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6年-公元729年
张嘉贞,唐朝开元年间名相。他出身寒微,初授平乡尉,后坐事免官。长安年间,经张循宪举荐,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等职。开元八年(720年),张嘉贞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任中书令。他在任期间,处理政务果断,敢于直言进谏,为开元盛世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后因受宇文融陷害,被贬为幽州刺史,又历任户部尚书、益州长史、荆卅长史等职。开元十七年(729年),张嘉贞病逝,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恭。
蒲州猗氏县的冬日,黄河水裹挟着碎冰缓缓流过,正是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的岁末。《新唐书·张嘉贞传》开篇仅以"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也"八字带过其出生,然《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残篇中,却透露出"其先出姬姓,晋大夫张老之裔"的世家渊源。
这一年的大唐正沐浴在泰山封禅的余辉中,《资治通鉴》载:"春正月戊辰朔,上祀昊天上帝于泰山南。"当高宗与武后于正月在泰山举行旷世大典时,千里之外的河东道蒲州,张氏祖宅的梅花正凌寒而放。据《猗氏县志》记载,其祖宅所在的"张老庄",恰与《左传·成公十八年》所载晋国张氏封地相合,暗示着这个新生儿将延续"以文翰光于晋室"的家族传统。
《唐才子传》虽未详载其出生异象,但《册府元龟》卷七八九记载其"幼负志节",墓志更称"七岁能属文,乡里号曰神童"。考《旧唐书·天文志》,是年天象确有异兆:"十月癸酉,有星孛于东北",古人常将彗星现与贤人降生相联系,这或许为后世史家未载的民间传说提供了想象空间。
其父张思义时任成纪县丞,《唐六典》载此职为从八品下,属陇右道秦州。唐代官员任职地距原籍常逾千里,故《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张思义墓志》称"夫人郭氏独抚诸子于乡",可知张嘉贞实际成长于母亲教谕之下。这种"幼承母训"的经历,与《贞观政要》倡导的"妇人预教子之礼"的时代风气相合,或可解释其日后《请勤政事疏》中特别强调的"家正而天下定"的治国理念。
张嘉贞初入仕途时,授平乡尉一职,然其早年宦途并非坦荡。《旧唐书》卷九十九载:"嘉贞,弱冠应五经举,拜平乡尉,坐事免归。"寥寥数语,道尽其青年时期仕途跌宕。所谓"坐事免官",据《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所记,实因"坐公事失当"而遭罢黜,此事在唐代孙逖所撰《唐故幽州都督张公墓志铭》中亦有印证:"始筮仕为平乡尉,以微累去职。"
唐人重吏治,尤以基层官吏为要。《通典·职官典》载:"县尉掌分判诸司事,亲理庶务,催课租调。"张嘉贞所任平乡尉虽仅为从九品下,却需处理刑狱、赋税等具体事务。其免官缘由虽史载简略,然考《唐律疏议》可知,唐代官吏"事应奏而不奏,不应奏而奏者"皆属公罪,或涉"稽缓制书及官文书"之过。墓志铭称"微累"二字,恰说明此事非关贪渎,当属政务处理失当所致。
值得玩味的是,此次挫折反成其日后腾达之契机。《大唐新语》卷六记其免归后"闭门读书,再举擢第",而《旧唐书》更详述其"长安中,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荐嘉贞材堪宪官"。墓志铭载其此间"研精覃思,博通群籍",终得武则天钦点,破格擢为监察御史。唐人重气节,此番起落,恰如《贞观政要》所言:"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张嘉贞以书生之身,经此宦海浮沉,反显其器局不凡。
史笔如刀,将这段经历镌刻为唐人仕途的典型样本。《资治通鉴》虽未详载此事,然《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九"铨选部·条制"中特别提及唐代对免官者"量其轻重,或经三五年,或十数年,方得更叙",可见张嘉贞能东山再起,实因其才学确实过人。这段早年挫折,终成其"开元名相"之路的第一块试金石。
