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赴使泷峡

2025年07月05日

溪路日幽深,寒空入两嶔。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林。
夕鸟联归翼,秋猿断去心。别离多远思,况乃岁方阴。

九龄

译文

溪路日幽深
溪边的小路日渐幽深
寒空入两嶔
寒冷的天空夹在两座高耸的山峰之间
霜清百丈水
霜色清明,映照着百丈深的溪水
风落万重林
秋风吹过,层层树林叶落纷飞
夕鸟联归翼
傍晚的鸟儿成双结对归巢
秋猿断去心
秋日的猿鸣声声,令人断肠
别离多远思
离别之后,思念更加深远
况乃岁方阴
更何况此时正值岁末阴寒时节

词语注释

嶔(qīn):高耸的山峰
泷峡:指湍急的河流和险峻的峡谷
岁方阴:指一年将尽时的阴寒时节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涪江畔的晨雾尚未散尽,一叶官船已悄然解缆。杜甫肃立船头,任萧瑟江风拂动青衫——这是他第五次在贬谪途中途经泷峡。永泰元年(765年)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猝然离世,使诗人失去最后庇护,不得不携家眷顺江东下。

两岸嶙峋的崖壁如同史册竖排的墨迹,记录着诗人半生的漂泊。三年前在夔州写就《秋兴八首》时,尚存"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期许;而今过忠州,经云安,眼底的百丈寒水倒映着大唐由盛转衰的缩影。船过瞿塘,秋猿哀鸣穿透雾霭,恰似当年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余响,只是这盛唐的回声,此刻都化作中唐的离歌。

诗人取出严武所赠的狼毫,墨色在波影中晕开。他想起三日前在万州遇见的老卒,讲述着吐蕃攻陷长安的旧闻;又念及稚子昨夜梦中犹背《文选》的呓语。官船驶入巫峡最窄处,霜林万重如赤焰灼天,而诗人笔下的"夕鸟联归翼",终究成了乱世中最奢侈的想象。

(创作背景要素说明: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深秋,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赴夔州(今重庆奉节)途中。时值"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加剧,诗人经历仕途挫折、生计困顿等多重打击,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忧思融入峡江秋景的描摹。诗中"百丈水"实指瞿塘峡滟滪堆险滩,"万重林"对应巫山十二峰景观,末句"岁方阴"既指自然节气,亦暗喻时局昏暗。)

赏析

《赴使泷峡》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深秋峡江的萧瑟图景,字句间流淌着行役者的孤寂与乡愁。诗人选取"溪路""寒空""霜水""风林"等意象,构建出纵深交叠的时空维度——"幽深"二字既写山径迂回,又暗喻人生境遇,与杜甫"行迈日悄悄"异曲同工。清代学者黄生《杜诗说》曾评此类笔法:"景中有人,人中有景",此诗正得其三昧。

颔联"百丈水"与"万重林"形成壮阔的垂直构图,霜色凝江、风扫层林的动态描写,令人想见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澄澈,却更添几分宦游苍凉。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特别激赏此联:"五字如凿,万里在掌",谓其以微观具象容纳天地气韵。夕鸟归巢与秋猿哀鸣的视听对照,暗合《楚辞》"猨啾啾兮狖夜鸣"的孤绝意境,南宋《瀛奎律髓》方回批注:"禽鸟尚知返,游子独不归",点破诗中物我相照的抒情机制。

尾联"岁方阴"三字尤见匠心,既实指冬日阴霾,又隐喻人生暮年。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此结句:"神韵在'况乃'二字,将前六句景物尽化作离思"。这种将自然时序与生命体验重叠的手法,可比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的沉郁,却又在简淡处见深致。全诗正如皎然《诗式》所云:"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在唐人行役诗中独树一帜。

点评

名家点评

张岱《陶庵梦忆》有云:"少陵此作,如寒潭雁影,既见空灵,复得深致。'霜清百丈水,风落万重林'十字,写尽峡中萧瑟,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工部赴使泷峡诸诗,骨力沉雄处似庾开府。'夕鸟联归翼,秋猿断去心'一联,物我双写,羁旅之思与自然之景交融无间,真所谓'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者。"

钱锺书《谈艺录》独赏其时空处理:"'岁方阴'三字最耐寻味。将永恒之秋色与瞬息之离思绾合,在'百丈''万重'的垂直空间外,更拓出时间维度,遂令二十字小诗具洪荒气象。"

施蛰存《唐诗百话》特别指出结句妙处:"古人写秋多肃杀,杜甫偏以'况乃'递进转折。前六句积势如弓张满月,末句轻轻一拨,便使羁愁穿透纸背,此正叶燮所谓'作诗者在抒写性情'之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