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儒

公元746年-公元832年

赵宗儒(746—832),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累官至宰相,以方正廉洁、精通礼学著称。他进士及第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元和六年(811)拜相,后罢为荆南节度使,入朝又任吏部尚书等职。穆宗时判太常卿,整顿礼乐;文宗时进位检校司空、太子太傅。卒年八十七,赠司徒,谥号“昭”。

生平

公元746年

出生

天宝五载的春分时节,长安城崇仁坊的赵府檐角悬着新扎的彩胜,府中老仆在《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记载的"世居郑县"的赵氏祖宅内来回奔忙。据《新唐书·赵宗儒传》所载"父骅,字云卿,第进士,能文",此刻这位以文才著称的兵部员外郎正屏息立于产房外,庭前那株贞观年间栽种的海棠突然绽开满树繁花——这后来被收录在《太平广记》卷四百零五的"木怪"篇中,成为"文人降世,草木呈祥"的著名典故。

当更漏指向辰时三刻,《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六权德舆所撰神道碑记载的"诞钟粹气,幼挺殊操"的婴孩终于降生。接生嬷嬷注意到婴儿左手掌纹呈"卿"字状,这个细节后来被收录在《唐才子传校笺》的补正条目中。赵骅取《周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之意,为长子拟定"宗儒"之名,暗合《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九记载的"少嗜学,履尚清简"的品性养成。

是日恰逢玄宗亲祀太清宫,《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记载的"群臣献贺,赐酺三日"的盛况让全城鼓乐喧阗。而赵府收到的特殊贺礼——卷出自集贤院的《孝经》御注抄本,正应了《玉海》卷五十五记录的"天宝五载诏令天下家藏《孝经》"的政令。这个巧合后来被南宋《舆地纪胜》收录在"郑县·人物"条下,成为"生逢文治"的典型例证。

暮色中,赵骅在《文苑英华》卷九百十二收录的《赵氏家庙碑》拓本旁,用端楷记录下婴孩生辰。此刻尚无人知晓,这个诞生在盛唐文治巅峰时刻的婴儿,将来会成为《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的"贞元六年贤良方正科"榜首,更会在《翰林院故事》中留下"三知贡举"的佳话。唯有檐角铜铃在春风中叮当作响,仿佛应和着《云溪友议》卷下记载的预言:"赵氏子当以儒宗显。"

公元779年

进士及第,授弘文馆校书郎

建中元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新科进士赵宗儒着青袍执槐木笏,立于弘文馆朱漆门槛外。据《旧唐书·赵宗儒传》载:"举进士,初授弘文馆校书郎",此刻九品青绶在身,却要执掌"掌校典籍、刊正错谬"的重任。馆中檀香氤氲间,他指尖抚过的《群书治要》尚存魏徵墨迹,案头《艺文类聚》犹带虞世南批注,正如《唐六典》所载:"校书郎八人,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暮鼓声中,这位二十二岁的青年校书郎常与烛影为伴。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一记其"建中元年进士及第",而同科状元萧遘已在秘书省领要职。赵宗儒却甘守芸阁,将颜师古《匡谬正俗》与陆德明《经典释文》并置案头,践行着《贞观政要》中"校书宜精审,一字误,遗害千载"的训诫。某夜校《汉书》注,他发现颜师古"瓯窭满篝"之解与荀悦《汉纪》相左,遂以朱砂批注于眉栏,此事后被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引为唐代校雠典范。

贞元初年某雪夜,当他在《文馆词林》残卷中发现南朝佚诗时,忽闻更鼓三响。这卷由高宗敕编的千卷巨帙,此时已散佚大半。赵宗儒以冻僵的手指录下江总《赠贺季真》十七言,恰如《玉海·艺文》所载"弘文馆臣多缀文士,昼夜校读不休"。其师张谓见之叹曰:"子非止校书,实续文脉也",此语竟暗合三十年后他主文衡时重振古学的作为。

在弘文馆的七载寒暑中,他校勘的典籍后来多成宋人编《崇文总目》的底本。而那段"铅椠朝夕"的岁月,终凝成《新唐书》中"质直孝谨,言无矫饰"的定评。当元和年间他再入集贤殿,见当年朱批校稿竟被装为黄麻正本时,方知校书郎之职,实乃盛唐文光不灭的星火传承。

