湘君》"采芳洲兮杜若"的意象传统,而"朝朝空采"之叹,实则化用南朝民歌《西湖曲》"采莲南塘秋"的时空意境。张九龄以"蒲稗易衰"喻仕途浮沉,用《诗经·蒹葭》"所谓伊人"的比兴手法,将离情寄托于荷香。此作既承建安文人公宴诗"怜风月、狎池苑"的遗韵,又开中唐"分韵赋物"联句之先河,堪称盛唐文人交游诗的典范。

据《曲江集》卷三注,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夏,时张九龄因张说倒台外放洪州,诗中"星霜改"之虑,实暗含对朝廷党争的隐忧。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称此诗"得屈宋遗则",正指其以香草美人寄政治托喻的深婉笔法。

赏析

荷叶生于幽静水渚,却始终保持着芳华本真。诗人以"朝朝空此地"勾勒出时间流逝中的孤寂,而"采采欲因谁"的诘问,更将无人赏识的怅惘推向深处。这荷叶既是自然物象,更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射——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芳华信在兹'五字,已为全诗定下孤芳自赏的基调"。

"星霜改"与"蒲稗衰"的意象形成双重隐喻。星霜暗示岁月无情,正如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指出:"此联将植物荣枯与人生际遇完美绾合";而蒲稗等杂草的衰败,则反衬出荷叶虽处逆境仍坚守本真的品格。这种"对比映衬"手法,被学者蒋寅评为"六朝咏物传统的唐音转化"。

结尾"怀君美人"的称谓尤为耐人寻味。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阐释:"美人意象自屈原始,此处既指友人,亦喻理想"。而"赠心期"三字尤见深致,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盛赞其"将物质性的荷叶升华为精神契约,完成物我交融的最终超越"。

全诗以五言短制承载深沉寄托,恰如荷叶之"中通外直"。周啸天在《唐诗鉴赏集》中总结道:"诗人通过采荷赠友的日常片段,完成了对生命尊严的诗意确证"。这种"即小见大"的笔法,正是盛唐咏物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典范。

点评

此篇咏荷之作,以"幽渚芳华"起笔,便见张九龄《感遇》遗韵。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朝朝空此地,采采欲因谁'二句,物我交融处最得风人深致。"荷叶本无情之物,经诗人点染,顿成有情之姿。

苏轼曾评此诗:"星霜蒲稗之喻,非止物候变迁,实见宦海沉浮之思。"末句"怀君美人别"化用《楚辞》意象,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盛赞:"结得温柔敦厚,'聊以赠心期'五字,将寻常赠物写得如瑶琴琼琚般贵重。"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独赏其比兴手法:"以荷叶之易衰,喻交谊之难久,物小而旨远,正是六朝咏物余韵。'芳华信在兹'着一'信'字,便觉《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之致。"

此诗最妙处,在于将饯别常题翻出新境。荷叶本微物,而诗人以"各探一物"的雅集形式,使寻常之物承载深挚情谊,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