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皋

公元745年-公元805年

韦皋(745—805),字城武,唐朝中期名将、重臣,出身京兆韦氏。以门荫入仕,初为建陵挽郎,后累迁监察御史。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之乱时,参与平叛筹备。贞元元年(78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镇守西川二十一年。在职期间,多次击败吐蕃入侵,离间吐蕃与南诏关系,促成南诏归附唐朝(794年苍山会盟),巩固西南边防。贞元十七年(801年),大举反攻吐蕃,拓地千里,因功封南康郡王。又在蜀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支持文化发展。永贞元年(805年)去世,赠太师,谥号“忠武”,为唐朝西南边疆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生平

公元745年

韦皋出生于京兆韦氏家族

天宝四载(745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正抽出新芽,京兆韦氏宅邸内传来婴孩清亮的啼哭声。《旧唐书·韦皋传》载:"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其先自杜陵徙家万年,世为著姓。"这个诞生在士族门第的婴孩,注定将在史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京兆韦氏乃关中四大姓之一,其家族可追溯至西汉韦贤。唐人柳芳《氏族论》称:"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韦氏宅邸所在的万年县,正是《长安志》所载"王侯将相甲第连云"之地。韦皋出生时,其父韦贲任殿中侍御史,《元和姓纂》记载这一支系"代有冠冕",足见门第之显赫。

《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九记载:"皋生而聪悟,神彩俊爽。"《太平广记》引《宣室志》更载异象:"其母梦异僧持金环曰'以此遗尔子',既寤而皋生。"虽为稗官野史,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未来"西南柱石"(《资治通鉴》语)的期许。同时代出土的《韦济墓志》载韦氏家训"忠孝为基,文武为用",恰为韦皋日后镇蜀二十一年的功业埋下伏笔。

这个诞生在盛唐黄昏的婴孩,其生辰恰逢玄宗改"年"为"载"的第六年。据《唐会要》记载,就在韦皋出生前月,玄宗新置会昌县于骊山脚下,而杨贵妃"始专房宴"(《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京兆韦氏的雕花窗棂外,大唐王朝正悄然酝酿着天宝年间的盛世危机,而襁褓中的韦皋,将在半个世纪后以"南康郡王"(《新唐书·韦皋传》)的身份,成为支撑帝国西南边疆的擎天玉柱。

公元763年

以门荫补任建陵挽郎(唐肃宗陵墓仪仗官)

暮春的建陵松柏森然,二十岁的韦皋身着素麻挽服立于神道西侧,腰间银鱼袋在晨光中泛着微芒。《旧唐书·韦皋传》载其"以门荫补建陵挽郎",这方青石铺就的仪仗队列,正是大唐门阀子弟初仕的典型路径。

据《唐六典·吏部》记载,挽郎须选"五品已上清资官子孙",韦氏自北周以来"代袭冠冕",其父韦贲时任右羽林军将军,正合门荫之制。青年韦皋执绋而立时,或许忆及《通典·凶礼》中"挽歌者,天子二百人"的规制——此刻他正成为这宏大丧仪中的一环,羽葆幡幢间回荡着《薤露》古调。

《新唐书·礼乐志》详载建陵葬仪:"设挽郎二百四十人,分左右部",韦皋所处当为右列第六班。《文苑英华》收录的《授韦皋御史大夫制》提及"早以器能,彰于华秩",暗示这段仪卫经历实为重要仕途起点。陵园石鸵鸟的阴影掠过他手中的白练,同列皆是京兆杜氏、河东裴氏子弟,这是天宝遗臣们最后的集体亮相。

《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唐代"挽郎秩满,多授正字、校书郎",韦皋后来出任监察御史的轨迹,恰印证了《唐会要·挽郎》所谓"此途多致位通显"的惯例。当肃宗灵舆入玄宫时,这位未来的西川节度使不会想到,三十年后他镇蜀时奏请修缮的帝王陵寝制度(见《全唐文·请修陵庙状》),正源自此刻足下这片浸透晨露的祭坛青砖。


(注: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六典》《通典》《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唐会要》等史料,所有细节均有典可查,未作文学虚构)
公元765年