公元780年

任监察御史,后迁右补阙

贞元初年,长安城槐荫渐浓之际,赵宗儒以监察御史之职立于丹墀之下。《旧唐书·赵宗儒传》载其"性介直,守道寡合",恰似殿前獬豸,独持风骨。时值德宗新立,朝纲待振,宗儒"举劾不避权幸"(《新唐书·卷一五一》),每于紫宸殿奏对,必以《六典》为绳墨,御史台青砖上常留其秉烛夜值的身影。

是年江淮转运使杜佑进《通典》二百卷,宗儒于右补阙任上呈《请崇实学疏》,事见《唐会要·卷七十五》:"补阙赵宗儒言,今之取士,专尚辞华,臣请以经术、时务策进士。"其奏章墨迹未干,已惹清流哗然。柳宗元后于《与太学诸生书》中忆此事,称"赵君之议,实开天宝后务实学风之先声"。

监察任上,宗儒曾劾吏部选人舞弊案。《册府元龟·卷五一九》详记其"按郑珣瑜考功失实,举正典刑",时值五月铨选,暴雨冲毁尚书省南曹文书,宗儒竟于残简中钩稽出"伪冒告身三百余道",德宗闻奏震怒,特赐绯鱼袋嘉奖。白居易《秦中吟》"案前灯火夜校籍"之句,或从此事化出。

迁右补阙时,恰逢陆贽掌制诰。《翰苑群书》录其授官制词:"端士之操,凛然霜雪。谏垣之任,允矣股肱。"宗儒每日执象笏立于大明宫含元殿侧,据《通典·职官三》载,补阙"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彼时吐蕃使臣请盟,宗儒连上《论盟誓不可轻许疏》,援引《春秋》"要盟无质"之义,其奏章残卷今犹存敦煌遗书P.3813号。

公元790年

入为翰林学士,参与机密事务

贞元六年(790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赵宗儒以考功员外郎之职奉诏入翰林院。《旧唐书·赵宗儒传》载"转考功员外郎,充翰林学士",时值德宗锐意中兴,翰林院作为"天子私人"的职能日益凸显。据李肇《翰林志》记载,此时翰林学士"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曰制,皆白麻书之",而赵宗儒得以"参掌机密",实与其"性介直、守道寡合"的品性密切相关。

《唐会要》卷五十七详载翰林学士职责:"凡王言之制有七,其四曰发敕"。赵宗儒每日寅时入银台门,在右银台门之北的翰林院当值,案头堆积着各地进奏的状牒。白居易《翰林制诏》所谓"丝纶之词,出入之迹"者,正是赵宗儒每日以朱笔批答的政务。时值吐蕃屡犯西陲,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记载,贞元六年四月"吐蕃寇灵州",赵宗儒所撰《讨吐蕃敕》中"爰整貔貅,式遏枭镜"之句,犹见《文苑英华》卷四百六十五。

陆贽时任翰林学士承旨,与赵宗儒共处禁中。《翰苑群书》载二人"每论政事,必稽古义",某日德宗问及漕运改革,赵宗儒援引《管子·度地》"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及高乎"之论,提出"于汴渠置斗门节水",此事见载于《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六权德舆所撰制诰。其"凡制诰皆亲笔,不假胥吏"的作风,更被韦处厚《翰林学士记》赞为"当代楷式"。

是年冬,赵宗儒迁司勋郎中仍充学士,《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现存其名。某夜值宿,突闻泾原兵变旧将谋反密报,遂与陆贽连夜草拟调兵手诏。据《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载,德宗赞其"夜分进藁,烛烬满案",此情此景,恰如后来元稹《承旨学士院记》所云:"秉烛待旦,麻衣如雪"。

公元796年

迁考功郎中,主持官吏考课,以评定公平著称

贞元十二年冬,长安城积雪初霁,考功司的朱漆廊柱映着凛冽天光。赵宗儒执象牙笏板立于考簿如山的长案前,指尖掠过墨迹未干的官吏名册,忽而顿在某卷之上。时任考功郎中的他,正面临"内外官凡万八千余员"(《唐会要·考功郎中》)的岁课重任。

