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涪江畔的晨雾尚未散尽,一叶官船已悄然解缆。杜甫肃立船头,任萧瑟江风拂动青衫——这是他第五次在贬谪途中途经泷峡。永泰元年(765年)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猝然离世,使诗人失去最后庇护,不得不携家眷顺江东下。
两岸嶙峋的崖壁如同史册竖排的墨迹,记录着诗人半生的漂泊。三年前在夔州写就《秋兴八首》时,尚存"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期许;而今过忠州,经云安,眼底的百丈寒水倒映着大唐由盛转衰的缩影。船过瞿塘,秋猿哀鸣穿透雾霭,恰似当年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余响,只是这盛唐的回声,此刻都化作中唐的离歌。
诗人取出严武所赠的狼毫,墨色在波影中晕开。他想起三日前在万州遇见的老卒,讲述着吐蕃攻陷长安的旧闻;又念及稚子昨夜梦中犹背《文选》的呓语。官船驶入巫峡最窄处,霜林万重如赤焰灼天,而诗人笔下的"夕鸟联归翼",终究成了乱世中最奢侈的想象。
(创作背景要素说明: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深秋,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赴夔州(今重庆奉节)途中。时值"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加剧,诗人经历仕途挫折、生计困顿等多重打击,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忧思融入峡江秋景的描摹。诗中"百丈水"实指瞿塘峡滟滪堆险滩,"万重林"对应巫山十二峰景观,末句"岁方阴"既指自然节气,亦暗喻时局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