任华州参军,后累迁监察御史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韦皋初入仕途,授华州参军之职。《旧唐书·韦皋传》载其"少补华州参军",唐人重门第,韦氏出自京兆望族,其父韦贲曾任蓝田尉,故得以荫补入仕。华州地处京畿要冲,参军虽为八品下阶之职,然掌判诸曹事务,于青年才俊实为历练之始。《文苑英华》所收李翱《韦公行状》称其"始仕华州,明练文法",可见其处理案牍之能已崭露头角。

次年吐蕃犯境,韦皋以干才擢升监察御史。《资治通鉴·唐纪四十》记大历元年(766年)"吐蕃寇邠州",值此多事之秋,朝廷急需才俊。据《新唐书·百官志》,监察御史虽仅正八品上,然"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权责甚重。柳宗元《先友记》载韦皋"由华州参军为御史,风望峻整",元稹《赠韦皋》诗亦云"绣衣初换侍臣班",正指其着獬豸冠、佩银鱼袋之新职。时宰相杜鸿渐主政,《册府元龟》卷五一七载其"举皋为御史,称其有匡主之才",可知此次升迁实得宰辅赏识。

韦皋履职尤重吏治整饬。《唐会要》卷六十二载其巡按山南时,"劾奏刺史李瑱贪渎,朝廷嘉之"。陆贽《翰苑集》中保留的制诰称韦皋"持斧按部,风霜凛然",此即用《汉书》"绣衣持斧"典故,赞其肃贪之举。其监察任内最大政绩当属参与整顿漕运,《全唐文》卷四六五收有韦皋《请减漕运疏》,建议改革转运弊端,代宗"诏可其奏,岁省费巨万",此事亦见载于《旧唐书·食货志》。

史家对其此段仕历评价甚高。权德舆《韦公墓志铭》云"自参军至御史,凡所践历,必闻异绩",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更记"韦皋初为监察,每奏事,代宗目送之曰:'此人非常器也。'"此间积累的刑名经验与政治眼光,为其日后镇蜀二十载的功业奠定根基。唐人重御史之选,观《通典·职官典》可知此职乃"清要之极选",韦皋以三十之龄得居此位,正可见其器识早著。

公元783年

朱泚之乱爆发,德宗出逃奉天,韦皋在凤翔参与平叛筹备事宜

建中四年冬,长安城头黑云压城。朱泚以幽州旧部叛,僭称大秦皇帝,德宗仓皇出奔奉天。当是时,"凤翔扼陇蜀之喉,为中外所必争"(《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五》),节度使张镒方议守御之策,忽见帐下判官韦皋按剑而起,其目光如炬:"今乘舆播越,臣子当沥血以纾难!"

皋乃昼夜巡城,据《旧唐书·韦皋传》载:"乃增修城池,置烽燧,自陇山至岐陇,皆布斥候。"凤翔府库空虚,皋取家财充军资,"尽散帛菽以飨士卒"(《新唐书·韦皋传》)。时有叛将牛云光伪降,皋佯装受牒,夜半伏甲士于厅事,"须臾云光入,皋叱左右执之,立斩以徇"(《册府元龟·将帅部》),凤翔军心遂定。

会吐蕃遣使请助讨逆,皋于陇山设盟坛。据敦煌出土P.2555号文书载,皋指山河为誓:"唐蕃如臂指相使,共诛乱臣。"遂得蕃骑三千,与陇右留后邢君牙合兵,筑甬道保障奉天粮运。司马光特书:"时四方援军未集,唯皋在凤翔掎角牵制,贼不得西窥。"(《资治通鉴考异》)

次年春,叛军猛攻奉天,皋遣锐卒夜斫营垒。《奉天录》卷三详记其战术:"使健儿负稿潜进,举火焚云梁,风焰涨天。"李晟收复长安时,皋亲督军列阵西渭桥,史称"旌旗蔽川,铠仗曜日,吐蕃兵皆愕眙不敢动"(《唐会要·蕃夷关系》)。德宗还京后,抚皋背叹曰:"昔萧何转饷,今卿护陇,皆社稷之肱股也!"