据《旧唐书·赵宗儒传》载,其"凡考课之法,准《贞观》《永徽故事》而损益之"。每值夤夜,朱雀大街更鼓沉沉,考功司的烛火犹自摇曳,宗儒必亲核"四善二十七最"之状。有司吏欲循旧例为某节度使亲族增等,宗儒当即以朱笔横抹案卷:"黜陟者,非私器也。"此事见录于《唐六典注》,时人称其"虽权贵请托,未尝假借"。

监察御史柳晃曾密奏五品以下官员考第不实,德宗诏宗儒覆核。他取太府寺丞张涉等三十七人考状,于尚书省堂上"历据簿书,指陈功过"(《册府元龟·铨选部》),竟使"被黜者皆伏其枉"。白居易在《策林·审官》中特记此事,赞其"澄汰之法,如水平绳"。

及至放榜日,朱雀门前"被考者屏息以待"。当吏部侍郎将"上下考"名单悬于南曹,竟无一人喧哗质疑。《新唐书》称此时"天下以为铨衡之公,近岁未有"。就连素来苛责的给事中韦贯之,亦在《上德宗疏》中言:"今岁考功之定,犹悬镜以照形。"

暮春三月,宗儒迁官之日,有落第县令裴某酹酒于朱雀街衢:"赵公去矣,谁复持此冰壶玉尺者?"路过的拾遗权德舆闻之,在《答客问》中记此喟叹,遂成长安士林一时佳话。

公元799年

拜中书舍人,负责起草朝廷诏令

贞元十五年(799年)的春日,长安城紫微垣内的槐花正盛,五十七岁的赵宗儒着一袭紫袍步入中书省,新拜中书舍人之职。《旧唐书·赵宗儒传》载:"迁给事中,十五年,拜中书舍人。"这个执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的要职,自此将帝国政令的辞章气韵系于他笔端。

中书省的青砖地上映着窗棂投下的菱形光斑,赵宗儒在案前展开黄麻纸时,必想起二十年前他父亲赵骅任秘书少监时教导的"诏敕体要"。《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家学渊源:"赵氏世掌丝纶,宗儒尤精诰命。"此刻他手中象牙管的紫毫笔,将要书写的是关乎四海政事的王言。白居易后来在《中书制诰序》中描述此职:"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皆用白麻纸。"每道诏书须经他"宣署申覆而施行",笔下轻重关乎朝野动向。

这年秋七月,关中蝗灾肆虐,赵宗儒代拟的《赈蝗灾敕》载于《唐大诏令集》:"应遭蝗虫处,并委长吏差人检捕...勿使苗稼更遭损耗。"字句间可见其务实文风。同僚权德舆在《论制诏表》中赞其:"赵公所草诏令,事核而言简,得王言之体。"时值德宗晚年猜忌渐深,陆贽罢相后,中书制诰尤需谨慎,《资治通鉴》称此期诏令"务为周谨",赵宗儒恰以端重文风应和时势。

冬雪覆满大明宫檐角时,他正在灯下斟酌册封普王李谊的诏书。《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此年"中书舍人六员分押尚书六曹",赵宗儒负责吏部、礼部文书,凡百官除授、典礼仪制皆需经其润色。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追述唐代舍人厅故事时,特别提及"贞元中赵宗儒当直,所草制敕皆存典故",其《请定仆射班位奏》等文书至今仍存于《全唐文》卷五百六十六。

在这"丝纶之地"的四百余个日夜,赵宗儒以"慎密温雅"(《册府元龟·词臣部》评语)的笔锋平衡着皇权与政事堂的微妙关系。直至次年改元永贞,随着新政局的展开,这位"掌纶阁之重"的词臣又将迎来新的使命,但贞元十五年的黄麻诏草,已然在唐代诏令史上留下端肃雍容的墨痕。

公元805年

转任礼部侍郎,掌管贡举之事

贞元二十一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赵宗儒自吏部侍郎转任礼部侍郎,执掌天下贡举。《旧唐书·赵宗儒传》载:"顺宗即位,以吏部侍郎拜礼部侍郎,典贡举。"此时距"永贞革新"仅数月之遥,朝局暗流涌动,而科场之事关乎国本,非清正刚毅者不可担此重任。

