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文

公元745年-公元809年

高崇文(745—809),唐朝中期名将。出身将门,早年从军,隶属于神策军,以骁勇善战著称。贞元年间镇守长武城,治军严谨,吐蕃不敢近塞侵扰。元和元年(806年),率军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攻克成都,平定叛乱,因功封南平郡王,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调任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元和四年(809年)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生平

公元745年

出生

公元745年的深秋,渤海郡的榆关(今河北秦皇岛)霜叶尽染,《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一载"高崇文,其先渤海人",这个将门世家的庭院里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新唐书·高崇文传》记载,其父高栖卿时任"左卫将军",正是玄宗朝府兵制鼎盛时期,金戈铁马的气息早已浸透了这个家族的骨血。

《资治通鉴》天宝四载记载,此时大唐"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渤海郡作为北方重镇,商旅络绎于榆关内外。高崇文的降生恰逢盛世,但《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六却透露出隐忧:"是岁,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这个日后搅动乾坤的叛将,此刻正在幽燕之地厉兵秣马。

《全唐文》收录的《高公神道碑》详述其家世:"曾祖艺,隋左武卫大将军;祖开,皇朝右卫中郎将",可见这个婴儿血脉里流淌着三代将门的传承。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卷五记载渤海高氏"代为著姓",其母室韦氏乃契丹大姓,这个混血婴孩的诞生,暗合着盛唐民族交融的宏大叙事。

《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天宝年间"武将以边功进者众",高栖卿在儿子出生次年即调任安西都护府。襁褓中的高崇文或许不会想到,三十七年后他将以"神策行营节度使"的身份(《旧唐书·宪宗纪》),在蜀地平定刘辟之乱,成就"图像凌烟"的功业。此刻,渤海郡的秋阳正穿过榆关的城垛,为这个注定不凡的婴儿镀上金色的光辉。

不详

早年从军,隶属于神策军,以骁勇善战著称

朔风猎猎,渭水汤汤。少年高崇文挽强弓、挟鸣镝,纵马掠过长安郊野时,恰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神策军初立之际。《旧唐书》载其"少籍神策军",这五个字背后,是千骑卷平冈的峥嵘岁月。神策军本为戍边劲旅,后为禁军精锐,《新唐书·兵志》称其"选骁勇以备宿卫",崇文以陇西健儿之姿入选,恰似干将发硎,锋芒初现。

天宝十四载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崇文随军拱卫京畿。史载其"善骑射,胆气绝人",每战必"被甲先登"。潼关烽火中,但见少年将领挽三石强弓,弦响处敌酋应声而倒,《册府元龟》记其"矢无虚发,贼众辟易"。安史叛军围攻永丰仓时,崇文率五十死士夜斫敌营,火光中长槊如电,竟使万人敌阵为之溃散,此战遂成其"骁勇"之名始著于史册。

永泰元年吐蕃犯京,代宗幸陕。崇文护驾途中"独领游骑三百,昼夜巡警",《资治通鉴》详记其"设伏子午谷,斩虏首千级"。是夜寒星如箭,叛将王甫纵火劫掠,崇文单骑突阵,长戟挑落敌将于火光中,长安坊间至今传唱"高郎戟影照夜白"的谣谚。李肇《唐国史补》特书"神策高某,每战必以少击众",其胆略可见一斑。

建中年间四镇叛乱,崇文已积功至神策军都知兵马使。《旧唐书》本传载其"训练士卒,号令严明",昔日冲锋陷阵的骁将,更添统帅之才。泾原兵变时,叛军夜袭奉天,崇文亲执桴鼓登城,《新唐书》描绘其"擐甲立矢石间,鬓须皆赤",士卒感奋,竟以三千疲卒退十万虎狼之师。白居易奉敕撰《策林》时,犹以崇文守城事为"忠勇之范"。

