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颖

公元775年-公元838年

杜元颖是唐朝宰相,杜佑之孙。他进士出身,早年曾入使府任职,后历任左拾遗、右补阙、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长庆初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他在担任西川节度使时,因不晓军事,削减士兵衣粮,导致南诏入侵,蜀地百姓深受其害。此后他被贬为循州司马,最终在任上去世。

生平

公元806年

杜元颖登进士第,补任集贤校理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新科进士榜前衣冠如云。杜元颖青袍缓带立于榜下,见己名赫然在列,眉间川字顿舒。《登科记考》卷十七载:"元和元年,杜元颖进士及第",时年二十八岁的他,终以"文采清丽,对策明畅"(《唐才子传》卷六)之姿,踏入仕途首道门槛。

金銮殿上,宪宗亲赐曲江宴。元颖执螭头银盏,见太液池波光潋滟,忽忆贞元末年苦读景象。《云溪友议》记其"夜诵《汉书》至东方既白,墨池水涸犹不辍",此刻终得"释褐集贤"之报。集贤殿内十二架书山巍然,新授校理官青绫袍拂过芸香,正应了白居易《赠集贤崔相公》诗中"墨宣外渥催飞诏,草定新恩促换题"的清华气象。

校理之职虽止正九品下,然"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唐六典》卷九),恰合其"尤精《左氏春秋》"(《旧唐书·杜元颖传》)之长。每值旬休,必见其"持牙签校鲁鱼,朱墨灿然盈几"(《玉海·艺文部》引《集贤注记》)。某日于崇文馆旧帙中忽见《春秋释例》残卷,遂与韦处厚共作《刊误补阙》二卷,此事《新唐书·艺文志》犹存其目。

暮鼓声中,新科进士们多赴平康里买醉,元颖独携油囊灯入待制院。《唐会要》卷六十四载其"旬献封事三条",尤以《请修贞观政要奏》最得宰相李吉甫称许。彼时集贤学士郑絪观其校勘《群书治要》,叹曰:"杜生朱紫骨相,岂止校雠之劳乎?"(《因话录·商部下》)此语竟成谶言——不出五载,此人便以"词臣敏赡"之誉入翰林为学士,然那已是后话了。

公元812年

被任命为左拾遗,后改任右补阙

元和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杜元颖以"文藻秀发"之名被擢为左拾遗。据《旧唐书·穆宗纪》载:"元颖聪悟绝人,幼能属文",其入仕轨迹恰如《册府元龟》所云:"自监察御史转左拾遗,皆以词赋典丽见称"。左拾遗一职,掌供奉讽谏,白居易曾喻为"天子镜",元颖于此任上"凡所论奏,不避权幸"(《新唐书·杜元颖传》),尤以元和八年谏止宦官充京西和籴使一事,见录于《资治通鉴》。

未几,朝廷改授右补阙。《唐六典》载此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较左拾遗更重规谏之责。元颖履新时值淮西用兵,其《请罢兵疏》中"劳师费财,恐非社稷之福"等语,被李肇《唐国史补》赞为"謇谔有大臣体"。然《全唐文》收录其制诰多篇,可见此时已兼知制诰,故《翰林志》称其"夜宿禁中,昼草诏书"。

两职迁转之间,元白唱和颇可窥见端倪。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序云:"杜君右补阙之明日,予始得请为太子左赞善",元稹更在《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中记:"予与杜同入谏垣"。唐人重谏官,孙樵《与高锡望书》谓"朝廷以拾遗、补阙为谏官",元颖在此清要之位凡三载,后出为翰林学士,正是唐代"文士之极任"(《容斋随笔》语)。

公元814年

充任翰林学士,加朝散大夫、司勋员外郎、知制诰

元和九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杜元颖以词学优瞻之才,得宪宗皇帝特诏"充翰林学士"(《旧唐书·穆宗纪》)。其时翰林院朱漆廊柱间新贴泥金敕牒,墨色犹润,记其"加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下阶,银章青绶"(《唐六典·吏部》),紫宸殿外当值宦官犹见其着浅绯公服,佩水苍玉,于延英殿谢恩时"蹈舞有仪,进止合度"(《翰林志》)。

是年仲夏,元颖复领司勋员外郎之职。按《通典·职官》所载,此职"掌邦国官人之勋级",虽为从六品上,然"与诸司员外郎同制,皆清要之选"。李肇《翰林院故事》特记其"每承宣召,必宿直禁中",常于金銮西畔挥毫草制,烛花爆处,可见"制敕书押,用青绫纸、紫泥印"(《唐会要·翰林院》)。