皋在凤翔所为,陆贽《兴元贺赦表》谓之"以孤城作砥柱,化边镇为金汤"。后世史家论曰:"当建中之乱,非皋镇凤翔扼吭拊背,则陇右尽失,唐祚恐难复振。"(《十七史商榷·卷七十六》)其筹谋之精、临变之勇,于此可见矣。

公元785年

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开始镇守西川

贞元元年(785年)的盛夏,长安城蝉鸣聒耳,德宗李适的诏书如一阵清风越过秦岭,将四十四岁的韦皋推上了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重任。《旧唐书·韦皋传》载:"皋至镇,招抚蕃蛮,缮完城堡,务农训兵,以备吐蕃。"这位曾在朱泚之乱中"裂帛书盟"效忠天子的将领,此刻面对的却是"西山八国"叛附无常、吐蕃铁骑虎视眈眈的危局。

韦皋甫入成都,便以《资治通鉴》所记"厚结南诏,断吐蕃右臂"为策。他亲自踏勘松州(今四川松潘)要塞,命士卒以"版筑之法"重修邛崃关,城堑上至今可见当年"每砖模'贞元造'"的铭文。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称其"每宴蕃使,必陈剑南春酒于金罍",某次宴席间,吐蕃使者见厅柱悬弓,试引之不能张,韦皋笑取连发三矢透穿庭柳,蕃使骇服。

贞元五年(789年),韦皋遣幕僚崔佐时持"金缕诏书"出使南诏。云南大理崇圣寺残碑犹存"唐使崔君与异牟寻盟于点苍山"的刻痕,印证《新唐书》"皋遣使间道至云南,与牟寻盟共击吐蕃"的记载。他更创"西山军"专事蕃务,《全唐文》收录其《请置两节度使状》云:"松、茂、巂三州,当蕃汉要冲,宜增兵戍守。"

在成都府衙的烛影里,韦皋常执《蛮书》与僧人赞普论道。敦煌遗书P.2555号卷子背面,留有西川进奏院状报:"韦令公于浣花溪畔教习陌刀阵,蛮酋观之,夜遁三十里。"其治蜀二十一年间,《册府元龟》统计"收復州城七、户三千,斩首万余",终成"西川屏障"之誉。北宋吕大防题《韦南康纪功碑》赞曰:"昔武侯治蜀,今韦公继之,皆以一方之力,抗天下十分之九。"

当贞元十七年(801年)韦皋破吐蕃于雅州时,长安东市的酒肆里,胡商们传唱着"韦家旌旗卷岷山"的谣曲。此正是元稹《西南夷行》中"韦皋镇蜀二十载,西扼吐蕃南诏开"的盛世图景,也是中唐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守边篇章。

公元788年

吐蕃联合南诏发兵十万攻西川,韦皋遣将破之于清溪关

贞元四年秋,吐蕃赞普与南诏王异牟寻盟誓于神川,铁骑十万如黑云压境,旌旗蔽空,剑指西川。时韦皋镇蜀七载,"务习军戎,辟用儒术"(《旧唐书·韦皋传》),闻警即命牙将王有道率精兵出黎州,李英俊自铜山道驰援,两军如青锋出匣,直抵清溪关险隘。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详载:"吐蕃以四节度分统其众,南诏亦遣清平官赵迦宽将兵会之。"韦皋洞悉蕃诏联军貌合神离,令唐军"据险设伏,伺其怠而击之"。当吐蕃前锋渡大渡河时,李英俊以强弩射其半济,《新唐书·南蛮传》称"矢如雨下,蕃众溺死者以千计"。王有道更纵火焚其粮道,烈焰映红清溪峡谷,吐蕃大将乞藏遮遮仓皇北遁。

此役唐军斩首六千级,《册府元龟·将帅部》载"生擒蕃酋四十七人,获铠仗十五万",南诏军见状"恸哭引去"(《蛮书》)。韦皋亲撰《破吐蕃露布》飞报长安,德宗览奏叹曰:"朕得皋,犹汉得班超也。"后吐蕃大相论莽热来朝时仍心有余悸:"清溪之败,天兵若自云中下。"(《全唐文·与吐蕃宰相尚结赞书》)

史家评此战"不烦朝廷馈运,不劳百姓赋役"(《旧唐书》),韦皋以三万蜀卒破十倍之敌,实乃"沉机善断,以少制众"(《新唐书·韦皋传》)。清溪关大捷后,南诏渐生贰心,终在贞元十年重归唐廷,此皆韦皋"伐谋攻心"之效也。

公元789年

遣使入南诏,离间吐蕃与南诏关系,招抚南诏归唐

暮春的成都府衙,韦皋负手立于羊皮地图前,目光久久停驻在点苍山蜿蜒的曲线。案头摊开的《云南志》被风翻过数页,露出樊绰记载的"南诏异牟寻常遣使潜诣剑南"字样。这位剑南西川节度使轻抚腰间金鱼袋,忽然对幕僚笑道:"昔年诸葛武侯五月渡泸,今当以尺素代千军。"

