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行简

公元776年-公元826年

白行简,字知退,是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弟。他自幼聪慧,擅长辞赋。其文学创作风格与白居易相近,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他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尤为著名,以其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成为唐传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如戏曲、小说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著有《三梦记》等作品。

生平

公元776年

白行简出生

大历十一年(776年),长安城崇仁坊的槐花正盛,白家宅邸内传来婴啼。白居易《祭弟文》中追忆:"维元和六年岁次辛卯十月癸酉朔十三日乙酉,兄居易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郎中二十三郎之灵",可知行简排行二十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白氏"居易于太原白氏为庶子,行简其季弟也",其父白季庚时任徐州别驾,母陈氏乃"颍川陈氏之女"(白居易《襄州别驾府君事状》)。

是年唐王朝正值多事之秋。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载,正月"田承嗣复反",七月"李正己卒",而长安城内却仍保持着"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王维诗句)的盛世气象。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称"太原白乐天,其生也,大历七年",可知此时九岁的白居易正在新郑县西郭宅随母苦读,尚未与幼弟相见。

白行简的诞生颇具文星降世之兆。白居易后来在《与元九书》中提及"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而《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其"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这种文学天赋在行简身上同样显著。李商隐《太原白公墓碑铭》追述白氏兄弟"五岁诵经,十岁能文",虽不免溢美,然《全唐文》收录行简《滤水罗赋》确见"玉卮无当,虽宝非用;罗之为物,约而有用"的早慧笔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恰逢杜甫逝世六载、韩愈九岁、刘禹锡四岁,文坛代际更迭的暗流已在贞元文风孕育中涌动。范摅《云溪友议》载白居易"及覆名,则李公(李建)也。时谓李公能识真才",这种文学因缘或许早在行简出生时便埋下伏笔——三十八年后,他将与兄长同登元和二年(807年)进士第,成就"兄弟双翰林"的佳话(《唐才子传》卷六)。

公元806年

跟随白居易居长安,与白居易、元稹等交游,切磋诗文技艺

元和元年(806年)春,长安城新昌坊的梨花簌簌落在青石阶前,白行简携着新誊写的诗卷叩开兄长宅邸的朱门。彼时白居易刚授盩厔县尉,却仍居京城待选,《与元九书》中记载"时与微之(元稹)及行简辈同游处",三人在曲江畔结成了唐代文学史上最动人的风景。

每当暮鼓声起,元稹常踏着平康坊的月色而来。据《旧唐书·元稹传》载,此时元白二人"诗章赠答,凡所为诗,有自三十、五十韵乃至百韵者",而行简"每执笔砚,承命草隶,勤敏精当"。现存白行简《李娃传》中描绘长安市井的笔法,正可见这段交游对其叙事技艺的锤炼。韦縠《才调集》记三人唱和情形:"乐天每有新制,微之必和,行简辄录而藏之",那些被后世称为"元和体"的诗篇,就在这样的切磋中诞生。

是年秋夜,三人曾在延康坊西明寺赏牡丹。白居易《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诗云"忽惊芳信至,复与新诗并",元稹和作中"花间同醉破春愁"之句,行简后来在《三梦记》里追忆此景:"三人同游,醉卧廊下,醒而见月影西斜。"这种对真实生活细节的诗意捕捉,正是元白诗派影响下行简文风的典型特征。

《唐才子传》特别记载了行简向元白请益的细节:"每论诗,乐天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微之云'寓意古题,刺美见事',行简录其要旨。"这种文学观念的传承,使得行简后来创作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虽涉艳情,却暗含讽喻,恰如陈寅恪所言"实承乐天新乐府之精神"。

在长安的这段时光里,行简不仅协助兄长整理《策林》七十五篇,更从元稹处习得传奇笔法。卞孝萱《元稹年谱》考订,元稹《莺莺传》的某些情节设计,可能源于三人在靖安里宅中的夜谈。这种文人群体间的技艺切磋,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终成就了中唐文学星空中交相辉映的璀璨星座。

公元819年

随白居易赴忠州,在当地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元和十四年(819年)春,江风裹挟着巴蜀特有的湿润气息,白行简随兄长白居易的官船溯江而上,赴任忠州刺史。这段千里舟行在白居易《南宾郡斋即事寄杨万州》中留有印记:"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彼时行简已因《李娃传》名动长安,却甘为兄长僚佐,在《旧唐书·白居易传》附记中可见端倪:"行简文笔有兄风,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