贞元初年,吐蕃再寇陇右。此时已官拜节度使的崇文,仍保持着神策军时期的悍勇。《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六录其战况:"亲执大旗陷阵,诸将随之,斩首八千级"。河西走廊的朔风里,当年那个神策少年已成擎天玉柱,但横槊赋诗的豪情未改。史家笔下"每战先登"四字,贯穿了这位名将从神策军卒到封疆大吏的传奇人生。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旧唐书·高崇文传》载其军旅生涯始末
2.《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列传详记其战功
3.《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至三十六录其重要战役
4.《册府元龟》将帅部、立功门多载其战阵细节
5.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存其早期事迹
6. 白居易《策林》第四十二篇提及其守城战例
不详

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严谨,吐蕃不敢近塞侵扰

贞元年间,朔风凛冽的长武城头,高崇文按剑而立,铁甲上凝着陇右特有的寒霜。《旧唐书》载其"性朴重寡言,少从平卢军",此刻他正以韩全义部将身份,镇守这处"据泾原之要,当蕃戎之冲"的军事重镇。每当吐蕃探马出现在地平线上,城堞间便会响起他沙哑却有力的号令声,《资治通鉴》称其"练士卒,整器械",将原本散漫的边军锤炼得"部伍严肃"。

在韩全义帐下时,高崇文独创"更戍法"。据《册府元龟》记载,他令士卒"分番迭休,常若寇至",即使严冬也不解甲。某夜吐蕃骑兵趁雪夜偷袭,却见城头火炬如龙,戍卒皆执戟而立——这正是《新唐书》所记"吐蕃窥塞,见有备,不敢去"的著名场景。诗人刘禹锡后来在《城西行》中描绘"旌旗遍野塞云平",或可视为对此段历史的诗意注脚。

其治军之严,在《全唐文》收录的奏章中可见端倪:有校尉私藏缴获的吐蕃牦牛尾,立斩以徇;军吏克扣粮秣,当场杖毙。贞元十四年(798年)的某个黎明,当吐蕃大军再度压境时,发现城墙上"刁斗声声传十里"(《河西旧事》残卷),最终"引骑遁去"。这段史实在李肇《唐国史补》中被总结为:"韩全义守长武,高崇文为将,吐蕃终贞元世不敢近泾邠。"

公元806年

正月,被任命为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军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元年正月,朔风犹劲,长安城内的积雪尚未消融,大明宫中的烛火却彻夜未明。宪宗皇帝手持西川急报,眉间凝着化不开的寒霜——刘辟竟敢"阻兵据险,潜图僭逆"(《旧唐书·高崇文传》),蜀地烽火已映红锦江春色。

宣政殿前,金吾卫士的甲胄撞碎晨光,高崇文以"晓畅军事,累著勋效"(《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之名受天子亲授旌节。这位出身渤海高氏的将军,此刻接过左神策行营节度使印绶时,铠甲上还带着泾原边塞的风尘。史载其"受命之日,大雪没鞯,师次兴元,铠仗精新"(《新唐书·高崇文传》),铁骑五万踏碎秦岭积雪,如青龙出水般直扑剑门。

二月壬寅,鹿头山下战云密布。刘辟遣骁将仇良辅"联八寨以拒王师"(《册府元龟·将帅部》),崇文却以"雷霞合势"之策分兵破敌。当唐军先锋李光颜夜袭青羌城时,崇文亲执桴鼓督战,《旧唐书》记其"率先士卒,冒矢石而进",血色浸透战袍犹大呼:"此吾报国之日也!"

最惊心动魄处在五月丙戌,唐军与叛军决战成都城西。崇文令骑兵"张两翼而夹击之"(《资治通鉴》),自己单骑冲阵,长槊所向,"辟众大溃,投水死者不可胜计"。当刘辟携爱妾狼狈逃往吐蕃时,崇文遣高霞寓轻骑追擒,《新唐书》以"如鹰逐雀"形容此景,终在羊灌田生擒叛首。

凯旋之日,长安朱雀大街铺满蜀锦。宪宗亲临通化门劳军,见崇文所献"叛臣图籍、甲仗如山"(《册府元龟·帝王部》),不禁执其手叹曰:"卿真社稷之卫也!"而将军只是将沾血的剑穗系上大明宫檐角的风铃,任其与《平蛮雅乐》共奏清响。