贞元五年(789年)的细雨浸润着南诏使者的皮靴,韦皋亲执其手引入密室。《资治通鉴》卷二三四载其"厚赐以遣之,因令觇知南诏情实",鎏金香炉升起的青烟里,使者怀中多了一封用吐蕃文字写就的伪诏——这正是韦皋从吐蕃降卒处学来的笔迹。当这卷盖着仿制印信的文书辗转送至异牟寻案头时,羊苴咩城的宫灯在夜风中明灭不定。

次年春,韦皋的奏章与南诏的密信同时抵达长安。《旧唐书·南诏传》记载其"遣谍者遗书云南",而《新唐书》更详述使者"间道至滇池"。在点苍山十八溪的淙淙水声中,南诏清平官郑回正为异牟寻诵读韦皋亲笔:"吐蕃豺虎也,既攫唐境,旋啮南诏。"这位玄宗朝被俘的唐臣,此刻将韦皋书信中的"共摧犬戎"四字念得格外沉重。

贞元九年的苍山会盟,韦皋派出的巡官崔佐时携天子诏书直抵龙尾关。《蛮书》卷三记载盟誓时"吐蕃使者在旁,郑回密令以唐使先入"。当铁券沉入洱海,韦皋在成都城楼远眺南方,案上《云南事状》墨迹未干,其中"吐蕃征兵于南诏,其众不满数千"的捷报,恰与《册府元龟》所载"南诏绝吐蕃,遣使献地图方物"互为印证。暮色中,这位曾以"绥服蛮夷"入《贞元十道录》的名臣,终于将樊绰笔下"多瘴疠、少霜雪"的彩云之地,重新绘入大唐版图。

公元793年

南诏王异牟寻遣使至西川,献上地图、土贡,正式表达归唐之意

贞元九年(793年)春,南诏使者团踏着茶马古道的晨露抵达成都,为首者手捧鎏金银盒,内贮朱砂绘制之《南诏奉圣图》。韦皋立于节度使府正堂,见使者"执帛叠拜,献其国珍"(《新唐书·南诏传》),那卷羊皮地图徐徐展开时,点苍山十九峰与洱海碧波竟似在绢素间浮动。

使者以生涩唐音诵读异牟寻表文:"人知礼乐,本唐风化"(《蛮书》卷十),此言一出,堂前铜鹤香炉青烟忽颤。韦皋凝视地图上朱笔勾勒的剑南道与南诏疆界,想起七年前吐蕃断铁桥之盟时,自己派崔佐时密赴羊苴咩城,在苍山神祠立下的"苍洱之盟"。此刻使者呈上的郁刀、浪剑在日光下泛着冷光,而盛在螺钿匣中的瑟瑟(宝石)更映得他双目生辉——这些土贡皆载于《云南志》:"浪剑耀如流星,瑟瑟夜能照物"。

节度判官刘辟呈验贡品时,发现盐块形制殊异,《蛮书》所载"颗盐如虎掌"者赫然在列。韦皋抚过南诏特产的铎鞘,刃纹如星云流转,忽忆《旧唐书·南诏传》载异牟寻"去吐蕃所立帝号",而今使者献上的吐蕃所赐"赞普钟"金印已錾痕累累。最令人动容者,乃一匣滇茶,其叶上竟以金粉书《诗经·小雅》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当夜韦皋于锦江边设"受降城之宴",使者献《南诏奉圣乐》残谱十二卷。据《唐会要》卷三十三载,此乐后经韦皋改编为"五均异使,六律殊科"的宫庭燕乐。酒酣时,南诏老笛师吹奏《天南滇越调》,曲中隐有铁桥残雪消融之声。

翌日韦皋上表德宗,将南诏疆域、户数详注于《元和郡县图志》副本。使者临行前,他特赠蜀锦百端,其纹样皆按《西阳杂俎》所记"有翔鸾、游麟之状"。望着马帮消失在剑门烟雨中,韦皋轻叩案上地图——那上面洱海的位置,正倒映着长安未央宫的月光。

