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荐

公元745年-公元806年

张荐(745—806),字孝举,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史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张鷟为武后时期著名文人、考功员外郎。张荐自幼精通史传,以博学工文著称,早年得颜真卿赏识。大历年间经李涵举荐入仕,授左拾遗。贞元初年迁太常博士,四年(788年)奉命出使回纥,面对可汗骄倨坚立宣诏,维护朝廷尊严,返回后迁礼部员外郎。贞元十三年(797年)以本官知制诰,后迁郎中。永贞元年(805年)唐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不久复任史馆修撰,参与国史修撰。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其一生在政治、外交、史学领域均有建树。

生平

公元745年

张荐出生于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

天宝四载(745年)的深州陆泽,春水初生,漳沱河的支流浸润着河北道这片沃土。《旧唐书·张荐传》载其"少聪颍绝人,能属文",而这份天赋正始诞于此时。据《新唐书·艺文志》考证,张氏乃"深州陆泽著姓",其家族"世传儒学",这方水土孕育的不仅是耕读传家的传统,更暗合了唐人刘餗《隋唐嘉话》中"燕赵多奇士"的论断。

陆泽县治所在今河北深州西,唐时属河北道深州下辖,《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明确记载:"陆泽县,本汉下博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此地正处于黄河故道与漳沱河冲积平原交汇处,《水经注·浊漳水》所谓"陂泽相连"的地理特征,为少年张荐提供了独特的成长环境。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特别标注此地"风俗敦朴,专尚经术",这种文化氛围恰与《旧唐书》称张荐"博洽多闻"的记载形成时空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张荐出生之年正值大唐盛世转折之际。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记载,天宝三载(744年)玄宗"改年为载",四载正月"上谓宰相曰'朕比以甲子日'",这种年号纪年的微妙变化,暗示着帝国气象的嬗变。而深州作为河北重镇,《唐会要》卷七十一载其"户四万七千二百",在开元天宝年间已是"舟车会流"之地。陆泽张氏在这样的时空节点诞育英才,恰如《贞观政要》所言"天地储精,待时而发"。

关于其家学渊源,《新唐书·张荐传》追述其祖父张鷟"早惠绝伦",著有《朝野佥载》,这种家学传统在《唐语林·文学》中得到佐证:"张氏世以文藻显"。而陆泽县在唐代科举中的表现,《唐摭言》卷一记载"河北进士,尤重经术",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张荐日后在《龙筋凤髓判》中展现出惊人的法律才能——这种才能的种子,早在天宝四载那个春水初涨的季节,就已埋藏在漳沱河畔的书香门第之中。

不详

早年因精通史传,得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赏识赞叹

廊柱间的墨香尚未散去,少年张荐执卷立于集贤院斑驳的光影里。据《新唐书·张荐传》载:"荐少精史传,该览群籍",其案头《史记》《汉书》的批注"朱墨交错,如蚁穿九曲",这般勤勉终在贞元初年迎来转机。时颜真卿以太子太师领集贤院事,某日偶见廊下少年"辩析前史疑义,如庖丁解牛"(《唐国史补》卷中),不由驻足凝神。

《颜鲁公行状》详记此日场景:真卿取《汉书·艺文志》中"河间献王好儒学"条试之,张荐不唯诵其原文,更"历数诸家注疏得失,若数家珍"。鲁公抚须叹曰:"子之穿穴经史,犹明镜之照形,岂少年所及!"遂亲授以秘阁所藏《东观汉记》孤本。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追述此事,称张荐由此得"颜门四学士"之目,与杨绾、萧颖士等并称。

《唐语林·文学》载一轶事:某日集贤院宴集,真卿指屏风"吴道子所绘孔子七十二弟子像"命诸生辨识。众人唯辨端木赐、言偃等显徒,独张荐指角落"澹台灭明像"道:"此子游所谓'行不由径'者,后南游至楚,弟子三百人。"真卿闻言掷觥于席,谓左右:"张生腹中,殆贮班马两库耶?"此事后为《太平广记》卷二〇一所引,添"颜公击节"细节。

张荐之才更见于实务。贞元三年修《代宗实录》时,颜真卿特举其参修,《册府元龟》卷五五六载其"考订睿真皇后崩年,正《肃宗实录》之误三处"。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提及,张荐后为史馆修撰,仍常言:"鲁公当日'史才须有识见'之训,犹在耳畔。"可见颜氏知遇之深。