至秋七月,又诏"知制诰"。《新唐书·百官志》详载此职"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元白集中多有其与白居易同草王言之迹。元稹《承旨学士院记》载其当值时"夜分犹闻吟哦声",韦处厚《翰林院厅壁记》亦云"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皆出于其手"。尤可注意者,《册府元龟·词臣部》录有元和九年十月《授杜元颖知制诰敕》,称其"藻思清华,器识冲远,自参密命,备竭忠勤"。

是岁冬,吐蕃使至,元颖奉敕撰《赐吐蕃敕书》,今存《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四者,犹见其"宣皇猷于绝域"的典重辞章。洪迈《容斋随笔》论唐制诰之体,特举元颖此篇为"得代言之体"的典范。而《白居易集》卷四十五《杜元颖等赐勋制》,更实证其"奉职纶闱,克勤文翰"的劳绩,恰如《文苑英华》所赞"挥毫而风雨惊,落纸则鸾回"。

公元816年

转任郎中、知制诰,依前充任翰林学士

元和十一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之际,杜元颖的青袍换作了绯色。这位以"文采温丽"著称的学士,在《旧唐书·穆宗纪》中留下"转考功郎中、知制诰,学士如故"的简练记载时,正于大明宫翰林院北厅的松窗下,以兔毫笔饱蘸朱砂,草拟着关系帝国运转的诏敕。

考功郎中一职,《唐六典》载其"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而"知制诰"之衔尤重。元稹在《杜君墓志铭》中特别提及"凡诰令之重,必与公参焉",可见此时杜元颖已进入帝国核心文书系统。白居易《杜佑致仕制》即出其手,文中"以忠贞为圭臬,以仁义为城池"之句,恰可映照其制诰风格。李肇《翰林志》记载此时翰林学士"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拜免三公将相,皆特禀圣旨",杜元颖以双重身份参预机要,其奏状今虽不存,然《元氏长庆集》中存有元稹与之唱和诗三首,其中"夜伴词人宿玉堂"之句,可窥见其夜值禁中的情景。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五五〇所载:"元和十一年三月,以考功郎中、知制诰杜元颖充翰林学士。"此与两《唐书》互证,可知此次迁转实为加官而非调任。时人重"文翰之选",据《新唐书·百官志》载,知制诰者"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而翰林学士更是"内相"之选。杜元颖能"依前充学士",正合《容斋随笔》"唐翰林学士最为清要"的记载。

在转官当月,杜元颖参与草拟的《讨吴元济诏》震动朝野,《资治通鉴》载其"辞气严峻,天下传诵"。其制诰文书虽多散佚,然《文苑英华》卷四二一存有片段,其中"天讨有罪,朕不敢赦"等句,犹见其"典重明切"(《全唐文纪事》评语)之风。此时距其初入翰林已五载,据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所载,其名位已列于萧俛、钱徽之后,为第三席学士。

暮春时节,当杜元颖于延英殿谢恩时,殿角金凫炉吐出的青烟,与翰林院前新绽的紫薇花,共同见证了这个在《唐会要》卷五五被称为"制诰精当"的文臣,正步入其政治生涯的盛期。此后三年间,他将以双重身份参与平定淮西的战略谋划,这段经历在令狐楚《奏议集序》中被赞为"谋猷密启,文诰公传",恰是此段仕途的最佳注脚。

公元820年

唐穆宗继位,杜元颖迁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依旧充任翰林学士

元和十五年正月,穆宗即位。时翰林学士杜元颖,以词章敏妙,深得圣眷。《旧唐书·穆宗纪》载:"以翰林学士杜元颖为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紫金之赐,实为殊荣,按《唐会要》所记:"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五品已上服绯,金带。"元颖以五品官阶得赐紫金,足见恩遇之隆。

是时元颖仍兼翰林学士,掌丝纶之任。《翰林志》有云:"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元颖当值禁中,常秉烛夜制诏书,《元氏长庆集》中载其"每沐昼而三接,或焚膏而继晷",可见勤勉。穆宗好畋猎宴游,元颖尝以《谏畋猎表》进呈,其文有"暂劳永逸,暂费永宁"之句,《全唐文》收录此篇,足证其忠悃。

中书舍人之职,《唐六典》谓其"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元颖既居此位,又兼翰林,可谓清要。《杜牧集》中追述其叔祖元颖事迹云:"穆宗皇帝时,号为得人。"《册府元龟》亦载其"润色王言,典诰之任,时谓称职"。然《资治通鉴》亦暗指其"虽文采可观,而器识不足",此或为日后西川之失伏笔也。