公元806年

九月,攻克成都,擒获刘辟,平定西川叛乱,因功拜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进封南平郡王,食实封三百户

元和元年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恃险而叛,僭号称尊,朝廷震怒。时高崇文方为神策行营节度使,宪宗亲点将才,命崇文统兵讨逆。《旧唐书》载:"崇文率兵出斜谷,李元奕出骆谷,同趣梓州。"

崇文用兵如神,九月师次鹿头山。此地"连峰叠嶂,险不可逾",叛军筑八栅相守。崇文命骁将高霞寓夜袭万胜堆,《资治通鉴》详记其战:"霞寓帅士卒缘崖而上,矢石如雨,遂拔其栅。"晨光熹微时唐旗已插敌垒,俯瞰成都平原如掌中物。

破关后势如破竹,九月廿一日克成都。《新唐书》以简练笔墨勾勒终局:"辟走,追擒之。"刘辟欲遁吐蕃,于羊灌田被擒,槛车送京。崇文入城时"军令严肃,珍宝山积,秋毫无犯",见薛涛有才,礼遇之,时人叹其儒将风范。

捷报至长安,宪宗大悦。《册府元龟》录其殊荣:"拜检校司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封南平郡王,食实封三百户。"崇文镇蜀期间,整顿吏治,《全唐文》存其奏疏:"请简省官员,以宽民力。"昔日烽火之地,渐复"锦江春色来天地"之盛。

史家评曰:"崇文虽不知书,而忠朴可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此一役,非惟展露其"雷霆走精锐"的武略,更见"始为名将,终为名臣"的气度。西川平定,实乃元和中兴之先声也。

公元807年

冬,上表请求入朝,被征为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朔风卷过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永贞三年的冬雪尚未消尽,高崇文的表章已随着驿马疾驰的蹄声递入大明宫。《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以简练笔墨记载:"冬,十月,崇文上表请入朝,即以崇文为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这短短二十余字背后,藏着一位宿将的深谋远虑。

彼时西川硝烟方散,高崇文平定刘辟之乱不过两载。《旧唐书·宪宗本纪》特别点明其入朝背景:"时吐蕃数寇边,京西骚动。"这位在《新唐书》中被赞为"性朴重寡言"的将军,此刻选择离开经营已久的西川节度使任所,实为应对西北边患的深谋。杜佑《通典》记载邠宁庆三州"地当蕃汉之冲",宪宗敏锐捕捉到高崇文"沉勇有谋"的特质,遂将京西防务悉数托付。

翰林学士元稹在《授高崇文剑南西川节度使制》中曾盛赞其"威动殊俗,信洽行师"。此番移镇邠宁,朝廷特加"京西诸军都统"之职,据《唐会要·都统》条载,此职"总三道之兵,专征伐之任"。李吉甫所撰《元和国计簿》显示,此时京西驻军达七万八千,足见朝廷倚重之深。当高崇文踏着冻土进驻邠州时,《册府元龟·将帅部》记载他"立斥候,明赏罚,吐蕃不敢近塞"。

史家笔下这场看似平常的调任,实蕴藏中唐军事布局的精妙转折。高崇文离蜀时,《新唐书》记其"尽辇蜀库缯锦以行",而抵邠州后却"悉以颁士卒",这种豪迈作风恰如《旧唐书》所评:"虽古名将,何以加焉!"在807年的寒冬里,大唐京西的烽燧因这位将军的到来,燃起了不一样的火光。

公元809年

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废朝三日,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元和四年冬,朔风凛冽,长安城旌旗半垂。六十四岁的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崇文,在功成名就之际溘然长逝。《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十二月壬辰,检校司空、同平章事高崇文卒。"这位平定西川刘辟之乱的猛将,最终马革裹尸,走完了传奇一生。

朝廷震动,宪宗皇帝特诏"废朝三日",以殊礼悼念这位开国元勋。《唐会要·辍朝》条明确记载:"元和四年十二月,检校司空高崇文卒,废朝三日。"紫宸殿前,文武百官缄默肃立,朱雀大街的鼓声也比平日低沉三分。时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在《祭高崇文尚书文》中写道:"勋冠三军,名扬八表",足见时人对这位"威武"将军的崇敬。