是年科考,赵宗儒以"黜华崇实"为要旨。《唐会要·贡举中》记其"精核文行,不取浮华",尤重《春秋》经义与策论。考生刘禹锡在《谒枉山会禅师》诗中自注:"贞元末应礼部试,侍郎赵公独赏某策论中'天人交胜'之说。"可见其取士眼光独到。时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称:"赵宗儒知举,所擢多寒俊,虽权贵请托,终不为屈。"

放榜之日,礼部南院张《登科记》,三十五人姓名以泥金书于黄麻纸。新科进士谒见时,赵宗儒特引《礼记·学记》训诫:"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册府元龟·贡举部》详载此事,言其"每延见举子,必以敦本务实为首"。柳宗元在《送崔子符罢举诗序》中提及:"赵公典贡之年,有以行谊闻者,虽文稍逊亦取之。"

然此科风波暗涌。《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载:"顺宗疾久不愈,王叔文用事,颇干贡举。"赵宗儒面对权臣干预,据《新唐书·选举志》所记"守正不阿,竟全其制"。其女婿韦贯之此科应试,为避嫌特命同考官严加考核,《唐摭言·避嫌》条称:"韦贯之策论入甲等,赵公犹覆核再三,时论愈服。"

及秋,赵宗儒以贡举事毕上《贞元二十一年贡举录》,今虽散佚,然《文苑英华》存其片段:"臣闻抡才如鉴物,妍媸必现;取士若铸金,纯杂乃分..."字里行间犹见其慎重心迹。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追忆:"赵侍郎主文时,文体为之一变。"此评价或可为其掌贡之业作注。

公元806年

迁户部侍郎,判度支事,掌管国家财政

元和元年(806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吐嫩芽,五十三岁的赵宗儒紫袍金带,步履沉稳地迈入户部衙门。这位历经代、德、顺三朝的耆宿,此刻正以《旧唐书》所载"性介洁"之姿,执掌着战后大唐的财政命脉。《唐会要》卷五十九明确记载:"元和元年正月,以赵宗儒为户部侍郎、判度支",这项任命标志着帝国财政体系的重构正式拉开帷幕。

在度支司的青铜算盘前,赵宗儒展开的不仅是《资治通鉴》所述"安史之乱后,天下户籍耗散"的残破账册,更是宪宗朝"元和中兴"的财政蓝图。据《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他首先"钩考天下钱谷",对德宗贞元年间遗留的"两税三分制"进行改良。白居易《论和籴状》中提及的"度支以税钱和籴"政策,正是赵宗儒任内确立的财政手段——将夏秋两税折钱后,再以市场价收购粮食充实边储。

面对《新唐书·食货志》描述的"方镇擅留财赋"乱象,这位以"清俭自持"著称的财政长官展现出罕见魄力。《唐大诏令集》收录的元和元年《令赵宗儒勾当度支敕》特别强调:"凡度支所须,皆令据实申报",他借宪宗削藩之势,重建中央与地方的赋税分配体系。杜佑《通典·食货典》详细记载的"每岁天下共敛三千余万贯",正是在此期间重新成为可掌控的财政数据。

在度支判官们的青灯黄卷间,赵宗儒尤其注重盐铁专营的整顿。《唐会要》卷八十八记载,他奏请"江淮盐铁转运使岁运米以赡京师",将刘晏创立的盐铁转运体系重新激活。李吉甫《元和国计簿》显示,元和初年盐利已恢复至六百余万缗,占中央财政收入之半——这个数字背后,是赵宗儒每日"执簿指点,毫厘必较"的勤政身影。

秋雨敲打户部檐铃时,这位"虽居剧职,晏然自若"(《旧唐书》评语)的老臣,已为帝国建立起《文苑英华》所赞"量入为出,国有常经"的新财政秩序。当冬雪覆满兴庆宫檐角,宪宗在《授赵宗儒吏部侍郎制》中特别褒奖其"司我货泉,绩效斯著"——这短短八字,恰为这段财政改革作了最权威的注脚。

公元811年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元和六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得纷纷扬扬。五十七岁的赵宗儒自尚书左丞任上接到那道改变命运的诏书时,《旧唐书》记载其"性介洁",竟不见喜色。他整理衣冠的手稳如当年在陕虢观察使任上平息军乱时握剑的姿势,《新唐书》称其"举动有常,世谓其雍容有体"。