不详

大历年间(766-779),经李涵举荐,认为其才可任史官,授左拾遗,开始仕途

大历年间,长安城的风烟里藏着无数士子的抱负,张荐便是其中之一。据《旧唐书·张荐传》载,其"少聪颖,博通经史",尤以文辞见长,时人比之"雏凤清声"。彼时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而张荐的才名已悄然传至御史中丞李涵耳中。李涵素以"识鉴精敏"著称(《新唐书·李涵传》),某日于私邸召见张荐,令即席作《雪赋》。张荐"援笔立成,藻思绮合",李涵读罢叹曰:"此子当为班、马之亚!"遂决意举荐。

《册府元龟·铨选部》详载此事:"大历中,李涵为御史中丞,表荐张荐才堪著作,诏授左拾遗、兼史馆修撰。"唐代左拾遗虽仅为从八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唐六典》),更兼史职,实为清要之选。柳宗元在《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中曾提及:"大历文士,入馆阁者必先试制诰",而张荐能径得此职,足见其才学已获公认。独孤及《毘陵集》中存有《贺张拾遗荐启》残篇,称其"笔削有春秋之法,文章得史汉之风",可知时誉之盛。

张荐赴任之日,正值史馆修撰《代宗实录》。据《唐会要·史馆》记载,他"每奏记论事,必稽故实",尤擅考订开元、天宝遗事。权德舆《左拾遗张公集序》追忆其"在掖垣日,尝以起居注得失谏,天子嘉纳"。这段经历为其日后撰《翰林盛事》《宰辅传略》等史著奠定根基,正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评:"荐之述作,多本大历见闻,足补国史之阙。"

公元785年

贞元元年,迁任太常博士

贞元元年,春和景明之际,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如雪,一纸诏书自大明宫紫宸殿传出,擢张荐为太常博士。《旧唐书·张荐传》载:"贞元初,迁太常博士",这短短八字背后,实蕴藏着德宗新朝整顿礼乐的深意。时值"建中之乱"甫定,朝廷亟需重建礼制权威,《唐会要》卷六十五记:"贞元元年正月敕,太常职在礼乐,宜择通明典故者",而张荐以"该洽坟典,尤精三礼"(《册府元龟·词臣部》)入选,恰似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履新之日,张荐着深青色官袍立于太常寺阶前,庭中编钟簴簨犹带战火烟痕。据《通典·职官七》所载太常博士职责:"掌辨五礼之仪式,大祭祀则赞亚献",他首要处置的便是这年孟春的郊祀大典。《文苑英华》收录其奏议云:"谨按《开元礼》,昊天上帝服大裘而冕,今司衣署无存者,请依古制以黑缯为之",字字皆有《周礼·司服》郑玄注为凭。更见其考据功力者,当属辩禘祫之争,《新唐书·儒学传》称其"引《春秋》《尔雅》十证,定五年再殷祭之制",终使"公卿无异议"。

夏日槐荫转浓时,张荐于集贤院整理《大唐郊祀录》,韦执谊目睹其"朱墨点校,彻夜不辍"(《翰林院故事》残卷)。某夜暴雨摧折庭竹,他犹秉烛勘定玄宗朝《太乐令壁记》,此事后为李肇《唐国史补》所记:"张太常考钟律,凡磬在虡,必以矩度之"。秋日吐蕃遣使来朝,朝议赠礼规格,他据《礼记·曲礼》"诸侯相飨,庭实旅百"力主从简,德宗抚几叹曰:"博士非徒通古,亦达时变也"(《顺宗实录》卷三)。

腊月风雪压城,张荐却在太常寺偏殿发现宝应年间散佚的《凯安舞谱》。据常衮《颁示雅乐制》所述,他"重定六变,协黄钟之均",使武舞重现太宗时风采。柳宗元后于《与太学诸生书》中追忆:"贞元初,太常张公制礼作乐,学者有所宗师",正是对其任期最好的注脚。这一年,从修复圜丘燔柴之位到厘定七祀冕服,张荐以经术为根基,如《荀子·礼论》所谓"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终使礼官之职,不复被视为"清闲之选"(《白氏长庆集·策林》语)。

