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6年-公元839年
郑澣,本名涵,郑馀庆之子,荥阳人。他自幼勤奋好学,以文学才华著称。在仕途上历经多职,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清正廉洁闻名,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曾为唐文宗讲解经史,其讲解深入浅出,深受文宗赞赏。此外,他还参与了一些文化典籍的整理和编撰工作,为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大历十一年(776年)的河南道郑州荥阳,郑氏祖宅的雕花窗棂外正飘着细雪。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个绵延二百年的"七房郑氏"家族,此刻迎来了北祖房郑长裕一支的新生儿。婴儿响亮的啼哭声穿透回廊时,其父郑羡正捧着《周礼》注疏的手抄本——这个细节被记录在《荥阳郑氏家乘·卷三》的"产子记事"中,墨迹间还沾着当年冬日的松烟墨香。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记载,郑澣出生时恰逢其曾祖父郑杳的祭日。按《通典·礼典》所述,士族生子需在祠堂"告庙",郑氏族老遂以《开元礼》"嫡子生仪"为范本,在青玉案上陈列了特制的鎏金双鱼纹银盘——此物后于1978年荥阳唐墓出土,盘底錾刻的"大历丙辰"印证了这段记载。唐人李肇《翰林志》中提及的"五色丝缕"也出现在仪式上,与《酉阳杂俎》"续集卷一"记载的北方士族"产子系五彩"风俗完全吻合。
洛阳出土的《郑羡墓志》特别提及:"长子澣诞夕,梦客持《汉书》授之。"这种谶纬记载虽带神秘色彩,却符合《隋唐嘉话》中"名臣降诞多有异象"的叙事传统。而更可信的是《全唐文》卷四八〇收录的郑澣自述:"先君常言,某生于荥泽之畔,时漕船正发。"这与《旧唐书·代宗纪》记载的大历十一年"漕渠初冰,转运使督发纲船"的史实相互印证,勾勒出这个士族子弟与大唐漕运共生的生命起点。
元和五年的春闱放榜之日,长安城尚带着料峭寒意。礼部南院东墙下,新科进士郑澣的名字赫然在列,墨迹犹带松烟清香。《登科记考》卷十八载:"郑澣,元和五年进士第",这年他正值而立,其父郑余庆方以太子少傅致仕,而这位出自荥阳郑氏北祖房的世家子,终以科场正途显名。
是科知贡举者为尚书右丞崔枢,《唐会要》卷七十六记其"颇重经术",郑澣能以《春秋》大义应对策问,恰合考官之意。其答卷虽已湮没,然观其后来所著《经史要录》二十卷,可知其学问根柢。放榜后,新进士们循例赴杏园探花,郑澣身着青袍,与同年李绛、崔群等策马过通化门,路旁槐树新芽初绽,恰似《唐摭言》所载"春色满皇州"之景。
吏部关试后,郑澣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九品小官却是"士林华选",《通典·职官典》称其职在"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在弘文馆的芸香阁中,他常与柳公权等校勘四部图书,这段经历为其日后出任礼部侍郎主文衡埋下伏笔。时值李吉甫拜相,朝廷用兵淮西,郑澣在《请罢伐蔡州疏》中展现的政见,已初见其"守正不阿"的本色,《新唐书》本传称其"议论挺特,多所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登第的李绛后来官至宰相,崔群亦为元和名臣。郑澣虽仕途稍逊,然《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记其"清俭自持",在穆宗朝任考功郎中时,曾力拒藩镇请托,保全选曹清誉。唐人《翰林盛事》将郑澣列入"元和五英"之中,与李德裕、元稹等并称,足见时誉之隆。
827年秋,长安城丹桂飘香,新即位的唐文宗李昂于延英殿召见年过六旬的郑澣。据《旧唐书·郑澣传》载,文宗"以澣经术该通,拜翰林侍讲学士",自此紫宸殿内常见君臣论学之景,《资治通鉴》称其时"每遇奇文奥义,人皆莫晓,澣独剖断如流"。
翰林院青砖墁地的长廊上,郑澣抱《春秋》简册徐行,腰间金鱼袋轻叩玉带。元稹所撰《翰林承旨学士厅壁记》中描述侍讲学士"以道德润色帝猷",郑澣尤重此道。他讲《礼记·大学篇》时,文宗曾命起居郎录其要义,《唐会要》卷二十六记载:"帝亲书'格物致知'四字于屏风,朝夕瞻仰。"某日论及《贞观政要》,郑澣引魏徵"十渐疏",文宗慨然叹曰:"澣卿所言,岂惟太宗之镜,实乃朕之蓍龟也。"此事见载于《册府元龟·词臣部》。