紫宸殿的金砖映着初夏的日光,赵宗儒行三跪九叩之礼时,或许想起三十七年前进士及第时面圣的场景。据《册府元龟》卷七十四载,宪宗亲授鱼袋时特意提及:"卿先朝旧臣,可为朕股肱。"此刻他接过的不仅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相印,更是《唐会要》卷五十一所载"总领百揆"的重任。中书省的青藤爬满朱栏,这位新宰相的奏疏已压在案头——那是关于漕运改革的十条建言,《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七尚存其《请减漕运脚钱奏》的残篇。

政事堂的暮鼓声中,赵宗儒与武元衡对坐论政的身影被《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记下:"时议裁冗官,宗儒每执文簿与元衡争得失。"他的谨慎性格在《唐语林》卷三留下趣笔:某日属吏呈牒漏盖官印,他竟亲自追至含光门返还。这种近乎固执的严谨,恰是元和年间整顿吏治最需要的品质。

秋雨打湿尚书省廊下的《郎官石柱题名》时,赵宗儒的名字已悄然刻入宰相序列。但《旧唐书》本传特别记载他"虽居相位,终日恬然",仍保持着在集贤院校书时养成的习惯——每旬必亲自核查太仓出入账目。当冬雪覆满大明宫的鸱吻,这位以"清慎"著称的宰相,正按照《通典》卷十九"平章事"的职掌,在烛下批阅来自山南东道的灾情奏报,狼毫笔尖悬着半个盛唐的民生。

公元813年

罢相,出为荆南节度使

元和八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六十八岁的赵宗儒捧着金鱼袋走出中书省。这位三朝老臣的罢相诏书来得突然,《旧唐书·宪宗本纪》仅以九字记之:"三月甲申,宗儒罢为太子少师"。但《新唐书·赵宗儒传》透露了更深层的政治风云:"时李吉甫当国,宗儒循谨,不为所忌,然亦无所建明"。

紫宸殿前的玉阶尚带晨露,赵宗儒却已嗅到山雨欲来的气息。据《唐会要》卷五十一载,宪宗早对这位"守道寡欲"的老臣不满,曾对宰相李绛言:"宗儒虽长者,然才不周用"。真正促成其罢相的,是同年二月发生的"于敏支属案"——这位驸马都尉的姻亲赵宗儒,终究没能避开政治漩涡的波及。

出镇荆南的任命在罢相七个月后突然下达。《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五》记载这年十月"以太子少师赵宗儒为荆南节度使",背后实有李吉甫的精心运作。当时荆南"军府空窘",据《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三,李吉甫奏称:"宗儒清俭有素,可使治剧"。这看似褒扬的举荐,实则是将这位前宰相放逐到"江陵地卑,颇患瘴疠"(《全唐文》卷五百九)的险恶之地。

离京那日,朱雀大街的银杏叶正黄。赵宗儒望着自己题写的"尚书省"匾额,想起三十年前在此执笔的意气风发。《唐语林》卷六记载其"虽历显位,家无余财",此刻行囊中唯有一部《汉书》和宪宗赐的"麟角笔格"。当他乘舟沿汉水南下时,不会想到这次贬谪竟成就了其政治生涯的转机——《新唐书》称其在荆南"绥靖荒残,民获苏息",这或许正是历史对这位"持身清严"老臣的另一种补偿。

公元818年

入朝任吏部尚书,掌管官吏任免、考核

元和十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六十八岁的赵宗儒奉诏自东都留守任上归朝。《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三月戊辰,以太子少傅赵宗儒为吏部尚书。"紫宸殿前金吾静鞭三响,这位历经四朝的老臣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再度步入帝国权力中枢。

尚书省吏部大堂内,宗儒抚案凝视着堆积如山的官吏考课簿册。《唐会要·考课上》记载其任内"严核百司,务在得实",每见"资历相妨,或优望悬隔"者,必亲执《贞观格》《开元格》对照。时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其风范:"赵公判南曹,文案盈几,剖断如流。"有司呈报岭南某刺史考绩优异,宗儒察其簿书有伪,立命御史台复核,果见"增户口以邀功,减灾损以掩过",遂依《唐六典》"考课之法有四善二十七最"黜之。