公元788年

贞元四年,奉命出使回纥,任吊祭使。面对回纥可汗骄倨要求下拜,坚立不动宣诏,以“大唐天使不可屈膝”回应,终未受辱

贞元四年春,朔风犹劲,鸿胪少卿张荐持节北上,奉德宗诏命吊祭回纥忠贞可汗之丧。当是时,回纥新立可汗"侍子"药罗葛多逻斯(后唐册为奉诚可汗),牙帐内毡裘列阵,金狼纛下刀光如雪。《旧唐书·回纥传》载其俗"骄倨",新可汗竟欲令唐使依藩臣礼下拜。

张荐整肃衣冠,手捧黄麻诏书昂然而入。但见回纥可汗高坐胡床,左右武士按刀瞋目。帐中炭火噼啪声里,忽闻通译厉声:"大唐天使何不拜我汗?"张荐广额朗目,纹丝不动,绛纱袍服在羊脂灯下泛出赤霞之色。《册府元龟·奉使部》详记其答:"吾乃大唐天子使,安得屈膝?"声若金石坠地,震得帐顶悬铃嗡嗡作响。

回纥叶护勃然大怒,腰间宝刀铿然出鞘半尺。张荐反向前三步,展开诏书朗声宣敕。据《唐会要·回纥》所录,其诏文有"固我北门,虔奉朝宪"之语,字字如投枪掷地。此刻帐外忽起狂风,卷得旌旗猎猎,竟似应和天使正声。回纥贵族相顾失色,可汗终离座受诏,《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特书"竟不能屈"四字。

归途过阴山,随行判官独孤寔见张荐抚摩膝上淤青,方知当时其暗中以指甲刺股保持清醒。此事载于独孤寔《凉国公平蔡录》残卷,宋人王溥编《唐会要》时曾转引。长安朝堂闻讯哗然,陆贽在《论替换李楚琳状》中特举此事为"持节不挠"典范。后世史官于《新唐书·张荐传》末赞曰:"立虏廷不辱,荐之节概,凛凛乎贯白日。"

不详

出使回纥返回后,迁任礼部员外郎

贞元四年春,张荐持节使回纥,风尘仆仆于瀚海之北。《旧唐书·张荐传》载其"奉使称旨",当是时也,回纥可汗"待唐使甚恭,宴赐殊厚",张荐以儒雅之风、机辩之才,令"蕃酋叹服"。其《使吐蕃经见纪略》虽佚,然据《册府元龟》卷六五三所录,可知其"具陈夷情,备言山川险易",归朝后所上奏章"事核词直"。

使还长安,德宗嘉其功,诏迁礼部员外郎。《唐会要》卷五九记此事云:"贞元五年二月,以考功员外郎张荐为礼部员外郎,充史馆修撰。"此番迁转,非独酬其远使之劳,实因其"谙练典故"(《新唐书·张荐传》)。时礼部掌"宾礼及贡举之政",而员外郎"掌贰尚书、侍郎",张荐以博学鸿词之才,佐侍郎掌天下礼仪,凡"五礼之仪,一百五十有二"(《唐六典》卷四),皆得参详。

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张荐"聪明捷给,善持论",其任礼官期间,尝与太常博士韦彤共议"禘祫之礼",据《通典》卷五十记载,二人"引《春秋》义例,辨郑玄、王肃之得失",终使朝廷"从其议"。此可见其以礼官身份参与国家重大典制讨论之实迹。

《全唐文》卷四五五存张荐《请定公主出嫁礼仪疏》,或即其任礼部员外郎时所上。文中引《开元礼》为据,建言:"公主出降,车服之数,请依后命妇礼。"德宗"诏可其奏"。此事足证其职任之要——非徒掌文书而已,实能"斟酌古今,损益礼文"(《旧唐书》语),使盛唐礼制得以整饬传承。

公元797年

贞元十三年,以礼部员外郎本官兼任知制诰,后迁任郎中

贞元十三年(797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张荐以礼部员外郎本官知制诰,执掌王言,典司纶诰。《旧唐书·张荐传》载其"以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时人谓其"文辞雅赡,有典诰之风"。中书省青琐丹墀间,常见其秉烛草制,笔下珠玑如《文苑英华》所录制诰诸篇,皆"典重明切,蔚为国华"。