公元821年

拜相,加朝散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

长庆元年(821年)正月,长安城尚浸在元日的余庆中,大明宫含元殿的金銮宝座上,穆宗李恒正以新君之姿颁下一道震动朝野的任命。《旧唐书·穆宗纪》载:"以朝议郎、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杜元颖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紫宸殿前,这位来自京兆杜氏的才俊身着绛纱袍,在侍中唱赞声中躬身接过相印,其腰间金鱼袋映着殿外积雪,灼灼生辉。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详录其进阶之路:"元颖以翰林学士入相,加朝散大夫,守中书侍郎。"按唐制,五品以上方得服绯佩银鱼,而杜元颖此番"赐紫金鱼袋"实为殊荣。《唐会要》卷五十一载:"长庆元年正月,翰林学士杜元颖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仍赐紫金鱼袋。"此乃循故事,宪宗朝李吉甫以翰林学士承旨拜相时亦得此赐,可见元颖已入宰辅重臣之列。

其兼领"集贤殿大学士"一职尤见器重。《玉海》引《集贤注记》云:"故事,宰相领馆职者皆为大学士。"当时集贤殿藏《开元书目》二万六千余卷,元颖以"判院事"总领校雠,白居易在《杜元颖等考校策问后赐食》诗中"紫泥忽自天边降"句,正是描摹此番君臣际会。元颖在《谢授同平章事表》中自陈:"臣本以章句小才,谬膺奖擢",然《册府元龟》卷七十四称其"在翰林日,书诏填委,动盈几案,元颖批答周敏",穆宗特敕"宜辍北门之务,俾参东阁之谋"。

此番拜相实与当时政局攸关。《资治通鉴》载:"时(段)文昌、(萧)俛执政,元颖与之同心辅政。"然考《杜公墓志》"每延英奏对,天子为之改容"之语,可见其以词臣出身,尤擅敷奏。元稹《承旨学士院记》详载翰林旧事,元颖在院时尝夜草《讨王廷凑诏》,"漏下数十刻而就",穆宗赞其"真翰林才也"。此番入相,恰值河朔再叛,朝廷亟需"通练典章"之士,《文苑英华》所收其《请修实录表》可见其"综核名实"之能。

暮鼓声中,新相朱衣导从出延英门,朱雀大街积雪初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追忆此景谓:"元颖以文章际会,致位鼎鼐。"然《旧唐书》本传终以"虽饰以文雅,而尤不练戎事"为评,恰似为四年后剑南之失伏笔。此时金銮殿上墨诏犹新,谁复料想紫宸荣光,终将湮没在西川烽烟之中?

公元824年

唐敬宗继位,杜元颖进封爵为建安郡公

宝历元年正月,长安城尚裹挟在料峭春寒中,太极宫的金銮殿却已燃起融融炉火。新即位的唐敬宗李湛端坐龙椅,丹墀下文武百官朱紫相映,其中一位青袍官员正伏案疾书——此人正是时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的杜元颖。《旧唐书·杜元颖传》载:"敬宗嗣位,以元颖充翰林学士承旨,赐紫金鱼袋",那支曾为穆宗草拟遗诏的御笔,此刻正勾勒出他仕途的新章。

三月戊申,朝廷诏书忽降。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以翰林学士杜元颖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而《新唐书·宰相表》更详载其封爵之事:"宝历元年三月戊申,元颖进封建安郡公"。当传诏宦官捧着泥金敕牒跨过光宅坊宅邸门槛时,杜元颖正与白居易对弈,棋枰上黑白交错如政局。白居易后来在《杜公墓志铭》中追忆:"公拜稽首,涕泗被面",这位历经四朝的文臣,终以"明练典故"之才跻身相位。

封爵典礼在含元殿举行。据《唐六典》规制,郡公当享"正二品,食邑二千户"待遇。杜元颖身着绣有九章纹的紫袍,腰佩水苍玉,在太常寺雅乐中接过鎏金铁券。唐人李肇《翰林志》特别记载其殊荣:"故事,拜相皆降麻,元颖独以翰林承旨直宣"——这打破常规的宣制方式,暗含少年天子对这位"文辞清丽"老臣的倚重。

然而荣耀背后暗流涌动。《旧唐书》指其"以奸佞相济",而《册府元龟·宰辅部》则记载同年六月,杜元颖便遭御史萧俛弹劾"朋比连结"。建安郡公的爵位尚未焐热,西南边陲已传来南诏犯境的消息,这位于次年即因"减削士卒衣粮"引发蜀中动乱的宰相,此刻却仍在曲江宴上吟诵着"玉树琼枝作烟萝"的诗句。