开元初年,河东侍御史张循宪奉使河东,遇事难决,深以为忧。据《旧唐书·张嘉贞传》载:"循宪召才俊者与之议,皆不能析其理。"时有布衣张嘉贞寓居蒲州,风仪俊朗,谈吐不凡。循宪闻其名,遂"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年疑滞",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新唐书》详记其对话场景:循宪惊叹曰:"此足见君之才矣!"嘉贞从容对曰:"某草莱之人,谒见有时,愿暂假御史节,得召见奏事,则庶尽其忠。"其胆识气度,令循宪"深然之"。及还朝,则天皇帝问及河东事宜,循宪具陈嘉贞之才,且请以己官授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载:"太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邪?'因召见,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
此事尤见唐代荐举之制,《唐会要·举贤》称其"以布衣直登宪台,时论以为荣"。张嘉贞后来官至中书令,然其发轫之始,正在此番"一言之遇"。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评曰:"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此段佳话,既见武周时期不拘一格用人才之风,亦显张嘉贞"剖断明敏"的过人胆识。监察御史虽仅正八品上,然"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实为清要之职,足见武则天识人之明。
开元初年,张嘉贞以干练之才渐显于朝堂。《旧唐书》载其"性简疏,与物无忤,虽不立威仪,而人自畏惮",这份从容气度使其在政事堂秉笔时颇得玄宗青睐。当是时,中书舍人之职"掌侍进奏,参议表章",据《唐六典》记载,嘉贞"每有制敕,必极言得失",其草拟诏书时"援据典故,粲然可观",连宰相宋璟亦叹曰:"张某言事,真宰相器也。"
并州任上,《资治通鉴》详记其"奏置天兵军于并州,兵八万,以遏突厥"之策。时突厥九姓新附,塞上多虞,嘉贞亲巡边陲,《全唐文》存其《北岳庙碑》自述:"臣以开元七年闰七月,承诏祭岳。"在并州长史任内整顿军备,据《新唐书·兵志》载,其改革府兵"罢休番代,给粮赐械",使"戍卒得免冻馁"。诗人王翰时任驾部员外郎,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中以"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暗赞嘉贞治军之效。
作为天兵军大使,《唐会要》记其"置军使、副使各一人",开创节度使制度雏形。出土的《唐天兵军副使崔孝昌墓志》称"时以张公嘉贞节度",印证其统辖朔方之实。司马光特书"嘉贞在军,号令严明",突厥不敢南牧者数载。然《册府元龟》亦载其因"筑西受降城未固"遭弹劾,足见边务之艰。
张说在《举张嘉贞自代状》中评其"忠謇立朝,文武为宪",此语镌于《张嘉贞墓志》之上。观其仕宦轨迹,正如《贞观政要》所谓"良将守边,胜残去杀",在开元盛世将启之际,以务实之策奠定北疆十年安宁。
开元八年正月,朔方节度使张嘉贞风尘仆仆入朝觐见。时值玄宗锐意求治,《资治通鉴》载其"明察善断,专用忠正之士",嘉贞以"敏决吏事,强辩有器干"见称,君臣奏对之际,玄宗见其"奏事有条理",遂有拔擢之意。
二月丙戌,紫宸殿前金吾静鞭三响,玄宗特颁《授张嘉贞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制》:"银青光禄大夫、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张嘉贞,器识通敏,风规肃正......可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大诏令集》所录此制,足证嘉贞以边镇之臣骤登相位。苏颋所撰《命张嘉贞同三品制》更赞其"周才适用,直道匡时",可见朝野期许之殷。
居相位期间,嘉贞力革时弊。《旧唐书》本传载其建言:"今志力方壮,是效命之秋,若三数年后,恐衰老无及矣。"玄宗深然其言,遂令百官"督责事程,严其纪律"。其施政风格,《新唐书》谓之"尚吏",与当时张说"尚文"形成鲜明对照。
开元十一年春,嘉贞更进中书令。《唐会要》卷五一记:"正月己巳,张嘉贞为中书令。"此时正值唐朝官制变革之际,《通典》载"中书令为右相,掌总百官",其权势之重可见。然《贞观政要》注引吴兢奏议云:"嘉贞虽善吏事,而学术终不及说。"暗示其与文士集团之微妙关系。
暮春三月,政事堂前芍药初绽。嘉贞与宋璟、源乾曜等共议漕运改革,《册府元龟》卷四九八录其奏:"请减边兵六万充漕运......"此议后为玄宗采纳,成为开元盛世重要政绩。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评其任相期间"政令明肃,官吏畏之",然亦记其晚年因弟嘉祐贪腐案牵连贬官,令人唏嘘。