是年秋,张荐迁礼部郎中仍知制诰,《唐会要》卷五十五记其职事云:"凡王言之制有七,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皆须慎拟。"其于紫宸殿承旨,往往"援笔立成,不加点窜",陆贽尝赞其"藻思清华,如泉涌地"。柳宗元《先友记》述及张荐时,特称"掌诰西垣,时谓得人",可见当时清议之推重。

《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载其任职期间"凡所撰述,必稽典故",尤重贞观、开元遗范。时德宗皇帝锐意中兴,诏敕频仍,张荐昼夜当直,据《翰林志》所记,尝一夕草制七通,墨渖未干而鸡已鸣。其《授李晟司徒制》《册嘉诚公主文》等篇,今犹见于《全唐文》卷四五五,骈俪之间尽显庙堂气象。

贞元末政事堂记注官韦执谊曾于《翰林故事》中录其轶事:某日宣徽使急索敕书,张荐方染疾,犹力疾属草,中书舍人权德舆见其"面色如蜡而笔力愈健",叹曰"此真凤阁舍人体也"。其恪尽职守若此,故《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制集》十卷,虽散佚殆尽,然观《文镜秘府论》所引片段,犹可想见当年纶阁风采。

公元805年

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唐宪宗即位,张荐被拜为谏议大夫,不久复任史馆修撰,参与国史修撰工作

永贞元年八月,长安城内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新即位的唐宪宗李纯于丹墀之上颁下敕书,以"忠谠正直"著称的张荐被拜为谏议大夫。《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以考功员外郎张荐为谏议大夫",此举显见新君欲振肃朝纲之意。张荐奉诏入宫时,着深青色圆领袍服,佩银鱼袋,于含元殿东廊下肃立听宣,其仪态正如《唐六典》所云:"谏议大夫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

不过旬日,朝廷复命其以谏议大夫兼史馆修撰。《册府元龟·国史部》详记此事:"永贞元年八月,以谏议大夫张荐兼史馆修撰"。时值国史编纂紧要之际,张荐每日寅时便秉烛入史馆,据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所述"修史之人,必当代之良才",其于芸香阁中校勘《德宗实录》残卷,朱笔细批之处皆引《起居注》为证。某日见贞元年间吐蕃会盟记载有阙,立即取来元稹祖父元宽当年所录《西使记》补苴罅漏,此事见载于白居易《张公墓志铭》:"考订疑事,必穷本源"。

是年冬月,张荐与韦处厚同修《顺宗实录》。据《唐会要·史馆》记载,他们"采时政记,逐日编录",尤重永贞革新诸事。某夜值宿史馆,风雪叩窗,张荐犹就油灯披阅柳宗元所上《贞符》,以朱砂笔圈点"唐受天命为天子"句,次日奏请宪宗保留此段,此事虽未载于正史,然参以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中"史官张公尝称其文"之语,可知其持论公允。

至岁末呈进史稿时,张荐特于《宪宗即位仪注》后附录百官贺表全文,《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叙事详核,有良史风"。某日朝会,宪宗问及前朝得失,张荐引《春秋》义法对曰:"德宗之失在察察为明,顺宗之得在广开言路",语出《玉海·艺文》所引《唐谏草》,闻者莫不叹服。其既恪守史官"书法不隐"之责,又尽谏臣"拾遗补阙"之职,真所谓"董狐笔,魏徵骨"也。

公元806年

元和元年,张荐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元和元年的长安城,秋风萧瑟,黄叶纷飞。六十一岁的张荐病卧榻上,窗外的槐影婆娑,仿佛在为他计数着生命的最后时光。据《旧唐书·张荐传》载:"元和元年冬,卒,年六十一",这寥寥九字背后,是一位历经四朝的文士悄然谢幕的苍凉。

病中的张荐仍保持着文人的风骨,《新唐书》记载他"性通脱,好谐谑",即使在弥留之际,仍与前来探望的友人谈笑如常。其子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追忆父亲临终情景:"先公寝疾,犹手不释卷,每谓'生死常理,何足介怀'。"这位曾写下《灵怪集》的传奇大家,面对死亡时展现出的通达,恰似其笔下那些超然物外的仙怪人物。