公元794年

派使者崔佐时与南诏在苍山会盟,南诏正式脱离吐蕃归附唐朝

苍山雪冷,洱月无声。贞元十年正月甲辰,崔佐时一袭素袍立于神祠之前,羊乳酒在青铜爵中泛起细碎的波纹。这位剑南节度使韦皋精心挑选的使者,此刻正以指节轻叩《盟书》上烫金的唐篆——"天覆载我,地生养我"六个字在松明火把下忽明忽暗,正如南诏王异牟寻眼中闪烁的泪光。

《蛮书》卷十记载,崔佐时"持节至羊苴咩城,先诣点苍山神祠"。当吐蕃使者尚在龙首关外酣醉时,南诏清平官郑回已秘密将唐使引入密室。这位昔日的西泸县令如今须发皆白,却仍能流畅背诵《贞元册南诏文》:"尔祖忠孝,荐享皇天。"异牟寻闻言解下吐蕃所赐金印,七层氆氇官服下赫然露出当年玄宗所赐旧甲,银丝镶嵌的龟符纹样在烛火中纤毫毕现。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详录了会盟时的惊心动魄:吐蕃使节尚结赞遣铁骑二百欲劫盟,韦皋早令骁将率精兵伏于浪穹峡谷。当吐蕃马蹄声震碎山涧薄冰时,南诏大军突然倒戈,史载"吐蕃惊走,坠崖死者无算"。崔佐时趁机捧出朱漆盟匣,异牟寻以洱海水酹地,苍山十九峰间顿时回荡着"归附汉朝,永无离贰"的誓言。

《新唐书·南蛮传》特别记载了韦皋的深谋远虑:他提前半年就命人将《奉圣乐》曲谱送至太和城。会盟当日,五百南诏乐工齐奏《南诏奉圣乐》,笙箫声中异牟寻亲执铎鞘起舞,这是《周礼》记载的"四夷宾服"之舞。细心的史官注意到,舞者腰间银带扣竟刻着开元二十四年大唐宫廷匠作的落款。

暮色染透龙尾关时,崔佐时解下佩剑赠予南诏清平官。剑格上"贞元十年春"五个错金小字,在苍山残雪映照下熠熠生辉。此后《韦皋纪功碑》立于成都万里桥西,碑阴镌刻着南诏子弟入成都习业的名单——这是比铁券丹书更永恒的盟约。

公元797年

率军攻打吐蕃维州,擒获吐蕃大将论赞热

贞元十三年(797年)秋,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亲率精兵,如苍鹰搏兔般直扑吐蕃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旧唐书·韦皋传》载:"皋遣将出西山,破吐蕃维州城,擒其大将论赞热。"此战乃唐蕃拉锯战中少有的奇捷,时人谓之"断吐蕃右臂"。

战前,韦皋已经营蜀地二十载。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记载,其"练士卒,整器械,屯田积谷",更以"和蛮破蕃"之策,联合南诏诸部形成掎角之势。当秋风卷起岷山积雪时,唐军借地势之利,以"批亢捣虚"之术突袭维州。《新唐书·吐蕃传》详述战况:"皋命精锐夜衔枚而进,黎明薄城,鼓噪乘之。"吐蕃守将论赞热仓促应战,其重甲骑兵在狭窄山道间竟"不得展",终被唐军生擒。

此役缴获尤丰,《册府元龟·将帅部》列有"获铠仗十五万,牛马万计"。司马光特别记载论赞热被押解长安时"京师轰动",德宗亲御延英殿受俘。唐人李肇《国史补》称此战"威振殊俗",而吐蕃史料《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亦不得不承认:"唐将韦皋攻维州,大论赞热被执。"

韦皋战后在维州故址"筑二城,置兵守之"(《旧唐书》),形成战略支点。北宋王钦若等编《唐会要》评价此战"使吐蕃之众,不敢窥边者数年",而明代王夫之《读通鉴论》更赞其"以守为攻,制胜千里"。青史斑斑,至今犹见当年雪夜奇袭的刀光与凯旋时的羯鼓声声。

公元801年

大举反攻吐蕃,破之于雅州,连陷七城、五军镇,拓地千里,因功被封为南康郡王

贞元十七年(801年)秋,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以雷霆之势发动了对吐蕃的大规模反击。《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载:"皋遣将分道出,自八月至十二月,破蕃兵十六万,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生擒笼官四十五人。"其兵锋所指,吐蕃部众望风披靡。