公元825年

出镇西川,接替段文昌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宝历元年(825年)正月,当长安城尚沉浸在元日朝会的余韵中,一道制书自大明宫飞出:"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杜元颖检校礼部尚书,充剑南西川节度使。"《旧唐书·穆宗纪》这短短二十余字,却揭开了中晚唐时期西南边陲军政更迭的重要一页。

杜元颖此次出镇,实乃接替前任节度使段文昌。据《新唐书·段文昌传》载,文昌"长庆二年节度西川,在镇逾三年",其人"务私第为胜,以贿闻",然《资治通鉴》却称其"治尚宽静",这种矛盾记载恰反映出藩镇大员的多面性。当文昌被征召回朝任兵部尚书时,朝廷选择以"词臣"杜元颖继任,这个决定本身便耐人寻味——元颖乃贞元末进士,以文采见重于宪宗,《唐会要》称其"每承顾问,必以古义讽谕",而今却要执掌"地险民富"的剑南要冲。

赴任途中,元颖必曾忆及二十年前韦皋治蜀的盛况。《册府元龟》载韦皋"开青溪道以通群蛮,缮修甲兵以防吐蕃",而此刻的西川却面临南诏蠢动的新局势。元颖到任后,立即展现出与文臣形象迥异的治军之姿。《旧唐书》本传记其"以奇丽结主知,及镇蜀,颇自矜大",而李德裕在《次柳氏旧闻》中更尖锐批评其"减削士卒衣粮",这些记载虽带贬义,却折射出节度使在军需调度上的现实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的元颖《谢置柔远军表》透露了其边防策略:"臣当道所置柔远一军,专控西山八国...俾其侦逻,以静边隅。"这与《蛮书》所载"南诏潜通吐蕃,寇逼蜀境"的威胁形成呼应。元颖在军事部署上的审慎,与其在文牍中自诩"万里长城"(《谢赐冬衣状》)的豪语,构成了这位儒将的矛盾肖像。

然历史对元颖的评价终究严苛。《新唐书》指其"不识大体,以取媚固宠",司马光更在《通鉴考异》中引《云南事状》称其"不恤军士,怨声盈路"。这些批评背后,实则是825年后南诏频繁入寇的危局已现端倪。当元颖在成都府衙批阅公文时,恐怕未曾料到,六年后他将因南诏攻陷成都外郭而遭贬循州——这场大祸的伏笔,或许正埋在这个文士节度使初掌西川的宝历元年。

公元830年

南诏入侵,杜元颖不晓军事,且削减士兵衣粮,导致边防松弛,蜀地百姓深受其害。他被贬为邵州刺史,再贬为循州司马

宝历二年(826年),杜元颖以宰相衔出镇西川。然《旧唐书·杜元颖传》载其"自以勋阶早达,昧于绥抚",在蜀地竟"减削士卒衣粮",致使"西南戍边之卒,衣食不足,皆入蛮境钞盗以自给"。元稹为其撰墓志时亦不得不承认"西南夷稍不循法"。

大和三年(829年)冬,南诏王嵯巅趁势"举众袭戎、巂、邛三州,陷之"(《资治通鉴》卷244)。《新唐书·南诏传》详记其惨状:"蛮兵入成都,止西郛十日,掠子女工伎数万,引而南,人惧自杀者不胜计。"时人李德裕在《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痛陈:"元颖不能抚循,减削军食,怨苦之人,竟为乡导。"

《册府元龟》卷450记载尤为触目:"南诏乘我无备,掩我不虞,驱剽吏人,发掘坟墓,僵尸满野,流血洒途。"而杜元颖竟"但于子城自固",致使"百姓有杂蛮军者,皆缚手钉于城上"。白居易《蛮子朝》诗"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之句,恰成此役写照。

朝廷震怒,据《唐大诏令集》卷57载:"可循州司马,仍驰驿发遣。"李德裕继任后奏称:"闻南诏以所掠蜀人二千及金帛赂遗吐蕃。"(《旧唐书·李德裕传》)这场因"不晓军事"引发的祸患,终使这位"穆宗朝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壁记注补》)落得"卒于贬所"(《新唐书·杜元颖传》)的结局。