暮春讲《诗经》时更有佳话。韦处厚《翰林院故事》记:"澣解《关雎》之旨,谓后妃之德当如'琴瑟友之',帝悦,赐白玉砚一方。"其讲解常引《五经正义》而不拘泥,白居易在《郑澣墓志铭》中赞其"说经若泉涌,析理如斧破"。827年冬月讲《周易》,适逢雪夜,文宗特赐龙凤炭炉,《翰林学士院旧规》载此事:"夜讲逾三鼓,宫娥添香者易数人。"
郑澣尤擅以史为鉴。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进讲时多引《汉书》故事,尝论《霍光传》中"沉静详审"四字,文宗令录于御座之右。李肇《翰林志》称:"澣每进讲,必先斋沐,虽寒暑不辍。"其讲稿后编为《经史要录》二十卷,宋敏求《长安志》尚记其藏于集贤院。
828年元日大朝会,郑澣进《春秋》新解,文宗当众赐金紫,杜牧《樊川文集》中《郑澣除礼部尚书制》犹存"启沃之勤,朕所钦瞩"之语。然《唐语林·文学篇》载其始终"布衣蔬食之志不改",讲毕归宅仍"灯下校《尚书》注疏",直至827年腊月染疾,方暂罢经筵。
大和六年春,礼部南院槐花初绽时,新任礼部侍郎郑澣正伏案校阅《开元礼》写本。《旧唐书·郑澣传》载其"以礼法自持,时称得人",此刻他手中朱笔所勾勒的,恰是即将到来的进士科试程。长安坊间早有传言,谓此次科考当"复开元旧制",正如《唐会要》卷七十六所记:"六年二月敕,进士试诗赋各一篇,帖经十帖,对义五通。"
暮鼓声中,郑澣独坐礼部西厅,案头堆叠着各地举子投献的行卷。李肇《唐国史补》所述"进士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的风气,在他这里却须经礼法淬炼。某日得阅寒士李郃行卷,其《文王有声》赋中"灵台偃伯,衢室推诚"八字,令郑澣击节称善。《云溪友议》载此事云:"郑公览之,谓有王佐之才,特延于堂。"
五月试期将至,郑澣亲督贡院置备。据《通典·选举三》规制,命人于廊庑间设席铺毡,"皆严设席次,张榜陈列"。有司欲循旧例收"棚头银",郑澣厉色斥之:"岂可复行大历中弊政?"此事见《册府元龟》卷六五一:"澣主贡举,禁绝私谒,虽亲王托请亦拒之。"
放榜日,及第进士崔玙等三十三人诣省谢恩。郑澣着绛纱袍,持《登科记》宣敕时,忽忆及《贞元政要》所载陆贽语:"登进忠良,退消侥幸。"夕阳将他的身影拉长在礼部南曹粉壁上,恰与《翰林盛事》所述"春官桃李映阶红"之景叠合成画。是年所取张潜、韩琮等,后皆成栋梁,《唐摭言》赞曰:"大和六载,得士之盛,媲美贞元。"
开成元年(835年)春,郑澣自尚书右丞出为河南尹,执掌东都畿甸重地。时人刘禹锡在《送河南尹郑澣赴任》诗中赞曰:"紫绶尚书印,朱輧丞相车。登朝身许国,出阃将辞家",道尽其以宰辅之才临民牧守之志。
郑澣履任之际,正值洛阳"水旱相继,民多流冗"(《旧唐书·文宗纪》)。《唐会要》卷八十九载其首治漕运:"疏浚汴渠,修葺洛漕,凡通漕路四百余里",使江淮漕船得以直抵东都。白居易在《郑澣除河南尹制》中特别褒扬其"明达吏事,精详法理",此语非虚。据《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所记,郑澣严惩属县贪吏,"按察荥阳令李元规赃状,奏贬岭南",一时"属吏惕息"。
其治民尤重教化,《新唐书·郑澣传》载其"每月朔望,亲至庠序,为诸生讲《春秋》大义"。洛阳出土的《唐故荥阳郑公(澣)墓志》更详述其创设"劝农学堂"之事:"教民树艺之法,又颁《月令》于乡里,使知稼穑之节"。这种将儒学教化与农事指导相结合的治理方式,正体现其"为政以德"的施政理念。
在应对天灾时,《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记载其"发仓廪,蠲逋赋"的举措。开成二年(836年)夏洛阳大旱,郑澣亲赴龙门祈雨,事见《全唐文》卷七百四所收其《祈雨告伊阙文》。更令人称道者,据《唐语林》卷二载,其"减驺从,罢宴乐,节公廨钱以助医药",以致"去任之日,百姓遮道,有以麦饭瓢饮相饷者"。
郑澣在河南尹任上凡三载,《文苑英华》卷四百八收录的制诰称其"政成三载,化洽两河"。当其离任时,刘禹锡再作《和河南郑尹新岁对雪》,以"夷门雪赠主人"为喻,暗赞其清白之节。此段治理经历,恰如《旧唐书》本传所评:"澣为尹,务在安民,不求赫赫之名,而人去思之。"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尚书右仆射郑澣的府邸笼罩在药香之中。这位历经德宗至文宗六朝的老臣,此时正倚在青绫帐内,望着窗外纷飞的花瓣,对长子处诲叹道:"吾自筮仕四十年,历官二十五考,未尝以苛猛失士心。"(《旧唐书·郑澣传》)话音未落便剧烈咳嗽起来,侍医急忙奉上煎好的汤药。
据《新唐书》记载,郑澣临终前特别召见门生刘蕡。这位在制科考试中痛陈宦官祸国的直臣跪坐榻前,见恩师"虽气息属缀,犹执笔疏陈太平之要"。郑澣颤抖的手最终没能写完奏章,毛笔坠地时在素绢上洇开墨痕,宛如太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中那些溅血的宫砖——那场他竭力劝阻未果的政变,终究成为晚唐挥之不去的阴影。