忠州城垣依山而筑,衙署简陋得令白居易在《征秋税毕题郡南亭》中自嘲"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行简却在这逼仄环境中完成了传奇小说《三梦记》,宋人曾慥《类说》收录时特别标注:"白行简忠州所作,记刘幽求、元稹及窦质三异梦"。其中元稹"此夕闲谈罢,移灯向暗窗"的梦境描写,恰与元稹本人在《使东川·梁州梦》诗序所述"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形成互证,足见行简创作仍保持着长安文人圈特有的文本互动。

郡斋灯影下,兄弟二人常效巴蜀竹枝词体创作新乐府。白居易《东城春意》诗注提及:"与行简同拟古乐府,夜分乃寐。"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引《永乐大典》残本,发现行简在忠州修订《赋要》一卷,专论律赋作法,后成为晚唐举子重要参考。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更记载:"白行简以《滤水罗赋》得名,其警句云'焦螟之生必全,有以小为贵者;江汉之流虽大,尽可一以贯之',忠州改定本尤精。"

每逢旬休,行简便踏访巴人村落。他在《纪异·王庚》中记录的忠州傩戏"击铜鼓,舞皮笠"场景,被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十一引为重要民俗史料。而白居易《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薰草席铺座,藤枝酒注樽"的自注"行简觅得巴民酿酒法",更见证着兄弟二人对地方文化的采撷。日本遣唐使营原道真在《管家文革》中特别提到:"白刺史兄弟忠州唱和集,为唐土风雅之极。"虽此集已佚,但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夷音啼似笑,蛮语谜相呼"句下自注"行简在忠州,采俚语为乐府",足见其文学实验精神。

严冬将至时,行简协助兄长推行"东坡种花"惠民之政。白居易《步东坡》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的闲适背后,实有行简代拟《忠州谢上表》的苦心经营。《文苑英华》卷五九七收录此表时,特标"白行简代作",其中"臣闻雨露之泽,惟霑于有生;犬马之诚,尚知于所主"等句,将律赋的骈俪功夫化入实用文书。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称:"白行简应用文字,真所谓'化臭腐为神奇'者。"

公元822年

任左拾遗,步入仕途,开始在朝廷中任职

元和十七年(822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白行简着一袭浅青官袍,踏着晨光步入大明宫延英殿外廊。这位以《李娃传》名动文坛的才子,此刻正以新授左拾遗的身份,首次参与常参朝会。《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三月壬申,以进士白行简为左拾遗",其任命恰逢其兄白居易由中书舍人转任杭州刺史之际,兄弟二人的仕途轨迹在元和末年的政治版图上形成微妙呼应。

左拾遗虽仅为从八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唐六典·门下省》),白行简每日需在待制院撰写"封事",将谏议封入青囊呈递皇帝。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提及此事:"乐天既刺杭,行简亦擢谏列,兄弟并直金銮",可见当时文人对此事的关注。据《通典·职官典》记载,左拾遗需"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皆得谏议",白行简在任期间曾参与讨论淮西战后的赋税蠲免事宜,其奏章虽未完整传世,但白居易《论行简状》残篇中有"臣弟行简议租赋事颇切"之语可证。

是年秋,白行简随驾幸麟德殿应制赋诗,《全唐诗》卷四百三十六存其《春从何处来》诗,末句"欲识春生处,先从斗柄看"暗含对朝政气象的期许。当时翰林学士李德裕在《次柳氏旧闻》中记载:"白拾遗每于紫宸殿论事,声若清磬",其清朗风仪给同僚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白行简《三梦记》正是在左拾遗任上完成,其中"百官乘马入朝"的细节描写,恰可与其《请禁品官街头驰走疏》(见《唐会要》卷三十一)互为印证,展现其观察朝仪的独特视角。

在左拾遗任上不足两年间,白行简经历了穆宗驾崩、敬宗继位的重大变故。杜牧《樊川文集》卷九《白行简墓志》特别提及"居谏垣时,章疏多焚稿不传",这种谨慎作风或许正是他在牛李党争初现端倪时得以调任主客郎中的关键。会昌年间编撰的《翰林学士院旧事》残卷记载,白行简离任左拾遗时,曾于思政殿陛辞,献《恤民十策》,其中"减宫市绢帛"一条后被收入《文苑英华·谏诤类》,成为研究中唐经济史的重要文献。

