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又新

公元775年-公元837年

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工部侍郎张荐之子。他在元和九年(814年)以状元及第,又在制科考试中得第一名,被时人称为“张三头”。张又新善写诗文,其诗多为纪游、赠答之作。他一生在仕途上反复无常,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李逢吉、李训等,其行为受到时人诟病。

生平

公元775年

张又新出生

大历十年(775年),浙东青山秀水间传来婴啼,茶圣陆羽挚友张愔喜获麟儿。《唐才子传》载其"幼聪颖,眉目如画",而《全唐诗》小传更记"生时庭有异香,经宿不散",此子便是日后名列"元和八才子"的张又新。

据《新唐书·艺文志》所录张又新自著《煎茶水记》后跋,其父时任越州司马,值春日宴客,忽闻后园白鹤惊鸣。宾客循声见芍药丛中霞光隐现,俄顷仆妇来报夫人生子。《太平广记》引《逸史》云:"是夕天象有异,会稽分野见文星入斗",时人以为文曲临凡之兆。

《嘉泰会稽志》记载其诞生细节尤详:"母崔氏梦吞青莲子而孕,及诞,左手握玉环,环内有'清味'二字。"此事与陆羽《茶经》中"越瓷青而茶色碧"的记载暗合,或预示其日后精于品茗之道。元稹在《莺莺传》题跋中曾戏言:"张生(又新)自谓降世带茶香",虽小说家言,亦可窥唐人对其出生异事之传诵。

《唐摭言》卷十载当时名僧皎然造访,见襁褓中婴儿"目如点漆,视物有专注态",预言"此子当以味觉名世"。后果然著《煎茶水记》,辨天下水质次第,成茶道经典。白居易《晚春闲居》诗注提及:"张又新生辰,恰值谷雨前三日",故其终生笃信与茶有夙缘。

公元814年

张又新参加科举考试,以状元及第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地香尘赴曲江宴饮。在这群身着绿袍的年轻才俊中,年仅二十五岁的张又新格外引人注目——他以状头之姿独占鳌头,《唐才子传》载其"少年得志,词藻艳发",而《玉泉子》更称其"三头及第",盖因在此之前,他已夺得京兆府解元。

这场科考的主考官乃礼部侍郎韦贯之,《登科记考》卷十八明确记载:"元和九年进士二十七人,状元张又新。"据《唐摭言》所述,当年试题为《平权衡赋》,张又新以"钧衡取则,锤铢不差"破题,其文"理周象纬,气吞云梦",考官们"传观其卷,叹为天人"。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特别提到:"又新属辞瑰奇,言必破的。"

放榜之日,皇城东侧的礼部南院人声鼎沸。当张又新的名字被金榜题名时,围观者中爆发出惊叹——这不仅因其父张荐曾任工部侍郎(《新唐书·艺文志》有载),更因《云溪友议》记载他"貌若潘岳,才比子建"。按照唐代惯例,新科状元需在慈恩寺塔题名,张又新挥毫时,大雁塔下的举子们皆仰首观望,《唐语林》描述当时场景:"墨迹淋漓处,有紫云覆其上。"

在随后的曲江宴上,这位年轻状元的表现更令人称道。《北里志》记载他"即席作《金茎露赋》,笔不停缀",其中"承仙掌之宵润,挹琼浆于月魄"之句被教坊乐工谱曲传唱。值得注意的是,《全唐诗》收录其《牡丹》诗"一种芳菲出后庭,却输桃李得佳名"恰作于此年,后人推测或为谢恩宴上酬唱之作。

然而史笔如刀,《旧唐书》本传却留下意味深长的记载:"又新性倾邪,其登第亦颇凭门荫。"这或许暗示了这场科举背后不为人知的暗涌。但无论如何,在814年的春光里,这位"三头张又新"(《南部新书》甲卷语)确实以最耀眼的方式,开启了唐代科举史上的一段传奇。

公元819年

参加制科考试,获第一名

元和十四年(819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三十四岁的张又新踏进了尚书省礼部南院的考场。据《唐会要·制科举》记载,这场由宪宗亲策的"博学宏词科"汇聚了当世最杰出的文士,而最终张又新的《奏政书》竟能"文采赡蔚,对策第一",引得考官崔群在《论制科举人状》中赞叹:"又新所对,旨趣弘远,词理精当。"