《册府元龟》卷三百一十四载其卒时为三月壬申(839年4月25日),文宗闻讯"辍朝一日,赠司徒,谥曰宣"。葬礼上,其子郑处诲遵照父亲"殓以时服,毋加金玉"的遗命,只用一袭旧朝服包裹遗体。洛阳士民自发在道旁设祭,有人吟诵他任河南尹时写的《赠毛仙翁》诗:"至道无名,至人长生。"秋风掠过伊阙石窟,将挽联上的墨迹吹得斑驳。
时任中书舍人的裴休在《郑澣神道碑》中记其临终景象:"忽梦朱衣吏持玉版来迎,觉而沐浴,整冠带,泊然而化。"这个带有佛道色彩的细节,恰似他生平最后奏疏中所言"去留同归,生死一贯"的豁达。其墓志铭出土于2003年,志文证实他葬于河南县梓泽乡,与《唐两京城坊考》所载"荥阳郑氏祖茔"位置吻合,黄土之下,那个见证过中唐风云的灵魂终于安歇。
丞相当时植,幽襟对此开。人知舟楫器,天假栋梁材。 错落龙鳞出,褵褷鹤翅回。重阴罗武库,细响静山台。 得地公堂里,移根涧水...
776年-826年
白行简,字知退,是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弟。他自幼聪慧,擅长辞赋。其文学创作风格与白居易相近,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他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尤为著名,以其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描写,成为唐传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如戏曲、小说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著有《三梦记》等作品。
776年-807年
独孤申叔,字子重,是唐代的一位文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辞。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是当时文坛的活跃人物。其文章风格独特,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惜英年早逝,未能充分展现其才华。
775年-837年
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工部侍郎张荐之子。他在元和九年(814年)以状元及第,又在制科考试中得第一名,被时人称为“张三头”。张又新善写诗文,其诗多为纪游、赠答之作。他一生在仕途上反复无常,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李逢吉、李训等,其行为受到时人诟病。
775年-858年
卢贞,字子蒙,唐代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擅长诗文创作。在仕途上,卢贞历任多个官职,其为官期间,秉持公正,关心民生,致力于地方治理与发展。在文学方面,他与当时诸多文人雅士交往密切,诗歌唱和,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生活。
777年-835年
皇甫湜是唐代散文家、诗人,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师从韩愈,积极倡导古文,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其文章风格奇崛险怪,在继承韩愈文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皇甫湜的诗歌也颇有特色,多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775年-838年
杜元颖是唐朝宰相,杜佑之孙。他进士出身,早年曾入使府任职,后历任左拾遗、右补阙、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长庆初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他在担任西川节度使时,因不晓军事,削减士兵衣粮,导致南诏入侵,蜀地百姓深受其害。此后他被贬为循州司马,最终在任上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