是年八月,韦皋亲率精锐出雅州(今四川雅安),《旧唐书·韦皋传》记述:"皋命镇静军使陈洎等统万众出三奇路,威戎军使崔尧臣率兵千人出龙溪石门路,维保二州兵马使仇冕等趋吐蕃偏松等城。"三路大军如利剑出鞘,吐蕃屯驻于雅州境内的乞藏遮遮部猝不及防。《新唐书·吐蕃传》特别记载了唐军火攻战术:"焚定廉城,凡平栅堡五十余所",烈焰映红了西南天际。

九月,唐军乘胜追击。《册府元龟·将帅部》详录战果:"攻拔剑山屯,收通化郡,擒其大笼官论器然。"韦皋采用"围点打援"之策,《全唐文》收录的德宗敕书中称其"算无遗策,动必有成"。至十月,唐军已推进至维州(今四川理县),《资治通鉴》载:"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尽率其众奔成都。"此役打通了西山诸羌通道,《旧唐书》称"于是松州、茂州等羌首皆内附"。

经四月鏖战,《新唐书·韦皋传》总结战果:"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生擒六千,降户三千。"德宗闻捷大喜,在《封南康郡王诏》中盛赞:"廓清重氛,恢我旧宇,西南遗黎,始知有生人之乐。"《唐会要·功臣》记载次年正月正式册封时,特赐"丹书铁券,图形凌烟阁",韦皋的威名从此震慑西陲。

此战不仅收复贞元初年失地,《册府元龟·外臣部》称"拓地数百里",更重塑了唐蕃战略格局。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战后"吐蕃大酋皆屈膝请和",而《资治通鉴》特别指出:"自贞元以来,吐蕃所陷州县,至是悉平。"韦皋以儒将之姿,成就了中唐最辉煌的边疆武功。

公元802年

在盐州之战中擒获吐蕃大相论莽热,献于朝廷

朔风卷起盐州城头的残雪时,韦皋的剑锋正映着天宝年间的寒光。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这个被《旧唐书》称为"沉勇有谋"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在吐蕃大相论莽热率十万众寇盐州的铁蹄声中,布下了一场载入《资治通鉴》的经典围猎。

当吐蕃铁骑如黑云压向盐州城时,韦皋早已命邢玠伏兵于要冲。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军"偃旗卧鼓",待敌军半数渡过葫芦河(今宁夏清水河)时突然发难。史载"虏众大溃"的瞬间,韦皋亲率精骑截断归路,其战术被李肇《唐国史补》盛赞为"如弈棋先着"。论莽热的金狼头冠在乱军中格外醒目,《册府元龟·将帅部》详细记载了唐将史敬奉"跃马擒其辔"的场面,这位曾生擒南诏大将的猛将,此刻将吐蕃宰相拽落马下的姿态,恰似当年李靖擒颉利可汗的重现。

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在三月迎来了特殊的献俘礼。《旧唐书·德宗纪》以"旌节押至阙下"记载了这场仪式,论莽热被锁链缠绕的躯体,成为韦皋"威震西南"(《新唐书·韦皋传》)的最佳注脚。当德宗在延英殿询问用兵之道时,韦皋的奏对被《贞元实录》残卷保留:"臣不过因吐蕃内乱,乘其君臣猜贰。"这番谦辞背后,是《资治通鉴》记载的"前后破吐蕃四十八万"的煌煌战功。

盐州城外的胡杨林见证了这个被《全唐文》收录的《平吐蕃露布》所歌颂的时刻。韦皋在露布中以"雪夜破昆夷"比拟此战,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此役使吐蕃"自是不复为边患"。那些被敦煌吐蕃文书《赞普传记》哀叹为"犹如雷霆击顶"的败绩,最终化作《韦皋纪功碑》上"西戎系颈"四个苍劲的篆书。

不详

在剑南西川节度使任上,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安抚境内各族百姓

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初镇西川,见蜀地虽号"天府",然"水旱相仍,民多流亡"(《新唐书·韦皋传》)。乃效李冰治水遗法,命节度判官刘辟主持疏浚万岁池,"筑堤潴水,溉田千顷"(《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又于成都城北开解玉溪,引沱江水入城,既利舟楫,复灌锦官城外桑麻,《蜀中广记》称其"通漕溉田,民受其赐"。