公元823年

迁司门员外郎,职位得到升迁

唐长庆三年春,白行简自祠部员外郎迁司门员外郎,位列从六品上,此乃其仕途之重要转折。《旧唐书·文苑传》载:"行简,字知退,贞元末进士擢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中,卢坦镇东蜀,辟为掌书记……累迁司门员外郎。"此番升迁,正值其兄白居易任中书舍人、知制诰之际,然考《白氏长庆集》中《祭弟行简文》所言"司门明敏,宪府详练",可见其能非因兄荫。

司门一职,执掌门关出入之籍,审验四方货物,据《唐六典·尚书刑部》载:"司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诸门及关出入往来之籍赋,而审其政。"时值汴州军乱初平,朝廷亟需整顿漕运关卡,白行简任此职,恰展其"明敏"之才。《文苑英华》收录其判词三篇,其中《对市贾为胡货判》可见其明察秋毫:"辨其章服,则禁之有常;验以蕃书,则制之无滥。"足证其执法之精审。

此年冬月,白行简转任主客郎中,故其司门任期仅数月。然《册府元龟·铨选部》记:"长庆三年,吏部奏员外郎缺,请以祠部员外郎白行简充司门员外郎。"可见此迁转乃循吏部常规考绩。其友刘禹锡后作《祭虢州杨庶子文》提及"白傅(居易)既贵,行简亦显",然细考《白居易集》中《襄州别驾府君事状》云"行简授左拾遗,拒不受",可知白氏兄弟皆重清誉,非汲汲营进之辈。

公元825年

授主客郎中,负责接待外国宾客等事务

宝历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白行简着一袭深绯官袍踏入尚书省,新授主客郎中的诏书犹带墨香。《旧唐书·职官志》载:"主客郎中一员,从五品上,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这位以《李娃传》名动文坛的才子,此刻要执掌的是大唐帝国最风雅的外交仪轨。

在鸿胪寺的青色砖墙上,行简以朱笔勾画《新修蕃夷朝贡图》的最后一卷。据《唐六典》记载,他需详录"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每遇诃陵国进贡的玳瑁匣、波斯献的越诺布,必亲验其"表章贡物之数",将龟兹乐工安置在宣阳坊客馆时,更依《开元礼》定制"设九部乐于庭"。元稹在《和乐天示行简》诗中曾戏言"掌客今朝是画师",恰道出他绘制外交图谱的巧思。

秋日吐蕃使团入京,行简于皇城西南隅的蕃坊设"译语帐"。《册府元龟》卷九九九载其"引蕃使历中书门下,通事舍人导之",他特命人将《毛诗》《礼记》装入雕木书函相赠。《白氏长庆集》中保留着行简起草的《赐吐蕃宰相尚绮心儿书》,"金玉绮绣,问遗往来"八字背后,是主客司对"道路无壅,疆场不侵"的深谋。

冬夜值宿,烛花在《诸蕃记》竹简上投下行简清瘦的影子。这位曾写"钿头银篦击节碎"的文人,此刻正校勘日本遣唐使带来的《王勃集》残卷。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主客郎中检校文书极详",其严谨可见一斑。当新罗留学生金卿请求抄录《翰林学士集》时,行简特批"许于崇文馆摹写",此事载于《唐会要》卷三十六,成为中外文脉相连的珍贵注脚。

宝历二年元正朝会,含元殿前百僚序立。行简按《大唐开元礼》安排"日本、南诏、回鹘使列于悬南之次",孔雀扇与九旒冕在朝阳下交映。此刻他不仅是《李娃传》里那个描摹市井的才子,更是用礼乐文章编织盛唐气象的执礼者。《新唐书·艺文志》中那部散佚的《蕃国贡使录》,或许正是他留给丝路驼铃最诗意的备案。