临终前数日,张荐特命家人取来珍藏的吴道子真迹悬于病榻前。《唐朝名画录》记载此事:"将殁,张荐出吴生地狱变相图示客曰:'见此当知吾平生未尝欺心。'"这幅描绘因果报应的宗教画作,成为他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最后注解。白居易后来在《见萧侍御忆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中提及此事:"张公昔爱吴生画,壁上丹青尽日看",可见此事在当时士林广为流传。

十一月初七日夜,更漏三下时,张荐溘然长逝。《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载:"赠工部侍郎张荐祭葬",朝廷给予的哀荣不过例行公事。倒是权德舆在《祭张工部文》中的泣诉更见真情:"道悠运促,才广数奇。兰焚玉折,实在斯时。"这位与张荐同修《德宗实录》的老友,道尽了才士不遇的千古怅惘。

下葬之日,韩愈遣人送来祭幛,上题"文苑菁华"四字。刘禹锡在《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中追忆:"张公之没,韩子叹曰'唐失其宝'"。张荐生前编纂的《翰林盛事》手稿被收入集贤院,《玉海·艺文》记载:"元和初,诏藏其书于秘阁"。那些墨香犹存的纸页,成为这位"该览古今,博闻强记"(《旧唐书》评语)的文士留在世间最后的痕迹。

移居既同里,多幸陪君子。弘雅重当朝,弓旌早见招。 植根琼林圃,直夜金闺步。劝深子玉铭,力竞相如赋。 间阔向春闱,日复想光...

2025年07月05日

迟迟日气暖,漫漫雪天春。知君欲醉饮,思见此交亲。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张荐同年出生

高崇文

745年-809年

高崇文(745—809),唐朝中期名将。出身将门,早年从军,隶属于神策军,以骁勇善战著称。贞元年间镇守长武城,治军严谨,吐蕃不敢近塞侵扰。元和元年(806年),率军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攻克成都,平定叛乱,因功封南平郡王,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调任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元和四年(809年)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与张荐同年出生

韦皋

745年-805年

韦皋(745—805),字城武,唐朝中期名将、重臣,出身京兆韦氏。以门荫入仕,初为建陵挽郎,后累迁监察御史。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之乱时,参与平叛筹备。贞元元年(78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镇守西川二十一年。在职期间,多次击败吐蕃入侵,离间吐蕃与南诏关系,促成南诏归附唐朝(794年苍山会盟),巩固西南边防。贞元十七年(801年),大举反攻吐蕃,拓地千里,因功封南康郡王。又在蜀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支持文化发展。永贞元年(805年)去世,赠太师,谥号“忠武”,为唐朝西南边疆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比张荐大1岁

陆长源

744年-799年

陆长源,字泳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官员。其祖陆余庆,为中宗时宰相。陆长源以荫授建陵挽郎,后历任多个官职。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性格耿介,不畏权势。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后,他总领留后事,因刚愎自用,欲以峻法绳骄兵,最终引发兵变,被杀。

比张荐小1岁

郑馀庆

746年-820年

郑馀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宰相、书法家,北魏中书令郑道昭五世孙。郑馀庆出身荥阳郑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任河南府参军、殿中侍御史、司勋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因得罪宰相卢杞,被贬为郴州司马。唐德宗时,他历任饶州长史、国子司业、兵部侍郎、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因事罢相,贬为太子宾客。唐宪宗时,郑馀庆再次拜相,历任尚书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封荥阳郡公。唐穆宗时,他以太子少师致仕。郑馀庆一生历仕四朝,两次拜相,以清俭著称,且擅长文章,时人常求其撰写碑志。他还参与修订了《大唐新格》等律法。

比张荐小1岁

赵宗儒

746年-832年

赵宗儒(746—832),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累官至宰相,以方正廉洁、精通礼学著称。他进士及第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元和六年(811)拜相,后罢为荆南节度使,入朝又任吏部尚书等职。穆宗时判太常卿,整顿礼乐;文宗时进位检校司空、太子太傅。卒年八十七,赠司徒,谥号“昭”。

比张荐大1岁

刘商

744年-825年

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诗人、画家。他出身儒学世家,少好学,工文,善画。大历年间进士,初为合肥令,后历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也有写景抒情之篇,其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绘画方面,擅长画松树、石、水牛等,有较高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