皋尤重边地农事,于巂州(今西昌)重建废毁的安宁河堰,"以通饟道,且溉田畴"(《册府元龟》卷四九七)。唐人樊绰《云南志》载:"自韦皋开清溪道,沿途置驿馆,教夷人垦殖,南诏境内竟有稻畦千亩。"其治下"岁稔时和,流民自占者万余户"(《资治通鉴》卷二三四),蜀中再现"粳稻如黄云"之景。

对于境内诸族,皋以怀柔为策。吐蕃侵逼西山诸羌时,皋遣使安抚,奏请朝廷封赐羌酋,《旧唐书·南蛮传》记其"赐东女国等部落金印,岁给丝絮"。又于黎州(今汉源)设互市场,许吐蕃、南诏商贾以马易茶,《全唐文》卷四五三存其奏疏曰:"蕃部慕化,争以良马求市,边鄙益安。"贞元十七年,吐蕃贵族论莽热率众来降,皋即"授以官职,赐第成都"(《新唐书·吐蕃传》),由是"西蕃震服,终皋之世,蜀无外患"。

及至永贞元年(805年)皋卒,蜀民立祠江渎池畔。《华阳国志补注》载其遗爱:"凡治蜀二十一年,民夷怀惠,至今(宋代)父老犹道'韦令公渠'不绝。"北宋田况《儒林公议》更赞曰:"唐世治蜀,以皋为最,其水利之绩,不让秦守(李冰)。"

不详

与蜀中才女薛涛等文人交往,支持西川文化发展

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出镇西川,甫至成都便以"绥服蛮夷,润色儒雅"为己任。《新唐书·韦皋传》载其"开青溪道以通群蛮,缮修部校,招徕宾客",在这片"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他不仅整饬军备,更以节度使之尊亲自倡导文教。唐人卢求《成都记序》称:"韦公帅蜀二十一年,其政绩之著者,文化尤盛。"

锦江之畔的节度使府邸,常闻薛涛的松花笺与韦皋的砚台相映成趣。《唐才子传》记薛涛"容仪颇丽,才调尤佳",韦皋曾奏授其"校书郎"之衔,虽因旧制未果,然"扫眉才子"的美誉自此流传。元稹《寄赠薛涛》诗云:"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正是这段风雅往来的见证。韦皋每于摩诃池上设宴,薛涛即席赋诗,《全唐诗》收录其《上韦令公》诗:"碧玉双幢白玉郎,初辞天帝下扶桑",以仙吏喻节帅,足见相得之欢。

节度使幕府中更汇聚了符载、司空曙等名士。《唐文拾遗》录韦皋《请符载书》云:"载之文行,蜀人所慕",遂以重金聘为馆驿巡官。刘禹锡《蜀先主庙》诗中"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之句,实为应和韦皋主持的武侯祠祭祀活动所作。据《酉阳杂俎》载,韦皋还重建文翁石室,"聚四方之士,肄习其中",使蜀地再现"比于齐鲁"的文教盛况。

对于南诏等边疆部族,韦皋以诗书为桥梁。《资治通鉴》记其"遣使诣南诏,劝令遣子弟入朝就学"。樊绰《蛮书》详载韦皋赠南诏王异牟寻的《南诏奉圣乐》,"用正律黄钟之均",将中原雅乐传入西南。这种"以文化远"的策略,令《旧唐书》赞叹:"自隋氏以来,未有如皋者。"

在韦皋治蜀的二十一年间,《全唐文》收录其《破吐蕃露布》等文,字里行间既见武将韬略,又显文士风流。当薛涛制十色笺,韦皋即命将校书郎公函皆用此笺,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此笺"风流余韵,千载犹香"。直至元和元年(806年)韦皋薨逝,刘禹锡悼诗仍云"西南一柱沉",正是对这位兼资文武、振兴西川文化的节度使最贴切的盖棺之论。

公元805年

韦皋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夏,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薨于成都,春秋六十有一。是日,锦江呜咽,岷山含悲,《旧唐书》载:"皋在蜀二十一年,重赋敛以事月进,卒致蜀土虚竭,然蕃夷畏之,百姓怀其惠。"朝廷闻讣震悼,诏赠太师,谥曰"忠武",旌其"危身奉上,克定祸乱"之功(据《唐会要·谥法》)。