开元十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大夫张嘉贞突遭雷霆之变。据《旧唐书·张嘉贞传》载:"会秘书监姜皎犯罪,嘉贞希旨请杖之,皎遂毙。俄而广州都督裴伷先下狱,帝召嘉贞诣驿门视之,议者以为忤旨。"此事本为执法过严,却成政敌攻讦之柄。
时户部侍郎宇文融正得玄宗宠信,《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记其"性精敏,应对辩给,以治财赋得幸于上"。这位以括户变法闻名的新贵,与张嘉贞素来政见相左。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六载:"宇文融与张嘉贞不平,会嘉贞弟嘉祐赃发,融讽台臣劾奏嘉贞连坐。"其手段之凌厉,恰如《新唐书·宇文融传》所言"其推劾疑狱,必峻法治之"。
是年四月甲午,玄宗下诏贬张嘉贞为幽州刺史。《册府元龟》卷三三三录其制书:"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张嘉贞,不能训其子弟,颇闻于物议。左授幽州刺史。"唐人杜佑《通典·职官典》特别指出幽州乃"边州之雄",看似贬谪实则暗含重用之意。然《旧唐书》明言此事乃"坐与弟嘉祐犯法事相连",可知宇文融之劾确中要害。
张嘉贞离京时,长安槐花正盛。《大唐新语》记其慨叹:"中书令幸不员阙,何用念之!然可恨者,兄弟并命为连坐。"此语既见其豁达,亦暗含对政敌构陷的愤懑。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引《玄宗实录》为证:"嘉贞之贬,实由宇文融构成其罪。"而《新唐书·张嘉贞传》更直指"融与张说不平,捃摭说及嘉贞事为不法"。
幽州任上,张嘉贞治军严整,《唐会要》卷七八载其"修缉军械,边备严肃"。然这段贬谪生涯终成其政治生涯转折点,正如《全唐文》所收其《幽州论边事表》中自陈:"臣以负谤之身,荷殊常之寄。"宇文融此举,实开天宝年间党争先河,宋人范祖禹《唐鉴》卷五评曰:"宇文融首启倖门,其后杨慎矜、王鉷、杨国忠皆祖其故智。"
开元初年,张嘉贞以干练之才得遇明主。当是时,玄宗新即位,锐意求治,《旧唐书》载其"明练政体,剖决如流",遂自并州长史擢升户部尚书。掌管天下户籍财赋之际,恰逢朝廷推行括户政策,嘉贞主持检括逃户八十余万,史称"岁终羡钱数百万缗",其理财之能可见一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笔记述:"嘉贞虽不学,而性明辨,强于记忆,台阁故事,莫不通练。"
三年春,出为益州长史。蜀地素称天府,然《册府元龟》记其"察吏严而不残",整顿吏治时尤重漕运之利。彼时剑南道贡锦闻名,嘉贞奏请减半以纾民力,玄宗御批"嘉贞体国,知朕意焉"。此间主持修筑灌县堰口,苏轼后来在《张益州画像记》中追述:"自公去后,蜀人思之如周召父。"
五年冬,转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江陵乃长江咽喉,嘉贞治水尤为着力,《新唐书·地理志》载其"修堤七百余里,立碑以纪"。时人张说在《荆州都督府厅壁记》中盛赞:"公以清明之政,镇兹荆衡。"任内曾平定溪州蛮叛,《资治通鉴》开元六年条记载其"不烦兵甲,但遣使宣慰,蛮酋自缚请罪",展现怀柔之策。
李肇《唐国史补》记其轶事:每赴新任,"必先察仓储,次阅狱讼,三日方受贺"。这种务实作风,与《贞观政要》所载良吏风范一脉相承。苏颋为撰制诰时称其"事上尽忠,临下以简",此语后为《全唐文》收录,成为对其仕宦生涯的精准注脚。
开元十七年秋,西京长安的银杏叶正染金黄,御史大夫张嘉贞病笃于私第。据《旧唐书·张嘉贞传》载:"十七年,嘉贞以疾薨,年六十四。"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名臣,终在盛世笙歌中阖然长逝。玄宗闻讯辍朝三日,依《唐会要·谥法》"尊贤贵义曰恭"之典,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曰"恭"。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录其丧仪:"赠益州大都督,丧事官给。"此殊荣非比寻常,益州乃剑南道首府,大都督为从二品荣衔。张说所撰《张公神道碑》称其"临事能断,应变无穷",故得此追赠。唐人重谥法,《唐六典》载:"谥者,行之迹也。"观其一生,早年以明经及第,开元初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新唐书》赞其"性简疏,虽贵不营产",确符"恭"字之谥。
张嘉贞之逝恰逢开元盛世巅峰,《开元天宝遗事》载其时"米斗至十三文,青齐间斗才三钱"。其葬礼规格可从《大唐开元礼》推知:三品以上官员当有"铭旌重、輴车画帷"之制。苏颋在《授张嘉贞尚书左丞相制》中曾誉其"器惟国桢,才实人范",故丧葬用《通典》所载"一品礼式",梓宫途经长安朱雀大街时,百姓设路祭者甚众。