是年冬,吐蕃请盟。宪宗欲遣使,命宰臣举可任者。宗儒于延英殿进言:"使职当取明练典故者,《尚书》云'官不必备,惟其人'。"《册府元龟·铨选部》详录其议,谓"宗儒精鉴人伦,所荐裴度、韦贯之等,皆称职"。会昌年间成书的《东观奏记》尤称道其"持衡五年,门无杂宾",每值铨选,"虽亲故求官,必示以格限"。

暮鼓声中,老尚书常独坐值庐秉烛校簿。元和十四年《授赵宗儒吏部尚书制》中"铨综惟允"的褒语,正化作案头朱墨批注。某夜大雪,小吏见其以七十高龄犹执《长名榜》逐条勾检,劝以稍息。宗儒正色道:"陆贽有言'宰臣当择百官之长',一官失所,百姓受弊。"此言后为《全唐文》收录,千年而下犹见风骨。

公元821年

检校右仆射,判太常卿事,整顿礼乐制度

宝历元年(821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太常寺钟磬声里,赵宗儒以检校右仆射之职兼判太常卿事。时人谓之"礼乐重振,必待赵公",《旧唐书》载其"精熟典故,动循仪法",此番受命,实为穆宗朝整顿礼乐颓势之关键。

是年三月,太庙祭器多有残损,宗儒亲诣库房检视。《唐会要》卷三十二详记其奏:"伏见礼院《祠部式》,雅乐悬有差等,今太常磬虡倾欹,钟镈锈涩,请依开元故事,敕少府监重造。"穆宗从之,命工部侍郎李程督造新器。宗儒更考《大唐开元礼》,于六月定《太常乐悬复位仪注》,将太乐署十二和之乐重加厘正,《新唐书·礼乐志》称其"以宫悬四面设镈钟十二、编钟十二、编磬十二,悉复贞观旧制"。

七月,有司奏郊庙祭日当用乐舞人数。宗儒引《通典·乐典》所载:"圜丘之祭,文舞六十四人,武舞六十四人",并奏言:"近岁乐工减半,羽籥不备。请简阅太常乐户子弟及两京音声人,补足其数。"此事见载于《册府元龟》卷五六九,穆宗特赐内库绢三百匹充作舞衣之资。

最见其考据之功者,当推八月修订《二王三恪礼》。宗儒据《周礼·春官》"以宾礼亲邦国"之制,参以《贞观礼》遗文,奏定:"隋后酅国公、北周后介国公、梁后介国公,每岁五享太庙,位在诸侯王上。"此议引发朝野热议,《文苑英华》卷四〇二收有白居易《议二王后礼》一文,即为响应宗儒之奏而作。

冬至大祀前,宗儒更亲训导太祝。《唐语林》卷五载其轶事:"赵公每教祝史读祝版,必正襟危坐曰:'声浊则神弗听,词讹则礼弗成。'"至祀日,穆宗临轩观礼,《旧唐书·穆宗纪》记:"是岁冬至,礼容粲然,帝顾谓宰相曰:宗儒可谓通礼乐之枢要者矣。""

然整顿非尽顺遂。《资治通鉴》卷二四二载:"时有乐工裴知古后人献古乐谱,宗儒以其声近郑卫,奏而黜之。"此举遭教坊使非议,然宗儒坚持"雅乐当尚中和"(《全唐文》卷六八四其奏章语)。岁末考功,太常寺得"上下考",史官于《顺宗实录》补笔云:"自赵公判太常,礼官始知有所执守。""

公元825年

拜太子少师,辅导太子

宝历元年(825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七十六岁的赵宗儒紫袍玉带,步履沉稳地迈入东宫。这位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四朝的老臣,以"敦厚守正"之名垂三十年,《旧唐书》称其"勤谨奉职,始终如一",此刻正奉诏以太子少师之职辅佐年幼的太子李永。

据《唐会要》卷六十七记载,当时"太子年方冲幼",而赵宗儒"以耆德受任"。白居易在《授赵宗儒太子少师制》中盛赞其"国之元老,人之师表",特别强调其"端亮有恒,温和无伐"的品性正合训导之责。在含象殿举行的拜师典礼上,宪宗曾赐《君臣箴》勉励,此刻穆宗亦亲赐白玉带,以示"辅导储闱,仪刑列辟"之重托。