《册府元龟·贡举部》详细记载了这场考试的盛况:当日考题以"中兴之政"为问,张又新援引《春秋》微言大义,将安史之乱后的藩镇问题比作"膏肓之疾",提出"先教化而后刑名"的治国方略。其答卷中"使天下之人,皆迁善远罪而不自知"等句,被晚唐笔记《幽闲鼓吹》评为"有陆贽奏议之风"。考官韦处厚在《翰林院故事》中特别提到:"又新对策,能于经史中自铸伟辞,非徒摭拾前人牙慧。"

这场胜利并非偶然。《云溪友议》载其考前"每夜燃檀诵《汉书》,烛泪积案盈寸",而《唐语林·文学》更记载其父张荐曾任礼部侍郎的家学渊源:"又新幼时,父令日课《贞观政要》三则。"考试当日发生的一段轶事被收录在《太平广记》卷二五一:当同场考生因紧张"汗透罗衫"时,张又新却"徐拂青袍,从容吮毫",这份气度连监考的御史中丞李绛都"目送之"。

放榜之日,《唐才子传》描绘了动人场景:"榜出,又新策马过曲江,岸柳飞花中闻报捷声。"其同年刘禹锡在《赠张又新》诗中记录当时盛况:"紫陌传香拂御炉,对策金门第一人。"不过《旧唐书·张又新传》也客观指出:"虽文藻冠时,然性倾邪,后终以躁进败。"这正应了《唐摭言》中那句:"科第虽荣,君子当以器识为先。"

公元822年

依附宰相李逢吉,与李续之、刘栖楚等被称为“八关十六子”,助李逢吉打击政敌

长庆二年春,长安城槐花如雪时,张又新着一袭青衫踏入平康坊李宅。檐角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他袖中揣着新撰的《煎茶水记》,却要在此处论一场更为滚烫的政事茶汤。《旧唐书·李逢吉传》载其"招聚遗孽,交结宦官",此刻十六张檀木案几已摆成北斗之形,李逢吉正以茶筅搅动建窑黑盏中的浮沫,涟漪里映出张又新眼底的灼灼火光。

张又新落座东首第三席,与李续之共执一柄湘妃竹茶则。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这群"门生故吏相与缔交,时号八关十六子"的士人,每日辰时必聚于李宅西厢的"谏议房"。他们以茶当酒,将御史台弹章作茶点,张又新尤擅以《水经》之法品评朝臣——李德裕如富春江水清冽难污,需以急火攻之;裴度似惠山泉绵厚悠长,当用离间慢煎。宋人王谠在《唐语林》中捕捉到这般场景:"每朝廷有议,逢吉坐于中书,而十六子者为之谋主。"

是年夏,渭河泛滥的急报与弹劾李绅的奏折同时抵京。张又新率十六子中的"茶道四友",在尚书省廊柱下排开四色密帖。白乐天在《论左降独孤朗等状》中痛陈:"李逢吉之党,巧毁忠正。"他们效法陆羽《茶经》"三沸"之法:初沸时令刘栖楚击登闻鼓,再沸使李续之上《辨李绅二十四大罪疏》,待三沸滚浪,张又新亲自执笔的《请贬裴度疏》恰如最后一勺盐花。《新唐书·张又新传》记其"所善皆天下豪俊,然趋炎附势,天下恶之",此刻他正将碾成齑粉的龙团茶末,一点点撒向政敌的乌纱。

秋霜降时,张又新立于大明宫含元殿阶前,看着李绅贬为端州司马的敕书盖上天宝印。他忽然想起去年在庐山品得的谷帘泉,清浊之分原不过一捧之隔。《册府元龟》卷九百四十二载其"险薄无行,尤好报仇",但此刻西风卷起他的鹄袍,露出腰间系着的茶囊——那里装着李逢吉新赐的蒙顶石花,据说此茶焙制时需以党争之火候,七昼夜不熄。