范祖禹在《唐鉴》中评曰:"元颖以文辞得幸,不练戎事,乃减削军食以充贡献。"诚哉斯言!蜀地疮痍,实为晚唐边患之殷鉴。

公元838年

杜元颖在循州司马任上去世

岭南的瘴疠之气终年不散,循州司马杜元颖在开成三年(838年)某个溽暑蒸人的日子,于贬所悄然离世。这位曾经"以文雅称于时"(《旧唐书·杜元颖传》)的前西川节度使,生命最终定格在帝国最南端的蛮荒之地,正如《资治通鉴》所载:"元颖坐贬循州司马,卒于贬所"。

他的死亡在长安朝廷未激起丝毫涟漪。自太和三年(829年)因南诏攻陷成都获罪以来,这位宪宗朝"每诏令典册,必委元颖起草"(《新唐书·杜元颖传》)的翰林学士,早已被政治漩涡吞噬殆尽。李德裕在《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透露的细节令人唏�:"家口饥寒,不能自存",连丧葬费用都需朝廷特批"赐绢二百匹"(《全唐文》卷七〇三)。这与其说是一种恩恤,不如说是对昔日"精敏绝人"(《册府元龟》卷五五〇)的宰相最后的体面安排。

循州司马这个从六品下的闲职,实则是帝国流放体系中的一环。唐人刘恂《岭表录异》记载此地"炎瘴尤甚,谓之瘴乡",杜元颖在此度过的最后九年,恰如白居易所讽"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贬江州司马》)。《唐会要》卷四一载其罪名"失守藩镇",而《旧唐书·文宗纪》开成三年条仅以"前循州司马杜元颖卒"七字草草收束其生平,与当年"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学士"(《册府元龟》卷五五一)的荣宠形成残酷对照。

在岭南潮湿的空气中,杜元颖或许会想起长庆三年(823年)那个雪夜。彼时他正以中书舍人身份在翰林院当值,宪宗皇帝特赐"金銮殿上烛,仙掖月中香"(《杜元颖墓志》)。而今墓志虽称其"文学政事,俱为称首",但《新唐书》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元颖以自欲得镇,乃减军士衣粮",直指其导致南诏入侵的祸根。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同一个人的形象,在官方档案与私人记述中竟如此割裂。

当循州衙署的胥吏将死亡文书递往长安时,珠江口的商船正载着波斯琉璃与南洋香料逆流而上。这个曾经"尤精《文选》学"(《册府元龟》卷六〇〇)的文人,最终化作岭南红土的一部分。元稹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今已散佚,唯有《全唐文》卷六五四保留的制诰残篇,尚能窥见朝廷对其"早以艺文,擢于班列"的追认。在九世纪大唐的权力版图上,杜元颖之死不过是一粒微尘的飘落,却折射出中晚唐文人官僚在政治倾轧中的典型命运。

重泉生美玉,积水异常流。始玩清堪赏,因知宝可求。 斗回虹气见,磬折紫光浮。中矩皆明德,同方叶至柔。 月华偏共映,风暖伫将...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杜元颖同年出生

张又新

775年-837年

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工部侍郎张荐之子。他在元和九年(814年)以状元及第,又在制科考试中得第一名,被时人称为“张三头”。张又新善写诗文,其诗多为纪游、赠答之作。他一生在仕途上反复无常,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李逢吉、李训等,其行为受到时人诟病。

与杜元颖同年出生

卢贞

775年-858年

卢贞,字子蒙,唐代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擅长诗文创作。在仕途上,卢贞历任多个官职,其为官期间,秉持公正,关心民生,致力于地方治理与发展。在文学方面,他与当时诸多文人雅士交往密切,诗歌唱和,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生活。

比杜元颖小1岁

郑澣

776年-839年

郑澣,本名涵,郑馀庆之子,荥阳人。他自幼勤奋好学,以文学才华著称。在仕途上历经多职,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清正廉洁闻名,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曾为唐文宗讲解经史,其讲解深入浅出,深受文宗赞赏。此外,他还参与了一些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编撰工作,为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比杜元颖小1岁

白行简

776年-826年

白行简,字知退,是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弟。他自幼聪慧,擅长辞赋。其文学创作风格与白居易相近,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他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尤为著名,以其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成为唐传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如戏曲、小说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著有《三梦记》等作品。

比杜元颖小1岁

独孤申叔

776年-807年

独孤申叔,字子重,是唐代的一位文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辞。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是当时文坛的活跃人物。其文章风格独特,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充分展现其才华。

比杜元颖大2岁

李渤

773年-831年

李渤,字濬之,号白鹿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是唐代的一位重要人物,自幼孤苦,励志于学,隐居在嵩山、庐山等地。李渤品行高洁,不随波逐流,以学识和品德闻名。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针砭时弊,对当时的朝政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其文学创作也颇有成就,诗文风格质朴,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