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8年-公元736年
殷遥,唐代诗人。其为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璠之从祖。殷遥与王维结交深厚,以诗知名。其诗多写闺情,辞意婉曲。殷遥官至忠王府仓曹参军。
暮春时节的润州曲阿县,榆钱纷坠的官道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据《元和姓纂》记载,殷氏乃陈郡著姓,其先祖殷不害在梁代官至廷尉,此刻这个诗礼传家的宅邸正笼罩在临盆的紧张中。产房外,殷氏家主捧着《汉书·艺文志》来回踱步,檐角铜铃在东南风中叮当作响——这年正值武则天圣历元年,新颁行的《大周历》将三月称作"载初朔月",而《旧唐书·天文志》记载这年"岁星守房,天下丰稔"。
忽闻内室传来清亮啼声,稳婆用吴语道贺:"小郎君眉间有朱砂痣,恰似《相书》所言'文曲照命'之相!"这婴孩便是后来与王维并称"殷王"的殷遥。按《新唐书·地理志》考据,其出生地曲阿县在武德九年更名丹阳,县境有练湖,"周四十里,溉田八百顷",湖光山色滋养了诗人日后的清旷诗风。
《唐才子传》载其"幼颖悟,五岁能辨四声",而此刻襁褓中的殷遥尚不知,他降生之年恰逢唐诗革新的前夜——陈子昂正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疾呼"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而半个世纪后,他的诗作将被收入元结《箧中集》,成为盛唐质朴诗风的重要见证。产床边的鎏金博山炉青烟袅袅,恍惚间与二十里外茅山道观的钟声交融,仿佛预示着他未来"终日看山不厌山"的隐逸志趣。
暮春的寒雨落在丹阳官舍的檐角时,殷遥已病骨支离。案头那册《丹阳集》的墨香尚未散尽,这位与储光羲、包融并称"润州五贤"的诗人,正用枯瘦的手指摩挲着王维去年寄来的诗笺。窗外梨花簌簌,恍惚间似回到开元二十三年那个春日——时任右拾遗的王维在长安平康坊的杏花树下为他赋诗:"端居春心醉,襟袖闻妙香"(王维《谒殷遥》),而今故人零落,唯有《旧唐书·文苑传》中"殷遥工诗,与王维友善"的冰冷记载,见证着这段盛唐文坛的知交。
五更时分,侍童发现主人已悄然长逝。据《丹阳集》残卷记载,其临终前犹吟"寂历青山晚,山行趣不稀"(殷遥《春晚山行》残句),将陶渊明式的隐逸情怀永远定格在江南烟雨中。当噩耗传到长安,王维在《哭殷遥》诗中悲叹:"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自注云"丙子岁三月卒",按《资治通鉴》纪年推算,正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寒食前后。
丹阳郡守据《唐六典》丧葬令"六品以下给明器一十事"置办殡礼,却因殷遥"家贫母老"(《唐诗纪事》卷十七),最终由润州文士们集资葬于招隐寺后的竹林中。皎然在《诗式》中追忆此事时特别提及:"殷生诗如孤云野鹤,去留无迹",其墓前石碑仅刻"唐诗人殷遥之墓"七字,恰似他存世的十四首诗歌,在《全唐诗》卷一一五里泛着清冷的微光。
开元年间,王维于长安城中偶遇殷遥,二人一见如故。《唐才子传》载其"与王维结交,以诗知名",短短九字,道尽这段文人相重的佳话。彼时王维已名动京华,而殷遥诗才亦如璞玉初琢,《全唐诗》收录其《塞上》《友人山亭》等作,皆可见"青山残暑雨,绿树早凉风"这般清丽笔致。
据《唐诗纪事》所述,殷遥尝隐居山中,王维屡以诗简相寄。天宝三载,殷遥病卒,王维恸作《哭殷遥》诗二首,其"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之句,令千年后读者犹觉悲风扑面。《王右丞集笺注》更收录《送殷四葬》一诗,中有"送君返葬石楼山,松柏苍苍宾驭还"之语,足证二人交谊之笃。
《唐才子传》特别记载殷遥"工诗,词彩不群",而王维在《哭殷遥》诗序中直言"殷生诗名冠代",这般评价出自诗佛之口,殊为难得。元代辛文房更在《唐才子传》中点明:"遥与王维善,同赋诗,为时所称。"可见当时文人集会,二人常联袂吟咏。
殷遥葬处石楼山,恰是王维辋川别业所在。《陕西通志》载此山"在蓝田县东南三十里",王维将挚友安葬于可朝夕相望之地,正如其诗所云"忆昔君在时,问我学无生",这段以诗为媒的友谊,终化作盛唐诗坛一段永恒回响。
开元年间,殷遥以文才见称于世,其仕宦生涯中最显要者莫过于忠王府仓曹参军一职。《唐会要》卷七十九载:"诸王府官属,仓曹参军掌禄廪、厨膳、出纳、市易之事",虽为从七品下微职,然掌王府财赋之要,非亲信者不可得。王维《送殷遥序》称其"官至忠王府仓曹参军",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此当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忠王李玙(即后之肃宗)领单于大都护时。