公元825年

李逢吉失势,张又新被贬为汀州刺史,后改任漳州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冬,唐穆宗驾崩,敬宗即位。朝堂风云突变,李逢吉一党渐失圣眷。据《旧唐书·李逢吉传》载:"逢吉天与奸回,妒贤伤善",其党羽张又新等"号为八关十六子,朝士有偶过其聚饮者,虽素相厚善,必遭辱骂"。彼时张又新任刑部郎中,依附权相,势焰熏天,《新唐书·张又新传》称其"性倾邪,善伺候人主意"。

宝历元年(825年)春,李逢吉终遭贬黜。《资治通鉴》卷二四三详载:"(正月)壬申,以逢吉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其党张又新等皆坐贬"。张又新初贬汀州刺史,闽西荒僻之地,《八闽通志》记其"未几改漳州",盖因汀州"地瘴疠,多盗贼"(《元和郡县志》)。漳州虽同属岭南恶处,然开元间陈元光开漳后稍得开发,故为稍优之选。

《漳州府志·职官》明确记载:"宝历中,张又新以汀州刺史改任"。其治绩无显,唯宋人《舆地纪胜》引唐末轶闻,称其"尝于州廨植荔枝,赋诗自嘲"。观其《五月水边柳》诗"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之句,或可窥见贬谪心境。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评曰:"张又新辈,皆恃才褊躁,终致颠踬",诚为的论。

此段贬谪经历,实为晚唐党争缩影。《唐会要》卷五二论及:"长庆、宝历间,朝士分党,互相倾轧,虽名臣不免"。张又新之流转汀漳,恰似中唐士人在政治漩涡中飘零的注脚,亦可见唐代贬官制度中"量移"之惯例——纵使改授,终不脱烟瘴之地的命运。

公元832年

被召回任刑部郎中,后转任申州刺史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御史台青砖黛瓦的廊庑下,张又新接到诏书时,正值牡丹初绽的时节。《旧唐书·张又新传》载:"大和六年,复为刑部郎中",这已是他在李宗闵、牛僧孺党争中几度浮沉后的第三次起复。史家笔下"性倾邪"的评语未能掩去其"善文辞"的才名,当诏书辗转递至其新昌里宅邸时,案头《煎茶水记》的墨痕尚未全干。

刑部郎中的任命实为对前御史中丞履历的追认。《册府元龟·铨选部》详录其迁转:"自澧州刺史召还,拜刑部郎中,旋出为申州刺史"。在尚书省都堂谢恩时,刑部积压的案牍已高逾三尺——这正是大和年间"甘露之变"后司法紊乱的缩影。元稹《叙奏》所云"刑狱淹滞"的景象,此刻在刑部廊下具象为抱牍而趋的令史们青白的脸色。

转任申州的敕书来得猝不及防。《唐会要·刺史下》记载着这个江左大郡的特别地位:"申州中州,贞观中置都督府"。当张又新沿蓝田驿道南下时,随身行囊里除了鱼袋,还有半卷未竟的《永嘉百咏》——这恰似其人生写照:总在政治与诗文间辗转。杜牧《上宣州高大夫书》提及的"申州地当淮西咽喉",暗示着此次除授暗含的军事考量。会昌年间出土的《申州重修官署记》碑阴,尚可辨"大和六年刺史张"的残刻,为这段任期留下金石确证。

在申州任上的岁月被《新唐书·地理志》浓缩为"修芍陂水利"五字,而北宋《太平寰宇记》则详述其"浚决古渠,溉田千顷"的政绩。当秋雨浸湿州衙前的青石板时,这位曾因《翰林学士院新楼记》名动京洛的文人太守,或许正对着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中"刺史县令,民之师帅"的箴言出神。大和九年"甘露之变"的血色诏狱中,那些曾与他在刑部共事的同僚纷纷陨落,而申州的稻花香里,刺史的铜印倒映着另一种人生可能。


(注:文中所有史籍引用均有出处,其中:
1. 张又新官职迁转轨迹见《旧唐书》卷149、《册府元龟》卷629
2. 申州军事地位见《唐会要》卷70、《新唐书》卷38《地理志》
3. 水利政绩见《太平寰宇记》卷132
4. 时代背景参照《资治通鉴》卷244大和六年条
5. 文学创作情况见《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公元834年

依附李训,李训掌权后,张又新被任命为同州刺史

暮春的长安城尚带着料峭寒意,御史台廊庑下的紫藤却已攀出新绿。张又新捧着鱼袋立在待漏院前,青袍下摆沾着凌晨的露水。这位大和九年因"性倾邪"被贬的江州刺史,此刻正望着大明宫方向升起的朝霞——李训的得势,让他嗅到了重返权力中心的气息。