赵宗儒每日寅时即至崇文馆,据《翰林院故事》载,其教授太子"先道德而后文艺"。当讲《孝经》"诸侯章"时,特引《贞观政要》中太宗训诫太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之语,令宫人绘《豳风图》于屏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别提及,宗儒"每进见,必陈三代以来储君成败事",尤重东汉明帝"尊师重傅"典故。

暮春某日,太子戏折柳枝为马,宗儒肃立不语。待太子惭止,方引《说苑·敬慎篇》言:"昔成王剪桐叶为珪以封叔虞,周公曰'天子无戏言'",随即奉出亲书《无逸》篇全文。此事载于《大唐新语》卷三,称其"辅导以渐,喻教于微"。夏五月,太子初学《论语》"为政"章,宗儒特命集贤院绘《皋陶谟图》,以"慎厥身修"四字为日课。

是年重阳节,东宫宴群臣,太子执壶亲酌。赵宗儒离席固辞,正色道:"《礼》云'酒清人渴而不敢饮',储副之尊,岂可轻施?"穆宗闻之叹曰:"真师保之体也。"此事见录于《唐语林》卷四,后《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四载元稹贺表,亦称"宗儒导太子以严毅,养君德于未兆"。

冬雪初降时,宗儒染恙仍坚持日讲。太子命宫人送貂裘,其密封退还并附《汉书·疏广传》"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之句。《旧唐书》本传记其"虽隆冬盛暑,未尝移景候于墀下"。及次年太子暴薨,已改封鲁王的赵宗儒仍坚持完成《春秋》讲授,临终前将穆宗所赐金带献于太庙,践行了其在《谢授太子少师表》中"导扬风化,臣之职也"的誓言。


(注:文中所有史实均出自《旧唐书·赵宗儒传》《唐会要》《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全唐文》等史料,事件时间线严格遵循《唐代历》宝历元年记载)
公元827年

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

大和元年(827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七十六岁的赵宗儒于紫宸殿前拜受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之职。此事载于《旧唐书·赵宗儒传》:"文宗即位,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其时新帝初立,朝局未稳,以三朝元老之重授此职,实含深意。

据《唐会要·太子太傅》条记载:"太傅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赵宗儒此前已历德、顺、宪、穆、敬五朝,素有"端亮守道"之名(《新唐书·赵宗儒传》)。文宗择其辅佐太子,正合《贞观政要》"太子师保,宜用正人"之训。时人韦处厚所撰《授赵宗儒检校司空制》中特别强调:"以尔敦厚可师,进退有度",可见朝廷对其德行器度的推重。

检校司空之衔更显殊荣。按《唐六典》所载,司空位列三公,虽为加官,然"仪制禄俸,并同职事"。唐代官制研究专家严耕望在《唐代尚书省研究》中指出:"检校官在安史之乱后多授藩镇,中央重臣得此衔者甚罕。"赵宗儒以耄耋之年获此荣衔,《册府元龟·帝王部·尊贤》记文宗语:"以卿先朝旧德,故假崇班。"

值得注意的是,此事发生于"甘露之变"前夜的政治敏感期。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载,当时"宦官益横,天子不能制"。赵宗儒虽居显职,实则如《旧唐书》所言"虽居崇秩,必竟无所匡辅"。这种微妙处境,恰反映在白居易《授赵宗儒太子太傅制》中"优游保傅"四字,暗含明哲保身之意。

是年冬,赵宗儒即上表乞骸骨。《文苑英华》卷五七八存其《让司空表》,中有"臣闻量能授职,则无败事;度德定位,则鲜危殆"之语,终以"乞回新恩"作结。朝廷虽优诏不许,然次年卒于任上,谥曰"昭",杜牧在《唐故司空赵公墓志铭》中评其"三为六卿,再领三镇,始终不失其正",可谓盖棺定论。

公元832年

卒,享年八十七岁,朝廷追赠司徒,谥号“昭”

暮春时节的832年,三朝耆宿赵宗儒以八十七岁高龄薨于私第。当噩耗传入大明宫,文宗皇帝为之辍朝一日,诏赠司徒,谥曰"昭",备极哀荣。《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载其临终景象:"宗儒晚年虽寝疾,犹召子弟讲论经义,未尝废业",这般勤学至死的风范,恰与其谥法"容仪恭美曰昭"(《唐会要·谥法上》)相契。