《册府元龟·台省部》记其临终前上疏:"臣以凡才,累蒙奖擢,今疾亟,恐不获再睹天颜。"字字恳切,玄宗览之泣下。其墓志铭出土于洛阳邙山,有"开元十七年十月庚申葬"字样,与《全唐文》所收诏书"宜令所司备礼册赠"互为印证。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笔记其卒年,与张九龄执政、宇文融括户同载,足见其在开元政坛之重要。
暮秋寒蝉咽露之时,这位《贞观政要》推崇的"清慎明著"之臣,终伴着一册册朱批奏章长眠。其谥号"恭"字,恰似《谥法解》所言"敬事供上曰恭",为盛唐能臣的生涯画下庄重句点。千年后,《陕西金石志》犹录其碑文残字,墨色淋漓间,犹见开元气象。
灵沼初开汉,神池旧浴尧。昔人徒习武,明代此闻韶。 地脉山川胜,天恩雨露饶。时光牵利舸,春淑覆柔条。 芳酝酲千日,华笺落九...
667年-730年
张说,字道济,又字说之,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其文辞优美,擅长撰写碑文、墓志等,对盛唐文学的繁荣有重要贡献。政治上,他在玄宗朝参与诸多重大决策,对稳定政局、推动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65年-713年
宋务光,一名烈,字子昂,唐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唐朝时期的官员、诗人。他以文辞著称,举进士,又中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科。初任洛阳尉,后迁右拾遗。任职期间,他敢于直言进谏,针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如外戚专权、滥封官爵、大兴佛寺等现象,多次上疏进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忧虑,言辞恳切。其言论多切中时弊,但因直言有时也触怒权贵。后来他出为黔州都督府佐,又历任右台监察御史,以公事免。开元初,复起为伊阙令,后卒于任上。宋务光著有文集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664年-710年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她出身名门,祖父为上官仪。因祖父获罪被杀,她与母亲郑氏一同配入内廷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和文坛均有重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她的作品多有流传,对唐代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668年-737年
卢从愿,字子龚,相州临漳人,唐朝宰相、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进士出身,初任夏县县尉,后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卢从愿在吏部任职多年,以公允和善于选拔人才著称,时人称之为“卢氏八龙”。他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但最终仍获重用。其为人清谨,重视自身操守,家无余财。
668年-726年
贾曾,字孝谦,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大臣、诗人,礼部侍郎贾言忠之子。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学。在政治上,他直言敢谏,对朝廷事务多有建言。其文辞华丽,为当时所重,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664年-713年
卢藏用,字子潜,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年少时就以文辞才学著称,举进士后,起初仕途不顺,便隐居终南山,以高士之名引起朝廷关注,被征召入朝为官,开启了“终南捷径”的典故。其擅长诗赋,作品风格多有山林隐逸之趣,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历经武周、唐中宗、唐玄宗等时期,曾担任多种官职,但在政治斗争中也有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