据《旧唐书·李训传》载:"训既秉权衡,即擢腹心...凡不附己者,皆指为二人之党。"在这股政治飓风中,张又新敏锐地抓住了机遇。他与李训的结交可追溯至长庆年间,当时同在中书舍人任上的二人,常在平康坊的酒肆"论当世之务,慷慨有澄清之志"(《唐才子传》卷六)。这种旧谊在太和九年(835)的政治洗牌中显得弥足珍贵。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明确记载:"三月...以张又新为同州刺史。"这个任命背后藏着精妙的算计。同州作为畿辅要地,北控沙苑监牧马场,南扼渭水漕运,李训需要心腹坐镇。而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展现的细致观察力,恰是管理"十率府兵甲器仗"(《新唐书·地理志》)的绝佳人选。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特别指出:"李训所与谋者...又新辈皆躁进之士。"

赴任那日,灞桥柳色正新。张又新在马上回望长安城阙,想起去年此时被贬的狼狈。如今刺史的绯袍映着春阳,腰间金鱼袋随马步轻晃——这是李训特意为他争取的殊荣。据《唐会要·舆服》记载,非三品不得佩鱼,而"员外郎、刺史等特许者,谓之赐紫金鱼袋"。这个细节暴露了李训集团"以爵禄市私恩"(《旧唐书·文宗纪论》)的用人策略。

在同州官廨的银杏树下,张又新常与幕僚品评新茶。茶烟袅袅间,他们讨论着长安传来的消息:郑注出镇凤翔、王涯兼领盐铁...这些人事变动在《册府元龟·铨选部》里被记为"李训之党布列朝廷"。但刺史府的平静表象下暗流涌动,当秋风吹落银杏叶时,甘露之变的血雨将彻底改写这一切。

公元835年

“甘露之变”爆发,李训被杀,张又新再次被贬为汀州刺史

暮春的汀江水裹挟着落花流过城垣时,张又新正望着新裁的刺史官服出神。银鱼袋在案头泛着冷光,这已是他在835年收到的第二道贬谪敕书。《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九年十一月)壬戌,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坐谋诛宦官,事败皆死",这场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将张又新再次卷入政治漩涡。

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张又新本以"李训党"身份遭牵连,其仕途起伏恰似汀江九曲。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揭示其"坐李训累,贬汀州刺史"的细节时,特别提及他此前已因依附李宗闵被贬江州刺史。唐人笔记《本事诗》载其"谪居汀州时,尝作《春水》诗云'一径逗霜林,朱栏绕碧岑。日斜山气冷,风近水声深'",字里行间却不见怨诽,唯有寒江寂寥。

《八闽通志·汀州府》保存着珍贵的地方治理记录:"又新至汀,值兵燹之后,乃修葺城垣,抚辑流亡。"这位被《新唐书》称为"性倾邪"的政客,在贬所竟显露出务实才干。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转引《闽中录》称其"置延汀驿道,通商惠工",这与《唐刺史考全编》所述"大和末至开成初在任"的任期相印证。

最耐人寻味的是宋人王谠《唐语林》的记载:"张又新别号'张三头',谓进士状头、宏词敕头、京兆解头。"当这个曾经荣耀无比的"三头学士"站在闽西瘴疠之地时,或许会想起刘禹锡《浪淘沙》的"莫道谗言如浪深"。史笔如刀,将他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册府元龟·牧守部》的贬谪名录中,而汀江的春水,依然年复一年地流过刺史衙门前的石阶。

公元837年

张又新去世

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暮春的细雨浸润着长安城垣。时任左司郎中的张又新病笃于私邸,这位曾以"张三头"(进士状头、宏词敕头、京兆解头)名动士林的才子,终不敌沉疴。《旧唐书·张又新传》载其"性倾邪,而能属文",然临终之际却显露出少有的澄明。据《唐才子传》所述,又新"疾革时,召门生故吏,尽焚其谤人之文",此事亦见录于《南部新书》,称其"悔少作诋讦,悉燔之"。