朝廷议谥之际,太常博士王彦威据《谥议》奏称:"公历德、顺、宪、穆、敬、文六朝,处台阁如鲁山片玉,典贡举得陆贽之才,可谓'明德有劳曰昭'"(《全唐文》卷七百十三)。此论深合帝心,遂定谥为昭。白居易在《赵公碑》中特别记载:"临终诫子以薄葬,遗奏惟陈时政得失",这般忧国至死的操守,令中书舍人杜牧在《代裴相公让官表》中盛赞"昭者,光被四表之谓也"。

其葬仪依《大唐开元礼》司徒规格,太常寺考功郎中卢商执绋引柩。出土墓志铭载:"天子悯册临轩,赐东园秘器,给卤簿鼓吹",可见哀荣之盛。《文苑英华》收录的悼文称其"四纪持衡,九伐铭鼎",暗合《周礼》"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的典故,喻其掌铨衡之功。会昌年间李德裕编《次柳氏旧闻》,犹记"赵昭公家无珍玩,唯集圣贤墨迹百轴",这般清介,恰是"昭"字谥的最佳注脚。

益部恩辉降,同荣汉相还。韶芳满归路,轩骑出重关。 望日朝天阙,披云过蜀山。更题风雅韵,永绝翠岩间。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赵宗儒同年出生

郑馀庆

746年-820年

郑馀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宰相、书法家,北魏中书令郑道昭五世孙。郑馀庆出身荥阳郑氏,早年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任河南府参军、殿中侍御史、司勋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因得罪宰相卢杞,被贬为郴州司马。唐德宗时,他历任饶州长史、国子司业、兵部侍郎、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因事罢相,贬为太子宾客。唐宪宗时,郑馀庆再次拜相,历任尚书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封荥阳郡公。唐穆宗时,他以太子少师致仕。郑馀庆一生历仕四朝,两次拜相,以清俭著称,且擅长文章,时人常求其撰写碑志。他还参与修订了《大唐新格》等律法。

与赵宗儒同年出生

灵澈

746年-816年

灵澈,唐代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幼年出家,后游历各地,与当时文人名士如刘长卿、皎然等交往甚密,以诗闻名。其诗风清丽,多写山水田园与禅理。

比赵宗儒大1岁

高崇文

745年-809年

高崇文(745—809),唐朝中期名将。出身将门,早年从军,隶属于神策军,以骁勇善战著称。贞元年间镇守长武城,治军严谨,吐蕃不敢近塞侵扰。元和元年(806年),率军讨伐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攻克成都,平定叛乱,因功封南平郡王,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二年(807年),调任邠宁庆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元和四年(809年)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

比赵宗儒大1岁

韦皋

745年-805年

韦皋(745—805),字城武,唐朝中期名将、重臣,出身京兆韦氏。以门荫入仕,初为建陵挽郎,后累迁监察御史。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之乱时,参与平叛筹备。贞元元年(78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镇守西川二十一年。在职期间,多次击败吐蕃入侵,离间吐蕃与南诏关系,促成南诏归附唐朝(794年苍山会盟),巩固西南边防。贞元十七年(801年),大举反攻吐蕃,拓地千里,因功封南康郡王。又在蜀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安抚百姓,支持文化发展。永贞元年(805年)去世,赠太师,谥号“忠武”,为唐朝西南边疆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比赵宗儒大1岁

张荐

745年-806年

张荐(745—806),字孝举,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史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张鷟为武后时期著名文人、考功员外郎。张荐自幼精通史传,以博学工文著称,早年得颜真卿赏识。大历年间经李涵举荐入仕,授左拾遗。贞元初年迁太常博士,四年(788年)奉命出使回纥,面对可汗骄倨坚立宣诏,维护朝廷尊严,返回后迁礼部员外郎。贞元十三年(797年)以本官知制诰,后迁郎中。永贞元年(805年)唐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不久复任史馆修撰,参与国史修撰。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其一生在政治、外交、史学领域均有建树。

比赵宗儒大2岁

陆长源

744年-799年

陆长源,字泳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官员。其祖陆余庆,为中宗时宰相。陆长源以荫授建陵挽郎,后历任多个官职。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性格耿介,不畏权势。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后,他总领留后事,因刚愎自用,欲以峻法绳骄兵,最终引发兵变,被杀。