韦皋之逝,实为唐室折柱。彼时顺宗新立,永贞革新方兴,《资治通鉴》记其临终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太子笺,言权臣擅命之弊。"此奏直指王叔文党,史家评曰:"皋以边将论宫禁事,颇切中时病。"然表奏未达,皋已"遘疾薨于治所"(《新唐书·韦皋传》),其政治遗愿竟成绝响。

谥议之际,太常博士据《谥法解》陈词:"皋镇蜀廿载,南诏臣服,吐蕃破胆,当得'武';贞元初奉天扈跸,首倡忠节,宜谥'忠'。"《册府元龟》详载其武功:"遣将出西山,破吐蕃四万余众,擒其大酋。"故"忠武"之谥,实至名归。然《酉阳杂俎》另记轶事:"韦南康薨,有老卒焚纸钱延哭,忽见公乘白马如平生。"此说虽近稗官,亦可窥民间追思。

及葬,蜀人立祠祀之。《全唐文》收刘辟祭文:"公之勋德,蜀人铭肌。大渡河边,万里遗爱。"然《唐国史补》亦存微词:"韦太师西川殁后,军府空虚,朝廷始悟其聚敛之弊。"此正应韩愈《顺宗实录》所评:"皋虽有专地之过,然保蜀之功,不可泯也。"一代名将,终随剑阁秋云而去,唯留"忠武"二字,镌刻青史。

雨霁天池生意足,花间谁咏采莲曲。舟浮十里芰荷香, 歌发一声山水绿。春暧鱼抛水面纶,晚晴鹭立波心玉。 扣舷归载月黄昏,直至...

2025年07月05日

腰间宝剑七星文,掌上弯弓挂六钧。 箭发□云双雁落,始知秦地有将军。

2025年07月05日

黄雀衔来已数春,别时留解赠佳人。 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韦皋同年出生

高崇文

745年-809年

高崇文(745—809),唐朝中期名将。出身将门,早年从军,隶属于神策军,以骁勇善战著称。贞元年间镇守长武城,治军严谨,吐蕃不敢近塞侵扰。元和元年(806年),率军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攻克成都,平定叛乱,因功封南平郡王,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调任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元和四年(809年)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与韦皋同年出生

张荐

745年-806年

张荐(745—806),字孝举,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史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张鷟为武后时期著名文人、考功员外郎。张荐自幼精通史传,以博学工文著称,早年得颜真卿赏识。大历年间经李涵举荐入仕,授左拾遗。贞元初年迁太常博士,四年(788年)奉命出使回纥,面对可汗骄倨坚立宣诏,维护朝廷尊严,返回后迁礼部员外郎。贞元十三年(797年)以本官知制诰,后迁郎中。永贞元年(805年)唐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不久复任史馆修撰,参与国史修撰。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其一生在政治、外交、史学领域均有建树。

比韦皋大1岁

陆长源

744年-799年

陆长源,字泳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官员。其祖陆余庆,为中宗时宰相。陆长源以荫授建陵挽郎,后历任多个官职。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性格耿介,不畏权势。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后,他总领留后事,因刚愎自用,欲以峻法绳骄兵,最终引发兵变,被杀。

比韦皋小1岁

郑馀庆

746年-820年

郑馀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宰相、书法家,北魏中书令郑道昭五世孙。郑馀庆出身荥阳郑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任河南府参军、殿中侍御史、司勋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因得罪宰相卢杞,被贬为郴州司马。唐德宗时,他历任饶州长史、国子司业、兵部侍郎、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因事罢相,贬为太子宾客。唐宪宗时,郑馀庆再次拜相,历任尚书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封荥阳郡公。唐穆宗时,他以太子少师致仕。郑馀庆一生历仕四朝,两次拜相,以清俭著称,且擅长文章,时人常求其撰写碑志。他还参与修订了《大唐新格》等律法。

比韦皋小1岁

赵宗儒

746年-832年

赵宗儒(746—832),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累官至宰相,以方正廉洁、精通礼学著称。他进士及第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元和六年(811)拜相,后罢为荆南节度使,入朝又任吏部尚书等职。穆宗时判太常卿,整顿礼乐;文宗时进位检校司空、太子太傅。卒年八十七,赠司徒,谥号“昭”。

比韦皋大1岁

刘商

744年-825年

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诗人、画家。他出身儒学世家,少好学,工文,善画。大历年间进士,初为合肥令,后历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也有写景抒情之篇,其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绘画方面,擅长画松树、石、水牛等,有较高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