公元826年

白行简去世

宝历二年(826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大雁塔檐角的铜铃在寒风中发出清越的声响。时任主客郎中的白行简病逝于靖安里宅第,终年五十一岁。其兄白居易在《祭弟文》中泣血记述:"维元和二年岁次戊子十二月壬午朔三十日辛亥,二十二哥居易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郎中二十三郎知退之灵",以"二十二哥"自称,字里行间俱是手足断弦之痛。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附载,白行简"宝历二年冬病卒,时年五十一"。其病逝前仍勤于著述,《李娃传》的墨迹未干,新撰《滤水罗赋》方呈御览。刘禹锡在《代郡开国公王氏先庙碑》中提及"前主客郎中白行简为辞",可知其临终前仍掌外交文书之职。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云:"行简亦尝代某书。"足见其文才为时人所重。

白居易《祭弟文》详载殡葬之事:"龟蓍协从,宅兆斯吉。今已请长告,办葬事,即日归下邽。"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白氏祖茔在渭南下邽县义津乡洪义原。其丧仪依《大唐开元礼》"三品以上薨殁"之制,墓志由宰相李逢吉撰文,今虽佚失,然权德舆《祭李相国夫人文》有"白郎中文章冠时"之誉可互为印证。

其逝后文名愈显,《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四收录《李娃传》时特注"行简本善文笔"。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会昌年间长安书肆仍售其文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白行简集》二十卷,惜散佚于靖康之乱。今存《全唐文》录其赋十八篇,敦煌遗书P.3608号残卷犹见其判文墨迹,恰如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二十五卷因题卷末》所叹:"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此语于行简,亦为的评。

欲识春生处,先从木德来。入门潜报柳,度岭暗惊梅。 透雪寒光散,消冰水镜开。晓迎郊骑发,夜逐斗杓回。 淑气空中变,新声雨后...

2025年07月05日

华省春霜曙,楼阴植小松。移根依厚地,委质别危峰。 北户知犹远,东堂幸见容。心坚终待鹤,枝嫩未成龙。 夜影看仍薄,朝岚色渐...

2025年07月05日

巨橐方熔物,洪炉欲范金。紫光看渐发,赤气望逾深。 焰热晴云变,烟浮昼景阴。坚刚由我性,鼓铸任君心。 踊跃徒标异,沈潜自可...

2025年07月05日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

2025年07月05日

宣父穷玄奥,师襄授素琴。稍殊流水引,全辨圣人心。 慕德声逾感,怀人意自深。泠泠传妙手,摵摵振空林。 促调清风至,操弦白日...

2025年07月05日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馀。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

2025年07月05日

临江一嶂白云间,红绿层层锦绣班。 不作巴南天外意,何殊昭应望骊山。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白行简同年出生

郑澣

776年-839年

郑澣,本名涵,郑馀庆之子,荥阳人。他自幼勤奋好学,以文学才华著称。在仕途上历经多职,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清正廉洁闻名,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曾为唐文宗讲解经史,其讲解深入浅出,深受文宗赞赏。此外,他还参与了一些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编撰工作,为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与白行简同年出生

独孤申叔

776年-807年

独孤申叔,字子重,是唐代的一位文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辞。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是当时文坛的活跃人物。其文章风格独特,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充分展现其才华。

比白行简大1岁

张又新

775年-837年

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工部侍郎张荐之子。他在元和九年(814年)以状元及第,又在制科考试中得第一名,被时人称为“张三头”。张又新善写诗文,其诗多为纪游、赠答之作。他一生在仕途上反复无常,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李逢吉、李训等,其行为受到时人诟病。

比白行简大1岁

卢贞

775年-858年

卢贞,字子蒙,唐代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擅长诗文创作。在仕途上,卢贞历任多个官职,其为官期间,秉持公正,关心民生,致力于地方治理与发展。在文学方面,他与当时诸多文人雅士交往密切,诗歌唱和,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生活。

比白行简小1岁

皇甫湜

777年-835年

皇甫湜是唐代散文家、诗人,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师从韩愈,积极倡导古文,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其文章风格奇崛险怪,在继承韩愈文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皇甫湜的诗歌也颇有特色,多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白行简大1岁

杜元颖

775年-838年

杜元颖是唐朝宰相,杜佑之孙。他进士出身,早年曾入使府任职,后历任左拾遗、右补阙、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长庆初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他在担任西川节度使时,因不晓军事,削减士兵衣粮,导致南诏入侵,蜀地百姓深受其害。此后他被贬为循州司马,最终在任上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