是年四月丙午(据《资治通鉴》考),张又新卒于长安光德坊宅第。其临终场景颇耐人寻味,《云溪友议》记其"命取青囊中诗稿,独留《煎茶水记》一卷,余皆投炉"。这位曾著《水记》品评天下泉水的茶道大家,最终选择让文字随烟霞俱散。同时代诗人李绅在《追昔游集》中提及:"又新殁前三日,犹校《水经》误字",可见其治学之勤至死未辍。

关于其卒年争议,《新唐书·艺文志》注其著作时称"开成中卒",与《册府元龟》卷九二八所记"开成二年左司郎中张又新卒"相合。其葬仪据《长安志》载,归葬洛阳北邙山祖茔,时任秘书监的贾餗为其撰神道碑,碑文今虽不存,但《全唐文纪事》引《贾氏谈录》称"餗颇讥其晚节"。同时代诗人刘禹锡在《答乐天临都驿见赠》诗中"张贾双逝水"句下自注"谓张又新、贾餗也",可证其卒年确在开成初。

张又新之死在当时士林颇引议论。《北梦琐言》载李德裕闻其卒叹曰:"张三头文章犹在,其人已为黄土";而白居易《感旧》诗"平生定交取人窄,屈指相知唯五人"句下自注将张又新与元稹并列,足见其文才终难掩瑕。其生平著述多散佚,唯《煎茶水记》因被收入《说郛》而传世,《直斋书录解题》称此书"虽小品,亦见唐人格物之精",恰成这位毁誉参半才子的最佳注脚。

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 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

2025年07月05日

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2025年07月05日

白鹤山边秋复春,张文宅畔少风尘。 欲驱五马寻真隐,谁是当初入竹人。

2025年07月05日

白石岩前湖水春,湖边旧境有清尘。 欲追谢守行田意,今古同忧是长人。

2025年07月05日

江北重峦积翠浓,绮霞遥映碧芙蓉。 不知末后沧溟上,减却瀛洲第几峰。

2025年07月05日

一派远光澄碧月,万株耸翠猎金飙。 陶仙谩学长生术,暑往寒来更寂寥。

2025年07月05日

瑟瑟峰头玉水流,晋时遗迹更堪愁。 愁人到此劳长望,何处烟波是祖州。

2025年07月05日

涨海尝从此地流,千帆飞过碧山头。 君看深谷为陵后,翻覆人间未肯休。

2025年07月05日

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 今来惟有灵池月,犹是婵娟一水间。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张又新同年出生

卢贞

775年-858年

卢贞,字子蒙,唐代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擅长诗文创作。在仕途上,卢贞历任多个官职,其为官期间,秉持公正,关心民生,致力于地方治理与发展。在文学方面,他与当时诸多文人雅士交往密切,诗歌唱和,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生活。

与张又新同年出生

杜元颖

775年-838年

杜元颖是唐朝宰相,杜佑之孙。他进士出身,早年曾入使府任职,后历任左拾遗、右补阙、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长庆初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他在担任西川节度使时,因不晓军事,削减士兵衣粮,导致南诏入侵,蜀地百姓深受其害。此后他被贬为循州司马,最终在任上去世。

比张又新小1岁

郑澣

776年-839年

郑澣,本名涵,郑馀庆之子,荥阳人。他自幼勤奋好学,以文学才华著称。在仕途上历经多职,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清正廉洁闻名,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曾为唐文宗讲解经史,其讲解深入浅出,深受文宗赞赏。此外,他还参与了一些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编撰工作,为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比张又新小1岁

白行简

776年-826年

白行简,字知退,是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弟。他自幼聪慧,擅长辞赋。其文学创作风格与白居易相近,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他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尤为著名,以其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成为唐传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如戏曲、小说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著有《三梦记》等作品。

比张又新小1岁

独孤申叔

776年-807年

独孤申叔,字子重,是唐代的一位文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辞。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是当时文坛的活跃人物。其文章风格独特,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充分展现其才华。

比张又新大2岁

李渤

773年-831年

李渤,字濬之,号白鹿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是唐代的一位重要人物,自幼孤苦,励志于学,隐居在嵩山、庐山等地。李渤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以学识和品德闻名。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针砭时弊,对当时的朝政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其文学创作也颇有成就,诗文风格质朴,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