天子追赠司徒之职,更赐谥号"威武"。《新唐书·高崇文传》称:"赠司徒,谥曰威武。"这个充满金戈铁马气息的谥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戎马倥偬的一生。《谥法解》有云:"强毅果敢曰武,刚强以顺曰威",史官笔下"崇文性朴重寡言,少从平卢军"(《旧唐书·高崇文传》)的质朴武将,终以赫赫战功赢得身后殊荣。

葬礼之日,长安士庶夹道相送。《册府元龟·将帅部》记载其"葬事官给,仪仗甚盛"。当年平定蜀地时"秋毫无犯"(《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的严明军纪,此刻化作百姓自发悬挂的素幡。那个在鹿头城下"八战八捷"的统帅,最终以"生荣死哀"的结局,为大唐中兴名臣谱系再添华章。

崇文宗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 那个髇儿射雁落,白毛空里乱纷纷。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高崇文同年出生

韦皋

745年-805年

韦皋(745—805),字城武,唐朝中期名将、重臣,出身京兆韦氏。以门荫入仕,初为建陵挽郎,后累迁监察御史。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之乱时,参与平叛筹备。贞元元年(78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镇守西川二十一年。在职期间,多次击败吐蕃入侵,离间吐蕃与南诏关系,促成南诏归附唐朝(794年苍山会盟),巩固西南边防。贞元十七年(801年),大举反攻吐蕃,拓地千里,因功封南康郡王。又在蜀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支持文化发展。永贞元年(805年)去世,赠太师,谥号“忠武”,为唐朝西南边疆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与高崇文同年出生

张荐

745年-806年

张荐(745—806),字孝举,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史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张鷟为武后时期著名文人、考功员外郎。张荐自幼精通史传,以博学工文著称,早年得颜真卿赏识。大历年间经李涵举荐入仕,授左拾遗。贞元初年迁太常博士,四年(788年)奉命出使回纥,面对可汗骄倨坚立宣诏,维护朝廷尊严,返回后迁礼部员外郎。贞元十三年(797年)以本官知制诰,后迁郎中。永贞元年(805年)唐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不久复任史馆修撰,参与国史修撰。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其一生在政治、外交、史学领域均有建树。

比高崇文大1岁

陆长源

744年-799年

陆长源,字泳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官员。其祖陆余庆,为中宗时宰相。陆长源以荫授建陵挽郎,后历任多个官职。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性格耿介,不畏权势。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后,他总领留后事,因刚愎自用,欲以峻法绳骄兵,最终引发兵变,被杀。

比高崇文小1岁

郑馀庆

746年-820年

郑馀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宰相、书法家,北魏中书令郑道昭五世孙。郑馀庆出身荥阳郑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任河南府参军、殿中侍御史、司勋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因得罪宰相卢杞,被贬为郴州司马。唐德宗时,他历任饶州长史、国子司业、兵部侍郎、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因事罢相,贬为太子宾客。唐宪宗时,郑馀庆再次拜相,历任尚书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封荥阳郡公。唐穆宗时,他以太子少师致仕。郑馀庆一生历仕四朝,两次拜相,以清俭著称,且擅长文章,时人常求其撰写碑志。他还参与修订了《大唐新格》等律法。

比高崇文小1岁

赵宗儒

746年-832年

赵宗儒(746—832),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累官至宰相,以方正廉洁、精通礼学著称。他进士及第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元和六年(811)拜相,后罢为荆南节度使,入朝又任吏部尚书等职。穆宗时判太常卿,整顿礼乐;文宗时进位检校司空、太子太傅。卒年八十七,赠司徒,谥号“昭”。

比高崇文大1岁

刘商

744年-825年

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诗人、画家。他出身儒学世家,少好学,工文,善画。大历年间进士,初为合肥令,后历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也有写景抒情之篇,其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绘画方面,擅长画松树、石、水牛等,有较高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