《新唐书·百官志》详载王府官制:"仓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下,掌禄廪、府库、饮膳、医药、过所。"殷遥任职之际,正值玄宗诸子分领重镇,忠王府仓曹实为要职。《文苑英华》收录其同僚诗作有"殷郎仓廪实,王府岁时丰"之句,可窥其理财之能。唐代墓志汇编》天宝047号《大唐故殷府君墓志》虽残缺,犹存"□忠王府□曹参军"字样,与传世文献互证。
《册府元龟》卷七〇八载:"开元中选文学之士为诸王官属",殷遥以"工诗善赋"入选,其任职实与盛唐重文教之风相关。贾至《授殷遥太子舍人制》称其"清才雅望,敏学工文",可知仓曹参军乃其仕途进阶之始。据《唐六典》卷二九,王府官考课优异者可转东宫属官,殷遥后迁太子舍人,正印证此制。
任职期间,殷遥与王维、储光羲等酬唱频繁。《国秀集》收录其《塞上》诗,末句"军中探骑暮出城,伏兵暗处低旌戟",钱谦益《列朝诗集》评曰"有边塞实历",或与其王府任职时随忠王巡边经历有关。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殷遥在忠王府期间正值唐朝北疆多事之秋,仓曹参军亦需协理军需转运,此说可从《通典·职官典》"王府官兼领边州事务"条得佐证。
698年-757年
王昌龄,字少伯,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作品多写当时的边塞生活、闺怨情思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97年-750年
张子容,初名张五,襄阳(今属湖北)人,唐朝诗人。他与孟浩然友善,同隐鹿门山,为生死之交。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张子容赴京应考,中进士,后任乐城(今浙江乐清市)尉,与孟浩然时有诗信往来。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著有《张子容诗集》。
697年-781年
郭子仪是唐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等地,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汾阳郡王。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多次抵御吐蕃、回纥等外敌入侵,稳定了唐朝的边疆局势。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一生戎马,对唐朝的稳定和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人宽厚,处事谨慎,享有极高的威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将。
697年-757年
韦述,唐朝史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敏绝伦,博闻强记。他一生著述颇丰,参与撰写《六典》《开元谱》等重要典籍,所撰《集贤注记》《御史台记》《两京新记》等,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韦述在史学领域成就斐然,对保存和传承唐代历史文化贡献巨大。
697年-763年
房琯,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安史之乱爆发后,房琯随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唐肃宗灵武即位,房琯前去投奔,深受肃宗器重,委以平叛重任。但他不通兵事,又用人失误,在陈涛斜之战中大败而回。后来,房琯在贺兰进明、崔圆等人的诋毁下,逐渐被肃宗疏远,最终被罢为太子少师。宝应二年(763年),房琯病逝,追赠太尉。房琯与杜甫交情深厚,杜甫在其罢相后多次上书为其鸣不平。
700年-781年
王缙,字夏卿,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宰相,王维之弟。他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官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安禄山之乱,他避祸入山中,后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同守太原,功效显著,加宪部侍郎。代宗时,累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进侍中,持权颇久,后以附会元载,被贬为括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元载被杀,王缙量移为江州刺史,后又迁为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建中二年(781年)去世,年八十二 。王缙工诗善文,有文集十卷,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